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要不要開刀?能夠只拿膽結石嗎? 醫師說明白

影音/周宗慶 醫師

白映俞醫師:大家好,我們今天邀請到一般外科的周宗慶醫師,我們來請教一下,膽結石是很多人常有的問題,到底膽結石該怎麼辦?

周宗慶醫師:到我診間的病人,很多都有膽結石的問題,有些是在健康檢查中發現的,有些是因為有症狀去急診,急診的醫師把他轉診過來,通常什麼樣的膽結石需要處理?大部分是「有症狀」的膽結石才需要處理,如果沒有症狀,除非他是一個糖尿病的病患,合併大的石頭,這時候我們會建議病人把膽結石拿掉。

白映俞醫師:只有開刀這個選項的話,大家一定會很想要問說,開刀我可不可以只拿膽結石,不拿掉膽囊?

周宗慶醫師:我常常跟病患解釋,其實有問題的是膽囊,不是結石,所以基本上是要把膽囊一起拿掉,不然即便把結石拿掉,它還是會再復發。

白映俞醫師:我們現在比較常用怎樣的方式來拿掉膽囊呢?

周宗慶醫師:當然是希望病人能愈早恢復愈好,所以假設肚子是沒有開過刀的病史的話,首選就是所謂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現在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原則上是在肚皮打三個洞,第一個是在肚臍眼上打一個1.2公分的傷口,另外是在心窩處,一個0.5公分傷口,右肋骨下緣,0.5公分,共打三個洞。

白映俞醫師:拿出來膽囊之後,大家一定會想說,這樣子就把膽囊拿掉,真的沒有關係嗎?術後會不會有什麼樣的問題?

周宗慶醫師:一般來講,在膽囊切除手術後兩個月內,約20%的病人,有拉肚子的現象,也就是說,他吃了東西以後就會想要去解大便,這些情形在術後一年後,就小於5%。因為我們身體基本上會代償,我們膽道會變大,來貯存一些分泌的膽汁。

白映俞醫師:我想再來請教一下,剛剛提到的是腹腔鏡的膽囊切除手術,不過還有其他傳統的開刀方式能夠拿出膽囊,要不要替我們分析一下這兩者之間的差別。

周宗慶醫師:原則上目前的首選還是腹腔鏡,除非像剛提過,病人有開腹的病史,事實上我們通常還是會嘗試使用腹腔鏡的膽囊切除,除非不行的時候,我們才會改成開腹的方式。如果沒有開過刀的病人,我們會對病患解釋,大概1%左右會因為沾黏,過去有發炎的病史而沾黏,可能需要傳統的開腹手術來解決膽囊的問題。

白映俞醫師:我們喜歡用腹腔鏡手術,是因為它的好處在哪裡呢?

周宗慶醫師:最重要的是,腹腔鏡手術讓患者恢復非常快,舉個例來講,如果禮拜一住院,禮拜二手術,原則上禮拜三或禮拜四就能夠出院,如果你沒有在搬重物的話,比如說你是坐辦公桌的辦公人員,手術後一到兩個禮拜,就能完全恢復到正常的生活。

白映俞醫師:所以術後恢復時間是會比較快一點,如果是有一個比較大的傷口,直接開腹的那種的話,恢復時間通常比較久,住院時間也比較久。

周宗慶醫師:開腹膽囊切除手術患者通常要住院到手術後一個禮拜,整個恢復時間要到一到兩個月,才會覺得自己沒有開過刀,恢復到原本的生活方式。

白映俞醫師:這兩種開法,對術後併發症的差別會有影響嗎?

周宗慶醫師: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影響,我們開這種手術,最怕的就是所謂總膽管損傷,以目前文獻來講,大概都是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三的比例,我自己的經驗大概也是這樣的一個比例。

白映俞醫師:所以移除膽囊這樣的手術,術後還有哪些併發症我們需要注意?

周宗慶醫師:其實膽囊手術若用腹腔鏡,那是上腹的手術,原則上不太會有術後腸沾黏的現象,所以大部分我們在門診遇到,所以其實你只要手術後回診一次,看報告,以及檢視傷口,後來不需要長期在門診追蹤,也就是說這手術沒有明顯的長期併發症。

白映俞醫師:謝謝一般外科的周宗慶醫師,來替我們講解膽囊切除手術,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繼續關注:膽囊息肉怎麼辦?會不會變成癌症?

搜尋附近的診所:外科內科

加入照護線上LINE好友,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雙和醫院在去年通過醫院評鑑,成為台灣最「年輕」醫學中心,而國內知名器官移植專家、一般外科醫師李明哲,也在同年接任院長,如何帶領醫院呈現不同風貌,各界都矚目。他表示,他性子較急,該做的事都想趕快做好,將敦促醫療團隊保有「助人」的心,也希望自已的熱血能感染同仁,一起讓醫界更好。

2025年10月06日 09:23

推動器捐30年 李明哲曝「最大阻力」:醫師要幫助完成最後決定

推動器捐30年 李明哲曝「最大阻力」:醫師要幫助完成最後決定

李明哲在花蓮慈濟醫院全心投入器官捐贈與移植,至今超已近30年,他認為,器捐不只是開刀,而是一場社會運動,重點在於「利他」,而許多人嘴上支持,真正面對器捐的抉擇卻常退縮,台灣社會還需要時間逐漸理解器捐觀念,醫界也該讓過程保有尊重。

