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低卡或零卡飲料並非想像中安全? 五個方法帶你戒斷飲料

▲飲料、減肥、蔬菜、檸檬、咖啡。(圖/pixabay)

▲有許多人每天一定要來上一瓶飲料。(示意圖/pixabay)

文/潘懷宗博士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 2019年2月16日報導,美國心臟學會與美國中風協會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喝兩瓶或更多代糖飲料的50歲以上停經女性,得血栓型中風、心臟病跟早死的風險大增。同時,Times 雜誌也不約而同地在兩天前(2月14日)大篇幅刊出這項研究結果,因此潘懷宗老師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健康新知,一定要跟大家分享。讀者肯定會問,除了停經的女性外,其他人又如何? 潘老師說這篇文章雖然沒有研究,但仍期望所有人都儘量別喝。

▲飲料、減肥、蔬菜、檸檬、咖啡。(圖/pixabay)

▲每天喝兩瓶或更多代糖飲料的50歲以上停經女性,得血栓型中風、心臟病跟早死的風險大增。(示意圖/pixabay)

代糖指的是人工甜味劑,能提供甜味,除了熱量較糖類低,較不致造成肥胖外,當然也能降低糖對身體的傷害,因此在飲料市場上,頗受歡迎。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如阿斯巴甜(Aspartame)、糖精(Saccharin)、甜精(Cyclamate)等。

過去不少研究已經顯示喝代糖飲料跟中風、失智、第二型糖尿病、肥胖以及代謝症候群有關聯性。美國神經學會主席薩柯醫師(Dr. Ralph Sacco)表示,這個研究再一次顯示他們之間的相關性,雖然仍無法提供因果關係,但絕對是值得大家注意的警訊。本研究的主要作者紐約布朗克斯醫學院的莫薩瓦,拉赫馬尼(Yasmin Mossavar-Rahmani)副教授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瞭解這些代糖飲料對身體影響的作用機制是甚麼? 只跟甜味劑有關嗎?

▲ 醫生、Doctors。(圖/pixabay)

▲ 去不少研究已經顯示喝代糖飲料跟中風、失智、第二型糖尿病、肥胖以及代謝症候群有關聯性。(示意圖/pixabay)

該研究發表在”中風” (Stroke)期刊,由8萬多名停經後的女性參與調查,莫薩瓦,拉赫馬尼教授表示參與者要填寫最近三個月內喝每瓶12盎司(約345 cc)代糖飲料的次數,同時他們的健康狀況都被持續追蹤,平均長達11.9年。過去的研究聚焦在代糖飲料與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本次研究則關注最常發生的缺血性中風及其亞型,如小血管阻塞等。

在控制生活型態的變異因子之後,每天喝2瓶或更多的女性(佔全部參與者的5%,約4,150人),比一週喝一瓶或更少代糖飲料者(佔64%,約52,400人),得血栓型中風、心臟病以及任何原因死亡的風險分別高出31%、29% 及16%。接下來,研究團隊分析沒有心臟病或糖尿病史(這兩項病史是造成中風的關鍵風險因子)的實驗參與者,發現特別對肥胖的女性,喝代糖飲料得血栓型或缺血性中風的風險為不喝或少喝者的2倍,但對正常體重或過重而未達肥胖的女性而言,就沒有這種相關聯性。過重指的是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在25~30之間,而肥胖則是BMI 高於30。大家都知道,會選擇低卡或零卡飲料大多是肥胖又愛喝飲料的人,結果卻是對他們傷害最大,非常諷刺。另外,非洲裔的女性,喝代糖飲料比不喝或喝得少的女性得血栓型或缺血性中風風險竟多4倍。對白種女性而言,血栓型和缺血性的中風都沒有增加,但得冠狀心臟病的風險,則是提高了1.3倍。

▲飲料、減肥、蔬菜、檸檬、咖啡。(圖/pixabay)

▲ 大家都知道,會選擇低卡或零卡飲料大多是肥胖又愛喝飲料的人,結果卻是對他們傷害最大。(圖/pixabay)

研究團隊也發現,小血管阻塞(small-artery occlusion)的中風,它是常見缺血性中風中的一種亞型,由於腦中細小血管阻塞而造成,經常喝跟較少喝代糖飲料的女性相比,不論種族或體重是否過重,得到小血管阻塞中風的風險都會提高2.5倍。

