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VS復健科 運動傷害要掛哪一科?

▲。(圖/侯鐘堡醫師提供)

▲運動傷害 骨科 VS 復健科 要掛哪一科?(圖/侯鐘堡醫師提供)

作者:復健科 侯鐘堡 醫師

受傷求醫了那麼久,究竟「骨科」與「復健科」有什麼不同呢?運動傷害到底該找骨科,還是復健科,還是醫院的運動醫學科求診?

堡醫師自學生時期即為超級鐵人三項選手,憑藉多年運動訓練、受傷求醫過程,以及成為復健專科醫師後整合自身看診經歷,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經驗。

先老王賣瓜一下:原力復健科 有運動醫學知識的醫師、超音波、X光、增生療法、徒手治療、運動治療、骨震波……etc。而且還會持續進化。。。

跑者常見的運動傷害,依疼痛及傷害的部位分述如下:

踝關節:常見踝扭傷、高位踝扭傷、踝關節積水、足底筋膜炎、阿基里斯腱發炎、足後跟滑囊炎等。這些傷害易發生於扁平足或是高足弓,甚至是跑鞋過度磨損或選擇不適當,短時間跑量增加太多導致肌肉骨骼無法適應。

小腿:常見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包含脛後肌過度使用、脛後肌腱炎、疲勞性骨折)、小腿後肌過度使用(常見於前足跑者、臀肌失能者)。

膝部:常見髂脛束症候群(跑者膝、臀肌失能)、鵝掌肌腱炎(腿後肌使用過度)、髕骨肌腱炎(跳躍膝)、退化性關節炎、髕骨滑囊炎、髕股骨疼痛症候群等。

詳細膝部受傷問題可見另一篇

大腿部:常見股四頭肌拉傷、鼠蹊部拉傷及大腿後肌群拉傷(高強度跑者)、坐骨撕裂性骨折(跨欄選手)、 大腿部肌肉過度緊繃等,以上常導致膝部肌腱連結處傷害。

臀部、下背部:常見有梨狀肌症候群(導致坐骨神經痛)、 臀肌失能、大轉子滑囊炎、下背痛僵硬等。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及轉移痛:這類型疼痛常常需挑戰醫師的診斷功力,最大特徵是A部位疼痛,結果卻是B部位的問題。需要有經驗的醫師找出確切的問題點,及運動員與醫師互相信賴才找得到源頭;也因此病人需要花一點耐心,等待找出病因。

▲。(圖/侯鐘堡醫師提供) 

▲一張圖總結跑步運動傷害(圖/侯鐘堡醫師提供)

該找哪種專業的醫療院所尋求協助?

就硬體設備而言:一個完整評估運動傷害的設備為「數位化X光機」、「肌肉骨骼超音波」。

「數位化 X 光機」可以診斷出骨折、測量骨折後之位移,判斷是否需手術治療? 「高解析超音波」的重要性,甚至可稱為運動醫學醫師的聽診器。

高解析超音波可以淺層的觀察到 0.1cm 皮下組織,深層最多可以看到臀部 7cm 之下的滑囊,判斷肌肉撕裂傷、肌腱受傷程度。

最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執行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將藥物精確的打到復健不易到達的受傷處。

就軟體設備而言:軟體指的是醫師的知識與觀念,更為重要。運動專科醫師,必須熟悉各活動的「運動模式」,做整體性的評估,從下而上的檢查。

對於運動傷害之病人,皆會從足部及鞋子開始評估。因為很多復健療效不佳或反覆發作之病患都有足部問題,需做整體生物力學的調整。足部問題常會導致下背痛,更嚴重會引起難治的肩頸痠痛及頭痛。

檢查完主要傷害處,堡醫師會再進一步將運動模式的肌群做一完整的評估。大多時候病人抱怨膝部問題,經過檢查後發現更需要治療臀部或下背部。經過這樣整體性的評估治療,方可加速受傷的恢復狀況。

骨科/復健科/運動醫學科等相關醫療負責

在目前台灣的醫師養成訓練中,並沒有哪個專科是特別針對運動傷害。主因是運動傷害層面太深太廣,需要跨領域各專家合作。相對較接近運動傷害的科別,一般的認知是骨科(手術)以及復健科(注射治療、運動治療)。復健科醫師因為無法執行手術,故對於低侵入性的注射治療較為熟練。

