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討論占了70% Spotify職場初體驗:不能沒有的共識和數據

▲XChange知識共享計畫。(圖/XChange)圖文/XChange

▲XChange知識共享計畫。(圖/XChange)

圖文/XChange

前言

進到Spotofy擔任產品經理大約一個多月了,目前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觀察和理解上。觀察這間公司和其他公司的工作文化差異、觀察不同國家的人表達方式的用字遣詞及多樣化的情緒表達。目前的短期觀察下來,個人認為這間公司的兩大關鍵字,一個是共識,一個是數據。

共識文化

開會互相了解和討論大概平均佔據工作時間的百分之五十,工程師可能會降低一點比例,而對於產品經理大概是百分之七十吧(有時候崩潰指數也成正比)。

The better we collaborate, the more effective we are.

在Spotify,我們非常相信,在做每個決定之前,要盡可能地對話和集合共識。 某些程度上會有點不習慣,我也曾經問過我主管,感覺一個專案的開始就是一直不斷的跟很多人開會討論,但實際上的Action Item和方向卻好像沒有很明確。

我主管回應說在Spotify的文化就是,大家把所有的想法和建議都放到桌子上,然後我們再來看桌子上的東西可以幫助我們做出什麼決定,所以在過程中有點茫然或困惑是正常的,因為下一步要做什麼是在擺東西到桌子上和整理桌子的時候逐漸確認的。而且我們相信在項目的早期做這些工作,可以提高後期的溝通效率及成果。

造成這個文化的成因我自己不準確推論有兩個:

一、High Autonomy造成不同行為者都有不同的想法和解決方案

由於公司high autonomy的文化,不是主管指定任務或解決方案的工作方式,所以每個員工都會不受限的思考,常常會有多個產品經理看到了同樣的問題,並且想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來實驗。而隨著公司組織的日漸龐大,已經不可能每個產品經理之間都互相知道彼此曾做過或正在做的所有項目和實驗,又為了避免重工或後期的不效率,只要知道某個人曾經做過類似實驗、提過相關方案,就會約對方一小時左右聊一聊。而且這個聊一聊的人選範圍不只侷限於該項目的產品經理,還包含負責分析的數據分析師、負責做用戶研究的研究員、負責設計技術方案的工程師。討論的時候也非常開放,主要就是說明現在自己在解決什麼問題、可能有什麼解決方向和方案,也希望對方根據自己的經驗分享下自己的想法、建議或之前實驗的結果等。

二、瑞典人恐懼衝突

公司雖然非常多元,也有各種國籍的人,但瑞典文化還是深植人心,而瑞典人恐懼衝突的這種文化成為了公司裡人與人合作模式的基礎。所以為了避免專案後期發生激烈衝突(例如已經開發快完成了,某個部門跑來說,這是WTF,不准給我上線之類的),他們寧願前期跟每個人好好對話、好好理解彼此立場和想法,這樣後期就不會有他們不想面對的衝突。

也會有很多人問我說,這樣的文化到底好還不好。其實我目前也沒有一個非常好的解答,但每樣東西一定都有優點和缺點。偶爾也會覺得很煩躁,好像有點沒效率,推動的過程太緩慢,很懷念那種老闆一下令、大家就全部沒有異議的執行,馬上節省了很多的溝通成本。但大部分的時間都還是覺得這樣的文化蠻好的,每個人都有充分的話語權,在每件事情的決策過程中都是被尊重的,是非常舒服的工作氛圍。

數據文化

幾乎所有公司都會說自己非常重視數據,但真的做到data-driven的真的非常少,多半就是某個功能上線之後會做後續的數據追蹤、想辦法優化數據,要真的完全的data-driven去做每個決定是非常困難的,甚至data-driven的去決定要開發什麼功能更是難上加難,但這個困難在Spotify是日常。在有任何數據佐證之前,做什麼決策都會被打臉。
這時候要先介紹一下Spotify的DIBB Framework,這個Framework 幾乎就是產品經理寫的Product Brief 文件的核心。

Data:質化或量化的客觀數據。有足夠的數據基礎,才有辦法build up a case。Insight:根據目前取得的客觀數據,我們得到的結論。我們如何解讀這些數據,從這些數據中得到了什麼資訊、了解到了什麼事情。

Belief:在我們有了對數據的了解並且解讀後,這些理解對於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可以建立哪些假設、我們相信哪些事情是真的?

