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兩眼掛著「黑輪」 醫師提醒可能是鼻過敏在作怪



圖、文/NOW健康 陳木森

孩子明明沒熬夜,為什麼兩眼卻老是掛著「黑輪」,看起來無精打采的樣子呢?當心是鼻過敏在作怪。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說明,鼻過敏是國人常見的疾病,根據統計,約每10個成年人當中就有1名患有輕重不等的鼻過敏,約每4人中就有1位是嚴重鼻過敏。而幼兒鼻過敏的比例也逐年攀升。值得注意的是,幼兒的症狀不僅僅是鼻塞、打噴嚏、流鼻水而已,若不積極治療,長期下來會出現深深的黑眼圈,一旦習慣用口呼吸,甚至因氧氣不足氣喘,嚴重者還可能影響面部、心肺功能的發育,下巴後縮、中臉平坦、門牙突出等,家長不得不慎。

病人常問為什麼會門牙突出?是因為過敏鼻黏膜腫大,長年鼻塞不通必須張口呼吸,上嘴唇上揚張口,門牙則無上嘴唇的收緊壓迫,就逐漸往外擴張,最好趕快治好鼻過敏來解決或預防,否則就必須接受牙齒矯正來解決問題,麻煩更大。

病人也常問,為什麼鼻過敏會有黑眼圈?更有人眼睛發癢去看眼科,眼科醫師告訴他,只要鼻過敏好了,眼睛就不會癢,應該先看鼻病。一般公認鼻過敏可透過抗過敏或抗組織胺或類固醇鼻噴劑來緩解症狀,至於為何會黑眼圈?是因為鼻過敏引起鼻黏膜腫脹,阻礙眼眶血液的回流,長時間則血色沉澱而呈黑色,因此如何治療鼻過敏,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醫界在治療鼻過敏時,普遍採取減少接觸過敏原與藥物輔助的辦法。倘若家中有鼻過敏幼兒,家長需盡量排除可能過敏原或刺激物,常見的如:塵蟎、貓狗、花粉、黴菌等,同時保持室內通風。至於藥物,多以口服抗組織胺、類固醇鼻噴劑治療,但李宏信指出,所謂治療鼻過敏的藥物,其實僅能達到改善的作用,治標不治本。特別是對於幼童來說,要讓孩子長期乖乖地按時服藥,對於許多家長來說根本是天方夜譚。

因此,若孩子的鼻過敏症狀一直無法改善,建議接受手術治療。一般手術往往成效不彰,經常復發,病人感到非常失望,但李宏信強調,由於鼻過敏是因為鼻黏膜內的神經過度發達,對外界物質不斷刺激產生反應所致,因此直接截除鼻黏膜內的神經是較根本的辦法。

以往醫學開發之鼻過敏神經截除術,必須掀嘴唇後鑿開鼻竇截除鼻翼管神經,但由於傷口大、技術困難,多數病人意願並不高。拜現今醫療科技進步所賜,此類手術已不必將鼻腔翻瓣打開,直接由鼻孔進入,採用低溫熱透射頻電波的探頭直接進入鼻腔最後端側上方,截除鼻過敏神經,達到治療目的,鼻過敏症狀可得到改善約9成,即原先打噴嚏次數可由10次降低到只剩1至2次,其他症狀也跟著減少。手術僅需局部麻醉,不易出血,且幾乎沒有傷口,門診即可進行。

對於許多家長擔心,手術後是否有復發的可能,會不會有其他後遺症呢?李宏信表示,根據國外的臨床研究以及多年的門診觀察,復發的機率相當低,後遺症也可以說是幾乎沒有,術後許多患者及其家屬的滿意程度相當高,家長大可以放心。

最後,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鼻過敏若不治療,可能影響孩子發育,家長千萬不得輕忽。而孩子一旦患有鼻過敏,除了就醫治療外,首先須從改善居住環境開始,避免使用毛毯、地毯,枕頭、被單、床墊、窗簾等都要定期清洗,必要時可以添購空氣濾淨器。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改善體能與免疫力,才能真正擺脫鼻過敏的困擾。

