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沒長牙有沒有關係? 要補充鈣片?

▲一歲沒長牙,真的沒關係?要補充鈣嗎?(圖/pixabay.com)

▲一歲沒長牙,真的沒關係?要補充鈣嗎?(圖/pixabay.com)

作者:兒科 歐俊彥 醫師

一歲了還沒有長牙、是不是要補充「鈣片」?

「歐醫師,寶寶都已經一歲了,卻沒有長出任何牙齒的樣子,長輩說這是因為缺『鈣』的關係,要不要讓寶寶補充鈣片啊?」父母親皺著眉頭問著。

我檢查寶寶的牙齦,門齒處的牙齦雖然腫脹,卻沒有出現像是要長牙的透明亮點。難怪父母親會一直擔心寶寶長不出牙齒。

將手洗乾淨後,把手伸進寶寶口腔下牙齦處輕輕的摸摸,果如我所預測的,有凸凸硬硬的感覺。

均衡飲食,注意寶寶成長曲線,等牙齒自行長出

「『鈣』的確是促進骨骼生長的成分之一」我轉過身、告訴露出焦慮表情的父母親。

「但是吃了『鈣片』是從腸胃道吸收,真正跑到牙齒的部分少之又少。」、「而且啊,現在沒有研究報告指出『長牙和鈣有關係』。」

父母親眉頭深鎖、顯得更為焦慮「可是寶寶就是一直沒有長牙的樣子啊!?會不會就長不出牙齒了!」

我要父母親把手洗乾淨後,伸手到寶寶的下牙齦輕輕的摸一摸。

「啊!真的有凸凸的感覺耶!」在父母親尖叫後,我告訴父母親「這就是準備長出的牙齒了。」

「你們周遭有認識沒有長牙齒的人嗎?」我問著仍露出驚訝表情的父母親。



「嗯,沒有!」父母親面面相覷、想了一下後回答。

「所有的人一定會長牙齒的,只是長牙時間和生長、基因有關係,我的病患中,有小孩到了一歲四個多月才長牙齒的。」

「你們知道嗎,寶寶的牙齒在媽媽的肚子中就已經發育、出生後只是等待合適時機長出而已。」我繼續告訴父母親。

「剛剛翻了寶寶的健康手冊,成長發育都在正常區間、沒有一直往下降,表示寶寶的成長正常,不久後就可以看到寶寶長出牙齒了!」我拿著寶寶手冊、邊說著邊翻給父母親看著寶寶的生長區間。

「所以我們就繼續正常照顧、均衡飲食,等待寶寶慢慢長出牙齒就好了嗎?」父母親張大眼睛問著。

牙齒的牙胚在母親懷孕後就開始發展

古諺語說:「七坐、八爬、九發牙」,但是還是可以看到寶寶4個多月就開始長牙。因此,只要父母親發現自己的小孩到了一歲多都還沒長牙,就會開始擔心寶寶的成長是否出現問題。



若是又有長輩一直在父母親旁說著「七坐、八爬、九發牙」諺語、或是親朋好友的寶寶已經長了許多牙齒,就會開始擔心寶寶是否營養不好、鈣質不夠,才遲遲沒發牙。甚至憂心忡忡地擔心著「寶寶是不是就沒有牙齒了!」



事實上,牙齒的牙胚在母親懷孕不就後就開始發展了。寶寶成長過程中,牙胚就一直出現在牙齦內,寶寶出生後,乳牙已經在牙床裡發育完成了,等到時間點一到,寶寶牙齦內的牙胚就會冒出來、變成寶寶的第一顆牙齒。
  
長牙和多吃鈣沒有關係

也就是說,長牙的時間點和個人體質,也就是基因比較有關係。和父母親常常問的「要不要補充鈣質?」沒有關係。雖然大家都知道鈣質是骨骼發展的因素,但目前並無證據表示幫兒童添加鈣可以加速發牙。



父母親讓寶寶補充再多的鈣片,經過腸胃道吸收後,也不會全部留在牙齒上。只要寶寶成長過程中均衡飲食、兒童每次來做健康檢查時的身高、體重、頭圍和發展評估都很正常,父母親就可以不需要擔心寶寶還沒有長牙、會不會長不出牙齒的問題了。

約4~10個月從下門牙長出第一顆牙齒

其實每個小孩長牙齒的時間都不同,有的寶寶剛出生,就可以看到一顆小小的牙齒,也有些兒童,要到一歲過才會長牙齒,有些寶寶甚至到一歲半才長出第一顆乳牙的兒童。



雖然每一個寶寶長牙齒的時間都不一樣,但是寶寶大約會在4~10個月間先長出2個下門牙,有部分寶寶會先長出上門牙。偶爾會遇到寶寶不是從上下排門牙先長,而是從最後方的臼齒先長來。



