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慢跑、重訓會傷膝蓋? 醫師破解迷思「不動更可怕」

▲爬山會傷膝蓋嗎?。(圖/pixabay)

▲爬山會傷膝蓋嗎?。(圖/pixabay)

文/侯鐘堡醫師

爬山是最笨的運動!你今天當笨蛋了嗎?如果是十年前在市面上看到這種文章就算了。現在已經有無限的科學證據顯示:這些都不會傷膝蓋關節。

「人是不運動而開始退化,並不是退化而不能運動。」

▲爬山會傷膝蓋嗎?重訓、運動會傷膝蓋嗎?。(圖/侯鐘堡醫師提供)

▲爬山會傷膝蓋嗎?重訓、運動會傷膝蓋嗎?。(圖/侯鐘堡醫師提供)

常見媒體報導「骨科權威說:爬山、爬樓梯是最傷膝蓋的運動」

爬山的朋友們會告訴你:『我是不爬山後,才開始變笨的!』

若關節已經受傷,爬山、爬樓梯的確不是明智的選擇!但我必須強調:在正確的姿勢下跑步、爬樓梯、爬山、有氧運動、重訓的情況下都不會加速關節退化。膝關節受傷後經過治療、輔具保護後,就可以恢復原本的運動了。

運動的好處太多了,不只有身體的方面,

腦部發展也是,會提升專注力,運動會變聰明。

運動提升肌肉張力,比較不會疲勞,改善姿勢。

若你本來就有運動習慣,醫師應該是想辦法讓患者以適度降低強度、循序漸進,或是改變運動項目等方式,讓運動繼續保持下去。一受傷,就叫你躺3個月,或是請你休跑3個月,真是太落伍了。

而且跑步的運動傷害,往往休息3個月後,一跑還是痛。止痛藥有吃有效,沒吃沒效。

如:跑者膝ITBS、 跑者膝PFPS前側膝蓋痛、 足底筋膜炎、 前十字韌帶受傷。

這些運動傷害,只吃藥跟休息幾乎不會好,一恢復運動就不舒服,真是讓運動人極有挫敗感。

科學證實:全面停止運動。身體一旦停止活動,兩週就會回到未鍛鍊時的狀態。愛運動的朋友都知道,運動習慣一旦中斷,之後要重新培養就加倍困難。

以下幾個最新的訓練恢復觀念,非常重要

交叉訓練

下肢受傷,你可以訓練上肢阿!反之亦然。什麼意思?堡醫師叫我本來練跑步,因為受傷怕我無聊,所以叫我改練重訓練肩膀?當然不是如此單純

運動科學研究結果顯示:運動對身體有全身性的影響,上肢的運動效果可以保持下肢的肌肉量長達一個月以上!白話文就是:就算你因為腳受傷而只練上半身,還是對腳的肌力 有維持效果。只要有運動,身體裡的成長激素就可以維持股四頭肌的力量。

股四頭肌強壯時,上下樓梯的衝擊力便由周邊肌肉吸收,而不會直接傳到膝蓋軟骨及韌帶。

因此,強壯的大腿讓你的膝蓋不易退化,而運動讓你全身都強壯!

相對休息、降低運動強度

受傷後,很少需要絕對休息。什麼意思?絕對休息就是叫你完全都不要動!而相對休息是指:降低運動量、降低強度、降低運動衝擊性。同時需視身體狀況及疼痛發炎狀況來調整運動。急性發炎期需完整休息,等發炎沒那麼嚴重後,可用疼痛指數(NRS) 1 ∼ 3 分的強度來繼續運動,以不放棄運動習慣為原則。

但若運動時,疼痛分數超過 4分,建議休息或不要進行這項運動,因為這個動作會引起顯著的發炎反應,造成細胞組織受到傷害。

▲爬山會傷膝蓋嗎?重訓、運動會傷膝蓋嗎?。(圖/侯鐘堡醫師提供)

▲爬山會傷膝蓋嗎?重訓、運動會傷膝蓋嗎?。(圖/侯鐘堡醫師提供)

PS:疼痛指數 0 分表示完全不痛,10 分表示痛到最高點。10 分等同分娩痛、膽結石發作等的疼痛程度。

▲爬山會傷膝蓋嗎?重訓、運動會傷膝蓋嗎?。(圖/侯鐘堡醫師提供)

▲爬山會傷膝蓋嗎?重訓、運動會傷膝蓋嗎?。(圖/侯鐘堡醫師提供)

跑步、重訓會導致關節退化嗎?

