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文青他的悲情 台版九龍城寨「高雄果貿社區」

▲▼             。(圖/記者傅家慶攝)

▲高雄左營新興景點,曾是南台灣最大眷村:果貿社區。(圖/乘翼吻旅)

文/乘翼吻旅

這裡曾是歸亞蕾、曹蘭、康弘等名人成長之地。如果我是這社區的居民,對於自己住了半世紀的社區突然變成觀光景點,大概「不太高興」。這座位於高雄左營的指標眷村--果貿社區,背後有哪些故事?

▲▼             。(圖/記者傅家慶攝)

▲果貿社區最知名的圓弧中庭前,居民坐在椅子上話家常,遊客恣意拍網美照。(圖/乘翼吻旅)

高雄左營的果貿社區成為新興景點,而且吸引國內外遊客到此打卡,成為所謂的網美聖地。

▲▼             。(圖/記者傅家慶攝)

▲年輕人非常喜歡在果貿紹區圓弧中庭取景仰角的照片。(圖/乘翼吻旅)

那些從來不知道這社區為何「淪落」至此的外地人,只想快速消費這社區「密集的美感」,讓自己變「網美」,然後拍完照就走,還自己發表了一篇感想文或「限時動態」,讓自己多了幾個「讚」。

▲▼             。(圖/記者傅家慶攝)

▲為了拍到這弧形照片,很多人在社區中庭一等再等,為了捕捉對稱弧線。(圖/乘翼吻旅)

而身為這樣「外地人」的我,的確還是被那抬頭所見的弧形建築的線條、密集棟數和戶數呈現的密集感所吸引,前來朝聖。不過,這密集的素民生活雜感,卻讓我想到一處位於香港,一座我來不及欣賞的社區。

▲▼             。(圖/記者傅家慶攝)

▲國旗飄揚是眷村的特徵,果貿社區內也隨處可見國旗。(圖/乘翼吻旅)

台灣高雄的果貿社區就像是香港已經拆除的九龍城寨,那裡也曾聚集清末西元1899以來從中國逃往香港的各式難民。最終成為中英都不管的治安大盲區,犯罪溫床,惡勢力叢生。香港回歸前的1995年才終於拆除,如今成為九龍城寨公園。而高雄左營的果貿社區,可以說是台版的「九龍城寨」,也說著二戰後國民黨軍眷逃到台灣後發展出的後續歷史。

▲▼             。(圖/記者傅家慶攝)

▲走進社區內部,建築風格是很早期集合住宅,大量密集戶數是特色。(圖/乘翼吻旅)

果貿社區原是臺灣青果公會所捐建,也是海軍早期在左營所設置的25個眷村之一。這批眷村於1965年興建完工,當時共有約2100戶,當時是台灣南部最大眷村。

▲▼             。(圖/記者傅家慶攝)

▲果貿社區中央的社區活動中心,是社區公車站和行政中心。(圖/乘翼吻旅)

到1981年,高雄市政府與海軍總司令部將這裡改建為擁有2,200戶的國民住宅,以提供原軍眷及中低收入戶居住,並在1985年完工。

▲▼             。(圖/記者傅家慶攝)

▲果貿社區單側的弧線,和天空形成完美比例的美感。(圖/乘翼吻旅)

後續增建為現在看到的13棟規模,共5000戶。最多人時期住有9,500多人,如今僅剩四分之一,兩千人上下。

▲▼             。(圖/記者傅家慶攝)

▲果貿社區內充滿打著中國各省風味的美食或小吃。(圖/乘翼吻旅)

整個果貿社區從中心的圓形主棟輻射出去共有13棟建築。在改建時,就設定一切生活所需得自給自足,所以社區內可以看到商店、餐廳、球場、藥局、市場等一應俱全。

▲▼             。(圖/記者傅家慶攝)

▲戶數密集形成壯麗美感,是仰望果貿社區時的汲感。(圖/乘翼吻旅)

這種圓圈設計的房型,把居民圈在社區內,為了達到最大戶數,是當時大量集合住宅風格,香港亦然。只是如今,這些格狀屋舍年久失修,看起來就格外蟻居、蝸居的滄桑。

▲▼             。(圖/記者傅家慶攝)

▲果貿社區內部可以看出很多設施已經老舊。(圖/乘翼吻旅)

眷村就是軍中「階級」的延續,講白了,越低階住得越爛!甚者當年國民黨大軍中,沒結婚的還配不到眷村,所以能分配到的,已經是最爛中的不爛了!

▲▼             。(圖/記者傅家慶攝)

▲果貿社區居民生活寫照,是最素民的生活百態。(圖/乘翼吻旅)

因此,會被分配到這樣上千戶大社區的人,絕非「達官顯貴」,因此歲歲年年後,這座外人眼中的景點,實際上住起來絕對是不舒服的。

▲▼             。(圖/記者傅家慶攝)

▲果貿社區大家拍照的公園,實際上處處是狗便,這也是真實寫照。(圖/乘翼吻旅)

剛踏進這社區最著名的中心點公園,也就是大家網拍聖地時,立刻聞到「屎尿味」。

▲▼             。(圖/記者傅家慶攝)

▲果貿社區公廁,從禁止事項就能看出經常發生哪些問題。(圖/乘翼吻旅)