有許多寶寶長出門牙後,兩顆門牙之間有很大的隙縫,有縫隙沒有關係,因為之後寶寶的其它牙齒、例如臼齒長出來後,就會把牙齒往中間推,就不會出現門牙縫隙,所以父母親也不用因為發現長出兩顆的門牙有縫隙、就擔心是不是需要帶寶寶去兒科矯正。

和生長、遺傳有關,長第一顆牙時間不同

有時候寶寶長完四顆門牙後,會停滯一段時間、甚至好幾個月沒有再長其它牙齒,此時的父母親不必擔心寶寶是不是就不長牙了、或是寶寶的鈣質不夠,只要讓寶寶均衡飲食,每次健康檢查時,身高體重沒有一直往下掉一個區間,寶寶一定會繼續長牙齒的。



也就是說,長牙速度和寶寶的生長發育、遺傳有關,所以父母親對於寶寶一直沒有長出第一顆牙齒、一次只長一顆或是很多顆,或是長了牙齒後有好一段時間不再長牙齒的狀況,也就不需要過於擔心了,只要兒童在2歲6個月前20顆乳牙全部都長出來、沒有缺牙就可以了。



若是一歲兩個月後都還沒有長牙,可以到牙科讓牙醫師檢查牙齒,判斷牙齦是否鼓鼓的、或是牙醫師會照個X光,判斷牙齦是否太厚、裡面的牙齒長不出來。並由牙醫師判斷是否需要手術處理、讓牙齦裡面牙齒出現。

「發燒、拉肚子、脾氣變不好」和長牙沒有直接關係

許多父母親會用「長牙前寶寶會出現『會發燒、拉肚子、脾氣變不好等等』來表現!」但事實上,關於長牙會發燒、脾氣變不好愛哭鬧、拉肚子等傳聞,都和「長牙」沒有關係,當然也沒有辦法來預測寶寶是不是快要長牙齒了。



寶寶約6個月後開始長第一顆牙齒,這時候的寶寶,剛好處在「口慾期」,喜歡吃手、抓東西來咬在嘴巴裡,來減少口腔的不適。而寶寶在6個月大時,母親直接給的抗體漸漸消失,寶寶自己本身的抵抗力又還沒有完全成熟,伸手亂後放到嘴巴、或是抓到的東西就塞到嘴巴裡,就容易拉肚子。

而牙齒即將穿過牙齦時,過程中容易輕微發炎反應,倘若再加上伸手亂摸後放嘴巴、亂咬東西而病菌感染,就有機會造成寶寶溫度稍微偏高。

因為長牙時,牙齦稍微浮腫,牙齒即將穿過牙齦導致不舒服,加上6個月大的寶寶,漸漸變得有自己的個性,所以就會因為牙齦腫脹不舒服而脾氣變得比較不好、愛哭鬧。
 
 
搜尋附近的診所:兒科
 
加入照護線上LINE好友,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台灣緊急心導管治療重要推手 黃瑞仁用拓荒者精神翻轉逆境

台灣緊急心導管治療重要推手 黃瑞仁用拓荒者精神翻轉逆境

國際知名的心臟內科專家黃瑞仁醫師,在接掌輔大醫院滿2年前夕回首來時路,笑說,他一直都喜歡挑戰,骨子裡有股拓荒者精神,不論是當年將緊急心導管治療觀念帶回台灣,或推動台大雲林分院脫胎換骨,或如今率領輔大醫院升級醫療,雖都有辛苦難處,但他始終相信耕耘過後,嚐到的果實將會更為豐碩、甜美。

2025年07月05日 09:23

早餐喝「山藥薏仁漿」卻踩雷!營養師揭「3陷阱組合」超常見

早餐喝「山藥薏仁漿」卻踩雷!營養師揭「3陷阱組合」超常見

早餐是一天活力的來源,但怎麼吃才健康又均衡?營養師劉怡里提醒,理想早餐應包含「適量澱粉、充足蛋白質與足量蔬菜」,才能滿足營養需求並維持飽足感。她並以三種常見早餐搭配進行分析,點出其中潛藏的飲食問題。

