潘懷宗/南韓科學家培育「牛肉米」問世!

▲美食、料理、烤肉、食物、飲食。(示意圖/123RF)
▲地球因為人口持續增加,糧食供應體系也發生了結構性變化。(示意圖/123RF)

文/潘懷宗 藥理學教授

隨著永續發展的概念深入人心,糧食的開發也受到廣泛的重視。現今地球因為人口持續增加、氣候暖化、災害頻仍、耕地面積減少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糧食供應體系也發生了結構性變化。為因應未來不可避免的糧食危機,並確保未來糧食供應的充足,再加上,現今純素食者的市場也在不斷擴大中,因此,「未來食品」的研發登上了檯面,像是: 合成肉類、藻類提取、菌絲體肉、基因改造(GM)食品等等,都是科學家們努力的方向。「未來食品」除必須營養均衡,遵守永續法則外,其生產過程也需要安全穩定,並具備優異的加工性能。但不幸的是,迄今為止的「未來候選食品」仍存在有許多的缺點,例如營養不平衡、口味不熟悉、成型性差和價格競爭力低等。

因此,南韓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學系樸素賢教授(Sohyeon Park)在2024年2月開發出了一款「未來食物」---「牛肉米」,除結合了稻米和牛肉的營養價值外,更重要的是成本低,而且相當環保,不像畜牧業會產生龐大的碳排放量,汙染地球,相關的研究成果也已經發表在《物質》的國際科學期刊上。

▲▼首爾延世大學傳出群聚感染案例。(圖/達志影像)
▲首爾延世大學。(圖/達志影像)

樸素賢教授首先將米粒塗上魚膠,然後再把活的牛肉細胞塗抹上去,最後,將米粒放在培養皿中培養長達11天,讓牛肉細胞在米粒中分裂成長。稻米有諸多的優點,第一它是安全、低過敏發生率的食物,並具有塊狀堆積結構,所以可以提供大的表面積以及多孔組織,非常適合三度空間培養肉類細胞,此外,米顆粒的結晶和半結晶交叉結構也可以引導牛肉細胞沿著特定方向黏附和生長,再加上魚膠塗層本身可以食用,且增加米粒和牛肉細胞之間的親和力,因此提高了「牛肉米」的結構穩定性和增加牛肉細胞在米粒中的總含量。先前也有科學家使用過堅果當作支架,來培養肉類細胞,但因為許多人會對堅果過敏,且堅果可承載的肉類細胞含量較低,因此南韓科學家未予考慮。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牛肉米」未來可以作為飢荒救濟品、軍糧、甚至太空食品。

在營養價值方面,「牛肉米」中的米,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以及磷、鈣和鎂等礦物質,並含有穀蛋白、葉酸和硒,加入牛肉細胞後,其蛋白質含量增加了8%,脂肪含量增加了7%。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與普通牛肉相比,因為其生產方法不需要大面積的土地和長時間的飼養,每生產 100公克的蛋白質,「牛肉米」估計僅釋放6.27公斤的二氧化碳,而飼養牛肉則會釋放八倍的二氧化碳,達到49.89公斤。最後,在生產工藝方面,樸素賢教授沒想到牛肉細胞在稻米中生長得這麼好,且「牛肉米」在口感上比普通米來得脆一些,她認為這種以穀物為基礎之「未來食品」有著無限的可能性,日後也可能會生產出「雞肉米」或「豬肉米」。

▲A CUT推出「全台獨家的珍稀牛肉」,澳洲草飼純血和牛「A Legacy」,以及冬季新菜「酵•藏」。(圖/記者黃士原攝)
▲飼養牛肉每生產 100公克的蛋白質會釋放49.89公斤的二氧化碳。(示意圖,非文中牛肉/記者黃士原攝)

南韓並不是唯一探索人造肉的研發團隊,世界各地已有數十家公司加入了人造肉的競賽。2020年新加坡核准銷售世界上第一個人造雞肉產品,但義大利卻通過禁止實驗室生產人造肉的法案,其目的是保護本國的畜牧業者。當然,輿論反對方認為,實驗室培育的人造肉,屬非自然界的食品,違反大自然法則。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農業食品和氣候專家沃德教授(Neil Ward)表示,人造肉的理想是開發出更健康、更氣候友善的食品,只是現階段,社會上仍有些人需要被說服。雖然成本和氣候影響的數據看起來非常有亮點,但最關鍵的考驗還是民眾對人造肉品的接受度。

英國營養基金會的貝尼拉姆先生(Bridget Benelam)表示,開發一種促進人類健康和地球友善的食品,本來就是一項挑戰。南韓這項研究展示了一種創新做法,可以為糧食危機做出貢獻。

走進世界上唯一菜單上有人造雞肉料理的一家新加坡餐廳(Huber's Butchery and Bistro),人造雞肉義大利麵的售價為18.50 新幣(約台幣435元),它不僅看起來像雞肉,聞起來像雞肉,而且,嚐起來也像雞肉。但這塊雞肉不是來自農場,而是在工廠裡製造出來的。這款人造雞肉的發明者是總部位於加州的 Eat Just公司,該公司聲稱這種肉符合道德、清潔和綠色,而且在口味上毫不遜色。新加坡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允許銷售人造肉的國家。人造雞肉與植物蛋白不同,它確確實實就是肉,Eat Just公司製作過程是先將活的雞肉細胞放在培養皿中,然後向其餵食蛋白質、糖和脂肪等營養物質,待其長到一定數目後,再將細胞放入大型鋼製生物反應器中(其作用類似發酵槽),進行大規模複製。4~6週後,雞肉細胞從生物反應器中「收穫」,加入一些植物蛋白,然後進行調味、煮熟和 3D 列印,賦予其必要的形狀和質地。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肉類實驗室聯合主任聖馬丁教授(Ricardo San Martin)說道,人造雞肉目前市佔率極低,能用這個「未來食物」拯救世界嗎? 他認為不能。因為從理論上講,減少肉類生產對土地和牲畜的依賴,確實會減少碳排放,但Eat Just人造肉的生產過程,所需要的先進技術過於能源密集,以至於抵消了任何好處,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一項研究甚至估計,Eat Just生產過程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是普通雞肉的4到25倍,仍須再改進。當然,前述的南韓「牛肉米」確實比較環境友善,但其蛋白質含量比起肉類仍然低許多。