而社區的公廁,也看得出來社區維持不易,從規勸住戶不要來這裡清洗鍋碗瓢盆也能看出,有這樣的生活問題在。畢竟,要維持這樣萬戶社區不易,當初一切先求有再求好,只求一個能遮風避雨之處,如今則成了衝突美感的烏托邦。

旅行的真相與假象,那些部落客說不出來的故事,盡在「乘翼吻旅」(https://www.facebook.com/乘翼吻旅-252003672127643/?modal=admin_todo_tour)

▲▼             。(圖/記者傅家慶攝)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分享逆齡抗老觀念。 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也親自參與,他分享,現在70多歲從沒有做過任何整形手術,為了「自然美」每天花時間保養,現在的自己比6年前還年輕。

2025年11月03日 17:59

嘉義長庚達文西手術中心正式成立 國際認證提升嘉義醫療水平

嘉義長庚達文西手術中心正式成立 國際認證提升嘉義醫療水平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長年深耕雲嘉南地區,持續引進先進技術。近年隨著微創手術與機械手臂技術的快速發展,耳鼻喉科徐正明教授憑藉豐富臨床經驗與技術成果,通過國際認證,成立「達文西耳鼻喉頭頸手術示範教學中心」,為雲嘉南地區優先獲此認證的耳鼻喉科醫師,也象徵嘉義長庚在高精密微創手術領域邁入新里程。

2025年11月14日 19:46

高血壓年奪4.5萬人性命 國健署推每年一周「722量血壓」

高血壓年奪4.5萬人性命 國健署推每年一周「722量血壓」

根據衛生福利部113年死因統計,高血壓疾病死亡率近年來首次不再攀升,但每年仍有約4.5萬人因高血壓相關心血管疾病而失去生命,仍須正視。國健署今(14日)攜手醫界啟動「千人響應護血壓,三大資源守護網」,國健署長沈靜芬表示,診間血壓通常無法反映個人實質血壓狀況,希望推廣民眾「722量血壓」,在一年之中找一週,早晚各量兩次血壓取平均,可以作為與醫師溝通、用藥的依據。

2025年11月14日 18:06

再談老婦殺腦麻兒案 石崇良:不可取但覺得很不捨

再談老婦殺腦麻兒案 石崇良:不可取但覺得很不捨

台北市一名80歲劉姓婦人親手悶死照顧超過50年的腦麻兒子,一審法官輕判她2年6個月徒刑,並建請總統特赦。衛福部長石崇良昨日在立法院表態支持總統特赦,今日再被問及此事時語重心長表示,這樣行為不可取,也不應該成為免除司法的理由,但「我個人情感上,還是會覺得不捨。」

2025年11月14日 16:18

代孕修法「暫持保留態度」 石崇良:還需凝聚共識

代孕修法「暫持保留態度」 石崇良:還需凝聚共識

近期男同志代孕爭議不斷,衛福部《人工生殖法》修法草案已經送行政院,內容侷限在單身女性、女同志,不包含代理孕母。衛福部長石崇良今(14)日受訪表示,代理孕母議題還有很多需要討論與凝聚共識的地方,所以在修法、立法仍屬與保留態度。

2025年11月14日 15:12

280萬糖友失智風險翻倍 專家:曾發生低血糖更要注意

280萬糖友失智風險翻倍 專家:曾發生低血糖更要注意

糖尿病患者愈來愈多,醫界估計全台可能已有280萬人。因應今天世界糖尿病日,台灣神經學學會在臉書提醒,糖友的失智風險比多數人想像更高,相較一般人,發生血管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分別增2.4 倍、1.6 倍,如曾出現低血糖,未來失智機率也會加倍,糖友平常務必注意控糖,以免認知功能不知不覺流失。

2025年11月14日 11:21

人工生殖法草案已送政院 國健署長:應尊重代孕者隱私

人工生殖法草案已送政院 國健署長:應尊重代孕者隱私

近期男同志代孕爭議不斷,有男同志赴美國代孕還上傳孕母生產過程畫面,更傳出身份疑似為台北慈濟醫院骨科醫師。國健署署長沈靜芬今日出席活動受訪回應,《人工生殖法》修法草案已經送行政院,內容是有納單身女性、女同志,修法主要重點在於強調「女性自主權」,至於爭議事件,沈靜芬不予評論,但強調應該尊重代理孕母本身的隱私。

2025年11月14日 10:58

醫PO「代理孕母無碼私密照」 台北慈濟:私領域行為、已加強關懷

醫PO「代理孕母無碼私密照」 台北慈濟:私領域行為、已加強關懷

一名男同志日前分享赴美尋求代孕經歷,還公開孕母生產過程的無碼畫面,引發網友眾怒,他也被起底是醫師,目前任職台北慈濟醫院;院方今上午表示,醫師於個人社群媒體發布言論,屬私領域行為,應妥善面對與處理,已啟動關懷機制對此同仁進行輔導。

2025年11月14日 10:41

膝蓋卡可能是肌少症 醫教1招測肌力:不扶東西能連續站起5次

膝蓋卡可能是肌少症 醫教1招測肌力:不扶東西能連續站起5次

民眾若發感覺膝蓋卡卡,常會想是否老了、關節退化,但台北榮總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分享,根據最新研究,膝關節退化患者其實約25%合併有肌少症,所以當膝蓋不適,有可能是肌肉量不足,才導致膝蓋吃不消,關節未必已退化,平常可進行「不扶東西連續站起來5次」小測試,有助及早發現肌力衰退。

2025年11月14日 10:0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