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耳鳴怎麼辦? 醫師解答

 
▲經常耳鳴怎麼辦? 醫師解答。(圖/pixabay) 
 
作者:耳鼻喉科 劉得懿 醫師
 
耳鳴的原因是什麼?
 
答:聽覺系統、中樞聽力代償系統、管控系統種種因素發生問題,都可能引起耳鳴。外耳、中耳、內耳、神經、腦部都可以是耳鳴的根源。聽力損失、血管功能不足、骨頭疾病、中樞神經系異常、感染、代謝性疾病、自體免疫疾病、耳蝸損傷,也都可能是耳鳴的原因。

我耳鳴聲是「碰~碰~碰~」的聲音,和心跳好像同步是怎麼一回事?
 
答:這叫作「脈動性耳鳴」,可能是耳朵聽見了自己動脈血流的聲音,常見於血壓上升的情況。一些少見的血管問題也可能是造成脈動性耳鳴。

耳鳴的聲音,別人聽得到嗎?
 
答:耳鳴通常是只有自己聽得到,叫作自覺性耳鳴。若是其它人可用儀器或耳朵聽到患者的耳鳴聲,叫作他覺性耳鳴。可能的原因包括:血管性疾病(例:動靜脈廔管的血流聲)與肌肉性疾病(例:耳咽管肌肉痙攣)。

可以用我耳鳴的聲音來判斷身體那裡出問題嗎?
 
答:血管性疾病造成的耳鳴常以脈動性耳鳴表現;肌肉痙攣造成的耳鳴常以滴答聲表現;高頻的耳鳴聲可能和聽神經受損有關;低頻的耳鳴聲可能和梅尼爾氏症有關。基本上無法由耳鳴的性質直接得到疾病的診斷。

我耳鳴的聲音很大聲。會是因為耳鳴的聲音讓我失眠嗎?
 
答:耳鳴越嚴重,一般失眠的情況也會越糟。然而耳鳴影響生活品質的因素,與耳鳴的長短、類型、大小聲並沒有呈現正相關,反而是耳鳴併發之情緒障礙(焦慮、憂鬱)才是影響耳鳴患者生活品質的主要原因。

我最近除了耳鳴之外,聽力好像也變差,這兩者有關係嗎?
 
答:聽力受損,會啟動中樞對這些損害進行代償,耳鳴是代償過程中出現的警訊。可能原因如梅尼爾氏症、耳硬化症或是一定程度聽力損失的疾病。藉由補償的聲音可以有效減輕中樞聽力代償的負荷,而逐漸緩解耳鳴。

除了聽力的問題之外,還有什麼情況會造成耳鳴?
 
答:一些生理性病因也可造成耳鳴,例如:雌激素濃度改變、偏頭痛、睡眠呼吸中止症、耳咽管功能不良等。鼻過敏、鼻腔鼻竇病變、胃食道逆流因為會影響耳咽管的功能,也會間接造成耳鳴。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會造成內耳耳蝸支配血管循環障礙,也會引起耳鳴。梅毒感染影響內耳也會產生眩暈耳鳴等症狀。

耳鳴會不會是腦部出問題呀?
 
答:耳鳴也可以是起源於中樞神經系統的疾病,例如:藥物的傷害(化療藥、某些抗生素、利尿劑、阿斯匹靈等)以及藥癮、腫瘤(聽神經瘤、顱內腫瘤)、精神疾病(恐慌症、焦慮症、強迫症)。

耳鳴一定找得到原因嗎?
 
答:確實有部分耳鳴,找不到任何因素,試驗性治療也沒有任何效果。只能等待進一步尋找其它發病機制,使這部分患者越來越少。

那些情況的耳鳴我們應該提高警覺就醫呢?
 
答:單側耳鳴(可能是鼻咽癌或是聽神經瘤的初期表現)、合併有眩暈聽力減退的症狀(可能是突然性耳聾)。這種狀況比雙側耳鳴更需要小心。

耳鳴是不是沒救了?還有需要看醫生嗎?
 
答:雖然還是有部份耳鳴原因不明,但大多數的耳鳴是可以找到源頭並且在適當治療後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耳鳴找不到原因,有什麼實證醫學方面的建議嗎?
 
答:2014年美國耳鼻喉科醫學公布慢性耳鳴臨床治療指引,適用於慢性耳鳴病人(找不到原因,且耳鳴困擾超過6個月以上),建議重點如下:

強烈建議:
若是耳鳴困擾程度不高,不會影響生活品質的病人,並不需要過度醫療。

建議:
挑選適合配戴助聽器就能改善耳鳴與聽損的病人。
給予病人正確的耳鳴觀念,能讓病人了解耳鳴減少恐懼感,正向面對耳鳴,進而提升治療效果。

選擇性:
聲音治療目前實證醫學顯示效果仍不明確。

不建議:
針灸目前無實證醫學資料可供評斷。

建議不要:
抗憂鬱劑、抗癲癇劑、抗焦慮劑及耳膜內注射藥物實證醫學顯示藥物治療無效。
銀杏、褪黑激素、鋅等實證醫學顯示膳食補充品無效。
顱磁刺激療法實證醫學顯示無效。

耳鳴的患者,生活上有什麼可以注意的地方嗎?
答:睡前聽一些溫和輕柔的音樂可以緩和情緒、遮蔽耳鳴;戒菸戒酒、睡眠充足、適度運動,對緩解耳鳴可能有幫助。

同場加映:這種喉嚨痛,千萬不能等!急性會厭炎
 
搜尋附近的診所:耳鼻喉科(掛號、領藥最方便!)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率萬芳醫院深耕「在家住院」有成 劉燦宏拋「醫療人力荒」解方