更多NOW健康報導
▸乳癌治療術後預防更重要 HER2陽性患者有新選擇!
▸甩巴掌導致耳鳴眩暈? 內耳受猛烈外力震盪恐留後遺症

關鍵字: NOW健康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研究揭瘦瘦針助護腦、降低酒癮 醫提醒副作用:胰臟炎風險增2倍

研究揭瘦瘦針助護腦、降低酒癮 醫提醒副作用:胰臟炎風險增2倍

「瘦瘦針」減重效果顯著,但除了幫助瘦身之外,也要注意其他影響。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臉書分享,根據今年發表在頂尖醫學期刊的研究,瘦瘦針對於護腦、降低成癮與情緒穩定都有看到正面效果,不過要研究團隊也觀察到急性胰臟炎風險上升超過2倍,民眾要有警覺。

2025年11月28日 10:19

醫曝10大傷腎食物 第1名台灣人超愛喝

醫曝10大傷腎食物 第1名台灣人超愛喝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平均每8人有1人受影響,也是全球洗腎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分享台灣人經常吃,卻是相當傷腎的10大食物,例如看似健康的早餐穀物,或是早餐店常見的鍋貼、鐵板麵都在名單內,排名第一的更是被譽為台灣之光的珍珠奶茶。

2025年11月28日 02:09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一名65歲老師在退休後熱衷於烹飪與園藝,但最近半年來視力逐漸模糊,特別是夜間開車時,對向來車的燈光會出現嚴重的眩光與光暈,不僅如此,平時看食譜和手機也變得越來越吃力,做園藝時會誤剪花草,還把食譜上的鹽巴3匙看成8匙,讓家人頻頻跟她反映做菜越來越鹹,最後就醫才知道是白內障合併散光。

2025年11月27日 19:34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台灣每年約新增950至1000名急性血癌病患,常見四大症狀包含「臉色蒼白、容易疲倦」、「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未受外力碰撞卻出現瘀青或出血」、「骨骼或關節疼痛」。醫師提醒,由於這些症狀並不具特異性,常被誤以為是貧血或感冒,導致錯過就醫時機。

2025年11月27日 19:09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曾任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的名醫馬辛一,日前因車禍受傷住進三軍總醫院,原本狀況穩定,期間並接受親友探視,未料今傳出過世消息,震驚醫界。對於相關詳情,三總稱,事涉病人隱私,仍在詢問家屬意見,細節不便透露,有進一步訊息會對外說明。據了解,死因與車禍無直接關聯,而有其他病因。

2025年11月27日 18: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近期氣溫下降,呼吸道病毒更為活躍,高風險者要盡快接種流感疫苗!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本年採購103萬劑公費流感疫苗,目前剩餘約8萬劑,只要65歲以上市民在12月31日前接種流感疫苗或COVID-19疫苗,還可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iPhone 17 Pro Max等多項大獎。

2025年11月27日 16:54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患者長期存活情形不佳,對此醫師說,早期辨識9大風險因子是關鍵,尤其是4項與個人型態有關的危險特徵,包括年齡超過60歲、長期抽菸、長期喝酒與肥胖,符合者更應積極篩檢,只要能在無症狀時經篩檢確診,超過7成都還能開刀治療。

2025年11月27日 16:28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苗栗一名25歲陳先生去年因嚴重車禍導致全臉骨折,雖經手術成功「拼回」臉龐,卻留下看東西一個變兩個的「複視」後遺症。這不僅讓他下樓梯時容易踩空,連玩手機遊戲都無法數算金幣,嚴重影響生活;經台中榮總跨科團隊接力治療,最終透過眼外肌手術,才成功讓他擺脫疊影地獄,重獲清晰視界。

2025年11月27日 16:2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