科學家對代糖飲料跟中風等相關性的原因,尚未完全瞭解,但可能的原因有很多,第一動物實驗發現阿斯巴甜與糖精等代糖會使身體分解葡萄糖的能力降低,影響血糖的控制,進而可能導致糖尿病,而糖尿病本來就是造成心臟病跟血液循環問題的風險因子。第二人工甜味劑當然也可能改變腸道中細菌的種類,進而破壞身體控制血糖的能力。第三目前喝代糖飲料的婦女,可能是最近才從含糖飲料改成喝代糖飲料,但仍帶有原來喝含糖飲料的累積傷害效應。由於她們當中有些人可能早在加入這個研究之前就已經被診斷出心臟相關的問題。因此,研究團隊刻意排除有得過糖尿病跟心臟病的對象後,再進行分析時,喝較多代糖飲料的女性,中風的風險,仍然是高的,顯示低卡或零卡飲料,確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安全。研究團隊指出該研究目前無法指出代糖飲料與血管疾病之間的相關性是因為哪一種代糖,另外,也無法排除是否尚有其他未知的原因參與其中。

▲五個方法帶你戒斷飲料。(圖/pixabay)

▲喝代糖飲料的初衷是想要”減重”。(示意圖/pixabay)

北卡羅來納心臟病科坎貝爾醫師(Dr. Kevin Campbell)指出,停經後的女性,本來就會因為缺乏體內荷爾蒙的保護,導致罹患心臟病以及中風的風險提高,所以要更加小心才是。

喝代糖飲料的初衷是想要”減重”,考量到目前美國與全世界各地肥胖的盛行情況,”減重”當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利益團體”美國飲料協會”的媒體與公共事務多摩帝(William Dermody Jr.) 副總經理就辯駁說,低卡或無卡路里的代糖,已經被世界各國的政府監管部門認為是安全的,而且全世界有很多研究單位也表示代糖是一項幫助人們減少糖攝取量的有用工具。

但喝代糖飲料真的能減重嗎? 美國心臟協會2018年就曾發布一項報告指出,短時間內使用低卡代糖飲料取代含糖飲料,對成人而言可能可以有效地促進減重,但對兒童就沒有效果了! 2017年一項研究報告更指出,喝低卡代糖飲料反而吃進更多卡路里。因為代糖飲料能干擾身體自然代謝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旦被破壞,身體會開始儲存脂肪而不燃燒它,進而可能導致糖尿病與心臟病。代糖的甜度比起一般蔗糖要高幾百倍,這些超級甜的代糖可能改變你的身體和腦袋,增加對其他甜食的渴望,你以為喝代糖飲料已經減少卡路里的攝取,然後就會放縱對甜食的渴望,結果反而吃進更多甜食而不自知。

▲飲料、減肥、蔬菜、檸檬、咖啡。(圖/pixabay)

▲ 美國心臟協會2018年就曾發布一項報告指出,短時間內使用低卡代糖飲料取代含糖飲料,對成人而言可能可以有效地促進減重。(示意圖/pixabay)


在2017年由波士頓大學醫學院佩斯(Matthew Pase)發表在”中風”期刊的研究也指出相對於不喝代糖飲料的研究對象,每天喝代糖飲料的人,十年內罹患中風跟失智的機率高出三倍。

夏威夷大學營養學強森(Rachel Johnson) 教授也是美國心臟協會報告撰寫團隊的主席,她表示這份報告瞄準的是一群很難直接從喝含糖飲料改成喝水的人,低卡代糖飲料可以是一個幫助人們做這個轉換有用的工具。然而,強森教授表示科學數據已經證明含糖飲料對健康有不良的影響,因此限制喝或乾脆不喝含糖飲料,才是明智之舉,而不該是用代糖飲料取代,況且目前也顯示,它們並非那麼安全。

根據飲料行銷公司的數據顯示,當科學家發現代糖飲料跟中風的關係時,美國民眾也警覺到喝白開水的重要性。2016年瓶裝水的銷售量就超越碳酸飲料變成全美銷量冠軍,且持續主宰著2017 & 2018年的市場。另外,美國人2018年喝超過30億加侖的代糖汽水,佔全部122億加侖碳酸飲料的25%左右,顯示進步改革空間仍大。

▲喝水,水壺,水瓶。(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美國民眾也警覺到喝白開水的重要性。(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莫薩瓦-拉赫馬尼副教授呼籲大家應該喝水以及天然飲料,如未甜化的花草茶,千萬不要整天都喝代糖汽水,這樣對身體一定會造成傷害。

最後,潘老師要建議大家,少喝飲料,或乾脆不喝飲料(就算低卡或零卡的也不行),因為他們沒有想像中那麼安全,以下就是五個方法幫助你遠離飲料:

1. 家裡不要放飲料,也不要去販賣機投幣買飲料。
2. 多喝白開水。
3. 如果要在水中增加風味,可在一大壺水中加入檸檬片、黃瓜片、莓果,放在冰箱中一夜,風味不錯喔!
4. 泡杯茶或黑咖啡,可以加入新鮮牛奶,但千萬不要加糖。
5. 吃點水果或蔬菜棒。

▲飲料、減肥、蔬菜、檸檬、咖啡。(圖/pixabay)