2025年10月06日 09:24

上週流感增16死「最小僅5歲」 女童重症併發腦炎發病10天亡

上週流感增16死「最小僅5歲」 女童重症併發腦炎發病10天亡

流感疫情進入流行期,疾病管制署今(7)日公布上周新增16例流感重症死亡個案,其中最年輕是僅5歲大女童,本身沒有潛在病史也沒有接種過流感疫苗,9月中旬出現咳嗽、發燒,診所就醫診斷為A流,但就在當天因為持續高燒、意識不清與抽搐送急診收加護病房,檢查發現嚴重腦水腫,月底不幸過世,發病到死亡僅短短10天。

2025年10月07日 15:56

加味菸禁令延宕兩年半未果!民調揭87%民眾支持政府儘速禁令上路

加味菸禁令延宕兩年半未果!民調揭87%民眾支持政府儘速禁令上路

兩年多前,立法院為防止菸商以「風味」包裝行銷吸引青少年及女性,並避免加味菸加劇尼古丁吸收、導致成癮,修法通過比照歐盟全面禁止加味菸。然而,政策自修法通過後歷經兩次預告,去年更一度改為僅禁止27種添加物成分,但至今未見定案,延宕超過兩年半,引發外界關注。

2025年10月07日 15:53

再爆新生兒腸病毒重症 南部嬰出生4天發病「住院1個月」

再爆新生兒腸病毒重症 南部嬰出生4天發病「住院1個月」

又爆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疾病管制署今(7)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南部未滿月男嬰,出生時因呼吸急促、活動力差而收治小兒加護病房,出生第4天後開始發燒,後續出現肌抽躍、嘔吐及食慾不佳情形,檢查疑似有腦炎,於治療後症狀改善,目前已出院返家。經通報檢驗後確認為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

2025年10月07日 15:28

50歲男「忽略2警訊」一檢查竟食道癌末! 醫警告:最怕晚來

50歲男「忽略2警訊」一檢查竟食道癌末! 醫警告:最怕晚來

腫瘤科醫師廖繼鼎近日在臉書分享案例,一名50歲男子初次前來就診,便確診是食道癌第四期,起初對方表示,並沒有特別症狀,後來才坦言「已吃不下一兩個月了」,這讓他當場錯愕,直言身體已經用盡全力在求救,千萬別忽略了警訊。

2025年10月07日 14:51

上週流感就醫破15萬「罕見10月高峰」 羅一鈞憂另2病毒群魔亂舞

上週流感就醫破15萬「罕見10月高峰」 羅一鈞憂另2病毒群魔亂舞

流感疫情飆升!疾管署今(7)日公布最新監測,上週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超過15萬人次,較前一週上升13.5%。疾管署長羅一鈞指出,今年流感疫情提早進入流行,按此趨勢10月份將是難得一見流感高峰期,所幸流感疫苗接種已經超過百萬人,或許下週或者下下週可以達到反轉。羅一鈞示警,除流感,其他如新冠、呼吸道融合病毒等病毒群魔亂舞的時代已經來臨,提醒民眾做好預防、接種疫苗。

2025年10月07日 14:40

快訊/花蓮善款破10億!已撥款4.7億用於各項賑助、生活支持

快訊/花蓮善款破10億!已撥款4.7億用於各項賑助、生活支持

善款突破10億!衛福部賑災基金會今(7)日公布「092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專案」募款最新統計,至10月06日募得款項達10億734萬9,656元,總筆數超過28.5萬筆,截至10月7日止,合計撥款4億7,365萬元至衛生福利部帳戶,用於死亡、失蹤、安遷等法定賑助以及災民生活支持。

2025年10月07日 14:09

「挖土機超人」過世!醫揭最可能染病原因 有1警示徵兆速就醫

「挖土機超人」過世!醫揭最可能染病原因 有1警示徵兆速就醫

桃園市挖土機行老闆林鴻森投入救災卻不幸因傷感染敗血症、在中秋夜宣告不治。感染科醫師指出,在災區救災感染死亡,且依照病程分析以「類鼻疽」可能性最高,類鼻疽病原菌可能經由呼吸道吸入或者傷口進入,都有可能導致敗血症,年長者或者抵抗力差者恐致死。醫師也提醒,類鼻疽進入傷口特徵為「腫痛」,民眾救災時受傷且傷口出現變化,應盡速就醫診治。

2025年10月07日 12:12

德州鮮切牛排「食物墊紙」檢出違法增白劑遭退!另有黑松露鎘超標

德州鮮切牛排「食物墊紙」檢出違法增白劑遭退!另有黑松露鎘超標

食藥署今(7)日公布最新邊境查驗不合格名單,一款進口自羅馬尼亞的「新鮮黑松露」檢出重金屬鎘超標遭退運銷毀,由於該公司同產地產品已是第二批違規,後續邊境查驗強度會從加強抽批拉升至「逐批查驗」;此外,一款由Texas Roadhouse「德州鮮切牛排」從美國進口的「食物墊紙」檢出螢光增白劑且溶出試驗不符規定。

2025年10月07日 11:16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