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總是說實話? 不會說謊會讓社交變得更困難?

圖文/志祺七七

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應該說實話嗎?有人認為說謊是不對的事,但也有人認為有時候說點小謊並沒有關係。Youtube頻道『圖文不符x志祺七七』近日對於這個議題在影片中進行了討論。

曾有學者指出,說謊是小孩認知發展正常的一個指標,那些比較早開始說謊、以及懂得如何說謊的小孩,反而能夠正常發展。

而加拿大的心理學家李康(Kang Lee)就指出,說謊這項能力跟走路、說話一樣對小孩的發展很重要。根據李康的統計,兩歲的小孩約 30% 開始會說謊欺騙父母,三歲時有 50% 會說謊,四歲之後有 80% 能夠成功欺騙他人。

▲▼較早開始說謊的小孩,反而能夠正常發展。(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較早開始說謊的小孩,反而能夠正常發展。(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而那些不會說謊的小孩,在未來比較容易遭遇一些問題。例如他們會變得更愛說謊、但是也很容易被拆穿,而這會讓他們的社交變得更困難,而且也比較容易缺乏社交常識、導致發展上的異常。

但是等到我們越長越大,大家基本上還是會同意誠實是個美德。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因為說謊而感到愧疚、對對方感到抱歉。但我們必須承認,有時候確實需要說一些謊,那這樣就得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什麼情況下說謊才是正確的?」

著名的英國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的道德理論被歸類在「效益主義」的一種,而根據他的主張,我們要判斷一個行為的道德對錯,關鍵是在於這個行為的結果能不能為人們帶來最大幸福。

▲▼邊沁認為道德正確的行為就是能為眾人、為整體社會帶來最大幸福的行為。(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邊沁認為道德正確的行為就是能為眾人、為整體社會帶來最大幸福的行為。(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他認為道德的最高原則是追求幸福的最大化,意思就是要讓整體的快樂大於痛苦。而幸福的計算在理論上也很簡單,就是純粹用快樂跟痛苦來衡量,當快樂越多就是越幸福、痛苦越多就是越不幸福。不過邊沁的效益主義並不是一種自私的功利主義,因為他主張我們應該同時考量他人的幸福,而且我們在計算每個人的幸福指數時不能有所偏袒、要一視同仁。

而如果從邊沁這種觀點來看,我們可以發現說謊有時候會是正確的行為。舉個例子。假設今天你的好友結婚了,而她問大家說今天她穿這件婚紗好不好看,這時大家都說非常漂亮,但只有你真心覺得超爆醜,那麼你應該對她說實話嗎?

▲ 根據邊沁的效益主義,說謊並不見得都是錯的。(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 根據邊沁的效益主義,說謊並不見得都是錯的。(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根據效益主義的觀點,這時候說謊有可能就是正確的! 這時你說個小謊、為她好好讚美一番,不僅能讓她獲得更大的幸福、不會讓場面變得尷尬,你自己實際上也沒什麼損失。但如果這時你堅持說實話,可能就會讓她感到不開心、破壞你們之間的感情,還會讓整個場面變得很僵。從這樣來看,因為這時候說謊可以為大家帶來更大的幸福,所以說謊就會是一件正確的行為。

不過呢,如果對於說謊這件事總是感到不安、或者多多少少還是覺得不應該,那這樣一來,當我們面臨說實話反而會造成更多傷害、或是變得非常白目的狀況時,又應該怎麼辦呢?

▲誤導性真話不是說謊,它一樣屬於真話的一種。(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誤導性真話不是說謊,它一樣屬於真話的一種。(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當代著名的哲學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就提供了一個解法。他指出,或許我們還可以思考一個作法,那就是改說一些「誤導性的真話」。根據桑德爾的分析,誤導性真話跟善意的謊言是有差別的,因為善意的謊言就是說謊,但誤導性真話不是說謊,它一樣屬於真話的一種,所以「說誤導性真話」就意味著自己仍然有遵守「不說謊」這個道德要求。

總結來說,根據邊沁的效益主義,說謊並不見得都是錯的。而如果你還是不願意說謊,或許你可以試試看誤導性的真話,這可能讓你一邊保持誠實、一邊做人處事也變得更圓融。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雙和醫院在去年通過醫院評鑑,成為台灣最「年輕」醫學中心,而國內知名器官移植專家、一般外科醫師李明哲,也在同年接任院長,如何帶領醫院呈現不同風貌,各界都矚目。他表示,他性子較急,該做的事都想趕快做好,將敦促醫療團隊保有「助人」的心,也希望自已的熱血能感染同仁,一起讓醫界更好。

2025年10月06日 09:23

推動器捐30年 李明哲曝「最大阻力」:醫師要幫助完成最後決定

推動器捐30年 李明哲曝「最大阻力」:醫師要幫助完成最後決定

李明哲在花蓮慈濟醫院全心投入器官捐贈與移植,至今超已近30年,他認為,器捐不只是開刀,而是一場社會運動,重點在於「利他」,而許多人嘴上支持,真正面對器捐的抉擇卻常退縮,台灣社會還需要時間逐漸理解器捐觀念,醫界也該讓過程保有尊重。