口說無憑,來看看外國的文獻。 2013 年美國運動醫學會 ACSM 曾發表一篇論文。他們從 2004 年開始追蹤並分析 74752 位跑者長達 7.1 年之 久,得到的結論是:跑步與膝退化關節炎、髖關節退化無關,許多人甚至因跑步減輕體重,反而降低了退化機率。

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後續其他研究,也得出同樣結論:

「跑步不會導致退化性關節炎!」

「跑步不會導致退化性關節炎!」

「跑步不會導致退化性關節炎!」

同理,在重訓上結論也是一樣。

「重訓不會導致(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因此,堡醫師認為在正確的運動之下,各種活動並不會導致關節退化,反而對關節有長期保護作用。關節退化或積水也別擔心, 經過治療後,還是可以繼續運動。

『人類是不運動後,才開始肥胖、肌少症、骨質疏鬆的。受傷後,你需要的是接受治療,不是找到藉口不運動。醫學理論已錯誤修正無數多次,但多運動多健康從來沒有錯過。』

原文點此::慢跑會傷膝蓋嗎?爬山會傷膝蓋嗎?重訓、運動會傷膝蓋嗎?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搶票會讓「多巴胺」爆發 醫曝關鍵原因:是大腦極限運動

搶票會讓「多巴胺」爆發 醫曝關鍵原因:是大腦極限運動

不少藝人將陸續舉辦演唱會,民眾紛紛準備「搶票」。醫師指出,搶票其實會促使多巴胺大量分泌,可視為一種「大腦的極限運動」,從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的角度來看,確實是一場激烈的「靜態運動」,但對健康來說也有好壞,好處是能讓人感到興奮,壞處則是預期的獎勵落空,多巴胺水平會瞬間低於基準線,導致極度的失落、空虛,甚至憤怒。

2025年11月23日 18:08

帶狀皰疹復發率高 醫示警「6大高風險群」睡不好、壓力大都中招

帶狀皰疹復發率高 醫示警「6大高風險群」睡不好、壓力大都中招

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度被喚醒,人得過水痘後,病毒就潛伏在神經節中,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復甦沿著神經活動,造成皮疹與劇痛。醫師提醒,帶狀皰疹多見於50歲以上族群,也常發生在糖尿病、癌症、腎臟或肝病患者以及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的人,壓力大、睡眠不足者也屬高風險族群。

2025年11月23日 16:58

冬天洗熱水澡小心「5大NG行為」! 醫師示警:恐突然昏倒

冬天洗熱水澡小心「5大NG行為」! 醫師示警:恐突然昏倒

泰國一名醫師警告,冬季洗澡切勿做出5大錯誤習慣,否則恐增加心臟負擔,嚴重時可能引發心悸、血壓飆升,甚至在浴室內頭暈昏倒,進而受傷或導致身體危害。

2025年11月23日 16:12

真的有長壽基因!醫曝「3招」」讓身體延緩老化 生活節律是關鍵

真的有長壽基因!醫曝「3招」」讓身體延緩老化 生活節律是關鍵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想讓身體維持年輕狀態,其實不需要複雜做法,從日常作息就能著手,包括規律睡眠、適度斷食、少糖飲食、增加運動量等,這些都能啟動身體內「長壽基因」的修復模式。他強調,只要生活節律穩定,細胞會自動進入更有效率的運作模式。

2025年11月23日 15:33

美爆首例人類染H5N5亡 疾管署籲「5要6不」蛋要熟食

美爆首例人類染H5N5亡 疾管署籲「5要6不」蛋要熟食

美國華盛頓州衛生部門近日公布全球首例人類感染H5N5禽流感病毒病例死亡,引發關注。疾管署提醒,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評估,近年全球通報新型A型流感人類個案,多與直接接觸禽鳥、家畜或受污染環境有關,民眾要避免接觸禽畜,落實「5要6不」。

2025年11月23日 14:42

吃越多越好?健康食品與保健食品不同 藥劑師:先了解自身需求

吃越多越好?健康食品與保健食品不同 藥劑師:先了解自身需求

隨著健康意識提升,保健品成為許多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市面上產品琳瑯滿目,宣稱功效五花八門,民眾在選購與使用上常陷入迷思。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藥劑科陳長青主任提醒,保健品並非人人都需要,選擇前應認清標示、了解自身需求,才能真正「吃得安心、補得有效」。

2025年11月23日 13:29

網傳「2種鹽」不要用 營養師破假訊息

網傳「2種鹽」不要用 營養師破假訊息

最近網路上瘋傳一篇文章「買食鹽時,這兩種食鹽別再買了,家裡有的趕緊扔了,很多人不懂!」,並配上了台鹽的特級碘鹽與高級碘鹽圖,誤導消費者不能買這兩種鹽!讓營養師直接破解這則假訊息!

2025年11月23日 12:02

化妝品驗出致癌蘇丹紅 石崇良:第二批檢驗明天有結果

化妝品驗出致癌蘇丹紅 石崇良:第二批檢驗明天有結果

台灣首次在化妝品驗出禁用蘇丹色素,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今說明,食藥署已經進行流向盤查,總共有14家,扣除2家是代理,有12家有進行產品製造,已經通知預防性下架,地方衛生局也在進一步調查和檢驗,第二批檢驗結果會在禮拜一有初步結果。

2025年11月23日 11:4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