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南漂新加坡 資料科學家的所見所聞與反顧

▲XChange知識共享計畫。(圖/XChange)圖文/XChange

▲XChange知識共享計畫。(圖/XChange)

圖文/XChange

一個土地面積不到大臺北都會區三分之一,卻成為全世界經濟最開放的國家;一個常年夏天的熱帶島嶼(北緯1.4度),卻鮮少有蚊子出沒的特許之地;一個融合了華裔、馬來裔、印度裔等多樣化種族的小熔爐,卻擁有強烈國家認同的凝聚之地。

新加坡,這個麻六甲海峽的海運樞紐、無庸置疑的亞洲金融中心,現在又是如何著眼推動科技產業,吸引全球理工人才匯聚?

這篇文章不會提到新加坡的生活開銷,也不會提到準備產品經理面試的詳細過程,而是以一位在地任職 Data Scientist 的角度,分享新加坡科技產業的敲門磚、兩地產業政策的異同以及南漂後反顧臺灣的心得。

▲新加坡的中央商務區(圖/能code能舞還能用單手設計GPU的 EJ Ho攝)

▲新加坡的中央商務區(圖/能code能舞還能用單手設計GPU的 EJ Ho攝)

1. 所以這塊敲門磚長怎樣?

以海運貿易起家,而後轉型金融致強的新加坡,坐擁成熟的貿易網絡以及餅特別大塊的金融產業,所以這邊的新生代多數選擇攻讀貿易、金融等科系。因此,本土的工程師人才相當短缺,造成新加坡政府近十年積極轉型網路科技業的策略,包括了大量吸引海外人才進駐。

在這樣大環境的工程師缺口下,配上發達的獵人頭產業,只要在領英(LinkedIn)社群上有英文撰寫的正經工程背景,並將有興趣的工作地點設為新加坡,就會時常收到獵頭公司的面試邀約。這是一個可以獲得大量面試機會,篩選當地有興趣公司的好方法。

而就面試方面,在這樣一個事事講求效率、即戰力的新加坡,最受青睞的候選人往往是擁有直接相關經驗的人。直接相關,指的是擅長的程式語言、過去的專案內容乃至於慣用的程式庫,與職缺重疊越多機會就越大!

其他事項如全權由公司負責的工作簽證申請、談判靠個人勇氣的薪水行情因人而異,這邊就先略過不討論。

2. 臺灣 v.s. 新加坡的產業政策異同

就政體與過去策略主軸而言,本質上有很大的差異:

民主自由的政黨輪替,對上穩如泰山的一黨獨大;相同種族卻要分先後移民的同中求異(族群分化),對上不同種族又不分先後移民的異中求同(族群融合);靠著留美歸國的堅實人才在業界、學界撐起的硬體電子奇蹟,對上靠著政權穩定、開放市場吸引外資入駐撐起的經濟奇蹟。

對於下個二十年,臺灣仍舊要面對如何吸引海外人才回流,開創下一段奇蹟故事;同時,新加坡開始要面對東南亞、中國等地日趨穩定的政局與日漸開放的市場,能否在這樣的夾擊下維持吸引外資進駐的優勢。

臺灣擁有的優勢是強大的電資工程領域師資,像是在史丹佛創下一年碩畢兩年博畢並作育英才無數逾36年的李琳山教授、臺大MOOC執行長並提倡翻轉教室扭轉教育的葉丙成教授、以深度學習指標課程風靡全華語界的李宏毅教授,這群令人景仰的前輩,不求名不為利而毅然回國奉獻一生所學!除了工程領域之外,我也在離開臺灣後,才逐漸發現臺灣人有著「做幾分事講幾分話」的特值,比較不會亂吹牛或承諾無法做到的事(當然,這同時也是不會包裝行銷自己的缺點),這樣的務實性格也間接協助打造了完整堅實的世界級硬體產業!因此人才與技術都屬於我們的強項。