2025年10月06日 09:24

中國附醫攜手基金會捐20萬美金助世展會 張艾嘉見證守護尼泊爾女孩夢想

中國附醫攜手基金會捐20萬美金助世展會 張艾嘉見證守護尼泊爾女孩夢想

為終結跨國界地區的「月經貧窮」與性別不平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今(15)日宣布捐贈10萬美金,攜手同樣捐贈10萬美金的長期公益夥伴林增連慈善基金會,共同響應台灣世界展望會「資助1000女孩」計畫。記者會現場特別邀請計畫年度代言人張艾嘉女士親臨見證。

2025年10月15日 21:04

別再轉傳北車性侵案影片 衛福部已接獲申訴:最重可判5年

別再轉傳北車性侵案影片 衛福部已接獲申訴:最重可判5年

台北車站發生女子遭性侵害事件,相關影片在網路上遭轉傳、散布,衛福部今已收到申訴,並嚴正呼籲民眾請勿下載、重製、轉傳、分享相關性影片,並勿肉搜、討論、揭露被害人身分隱私,否則恐觸法,最重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5年10月15日 18:32

超商APP涉違法廣告加熱菸 衛生局已發函調查「最重罰2500萬」

超商APP涉違法廣告加熱菸 衛生局已發函調查「最重罰2500萬」

某超商APP違法廣告加熱式菸品及組合元件等多種品項價格等資訊,台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已接獲民眾檢舉,衛將依菸害防制法調查,釐清責任歸屬,最高可處製造、輸入業者新台幣2,500萬元罰鍰,處販售菸品業者新臺幣50萬元罰鍰。

2025年10月15日 18:26

「餓骨症候群」讓她劇痛難行走 靠AI揪嚴重骨鬆、多處微小骨折

「餓骨症候群」讓她劇痛難行走 靠AI揪嚴重骨鬆、多處微小骨折

67歲呂女士因為腎臟外傷導致慢性腎衰竭,20年長期透析併發嚴重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前年接受副甲狀腺切除手術,相關數值顯示都恢復良好,但卻出現「持續性餓骨症候群」,全身骨頭劇烈疼痛,包含咳嗽時肋骨疼痛,甚至不能站、不能走,用止痛藥也沒效果,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後續在三總腎臟內科團隊研發「AI智動化血液透析系統」分析風險,確認屬於嚴重骨質疏鬆。

2025年10月15日 17:31

凍卵最高補助7萬 醫提醒「3類女性」越早做越好

凍卵最高補助7萬 醫提醒「3類女性」越早做越好

國健署今年9月起推出「醫療性生育保存補助」方案,針對因乳癌、血癌等重大疾病治療可能造成生育功能下降或喪失的患者,經專業評估後,女性可申請凍卵補助最高7萬元。對此,醫師也呼籲,「癌友與重大疾病患者」、「遺傳性疾病或卵巢功能異常女性」、「高壓職場族或晚婚女性」應特別留意生育保存的時機。

2025年10月15日 17:04

咖啡喝對方法更健康! 研究曝:每天1.5至3.5杯「有助長壽」

咖啡喝對方法更健康! 研究曝:每天1.5至3.5杯「有助長壽」

咖啡早已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而科學正持續揭示這項日常習慣與健康之間的微妙關聯。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只要調整沖泡方式、飲用時間與添加成分,咖啡不僅能提神,還能對身體帶來實質益處。

2025年10月15日 16:46

他靠改變「1飲食習慣」讓肌膚回春!醫實測僅1年:手上黑斑全消失

他靠改變「1飲食習慣」讓肌膚回春!醫實測僅1年:手上黑斑全消失

許多人發現臉上或手背出現黑斑時,往往以為那只是「年紀到了」的自然現象。不過,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這些被稱為「老人斑」的斑點,其實並非單純只是皮膚問題,而是全身老化與代謝失衡的外在訊號。李思賢醫師還分享美國心臟外科醫師岡德里(Steven Gundry)的案例,指這位醫師過去手上布滿黑斑,後來透過「低糖化飲食」與「調整腸道健康」,僅用一年時間便讓斑點幾乎淡化消失。

2025年10月15日 16:28

翻轉布丁糖分爆表!熱量只多13大卡 醫驚:碳水量=1/2碗白飯

翻轉布丁糖分爆表!熱量只多13大卡 醫驚:碳水量=1/2碗白飯

7-ELEVEN開賣「統一翻轉布丁」造成轟動,民眾出現搶購潮,都想一嚐超厚焦糖的滋味。消化內科醫師蕭偉成也收到友人送的「丁布」,開心歸開心,但他也揭露翻轉布丁隱藏的陷阱,雖然只比正常統一布丁多了13大卡,但碳水量卻從1/4碗飯增為1/2碗飯量,提醒糖尿患者或正在控糖的民眾要小心食用。

2025年10月15日 15:29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