2025年08月02日 11:01

開朗老翁變沉默「懷疑媳婦偷錢又下毒」 就醫驚見大腦顯著萎縮

開朗老翁變沉默「懷疑媳婦偷錢又下毒」 就醫驚見大腦顯著萎縮

一名78歲老翁原本個性樂天開朗,但最近兩、三年來變得「怪怪的」,喜歡往事重提、吃過飯卻抱怨都沒煮菜、還懷疑媳婦偷藏錢又在飯裡下毒,兒子無奈之下陪同前來就診,詳細檢查後,確認是「失智症合併精神行為症狀」,經給予藥物治療後,狀況逐漸改善,家庭氣氛也恢復融洽。

2025年08月02日 10:58

台灣幸福感倒數第6  研究揭快樂密碼:生活自主性愈高愈好

台灣幸福感倒數第6  研究揭快樂密碼:生活自主性愈高愈好

面對「你幸福嗎」這大哉問,民眾在不同年代常有不同感受,且各國的文化與環境如何影響個人幸福感,以往也無明確答案。國內一項研究顯示,由於台灣人的服從性較高,民眾只要能在生活中保有較多的自我,社會更多元,幸福感便可提升,這也為台灣民眾該如何追尋幸福找到比較清楚的方向。

2025年08月02日 09:23

8月為遭毒蛇咬傷最高峰「單月受傷人數破百」 疾管署揭2類最常見

8月為遭毒蛇咬傷最高峰「單月受傷人數破百」 疾管署揭2類最常見

8月是國內蛇咬高峰期!疾病管制署公布統計,國內每年約有近千人遭毒蛇咬傷,其中又以8月份遭咬傷人數最多,當月蛇毒血清使用破百;另分析最常咬傷人毒蛇則是龜殼花及俗稱青竹絲的赤尾鮐,占比達到8成,提醒民眾前往山區、郊外活動多加注意,不慎遭咬傷也要注意「五要五不」處理原則,記下毒蛇外觀並儘速就醫。

2025年08月02日 09:03

桃園醫院推OPAT服務 長期靜脈注射抗生素病患也可居家

桃園醫院推OPAT服務 長期靜脈注射抗生素病患也可居家

為提升病人照護品質與醫療資源的運用效率,衛福部桃園醫院自8月起正式推動「門診抗生素注射治療計畫」(Outpatient Parenteral Antimicrobial Therapy, OPAT)。此一計畫是讓需長期靜脈注射抗生素的病患,能在不住院的情況下持續接受有效治療。

2025年08月01日 23:47

健檢報告出現「毛玻璃」三個字 45歲媽媽眼淚流下來

健檢報告出現「毛玻璃」三個字 45歲媽媽眼淚流下來

隨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成為健檢常規項目,越來越多民眾在報告中發現「毛玻璃(GGO)」或「小結節(SPN)」等影像異常,令人憂心是否罹患肺癌。對此,胸腔內科醫師廖繼鼎提醒,這些名詞不代表癌症,更不是末期警訊,民眾應保持冷靜、正確判斷。

2025年08月01日 20:46

菁英都是這樣讓大腦休息!耶魯實證高效率休息法你早就會

菁英都是這樣讓大腦休息!耶魯實證高效率休息法你早就會

菁英朋友做的是高壓工作,運動、玩樂也都做得很有熱情,反觀自己只是上下班之後就沒力氣,不論怎麼休息,睡得再多還是覺得很倦怠,為什麼菁英總是有源源不絕的動力,根據耶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的日本醫學博士久賀谷亮提出的研究,他發現,這些菁英連放鬆時都有策略,透過高效率的休息法讓大腦充電。

2025年08月01日 18:10

掉髮以為換洗髮精就會好?醫揭5大錯誤迷思:最慘頭皮損傷

掉髮以為換洗髮精就會好?醫揭5大錯誤迷思:最慘頭皮損傷

落髮問題擾人,還可能因為外觀受損衝擊到心理健康,然而民眾在處理上卻有不少錯誤觀念,台灣皮膚科醫學會今(1)日公布5大迷思,包含「壓力引起掉髮會自然好轉」或者「換洗髮精就會改善」等,通通不正確。醫師示警,落髮可能是多種原因造成現象,採取不正確處置或者延誤治療,恐怕會造成不可逆的頭皮傷害。

2025年08月01日 18:00

失戀難走出?專家建議「分手後第一步」:丟棄舊情人物品

失戀難走出?專家建議「分手後第一步」:丟棄舊情人物品

當1段感情關係因背叛而告終,失戀了卻要面對滿屋子如:定情信物、合照、共同購買的家具等承載回憶的物品,往往令人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處理。1篇刊登於國際哲學期刊《Synthese》的論文指出,丟棄那些與過往傷痛有關的物品,不僅有助於放下過去,更有助於寬恕對方的過錯,讓心裡更快釋懷。

2025年08月01日 16:38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