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總是說實話? 不會說謊會讓社交變得更困難?

圖文/志祺七七

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應該說實話嗎?有人認為說謊是不對的事,但也有人認為有時候說點小謊並沒有關係。Youtube頻道『圖文不符x志祺七七』近日對於這個議題在影片中進行了討論。

曾有學者指出,說謊是小孩認知發展正常的一個指標,那些比較早開始說謊、以及懂得如何說謊的小孩,反而能夠正常發展。

而加拿大的心理學家李康(Kang Lee)就指出,說謊這項能力跟走路、說話一樣對小孩的發展很重要。根據李康的統計,兩歲的小孩約 30% 開始會說謊欺騙父母,三歲時有 50% 會說謊,四歲之後有 80% 能夠成功欺騙他人。

▲▼較早開始說謊的小孩,反而能夠正常發展。(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較早開始說謊的小孩,反而能夠正常發展。(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而那些不會說謊的小孩,在未來比較容易遭遇一些問題。例如他們會變得更愛說謊、但是也很容易被拆穿,而這會讓他們的社交變得更困難,而且也比較容易缺乏社交常識、導致發展上的異常。

但是等到我們越長越大,大家基本上還是會同意誠實是個美德。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因為說謊而感到愧疚、對對方感到抱歉。但我們必須承認,有時候確實需要說一些謊,那這樣就得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什麼情況下說謊才是正確的?」

著名的英國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的道德理論被歸類在「效益主義」的一種,而根據他的主張,我們要判斷一個行為的道德對錯,關鍵是在於這個行為的結果能不能為人們帶來最大幸福。

▲▼邊沁認為道德正確的行為就是能為眾人、為整體社會帶來最大幸福的行為。(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邊沁認為道德正確的行為就是能為眾人、為整體社會帶來最大幸福的行為。(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他認為道德的最高原則是追求幸福的最大化,意思就是要讓整體的快樂大於痛苦。而幸福的計算在理論上也很簡單,就是純粹用快樂跟痛苦來衡量,當快樂越多就是越幸福、痛苦越多就是越不幸福。不過邊沁的效益主義並不是一種自私的功利主義,因為他主張我們應該同時考量他人的幸福,而且我們在計算每個人的幸福指數時不能有所偏袒、要一視同仁。

而如果從邊沁這種觀點來看,我們可以發現說謊有時候會是正確的行為。舉個例子。假設今天你的好友結婚了,而她問大家說今天她穿這件婚紗好不好看,這時大家都說非常漂亮,但只有你真心覺得超爆醜,那麼你應該對她說實話嗎?

▲ 根據邊沁的效益主義,說謊並不見得都是錯的。(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 根據邊沁的效益主義,說謊並不見得都是錯的。(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根據效益主義的觀點,這時候說謊有可能就是正確的! 這時你說個小謊、為她好好讚美一番,不僅能讓她獲得更大的幸福、不會讓場面變得尷尬,你自己實際上也沒什麼損失。但如果這時你堅持說實話,可能就會讓她感到不開心、破壞你們之間的感情,還會讓整個場面變得很僵。從這樣來看,因為這時候說謊可以為大家帶來更大的幸福,所以說謊就會是一件正確的行為。

不過呢,如果對於說謊這件事總是感到不安、或者多多少少還是覺得不應該,那這樣一來,當我們面臨說實話反而會造成更多傷害、或是變得非常白目的狀況時,又應該怎麼辦呢?

▲誤導性真話不是說謊,它一樣屬於真話的一種。(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誤導性真話不是說謊,它一樣屬於真話的一種。(圖/翻攝自志祺七七Youtube)

當代著名的哲學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就提供了一個解法。他指出,或許我們還可以思考一個作法,那就是改說一些「誤導性的真話」。根據桑德爾的分析,誤導性真話跟善意的謊言是有差別的,因為善意的謊言就是說謊,但誤導性真話不是說謊,它一樣屬於真話的一種,所以「說誤導性真話」就意味著自己仍然有遵守「不說謊」這個道德要求。

總結來說,根據邊沁的效益主義,說謊並不見得都是錯的。而如果你還是不願意說謊,或許你可以試試看誤導性的真話,這可能讓你一邊保持誠實、一邊做人處事也變得更圓融。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台灣緊急心導管治療重要推手 黃瑞仁用拓荒者精神翻轉逆境

台灣緊急心導管治療重要推手 黃瑞仁用拓荒者精神翻轉逆境

國際知名的心臟內科專家黃瑞仁醫師,在接掌輔大醫院滿2年前夕回首來時路,笑說,他一直都喜歡挑戰,骨子裡有股拓荒者精神,不論是當年將緊急心導管治療觀念帶回台灣,或推動台大雲林分院脫胎換骨,或如今率領輔大醫院升級醫療,雖都有辛苦難處,但他始終相信耕耘過後,嚐到的果實將會更為豐碩、甜美。