率萬芳醫院深耕「在家住院」有成 劉燦宏拋「醫療人力荒」解方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住院不易、照護人力吃緊成為醫療難題。對此,萬芳醫院院長劉燦宏指出,該院引領推動「急性在宅醫療」(HaH),病人可在家完成住院療程,至今已成功執行逾110例,在全台名列前茅;面對快速老化趨勢,國內應儘速研議擴大HaH適用範圍,方可打造永續的高齡照護體系。

2025年07月27日 09:23

從不罵人的暖男院長 劉燦宏談行醫初心:希望媽媽好起來

從不罵人的暖男院長 劉燦宏談行醫初心:希望媽媽好起來

從沒罵過人的暖男劉燦宏,行醫初心來自與母親的深情陪伴。他表示,兒時看媽媽因病坐上輪椅,國中便立志當醫師,希望能親手讓媽媽康復,雖然後來知道母親的病無法治癒,仍選擇投入復健醫學領域,盼用專業幫助更多像媽媽一樣行動不便的病人,盡量讓他們能站起來,可以更踏實過日子。

2025年07月27日 09:24

器捐線上簽署讓生命延續下去! 林口長庚2024年完成113例大愛移植

器捐線上簽署讓生命延續下去! 林口長庚2024年完成113例大愛移植

為讓更多生命得以延續,衛福部及林口長庚醫院長期推廣器官捐贈觀念,18日於林口長庚醫院舉辦「分享愛‧讓生命連線~器官捐贈簽署宣誓活動」,邀請衛福部邱泰源部長與林口長庚陳建宗院長共同登高一呼,呼籲更多民眾加入線上簽署行列,讓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延續生命與希望。

2025年08月18日 23:43

脂肪肝有救!研究揭芝麻油「助減重、控血糖」 效果遠勝橄欖油

脂肪肝有救!研究揭芝麻油「助減重、控血糖」 效果遠勝橄欖油

芝麻油向來被視為料理調味品,但最新研究發現,它在血糖控制與護肝效果上,表現甚至優於橄欖油。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指出,針對60位脂肪肝女性患者進行的臨床隨機試驗顯示,每日攝取30公克芝麻油並搭配低卡飲食,持續12週後,不僅體重下降,血糖指標與胰島素效率也明顯改善,展現延緩甚至預防糖尿病的潛力。

2025年08月18日 23:04

再造國際頂尖癌症治療 北榮「硼中子捕獲治療中心」動工 

再造國際頂尖癌症治療 北榮「硼中子捕獲治療中心」動工 

台北榮總「硼中子捕獲治療中心」今(18)日上午舉行動工典禮,預計於116年完工啟用,屆時北榮將成為全球極少數同時擁有「重粒子治療」與「硼中子捕獲治療」全方位尖端放射技術的醫療機構,讓台灣在癌症放射治療、教學與研究領域達到國際頂尖水準。

2025年08月18日 17:44

年輕人「尿結石暴增」!醫曝4大壞習慣 不喝水、一次灌大量都NG

年輕人「尿結石暴增」!醫曝4大壞習慣 不喝水、一次灌大量都NG

台灣是手搖飲天堂,人手一杯冰飲已是日常。泌尿科醫師發現,近期門診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女性患者出現頻尿、腰痛、尿液混濁情形,經診斷為尿結石,因生活習慣常以無糖茶、手搖飲、咖啡取代白開水,再加上長時間待在冷氣房、不易察覺口渴,導致尿結石的年齡層明顯下降。

2025年08月18日 17:17

屏東美和科大護理系跨海赴日 深耕長照實習擴展國際視野

屏東美和科大護理系跨海赴日 深耕長照實習擴展國際視野

和科技大學護理系114年再度榮獲教育部「學海築夢計畫」補助,師生13人赴日本北海道,展開為期一個月的長期照顧與高齡福祉實習。學生分別於北海道アイケア集團的小規模多機能介護、高齡住宅及團體家屋等場域進行專業實作,並參訪醫院、福祉機構及智慧醫療中心,深入了解日本介護制度與公私協力模式。此次交流不僅提升專業技能,也拓展國際視野,強化台日產學合作情誼。

2025年08月18日 16:54

常吃「1日本料理」死亡風險增1.52倍!食安專家示警:少做2事保命

常吃「1日本料理」死亡風險增1.52倍!食安專家示警:少做2事保命

根據日本山形大學醫學院最新公布的研究結果,過於頻繁攝取拉麵可能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該研究顯示,每週食用拉麵3次以上者,其死亡風險出現「上升至1.52倍」的趨勢,引發外界關注飲食習慣與健康之間的潛在關聯。

2025年08月18日 16:48

簽名遭假冒詐騙 羅一鈞提告「偽造文書、妨害名譽」

簽名遭假冒詐騙 羅一鈞提告「偽造文書、妨害名譽」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遭一名女子假冒簽名詐騙,引發關注。羅一鈞今下午召開記者會表示,已經以個人名義提告該女子「 偽造文書、妨礙名譽」,並再度表示自己「字沒有這麼醜」。他也提到自己非常不喜歡關說、喬床的特權人士,所以從不幫親友喬病床。

2025年08月18日 15:45

糖尿病患「探病遭染流感」險插管 醫示警重症治療黃金期

糖尿病患「探病遭染流感」險插管 醫示警重症治療黃金期

一名61歲糖尿病患年初因肺炎住院,經抗生素治療後病況稍有起色,沒想到患者突發呼吸急促、胸悶等徵兆,X光顯示右下肺再度出現嚴重感染,檢驗結果確診為流感病毒陽性,追查發現感染源疑為前來探病的家人。醫師提醒,包括糖尿病、心血管、慢性肺病患者都是流感重症高風險群,多數重症患者錯過48小時治療黃金期,才讓病情急轉直下。

2025年08月18日 15:2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