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疾患的兩極 躁症與憂鬱症

▲情緒疾患的兩極 – 躁症與憂鬱症(圖/照護線上)

▲情緒疾患的兩極 – 躁症與憂鬱症(圖/照護線上)

作者:賴奕菁 醫師

外界的狀況時時都在變動,生物得要隨之應變。身為人,身體每天的狀況都在變動,情緒自然也是如此,遇到好事,心情好,遇到挫敗,心情差,即使沒啥大事,也是有時感覺不錯,有時莫名低落,但情緒高低總在某個「正常」的區間內震盪。



所謂「正常」,怎麼定義呢? 其實,在精神科比較重視的是「功能」,也就是當事者扮演自身角色的能力。像學生能否好好上課,交報告,維持出席率與成績,家庭主婦能否操持家務,公司職員能否完成工作。即使有情緒困擾,但學業或職業功能還能維持得了的話,並不需要就醫。例如:中獎很高興,失戀很傷心...,過一陣子就調整回來了。

但是,如果情緒過高或過低,弄到學生無法好好上學,員工無法按時上下班,身為主婦卻是終日躺床廢弛家事,嚴重到這樣的程度的話,就該就醫了。

「正常」的界線在哪,很難畫出來,但大家心裡有把尺。情緒強度太超過,拖太久,致使個人陷入困境,旁人覺得不對勁之時,那就算不正常,或許真的病了。

情緒過高 – 躁症(mania)

躁症患者經常會有這些表現:

• 情緒高昂、亢奮,甚至煩躁、易怒

• 睡眠需求減少

• 興趣增加,想法多,計畫多,花錢也多

• 活動量變大,動作急快,話量變多且快

• 注意力下降,易分心,執行能力反倒下降,做事虎頭蛇尾

• 過度自信或樂觀,低估風險

• 受到阻止時,甚至會攻擊、破壞



我以前有病人躁症發作時,高估自己的財力連買數棟房子。陽宅買多了,家人阻止不及時,還加買了陰宅(骨灰塔)。等到躁症緩解時,恢復理智面對現實,病患本人往往相當懊惱,想不通自己為何如此魯莽,有時還因此又引發鬱症。所以,請搶在出事之前,儘速治療為宜。

躁症治療藥物 – 情緒穩定劑

1. 鋰鹽(Lithim)或抗癲癇藥物(valproate, carbamazepine, lamotrigine):穩定神經細胞膜電位,調節神經傳導物質,減少異常放電。用於短期治療躁症急性期,也能長期使用以預防躁症復發。

2. 抗精神病藥物(antipsychotics): 在急性期需要強力鎮定病患情緒,或是出現精神症狀時,短時間合併使用。

3. 鎮定劑(sedatives):處理失眠,躁動。視狀況合併使用。

必須監控藥物濃度

1. 鋰鹽需要定期抽血檢驗藥物濃度。過低無效,過高會中毒,甚至致死。如果出現中毒徵兆,須立刻停藥,就醫檢查。濃度過高有生命危險時,須以血液透析急救。 

2.  Valproate, carbamazepine也有治療濃度,最好抽血檢驗,調整藥物到適當劑量。

情緒過低 – 憂鬱症(depression)

憂鬱症患者經常會有這些表現:

• 情緒低落

• 提不起興趣

• 失眠,尤其是早醒

• 食慾下降,體重降低

• 體力差,易疲倦,不想動,反應變慢

• 思考變慢,無法專心,難以做決定

• 負面思考,喪失自信,莫名的罪惡感

• 自殺意念甚至企圖自殺



社會上對於憂鬱症有不少錯誤的迷思,相關的分析可以參見下面兩篇文章:

關於憂鬱症,你以為的可能錯很大!

憂鬱症和你想的不一樣

基本上,罹患憂鬱症對病人而言絕對是災難,會癱瘓病患的生活,摧毀病患的能力,人際,工作...等等,甚至會「要命」(自殺),千萬不能等閒視之!

為什麼抗憂鬱劑可以改善憂鬱症呢?

憂鬱症治療藥物的作用原理,跟前篇所講的抗精神病藥物不同。後者是阻斷過多的多巴胺或是血清素作用,而憂鬱症卻是神經傳導物質分泌量不足,這可該怎麼辦呢? 



如果無法逼神經元多分泌的話,那就省一點,用久一點,別隨用隨丟(拆解),可用的神經傳導物質的數量就會比較多啦!抗憂鬱劑作用的原理就是抑制負責拆解神經傳導物質的代謝脢,神經傳導物質就會在神經元之間累積,偏弱的神經訊號就逐步加強,憂鬱症狀就慢慢減輕了。



抗憂鬱劑作用之神經傳導系統: 

• 血清素(serotonin): 可讓人感到平靜、愉悅,降低焦慮。

• 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 讓人感覺比較有活力。

• 多巴胺(dopamine): 增強動機與活力。

依照抗憂鬱劑調控的神經傳導系統不同,可分為 SSRI(對血清素)、SNRI, NaSSA(對血清素+正腎上腺素)或NDRI(對正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等類型,醫師開藥會是病患的症狀選擇較適合的藥物。