反觀新加坡,則於近十年祭出優惠稅率、低廉的水電地價全力吸引網路科技業巨擘(如 Google、Facebook、Amazon 等)於此設立亞太總部,並持續主動地拉攏各領域人才。學界上,吸引中國、東南亞及印度等地的優秀學生,給予豐厚獎學金就讀新加坡的公立大學,唯一的交換條件是要在新加坡留下就業3~5年。業界上,資料科學/人工智慧領域的工作簽證核准特別快(有2天就核准的例子),也據說近期該領域的雇用外國人限制比例也比較寬鬆。

說了這麼多大環境與政策規劃,讓我們來簡單做個實際的比較,就人工智慧領域最必要的原料 — 數據,來探討兩國政府如何施行開放數據:

新加坡政府的開放數據
擁有簡潔易懂的專業圖表、提供可串接實時資料的 API 、清楚的資料欄位註解以及專屬 Medium 部落格的完整教學與範例應用,可以觀察到新加坡政府成立了一整個數據專門小組(尊重專業)建設完整的開放數據生態系。

臺灣政府資料開放平台
則是擁有遠遠較大較多樣的各式資料庫(從東方果實蠅蟲數目到監獄會計報表,從青蔥電子交易金額到青少年嚼檳率,可謂無所不包無奇不有)、同樣提供可串接實時資料的 API 以及一系列圖文並茂的 Open Data 優質範例(如:細看醫療問題地方縣市資料比一比),隨然偶爾會有由各處室上傳的兩光資料欄位註解,但仍可以看見臺灣也有一股力量,一股被主流媒體忽視的力量,正在醞釀發揮!

種種比較似乎各有千秋,到底是推薦南漂到新加坡,還是留在故鄉臺灣呢?

3. 南漂,推嗎?

先總結上段所述:

新加坡的優點是高效率的政府、高流動的金流環境、外資與各國多樣領域人才的匯聚碰撞;臺灣的優勢則是擁有大量優質的扎實人才、強大完整的硬體產鏈、會使人心情大好的溫暖人情味以及好吃到感動落淚的食物們。

而南漂這個問題要由你自己來回答。

其實國外的月亮並非又大又圓,出國工作也不直接等於踏出舒適圈。

國外許多的缺點,往往在新鮮感的驅使下自動包容;而踏出舒適圈也並非非得出國,為了推動更多人支持同性婚姻而選擇坐下與長輩促膝長談、為了瞭解第一線員工的真正需求而頂著名門家世進到工廠揮汗如雨、辭掉北京科技巨擘的優渥工作機會而毅然回臺灣創業,這些都是貨真價實的踏出舒適圈。

踏出舒適圈有太多面向,並非非得出國才能挑戰新的自我。

▲沒有天然景點?那就自己造一個,還要造一個別人沒造過的!金沙酒店與超級樹。(圖/能code能舞還能用單手設計GPU的 EJ Ho攝)

▲沒有天然景點?那就自己造一個,還要造一個別人沒造過的!金沙酒店與超級樹。(圖/能code能舞還能用單手設計GPU的 EJ Ho攝)

臺灣獨立是不是個假議題,我說不清楚;
但臺灣經濟需要重新振作,找到新方向,肯定是個真真切切的大議題!

同樣的,該不該南漂、北漂或是西漂,我也說不明白;
但我知道最最最重要的是,無論是漂在世界各地,或是待在故鄉打拚的臺灣人們:

請心繫那片曾經創造傲人經濟奇蹟的島嶼,停止對大環境的靠腰,替臺灣的新未來撐腰!

