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有20%的海鮮標識錯誤 你一定要注意的「海鮮詐欺」

▲有20%的海鮮標識錯誤!?你一定要注意的「海鮮詐欺」(圖/記者食力 foodnext提供)

有20%的海鮮標識錯誤!?你一定要注意的「海鮮詐欺」。(圖/食力foodNEXT)

圖文/食力foodNEXT
撰文/編輯部

當你到餐廳點了一道鯛魚片,當然是因為你想吃鯛魚,但其實你可能會獲得其他的東西。根據「海洋環境保護組織(Oceana)」2019年最新的調查報告指出,美國有20%的海鮮標示錯誤,其中以鱸魚(Sea Bass)與鯛魚(Snapper)情況最嚴重,錯標率分別有42%與55%。但其實,早在2016年,該組織就發現全球都有大量「海鮮詐欺(Seafood Fraud)」行為。

什麼是海鮮詐欺?簡單來說就是商人為獲取更多的利益,以攙偽、假冒、標示等方式牟利。在海產品市場中,最常見的就是以包冰增加重量,另外還有產地不實、品名亂套、加工方式混淆等等都是屢見不鮮的詐欺方式。

從海洋環境保護組織在美國當地的檢測就發現,449條魚中有20%標示不正確,好比說,用巨型鱸魚(Giant Perch)取代鱸魚、阿拉斯加大比目魚(Alaskan halibut)被當做馬舌鰈(Greenland turbot)等等。

千萬不可以小看!錯誤標示帶來的後果不堪設想!

英國倫敦的非營利組織「海洋管理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簡稱MSC)」大洋洲區企劃主管Anne Gabriel認為,海產品市場存在標示錯誤和詐欺行為,凸顯了全球食品供應鏈的複雜性。由於供應鏈管理不當,讓監測充滿挑戰。

Anne Gabriel指出,標示錯誤除了詐欺行為以外,其實也有一部分是意外,「海洋水產品在供應鏈中,不小心與不同的物種混合在一起。這其實也代表系統存在不良,或是缺乏可追溯性。」

此外,標示錯誤帶來的影響可是比想像中來的驚人!首先,這會激勵非法、無管制的捕撈活動,估計全球漁業每年會因此損失高達338億美元!Anne Gabriel表示:「這對海洋生態系統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因為缺乏管理,可能導致更高水平的兼捕情形以及「幽靈漁具」(Ghost net)的使用,因而破壞海洋環境。

無論在哪裡捕魚,都可能會有兼捕的情況發生,也就是偶然捕獲非目標物種,例如海龜、海豚等,每年至少會有破百萬隻海洋生物、海鳥被漁具捕獲而一股腦打撈上來。
幽靈漁具則是被丟棄或遺失的漁具,對海洋環境會造成嚴重威脅,甚至連海邊遊玩的人類都有被捲入的危險!它對於海洋生物的威脅程度是其他海洋垃圾的3倍。

其次,標示錯誤讓脆弱或瀕危的物種貿易無法被發現,好比說明明是瀕危的魚類卻可能被當做一般魚類販售。第三,錯誤標示不僅欺騙消費者,也可能讓人們食用會影響健康的魚類。第四,消費者也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購買瀕臨絕種或物種稀少的海鮮!

設立監測系統 透過DNA追蹤可降低錯標率

2016年時,海洋環境保護組織就已經發現全球都有詐欺情況出現。在那之後,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設計了一套海鮮進口監測系統(SIMP),來追蹤13種(如鮑魚、石斑魚、鯊魚等)被認定為非法欺詐性銷售或採購的海洋物種,以應對這樣全球性的詐欺情況。這套系統可以從邊境就開始進行控管,針對DNA來進行追蹤。這樣的措施讓標錯率從2013年的33%降低到如今的20%,但是海洋環境保護組織認為問題還是存在,猖獗的詐欺行為持續對每個人造成威脅。

▲只要貼上海洋管理委員會推出的MSC藍魚標籤,表示該水產品可追溯,可以明顯降低錯標率。(圖/翻攝自MSC官網)

▲只要貼上海洋管理委員會推出的MSC藍魚標籤,表示該水產品可追溯,可以明顯降低錯標率。(圖/翻攝自MSC官網)

Anne Gabriel則指出,為了確保標示正確,需要提高食品生產、加工與分銷各個階段的可溯源性。因此海洋管理委員會的做法是「第三方監管鏈計劃」,透過與經過驗證的漁民組織合作,授權他們使用MSC的藍魚標籤,在這個標籤系統中記錄超過1400個有MSC標記的產品DNA,可以明顯降低錯標率,對詐欺者具有有效的威懾效果。

只有更嚴格的標示方法不夠!消費者意識也要跟上!

