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耳鳴怎麼辦? 醫師解答

 
▲經常耳鳴怎麼辦? 醫師解答。(圖/pixabay) 
 
作者:耳鼻喉科 劉得懿 醫師
 
耳鳴的原因是什麼?
 
答:聽覺系統、中樞聽力代償系統、管控系統種種因素發生問題,都可能引起耳鳴。外耳、中耳、內耳、神經、腦部都可以是耳鳴的根源。聽力損失、血管功能不足、骨頭疾病、中樞神經系異常、感染、代謝性疾病、自體免疫疾病、耳蝸損傷,也都可能是耳鳴的原因。

我耳鳴聲是「碰~碰~碰~」的聲音,和心跳好像同步是怎麼一回事?
 
答:這叫作「脈動性耳鳴」,可能是耳朵聽見了自己動脈血流的聲音,常見於血壓上升的情況。一些少見的血管問題也可能是造成脈動性耳鳴。

耳鳴的聲音,別人聽得到嗎?
 
答:耳鳴通常是只有自己聽得到,叫作自覺性耳鳴。若是其它人可用儀器或耳朵聽到患者的耳鳴聲,叫作他覺性耳鳴。可能的原因包括:血管性疾病(例:動靜脈廔管的血流聲)與肌肉性疾病(例:耳咽管肌肉痙攣)。

可以用我耳鳴的聲音來判斷身體那裡出問題嗎?
 
答:血管性疾病造成的耳鳴常以脈動性耳鳴表現;肌肉痙攣造成的耳鳴常以滴答聲表現;高頻的耳鳴聲可能和聽神經受損有關;低頻的耳鳴聲可能和梅尼爾氏症有關。基本上無法由耳鳴的性質直接得到疾病的診斷。

我耳鳴的聲音很大聲。會是因為耳鳴的聲音讓我失眠嗎?
 
答:耳鳴越嚴重,一般失眠的情況也會越糟。然而耳鳴影響生活品質的因素,與耳鳴的長短、類型、大小聲並沒有呈現正相關,反而是耳鳴併發之情緒障礙(焦慮、憂鬱)才是影響耳鳴患者生活品質的主要原因。

我最近除了耳鳴之外,聽力好像也變差,這兩者有關係嗎?
 
答:聽力受損,會啟動中樞對這些損害進行代償,耳鳴是代償過程中出現的警訊。可能原因如梅尼爾氏症、耳硬化症或是一定程度聽力損失的疾病。藉由補償的聲音可以有效減輕中樞聽力代償的負荷,而逐漸緩解耳鳴。

除了聽力的問題之外,還有什麼情況會造成耳鳴?
 
答:一些生理性病因也可造成耳鳴,例如:雌激素濃度改變、偏頭痛、睡眠呼吸中止症、耳咽管功能不良等。鼻過敏、鼻腔鼻竇病變、胃食道逆流因為會影響耳咽管的功能,也會間接造成耳鳴。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會造成內耳耳蝸支配血管循環障礙,也會引起耳鳴。梅毒感染影響內耳也會產生眩暈耳鳴等症狀。

耳鳴會不會是腦部出問題呀?
 
答:耳鳴也可以是起源於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例如:藥物的傷害(化療藥、某些抗生素、利尿劑、阿斯匹靈等)以及藥癮、腫瘤(聽神經瘤、顱內腫瘤)、精神疾病(恐慌症、焦慮症、強迫症)。

耳鳴一定找得到原因嗎?
 
答:確實有部分耳鳴,找不到任何因素,試驗性治療也沒有任何效果。只能等待進一步尋找其它發病機制,使這部分患者越來越少。

那些情況的耳鳴我們應該提高警覺就醫呢?
 
答:單側耳鳴(可能是鼻咽癌或是聽神經瘤的初期表現)、合併有眩暈聽力減退的症狀(可能是突然性耳聾)。這種狀況比雙側耳鳴更需要小心。

耳鳴是不是沒救了?還有需要看醫生嗎?
 