2025年07月05日 09:23

明年健保總額邁一兆元大關 台灣研發「億元基因罕藥」給付審查中

明年健保總額邁一兆元大關 台灣研發「億元基因罕藥」給付審查中

今年健保總額達9,286億元,創下歷年最高,健保署長石崇良今(2)日進一步透露,明年健保總額成長,加上相關公務預算、癌藥基金等挹注,整體預算逼近兆元。另針對再生醫療發展,石崇良特別提到一款由台灣研發、用於治療罕病AADC缺乏症的基因治療藥物,每劑要價高達1億元,但能讓病患平均壽命從7歲延長至20多歲,展現本土研發實力。目前該藥已申請納入健保,進入專家會議審查階段。

2025年08月02日 15:10

早餐喝「山藥薏仁漿」卻踩雷!營養師揭「3陷阱組合」超常見

早餐喝「山藥薏仁漿」卻踩雷!營養師揭「3陷阱組合」超常見

早餐是一天活力的來源,但怎麼吃才健康又均衡?營養師劉怡里提醒,理想早餐應包含「適量澱粉、充足蛋白質與足量蔬菜」,才能滿足營養需求並維持飽足感。她並以三種常見早餐搭配進行分析,點出其中潛藏的飲食問題。

2025年08月02日 11:01

開朗老翁變沉默「懷疑媳婦偷錢又下毒」 就醫驚見大腦顯著萎縮

開朗老翁變沉默「懷疑媳婦偷錢又下毒」 就醫驚見大腦顯著萎縮

一名78歲老翁原本個性樂天開朗,但最近兩、三年來變得「怪怪的」,喜歡往事重提、吃過飯卻抱怨都沒煮菜、還懷疑媳婦偷藏錢又在飯裡下毒,兒子無奈之下陪同前來就診,詳細檢查後,確認是「失智症合併精神行為症狀」,經給予藥物治療後,狀況逐漸改善,家庭氣氛也恢復融洽。

2025年08月02日 10:58

台灣幸福感倒數第6  研究揭快樂密碼:生活自主性愈高愈好

台灣幸福感倒數第6  研究揭快樂密碼:生活自主性愈高愈好

面對「你幸福嗎」這大哉問,民眾在不同年代常有不同感受,且各國的文化與環境如何影響個人幸福感,以往也無明確答案。國內一項研究顯示,由於台灣人的服從性較高,民眾只要能在生活中保有較多的自我,社會更多元,幸福感便可提升,這也為台灣民眾該如何追尋幸福找到比較清楚的方向。

2025年08月02日 09:23

8月為遭毒蛇咬傷最高峰「單月受傷人數破百」 疾管署揭2類最常見

8月為遭毒蛇咬傷最高峰「單月受傷人數破百」 疾管署揭2類最常見

8月是國內蛇咬高峰期!疾病管制署公布統計,國內每年約有近千人遭毒蛇咬傷,其中又以8月份遭咬傷人數最多,當月蛇毒血清使用破百;另分析最常咬傷人毒蛇則是龜殼花及俗稱青竹絲的赤尾鮐,占比達到8成,提醒民眾前往山區、郊外活動多加注意,不慎遭咬傷也要注意「五要五不」處理原則,記下毒蛇外觀並儘速就醫。

2025年08月02日 09:03

桃園醫院推OPAT服務 長期靜脈注射抗生素病患也可居家

桃園醫院推OPAT服務 長期靜脈注射抗生素病患也可居家

為提升病人照護品質與醫療資源的運用效率,衛福部桃園醫院自8月起正式推動「門診抗生素注射治療計畫」(Outpatient Parenteral Antimicrobial Therapy, OPAT)。此一計畫是讓需長期靜脈注射抗生素的病患,能在不住院的情況下持續接受有效治療。

2025年08月01日 23:47

健檢報告出現「毛玻璃」三個字 45歲媽媽眼淚流下來

健檢報告出現「毛玻璃」三個字 45歲媽媽眼淚流下來

隨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成為健檢常規項目,越來越多民眾在報告中發現「毛玻璃(GGO)」或「小結節(SPN)」等影像異常,令人憂心是否罹患肺癌。對此,胸腔內科醫師廖繼鼎提醒,這些名詞不代表癌症,更不是末期警訊,民眾應保持冷靜、正確判斷。

2025年08月01日 20:46

菁英都是這樣讓大腦休息!耶魯實證高效率休息法你早就會

菁英都是這樣讓大腦休息!耶魯實證高效率休息法你早就會

菁英朋友做的是高壓工作,運動、玩樂也都做得很有熱情,反觀自己只是上下班之後就沒力氣,不論怎麼休息,睡得再多還是覺得很倦怠,為什麼菁英總是有源源不絕的動力,根據耶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的日本醫學博士久賀谷亮提出的研究,他發現,這些菁英連放鬆時都有策略,透過高效率的休息法讓大腦充電。

2025年08月01日 18:10

掉髮以為換洗髮精就會好?醫揭5大錯誤迷思:最慘頭皮損傷

掉髮以為換洗髮精就會好?醫揭5大錯誤迷思:最慘頭皮損傷

落髮問題擾人,還可能因為外觀受損衝擊到心理健康,然而民眾在處理上卻有不少錯誤觀念,台灣皮膚科醫學會今(1)日公布5大迷思,包含「壓力引起掉髮會自然好轉」或者「換洗髮精就會改善」等,通通不正確。醫師示警,落髮可能是多種原因造成現象,採取不正確處置或者延誤治療,恐怕會造成不可逆的頭皮傷害。

2025年08月01日 18:0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