整體而言,「未來食品」會走到哪一個階段,目前仍然難以預測,但是,科學家如火如荼的研發,廠商前仆後繼的資金投入,相信不久的未來,一定會製造出更加令人驚豔的產品,讀者們除可以拭目以待外,也會很有福氣的,嚐上一口。

參考文獻:

1.Sohyeon Park et al., Rice grains integrated with animal cells: A shortcut to a sustainable food system, Matter (2024), DOI:https://doi.org/10.1016/j.matt.2024.01.015

關鍵字: 潘懷宗 牛肉 南韓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年輕妹「睡沙發像天使」打呼就消失 醫揪關鍵線索破案

年輕妹「睡沙發像天使」打呼就消失 醫揪關鍵線索破案

耳鼻喉科醫師蔡明劭分享,一名會打鼾的女子,只要睡沙發就睡得像天使,一覺到天亮;後來「睡眠檢查」的關鍵線索出現,不是沙發有魔力,是姿勢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只要一側睡,呼吸道就不容易塌陷,但一平躺立刻鼾聲雷動。

2025年11月19日 07:12

「蘋果病」最近很多 醫:日本返台出現機會變高

「蘋果病」最近很多 醫:日本返台出現機會變高

兒童感染科醫師顏俊宇提醒,從日本回來出現「蘋果臉」?近日真的在診所看到很多「蘋果病」(傳染性紅斑),最近「蘋果病」在日本確實有增加趨勢,近期旅遊回來的孩子出現「蘋果臉+網狀紅疹」的機會也會相對變高。

2025年11月19日 06:28

很多人天天碰!日常「四種慢性毒」悄悄致癌 醫師衷心警告

很多人天天碰!日常「四種慢性毒」悄悄致癌 醫師衷心警告

「很多人都以為,癌症只會找上抽菸喝酒、生活放縱的人」醫師黃軒18日發文指出,他在門診中遇到的一位40歲男性病患卻完全不同,這位病人不抽菸、不喝酒,自認飲食清淡,但生活卻充斥外食、熬夜、手搖飲、久坐。體檢發現,竟為早期大腸癌。

2025年11月19日 00:10

屏東登革熱群聚進入「控制關鍵期」 疫情需監測至12月8日

屏東登革熱群聚進入「控制關鍵期」 疫情需監測至12月8日

屏東縣萬丹鄉發生本土登革熱群聚,個案分布屏東、高雄,疾病管制署副署長林明誠今(18)日特別南下屏東視察當地防治情形。林明誠表示,目前為萬丹鄉本土登革熱疫情控制的關鍵期,在屏東縣府積極防疫動員防治,本土群聚仍維持累計3例,最近7日也無新增病例,預計需監測至12月8日,疾管署也會持續派員加強疫情熱區孳生源巡察及監測疫情發展。

2025年11月18日 18:02

1天1杯珍奶精蟲「數量品質雙殺」 血糖飆6倍!醫:再喝恐沒命

1天1杯珍奶精蟲「數量品質雙殺」 血糖飆6倍!醫:再喝恐沒命

一名32歲王姓司機與太太結婚2年卻數度求子失敗,到台中茂盛醫院求助,經抽血檢驗發現,王男的血糖及糖化血色素都爆表、胰島素分泌當機,已患糖尿病導致不孕,細問才知,王男幾乎每天一杯珍奶!經家醫科醫師呂昀珊施打胰島素,2個月後血糖恢復正常,後續才能接受試管療程。

2025年11月18日 17:26

天冷心血管疾病增 醫揭「心陽虛」症狀:3招讓手腳升溫

天冷心血管疾病增 醫揭「心陽虛」症狀:3招讓手腳升溫

近期氣溫明顯下降,而氣溫驟降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醫師指出,每年冬季心肌梗塞、胸悶心悸就診者明顯增加,天冷時血管收縮、氣血運行不暢,心臟負擔加重,尤其「體質寒、血瘀」的心臟問題特別多,
體質虛寒者常見怕冷、胸悶、氣短、心悸等症狀,這就是「心陽虛」的表現。

2025年11月18日 17:00

腸病毒反常「入冬才流行」 疾管署曝原因:疫情估燒到寒假前

腸病毒反常「入冬才流行」 疾管署曝原因:疫情估燒到寒假前

國內腸病毒反常冬季進入流行,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分析,國內今年初一直以來流行腸病毒型別為伊科11型,主要感染對象為新生兒,近期則面臨「病毒型別轉換」,過去4週主要病毒改為克沙奇A型相關型別,導致疫情上升,主要感染對象也轉為幼兒為主,疫情預期會持續到寒假前,提醒家長多注意。

2025年11月18日 16:50

孩子越多越不易過敏 研究:第3胎氣喘風險「比老大低3成」

孩子越多越不易過敏 研究:第3胎氣喘風險「比老大低3成」

台灣少子化加劇,過敏兒卻增加,而國內最新研究發現,家裡孩子愈多,晚生的小孩過敏風險愈低,生到3胎或以上,孩子不論是發生氣喘、過敏性鼻炎或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全都明顯低於老大,例如氣喘,便可下降26.9%。

2025年11月18日 16:28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