依照統計,其實各個抗憂鬱劑最終療效都差不多,沒有「比較好的藥」,只有「比較適合」的藥。有效且副作用少,適合自己的體質的,就是好藥。

前面的 精神科藥物的發展史與作用原理有提過,精神科藥物服用後到產生療效之間,常有「時間差」( time lag),因為藥物作用在大腦後,還有後續的神經迴路的重整,曠日廢時,要有耐心規則服藥,方能看到治療效果。

開始服藥後要耐心等待黃金交叉

如下圖所示,時間序由左至右。治療剛開始時,副作用(綠線)先出現,且看不到療效,大約一兩週後,身體習慣藥物,副作用逐漸消退,同時療效開始出現,直到黃金交叉。熬過前幾週,進入倒吃甘蔗期,副作用消散,治療效果愈來愈明顯,直到症狀消除。


憂鬱症的治療就是比耐心,有毅力者等到花開結果。遇到副作用就放棄的人,往往繼續受著病苦而不得治。

因為前面要熬一陣子副作用與療效才能反轉,千萬別拖到很嚴重才來看病。否則,病人狀況不好,工作快要不保但力不從心,急得要命又被同仁指責...但,要有療效就是得等,往往會悔恨幹嘛不早點來看?!

如果藥物效果不佳時,還可以怎麼辦?

電療(ECT,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1. 重度憂鬱症: 尤其是有自殺意念,有性命之危,恐難等到藥效發揮時的緊急處置。

2. 躁症

3. 難治型精神分裂症

電療需要有專門儀器,進行時需要上麻醉並配合防護設備,旁邊也要有急救設施,故須在醫院進行。通常一次療程需要進行多次(約9-12次),以住院治療為宜。 同場加映:小心!吃糖會成癮,而且很傷身!

原文出處

搜尋附近的診所:精神科

加入照護線上LINE好友,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近期氣溫下降,呼吸道病毒更為活躍,高風險者要盡快接種流感疫苗!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本年採購103萬劑公費流感疫苗,目前剩餘約8萬劑,只要65歲以上市民在12月31日前接種流感疫苗或COVID-19疫苗,還可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iPhone 17 Pro Max等多項大獎。

2025年11月27日 16:54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患者長期存活情形不佳,對此醫師說,早期辨識9大風險因子是關鍵,尤其是4項與個人型態有關的危險特徵,包括年齡超過60歲、長期抽菸、長期喝酒與肥胖,符合者更應積極篩檢,只要能在無症狀時經篩檢確診,超過7成都還能開刀治療。

2025年11月27日 16:28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苗栗一名25歲陳先生去年因嚴重車禍導致全臉骨折,雖經手術成功「拼回」臉龐,卻留下看東西一個變兩個的「複視」後遺症。這不僅讓他下樓梯時容易踩空,連玩手機遊戲都無法數算金幣,嚴重影響生活;經台中榮總跨科團隊接力治療,最終透過眼外肌手術,才成功讓他擺脫疊影地獄,重獲清晰視界。

2025年11月27日 16:25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近期天氣開始轉涼,不少人早上起來會感覺膝蓋有點卡卡緊緊的,醫師指出,不只是膝蓋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尾椎、腰椎、手指、髖關節,都有可能出現關節發炎和退化的情況,尤其是「超過65歲以上的年長者、進入更年期的婦女、骨質疏鬆、工作需要搬重物和長時間久坐久站、關節曾受過嚴重傷害」都是關節退化高風險群。

2025年11月27日 15:30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苗栗縣65歲黃姓老翁,長期飽受便秘所苦,每天都服用強力軟便劑,甚至每隔2~3天就自行灌腸,日前甚至改用更長的管子,把瀉藥送入直腸深處灌腸,沒想到竟突然引發劇痛,緊急送至大千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後赫然發現,在直腸上端處有一個巨大的破洞,糞水隨著破洞流進腹腔,引發嚴重的腹膜炎,幸好緊急手術救回一命。

2025年11月27日 15:04

男關節腫到不能走 竟是「結核菌」入侵

男關節腫到不能走 竟是「結核菌」入侵

膝關節疼痛竟是「結核菌」引起!74歲賴先生長期左膝腫痛,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檢查抽取關節液發現非典型細菌感染,安排住院並多科會診,結果竟是「肺外結核感染」引起的骨結核病變。醫師指出,結核菌感染膝關節案例較為少見,因結核菌多半侵犯肺部,侵犯膝關節或脊椎的比例不到一成。

2025年11月27日 14:44

人工生殖療程一次失敗不代表結束!醫病合作個人化療程 助不孕夫妻樂孕求子

人工生殖療程一次失敗不代表結束!醫病合作個人化療程 助不孕夫妻樂孕求子

近年,台灣社會晚婚、晚育已成常態,然而高齡生育帶來的不僅是生理條件的下降,也讓愈來愈多夫妻選擇求助於人工生殖療程。但這條「求子之路」常伴隨龐大壓力與不確定性,讓不少夫妻身心俱疲,甚至在療程途中萌生放棄念頭。

2025年11月27日 14:02

醫美診所納評鑑引反彈 台大醫學院長:做得好就不怕

醫美診所納評鑑引反彈 台大醫學院長:做得好就不怕

衛福部整頓醫美亂象,擬修法要求執行高風險手術的醫美診所接受評鑑,但仍有待與醫界團體協商凝聚共識。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今(27)日強調,評鑑的目的是為了患者好,為病人的安全跟醫療品質,「只要做得好,就不必害怕評鑑」。

2025年11月27日 13:2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