當我們都在怨嘆臺灣政府沒有路時,其實路就在自己手上。

無論出不出海,勇敢堅定地跨出下一步,踏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XChange

台灣最活躍的網路產業工作者社群,自 2016 年成立三年以來,持續推動實體互動式講座 #產業大聚 與 #海外工作同學會、產學串接專案 #數位內容大使、知識型長期職涯共筆 #Medium知識共享計畫,從線上到線下,凝聚網路圈海內外人才。核心成員近 100 人皆以業餘時間遠端協作,舉辦 30+ 場實體講座,影響人次 5000+,並於 2018 年末於上海、北京、東京、雅加達、新加坡成立 5 大海外分社。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他求養生一次吞20顆保健品 胸痛誤認心臟病竟是「藥物性食道炎」

他求養生一次吞20顆保健品 胸痛誤認心臟病竟是「藥物性食道炎」

吃保健食品、吞藥注意不要吃完就睡!一名70多歲男性,為了保養身體,每天吃20多顆保健品,近期因胸痛、吞嚥有不適感而就醫,胃鏡檢查發現食道中段潰瘍。醫師提醒,有些藥物、健康食品有腐蝕性或是酸鹼值較高,在食道中停留過久產生溶解,有可能破壞食道組織,引起潰瘍、糜爛。

2025年11月28日 11:29

研究揭瘦瘦針助護腦、降低酒癮 醫提醒副作用:胰臟炎風險增2倍

研究揭瘦瘦針助護腦、降低酒癮 醫提醒副作用:胰臟炎風險增2倍

「瘦瘦針」減重效果顯著,但除了幫助瘦身之外,也要注意其他影響。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臉書分享,根據今年發表在頂尖醫學期刊的研究,瘦瘦針對於護腦、降低成癮與情緒穩定都有看到正面效果,不過要研究團隊也觀察到急性胰臟炎風險上升超過2倍,民眾要有警覺。

2025年11月28日 10:19

醫曝10大傷腎食物 第1名台灣人超愛喝

醫曝10大傷腎食物 第1名台灣人超愛喝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平均每8人有1人受影響,也是全球洗腎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分享台灣人經常吃,卻是相當傷腎的10大食物,例如看似健康的早餐穀物,或是早餐店常見的鍋貼、鐵板麵都在名單內,排名第一的更是被譽為台灣之光的珍珠奶茶。

2025年11月28日 02:09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一名65歲老師在退休後熱衷於烹飪與園藝,但最近半年來視力逐漸模糊,特別是夜間開車時,對向來車的燈光會出現嚴重的眩光與光暈,不僅如此,平時看食譜和手機也變得越來越吃力,做園藝時會誤剪花草,還把食譜上的鹽巴3匙看成8匙,讓家人頻頻跟她反映做菜越來越鹹,最後就醫才知道是白內障合併散光。

2025年11月27日 19:34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台灣每年約新增950至1000名急性血癌病患,常見四大症狀包含「臉色蒼白、容易疲倦」、「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未受外力碰撞卻出現瘀青或出血」、「骨骼或關節疼痛」。醫師提醒,由於這些症狀並不具特異性,常被誤以為是貧血或感冒,導致錯過就醫時機。

2025年11月27日 19:09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曾任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的名醫馬辛一,日前因車禍受傷住進三軍總醫院,原本狀況穩定,期間並接受親友探視,未料今傳出過世消息,震驚醫界。對於相關詳情,三總稱,事涉病人隱私,仍在詢問家屬意見,細節不便透露,有進一步訊息會對外說明。據了解,死因與車禍無直接關聯,而有其他病因。

2025年11月27日 18: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近期氣溫下降,呼吸道病毒更為活躍,高風險者要盡快接種流感疫苗!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本年採購103萬劑公費流感疫苗,目前剩餘約8萬劑,只要65歲以上市民在12月31日前接種流感疫苗或COVID-19疫苗,還可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iPhone 17 Pro Max等多項大獎。

2025年11月27日 16:54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患者長期存活情形不佳,對此醫師說,早期辨識9大風險因子是關鍵,尤其是4項與個人型態有關的危險特徵,包括年齡超過60歲、長期抽菸、長期喝酒與肥胖,符合者更應積極篩檢,只要能在無症狀時經篩檢確診,超過7成都還能開刀治療。

2025年11月27日 16:28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