國家地理頻道指出,在歐洲,曾經有近3分之1的海洋水產品標示錯誤,然而更嚴格的標示法和消費者意識的提升,使得這一比率降至僅4%。因此要打擊「海鮮詐欺」的行為,還需要全民共同參與。在美國,NOAA甚至還在官方網站設了海鮮詐騙專區,讓民眾可以在上面搜尋相關資料。

你以為台灣沒有海鮮詐欺的情況嗎?根據2016年海洋環境保護組織調查全球55個國家的結果,台灣也在榜上!這種影響是全球性的,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美國海洋生態學家Erin Spencer建議你我,花點時間了解魚的來源,更要「花點時間了解自己所在地區的魚類」,才不會輕易受騙。

延伸閱讀
【謠言拆解】恐懼行銷是門好生意(一)那些你不該相信的海鮮謠言
食品防禦?食品詐欺?你不可不知的食安概念
購買有機食品要注意!全球食品詐欺事件屬它最多

參考資料
What is Seafood Fraud?
Seafood expert reveals why 30 per cent of seafood products are mislabelled or fraudulent
What is seafood fraud? Dangerous—and running rampant, report finds
台灣也上榜!專家揭8種常見「海鮮詐騙」手法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人工生殖療程一次失敗不代表結束!醫病合作個人化療程 助不孕夫妻樂孕求子

人工生殖療程一次失敗不代表結束!醫病合作個人化療程 助不孕夫妻樂孕求子

近年,台灣社會晚婚、晚育已成常態,然而高齡生育帶來的不僅是生理條件的下降,也讓愈來愈多夫妻選擇求助於人工生殖療程。但這條「求子之路」常伴隨龐大壓力與不確定性,讓不少夫妻身心俱疲,甚至在療程途中萌生放棄念頭。

2025年11月27日 14:02

醫美診所納評鑑引反彈 台大醫學院長:做得好就不怕

醫美診所納評鑑引反彈 台大醫學院長:做得好就不怕

衛福部整頓醫美亂象,擬修法要求執行高風險手術的醫美診所接受評鑑,但仍有待與醫界團體協商凝聚共識。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今(27)日強調,評鑑的目的是為了患者好,為病人的安全跟醫療品質,「只要做得好,就不必害怕評鑑」。

2025年11月27日 13:20

台大醫學院長贊成終結直美 沒有完整訓練「做醫美只是當工人」

台大醫學院長贊成終結直美 沒有完整訓練「做醫美只是當工人」

衛福部整頓醫美亂象,擬修法要求執行醫美須接受一般醫學訓練(PGY)、醫美診所接受評鑑。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今日受訪表示贊同,台大醫院每年都會收到3~4個因為做醫美導致患者變成植物人甚至致死的個案,衛福部嚴管才是正本清源。PGY訓練才能讓醫師具備完整訓練與臨床實習,如果僅剩下技術面「其實就是去做工人」。

2025年11月27日 12:32

全國「脂肪肝」智慧篩檢啟動 3年內擴展到25家醫院

全國「脂肪肝」智慧篩檢啟動 3年內擴展到25家醫院

脂肪肝威脅不容忽視,台灣平均每10人中超過3人有此問題,但民眾對其危險性認知有限。專家指出,若有脂肪肝,心肌梗塞風險將增加1.5倍、腦中風1.4倍、肝癌更高達2倍,平均減少4年餘命;為讓高危險群更早被發現,產官學界今宣示啟動全國性智慧篩檢計畫,希望改善診斷落後的現況。

2025年11月27日 11:24

天冷急重症病患增 醫:胸悶、呼吸不適快就醫

天冷急重症病患增 醫:胸悶、呼吸不適快就醫

近日全台明顯有感降溫,有急診醫師指出,這幾天病患沒有真的爆多,但是急重症的病人多了不少,還有年僅50歲的患者OHCA。他提醒,天氣明顯變冷,睡醒後一定要多穿衣物保暖,如果有胸悶、呼吸不適等問題,要趕快去看醫生。

2025年11月27日 10:08

刺激神經可防肌肉老化 醫:「全力垂直跳」效果勝過慢跑

刺激神經可防肌肉老化 醫:「全力垂直跳」效果勝過慢跑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人擔心肌少症,想多練肌肉,對此,復健科醫師王思恒指出,預防肌肉老化最重要不是補蛋白,而是「刺激神經」,因為神經在40歲後會自然凋亡,這也使肌肉失去指揮來源,建議日常生活中加入像「垂直跳」這類快速、具爆發性運動,更能減緩肌肉成為「孤兒」。

2025年11月27日 10:03

嬰幼兒染流感「病毒複製快」重症比例高 醫示警:快打疫苗

嬰幼兒染流感「病毒複製快」重症比例高 醫示警:快打疫苗

時序入冬,接下來恐再面臨一波流感疫情。對此,醫師指出,高風險族群中的「嬰幼兒」最好要施打流感疫苗,嬰幼兒免疫力差,根據臨床研究,感染後,身體帶的病毒量比較高,發生肺炎、腦炎、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的機會比較大。

2025年11月27日 10:00

以為腸胃不適 85歲嬤竟是主動脈剝離!醫護搶命7小時脫險

以為腸胃不適 85歲嬤竟是主動脈剝離!醫護搶命7小時脫險

85歲陳姓阿嬤近日出現頭痛、腹痛與腹瀉,家屬以為只是腸胃不適,送往東港安泰醫院急診後卻驚見是致命的急性主動脈剝離,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由於患者高齡,手術風險極高,醫院立即啟動高風險手術應變機制,由蘇以理主任及李涵彥主任採雙主治制度聯手執刀。經過團隊7小時分秒必爭的搶救,成功完成人工血管重建,將阿嬤從鬼門關前救回,目前恢復良好,已能下床行走。

2025年11月27日 09:06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