▲每天吃點水果或蔬菜棒。(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飲料、減肥、蔬菜、檸檬、咖啡。(圖/pixabay)

▲在水裡加檸檬片也是不錯的選擇。(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14歲學生課堂突倒地 醫10分鐘緊急完成顱內取栓救回大腦

14歲學生課堂突倒地 醫10分鐘緊急完成顱內取栓救回大腦

聯新國際醫院25日指出,日前一名14歲的學生在課堂中突然倒地,伴隨怪聲、右側肢體癱軟與語言表達困難等症狀,被緊急送往該院急診室。由於患者年紀輕,因中風導致半側癱瘓的可能性極低,懷疑是腦部不正常放電造成暫時性癲癇所造成。

2025年11月25日 23:38

倒著走像重訓?改變步行方向可燃燒更多卡路里

倒著走像重訓?改變步行方向可燃燒更多卡路里

走路人人都會,但你可能不知道,只要「方向反過來」,身體就像被重新啟動一樣,卡路里燃燒速度增加、姿勢變挺、平衡變好,甚至連大腦都會一起被訓練。國外健身圈近年掀起「倒著走路」風潮,國外網站《Cleveland Clinic》邀請運動生理學家喬丹.博爾曼解析倒走為何在年輕人與中高齡族群中快速竄紅。

2025年11月25日 20:10

狼醫平台挨批做半套 衛福部2措施補強「改名也查得到」

狼醫平台挨批做半套 衛福部2措施補強「改名也查得到」

近期多起狼醫事件頻傳,在民團、立委要求之下,衛福部「狼醫查詢平台」今年8月正式上線,但遭民間團體批評「連半套都沒做好」,涉案醫師更改姓名、執業地點恐就查詢不到。醫事司表示,正在補強系統資訊,包含串接司法院資訊,還有明年1月會增加納入性平懲戒資訊;另針對涉案醫師改名等疑慮,系統會將新舊名字一併呈現。

2025年11月25日 19:34

快訊/蘇丹紅化粧品再增2品項 食藥署開罰原料進口商500萬

快訊/蘇丹紅化粧品再增2品項 食藥署開罰原料進口商500萬

食藥署今再度公布蘇丹紅化妝品最新清查結果,更新統計至今共涉及20項產品。食藥署今表示,除了要求所有受影響產品立即全面下架、不得販售之外,也針對原料進口商「亦鴻企業有限公司」裁處新臺幣500萬元罰鍰。

2025年11月25日 19:32

氣溫降誘發「溫差性過敏」 醫解析4大體質症狀不同

氣溫降誘發「溫差性過敏」 醫解析4大體質症狀不同

近日氣溫驟降,早晚溫差大,許多人開始出現「溫差性過敏」,可能會有打噴嚏、鼻塞等情形。對此,中醫師指出,在中醫觀點中,「溫差性過敏」可分為「風寒型、風熱型、濕熱型、脾腎虛型」,當外界溫差大於7度、相對濕度大於70%時容易誘發。

2025年11月25日 18:01

6年情斷心碎…她轉身做「這件事」!44歲抱娃圓夢:像買生育保險

6年情斷心碎…她轉身做「這件事」!44歲抱娃圓夢:像買生育保險

曾因6年戀情告終,44歲的科技業工程師許小姐,靠著38歲時「分手後去凍卵」的決定,在去年婚後透過AI試管技術,於今年順利產下健康女嬰。她趕在感恩節前夕帶家人回台中茂盛醫院感謝,分享這段從失戀到圓夢的心路歷程,並以自身經驗強烈建議:「一定要做計劃性凍卵,才有機會抓住未來的幸福!」

2025年11月25日 17:59

流感增12死25重症 20多歲男發病5天住加護

流感增12死25重症 20多歲男發病5天住加護

疾病管制署今(25)日公布國內上周新增25例流感併發重症,另有12例死亡。重症個案中最年輕是中部20多歲男性,本身有高血壓、心腎衰竭病史,11月中旬出現咳嗽、流鼻水等症狀,5天後情況加劇出現呼吸困難到急診,檢查有雙側肺部浸潤,確認感染A流,且有心臟、腎臟疾病惡化,一度收治加護病房治療。

2025年11月25日 17:12

「媳婦逼我兒去勢」婆婆看診狂抱怨 泌尿醫1句話結局逆轉

「媳婦逼我兒去勢」婆婆看診狂抱怨 泌尿醫1句話結局逆轉

37 歲「阿雄」因婚後育有2女,因此夫妻日前討論有無結紮必要,沒想到不小心被長輩得知後,婆婆擔心兒子被「去勢」,與媳婦意見相左鬧心結,直到泌尿科醫師向長輩說明結紮諸多優點後放下成見,阿雄也與醫師溝通後,決定採用「微創結紮手術」,讓夫妻倆往後不再擔心鬧出人命了。

2025年11月25日 16:31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