答:雖然還是有部份耳鳴原因不明,但大多數的耳鳴是可以找到源頭並且在適當治療後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耳鳴找不到原因,有什麼實證醫學方面的建議嗎?
 
答:2014年美國耳鼻喉科醫學公布慢性耳鳴臨床治療指引,適用於慢性耳鳴病人(找不到原因,且耳鳴困擾超過6個月以上),建議重點如下:

強烈建議:
若是耳鳴困擾程度不高,不會影響生活品質的病人,並不需要過度醫療。

建議:
挑選適合配戴助聽器就能改善耳鳴與聽損的病人。
給予病人正確的耳鳴觀念,能讓病人了解耳鳴減少恐懼感,正向面對耳鳴,進而提升治療效果。

選擇性:
聲音治療目前實證醫學顯示效果仍不明確。

不建議:
針灸目前無實證醫學資料可供評斷。

建議不要:
抗憂鬱劑、抗癲癇劑、抗焦慮劑及耳膜內注射藥物實證醫學顯示藥物治療無效。
銀杏、褪黑激素、鋅等實證醫學顯示膳食補充品無效。
顱磁刺激療法實證醫學顯示無效。

耳鳴的患者,生活上有什麼可以注意的地方嗎?
答:睡前聽一些溫和輕柔的音樂可以緩和情緒、遮蔽耳鳴;戒菸戒酒、睡眠充足、適度運動,對緩解耳鳴可能有幫助。

同場加映:這種喉嚨痛,千萬不能等!急性會厭炎
 
搜尋附近的診所:耳鼻喉科(掛號、領藥最方便!)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救回險遭放棄的胎兒超過300個 陳持平無悔的「辛德勒」之路

救回險遭放棄的胎兒超過300個 陳持平無悔的「辛德勒」之路

他是醫界的「辛德勒」,多年來承擔壓力與風險,救回許多原本要被放棄的健康胎兒。馬偕醫院婦產科教授陳持平於日前入選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並名列台灣醫師前20傑。他說,感謝國際鼓勵,但他更珍視生命的重量,每次抱著那些「死裡逃生」的孩子,心中那股幸福感,相較學術肯定尤為可貴。

2025年10月24日 09:23

從《天堂》追到AI世代  柯志鴻鑽研「成癮」20年領先國際

從《天堂》追到AI世代  柯志鴻鑽研「成癮」20年領先國際

電腦、網路遊戲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連,高雄小港醫院精神科主任柯志鴻建立網路成癮診斷準則,與相關腦影像學研究,締造AI時代先聲,並入選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排名台灣醫師前20傑。他說,此來自國際的肯定,反映在科技演變下,成癮研究已跨越醫學,成為理解人類數位行為的重要窗口。

2025年10月25日 09:23

以為拉傷!腳後跟疼半年竟是阿基里斯腱斷裂 她慘錯過黃金治療期

以為拉傷!腳後跟疼半年竟是阿基里斯腱斷裂 她慘錯過黃金治療期

搬重物時若感覺腳後跟「扯到一下」,可別以為只是小拉傷!金門一名女子在搬重物時腳後跟劇痛,以為只是拉傷,休息後會自行痊癒,未料半年後小腿越來越細、走路一拐一拐,最後竟被診斷為「阿基里斯腱完全斷裂」,所幸經手術治療後恢復良好,重新能夠登山、旅遊。

2025年10月30日 18:57

最新賺年終方式?檢舉亂丟菸蒂獎金驚人 環保局再推打擊1陋習

最新賺年終方式?檢舉亂丟菸蒂獎金驚人 環保局再推打擊1陋習

有統計指出,台灣約有346萬人抽菸,許多公共場所也開始設有「吸菸區」,不讓一般民眾飽受二手菸之苦,但仍有一些吸菸者喜歡邊走邊抽,甚至亂丟菸蒂,使大多數人觀感不佳。最近有網友分享,收到檢舉亂丟菸蒂的獎金,意外引發熱議,還有人笑說「自己的年終自己賺」。