大多數醫院的運動傷害科是由骨科負責,較專注在手術部分,如:韌帶重建、關節鏡手術等。但大部分休閒運動員受傷程度較輕微,極少需要手術。這是民眾較易混淆的地方。

骨科醫師擅長硬組織問題(骨骼、半月板),復健科醫師較專精於軟組織問題(肌肉、肌腱、韌帶)

運動傷害診療還是需要醫師自己對運動有興趣投入再進修,甚至本身是「醫師運動員」,開出的復健處方才能貼近選手及運動愛好者的需求,而非僅僅要求選手被動休息3個月。

除非是嚴重的傷害,堡醫師甚少要求運動員休息超過一週,反而勸他們不要輕易放棄之前的運動成果;也不要中斷運動的習慣,因為身體只要兩週無運動就會退回到之前未鍛鍊的狀態。

近期醫學也發展出許多加速傷害回復的治療如:震波治療(註 1)、增生療法(註 2)、PRP 注射(註 3)、超音波導引注射(註 4)、肌筋膜針灸療法(註 5)、Redcord 懸吊治療(註 6),可加速運動傷害的恢復。

當運動傷害產生疼痛時,應該尋找什麼樣的醫師協助呢?

若有嚴重外傷撞擊,可先找有 X 光設備的醫療院所,判斷是否為骨頭問題?有無關節移位?是否需手術治療或是石膏固定?因為有無骨骼問題,處治方向會完全不同。

排除骨骼問題後,可請醫師利用超音波檢查進行診斷與治療軟組織問題:如肌腱炎、韌帶斷裂、肌肉韌帶扭傷拉傷、關節積水等。

對於肌力不平衡,或是長期姿勢不佳等因素造成之問題,適時轉介至物理治療師執行運動治療,如:徒手治療、皮拉提斯訓練及懸吊治療等,也是很有幫助的。

============================

以下是簡易的量表來檢測這位運動傷害醫師是否適合你?

1. 該醫師為復健科或骨科醫師。

2. 該診所有 X 光檢查。

3. 該診所有高解析骨骼肌肉超音波。

4. 該診所可以執行超音波導引注射、針灸、增生療法等。

5. 該診所有骨震波及其他運動治療設備。例如:懸吊治療系統。

6. 醫師有固定運動習慣,且定期進修運動相關領域醫學知識。

7. 醫師日常持續的運動項目跟你一樣。例如:慢跑、網球、高爾夫等。

8. 醫師能以較宏觀的全面向來評估整體狀況,而非膝痛只看膝、腳踝痛只看腳。

9. 該診所醫師及治療師會建議你適度的「做運動」,而非僅止於被動治療

10. 該診所有很多運動員來看診。

<總分 10分>

———————————————————————————————-

7分以上:恭喜你,這個院所很適合你,請繼續做治療。

5-6分:可以繼續維持治療,但若復健 3 個月以上症狀改善未達預期效果,可請醫師重新評估復健處方或參考其他醫師第二意見。

註解說明

註1:震波治療:特針對鈣化性肌腱炎、網球肘、足底筋膜炎、各式肌腱炎等症狀非常有幫助。

註2:增生療法:使用高濃度葡萄糖或PRP藥劑,注射至受損處,加速回復。

註3:PRP 注射:使用自體血液,離心出高濃度血小板及生長因子,注射至受損處加速回復。

註4:超音波導引注射:用超音波找出病兆處,再以特殊長針準確導入藥物治療。

註5:肌筋膜針灸療法:不同於傳統針灸,藉由找出激痛點做治療。

註6:Redcord 懸吊治療:源自於 挪威,利用懸吊繩索來進行運動治療的方法。

原文連結堡醫師部落格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太緊、積垢、愛愛會痛 醫:別再撐!4情況該割包皮