2025年10月30日 18:54

中國非核准食品入台偷賣 立委爆有人申請免查「一年逾3千次」

中國非核准食品入台偷賣 立委爆有人申請免查「一年逾3千次」

國內爆發非洲豬瘟,引發質疑現行攜帶「一般食品6公斤及1000美元以下免申請輸入查驗」制度有漏洞。民進黨立委林淑芬今日批評,坊間已有許多非屬核准輸入產品在國內流通販售情勢,包括中國大陸麻辣花生、螺螄粉等,對食安產生疑慮;更有民眾去年申請3002批次,365天有294天都申報進口免查驗,還稱是「自用」。食藥署強調會針對高頻次的民眾加強勾稽查核,並於一個月內檢討漏洞。

2025年10月30日 17:42

4大警訊當心「性成癮」 醫:壓力孤單都可能引發

4大警訊當心「性成癮」 醫:壓力孤單都可能引發

近年隨著社會風氣改變、網路平台的普及,性成癮問題逐漸引起關注。醫師指出,常見的性成癮現象包括「頻繁使用交友軟體與人發生性關係、反覆尋求付費的性服務難以停止、反覆自慰或追求特定的性刺激或過度觀看色情影片」,也可能因而導致與伴侶進行性行為時感到困難或乏味,伴侶之間若性需求頻率差異過大,也常引發衝突。

2025年10月30日 17:35

坣娜胰臟癌逝 醫揭「癌王」殘酷真相:藥物少得可憐

坣娜胰臟癌逝 醫揭「癌王」殘酷真相:藥物少得可憐

資深歌手坣娜於10月16日因胰臟癌病逝,享年59歲。演藝圈好友與歌迷紛紛表達不捨。而坣娜的離世,也讓民眾再度關注被稱為「癌王」的胰臟癌。《ETtoday新聞雲》專訪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醫師陳三奇,解析胰臟癌治療棘手之處,連醫師都搖頭嘆「被稱為癌王真的是有原因的」!

2025年10月30日 15:49

【廣編】轉移性荷爾蒙陽性乳癌Trop-2 ADC藥物納健保 估逾百名癌友受惠省下百萬藥費

【廣編】轉移性荷爾蒙陽性乳癌Trop-2 ADC藥物納健保 估逾百名癌友受惠省下百萬藥費

10月為國際乳癌防治月,健保署宣布自114年10月1日起,部分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的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HR+/HER2-)乳癌患者,第三線使用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ADC) 治療將正式納入健保給付,預估每年將有超過700名病友受惠,省下百萬藥費,成為今年最令人振奮的乳癌防治消息。

2025年10月30日 15:18

婦「無痛血尿」竟是癌 醫揪輸尿管5cm腫瘤

婦「無痛血尿」竟是癌 醫揪輸尿管5cm腫瘤

67歲的林女士近期出現間歇性的無痛血尿,到醫院檢查發現左側輸尿管末端長了一顆5公分的腫瘤,且有腎水腫情形,確診為「輸尿管泌尿上皮癌」。醫師指出,長期吸菸、處於環境汙染及具家族史者都是危險因子,該癌症狀並不明顯,常見表現為無痛性血尿,若置之不理,腫瘤可能造成阻塞及腎衰竭、遠端轉移。

2025年10月30日 14:41

男性癌症第3位!「攝護腺癌」3大明顯症狀別輕忽

男性癌症第3位!「攝護腺癌」3大明顯症狀別輕忽

「攝護腺癌」為我國男性發生率第三位的癌症,死亡率居第六。國健署提醒,男性民應留意身體異常徵兆,若出現「排尿異常、夜尿頻繁或不明骨骼疼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評估,以利早期診斷與治療。

2025年10月30日 13:0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