太緊、積垢、愛愛會痛 醫:別再撐!4情況該割包皮

泌尿科醫師戴定恩提醒,男生4種情況該割包皮,包括包皮過緊、積垢發炎、反覆感染、性行為疼痛,「這4種情況別再撐」。

2025年10月07日 06:49

免疫力不是愈強愈好 諾貝爾生醫獎3傑揭開T細胞「踩煞車」之謎

免疫力不是愈強愈好 諾貝爾生醫獎3傑揭開T細胞「踩煞車」之謎

2025年諾貝爾生醫獎頒給3名科學家,表彰其揭示「調節性T細胞(Treg)」和關鍵基因「FoxP3」的成就。國內專家指出,過去認為免疫力愈強愈好,如今證實免疫系統也需要「煞車機制」維持平衡,否則會攻擊自身;此發現除釐清免疫系統核心機制,也為癌症治療、自體免疫疾病和器官移植開啟新方向。

2025年10月06日 22:11

桃園市立醫院設置獲衛福部原則同意 市府加速腳步完善健康照護

桃園市立醫院設置獲衛福部原則同意 市府加速腳步完善健康照護

桃園市政府衛生局6日表示,市府推動市立醫院興建,已獲衛福部來函原則同意後,將積極推動後續用地變更、設計規劃與預算編列等作業,全面推動市立醫院籌設,務求在最短時間內落實市立醫院設置規劃,並與基層醫療措施相互配合,逐步優化公共醫療服務體系,提供市民更完善的健康照護。

2025年10月06日 18:13

醫藥物流公司涉紅惹議 疾管署:僅少量流感疫苗、卡介苗委託配送

醫藥物流公司涉紅惹議 疾管署:僅少量流感疫苗、卡介苗委託配送

「嘉里醫藥物流公司」是北北基醫療藥品配送的重要承包商,有消息指出,其物流系統負責疾管署中央防疫物資倉儲與配送,但母公司嘉里大榮集團卻和中國有連結,恐影響國安;疾管署今下午回應,目前防疫物資相關作業已非該公司負責,但仍有流感疫苗等藥物委託其運送。

2025年10月06日 17:46

「火燒心當胃食道逆流」女整年吃錯藥 醫揪病因:食道敏感

「火燒心當胃食道逆流」女整年吃錯藥 醫揪病因:食道敏感

不是所有「火燒心」都胃食道逆流害的。一名年約60歲女性長期苦於火燒心,1年來多次胃鏡檢查,也服用胃食道逆流藥物,卻一直沒改善,北上就醫後,才確診是「功能性火燒心」;醫師說,這類患者的症狀與胃食道逆流相近,但胃酸暴露時間往往正常,病因不是胃酸過多,而是食道神經過度敏感。

2025年10月06日 10:49

7成癌友怕家屬給壓力勝化療 醫教陪病心法:照顧者每周至少休1天

7成癌友怕家屬給壓力勝化療 醫教陪病心法:照顧者每周至少休1天

根據研究,超過70%的癌症患者認為最痛苦不是化療副作用,而是家屬給的壓力。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在臉書分享,有研究顯示,當家屬過度控制或焦慮時,病人的憂鬱症風險上升40%,治療配合度下降30%,甚至可能放棄治療或尋短,建議家屬一定要照顧自己,每周至少找1天休息,避免過度影響生活。

2025年10月06日 09:42

推動器捐30年 李明哲曝「最大阻力」:醫師要幫助完成最後決定

推動器捐30年 李明哲曝「最大阻力」:醫師要幫助完成最後決定

李明哲在花蓮慈濟醫院全心投入器官捐贈與移植,至今超已近30年,他認為,器捐不只是開刀,而是一場社會運動,重點在於「利他」,而許多人嘴上支持,真正面對器捐的抉擇卻常退縮,台灣社會還需要時間逐漸理解器捐觀念,醫界也該讓過程保有尊重。

2025年10月06日 09:24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從帶領醫學生罷工到堅守花蓮 李明哲用「熱血」打造全新雙和醫院

雙和醫院在去年通過醫院評鑑,成為台灣最「年輕」醫學中心,而國內知名器官移植專家、一般外科醫師李明哲,也在同年接任院長,如何帶領醫院呈現不同風貌,各界都矚目。他表示,他性子較急,該做的事都想趕快做好,將敦促醫療團隊保有「助人」的心,也希望自已的熱血能感染同仁,一起讓醫界更好。

2025年10月06日 09:2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