Bet:在我們有了這些belief之後,我們的action item是什麼才有辦法達成任務解決問題。

▲DIBB Framework 舉例。(圖/翻攝自Crisp’s Blog)

▲DIBB Framework 舉例。(圖/翻攝自Crisp’s Blog)

我們在做任何決策之前都要先搜集大量的數據,不管是目前的使用數據、實地訪談的用戶研究、以前的實驗數據等。透過這些數據我們可以找到問題,但到底要哪個solution才能有效解決是未知的。為了避免投入資源去開發一個最後沒有人用或無法達成目標的功能,我們會先進入測試的階段。

測試的文件上會寫清楚reasons for testing, hypothesis and the definition of success,確保我們是在經過完整充分思考、且有足夠數據的前提去進行。

▲每份測試文件中的核心。(圖/翻攝自內部測試文件範本)

▲每份測試文件中的核心。(圖/翻攝自內部測試文件範本)

Spotify對於數據的驗證和重視真的是非常的誇張的程度,真的很像以前看Design With Data那種教科書中的範例,本來以為現實生活中會受限於資源等因素,根本沒有人這樣執行,結果現在覺得我們公司真的就是非常嚴謹且精準的在執行。

進來之後,真的覺得一切都非常新鮮,也常常會思考所以這件事情應該如何歸因,是因為西方文化,還是瑞典文化,還是只是spotify的文化等。雖然目前也沒有一個答案,但感覺這就是在國外工作的另外一個有趣的地方吧。



XChange

台灣最活躍的網路產業工作者社群,自 2016 年成立三年以來,持續推動實體互動式講座 #產業大聚 與 #海外工作同學會、產學串接專案 #數位內容大使、知識型長期職涯共筆 #Medium知識共享計畫,從線上到線下,凝聚網路圈海內外人才。核心成員近 100 人皆以業餘時間遠端協作,舉辦 30+ 場實體講座,影響人次 5000+,並於 2018 年末於上海、北京、東京、雅加達、新加坡成立 5 大海外分社。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吐司咬不斷!高雄女靠舌頭撕食物 第一次用門牙咬斷超感動

吐司咬不斷!高雄女靠舌頭撕食物 第一次用門牙咬斷超感動

高雄一名40多歲黃姓女子,從小因為含奶嘴到7歲才戒掉,導致牙齒嚴重「前牙開咬」,上下門牙完全無法咬合。她回憶,自己多年來連吐司、玉米這類日常食物都沒辦法咬斷,只能靠後牙或用舌頭頂碎,直到接受林詩詠醫師安排的3年隱形矯正,她終於能用門牙順利咬斷吐司,感動直呼:「這是全新的人生體驗!」

2025年09月17日 18:28

北榮找出「黃斑部皺褶」視力惡化關鍵 看東西扭曲變形當心

北榮找出「黃斑部皺褶」視力惡化關鍵 看東西扭曲變形當心

「黃斑部皺褶」是常見的眼底疾病,會導致視力模糊、扭曲變形,嚴重者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得接受手術治療,然而卻有約2成患者視力改善有限。台北榮總今(17)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首度破解黃斑部皺褶視力惡化的關鍵,證實若皺褶中的「膠質細胞」密度越高,患者手術後視力恢復就愈差,也因此,黃斑部皺褶的早期介入變得更加重要。

2025年09月17日 18:17

1成兒童患ADHD僅1%完整治療 醫揭迷思:腦中像10個喇叭播放

1成兒童患ADHD僅1%完整治療 醫揭迷思:腦中像10個喇叭播放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常被誤解為單純的「好動」或「不聽話」,醫師指出,ADHD其實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影響腦部的功能,在台灣約有9%的兒童受到影響,但僅有1.6%接受正式診斷,真正接受完整治療的比例更僅約1%,意味著許多孩子未能及時獲得支持,導致學習、人際及情緒發展受阻。

2025年09月17日 17:22

21歲女性尿液檢查驚見潛血 醫:定期追蹤是關鍵

21歲女性尿液檢查驚見潛血 醫:定期追蹤是關鍵

一名年僅21歲的黃小姐,近日在公司年度健檢中,意外發現尿液檢查結果為「潛血陽性」,雖然平時生活規律、運動習慣良好,且沒有出現頻尿、解尿灼熱或血尿等症狀,但異常數據仍讓她十分不安,因此前往嘉義榮院家醫科門診進一步檢查,經醫師陳加判斷黃小姐屬於「鏡下血尿」,建議複檢後數值已恢復正常,考量其年紀輕、無抽菸史與家族病史,無需過度緊張,但仍建議民眾持續可透過定期健檢追蹤,了解及掌握自己的健康。

2025年09月17日 17:05

不吃澱粉也瘦不了?減重失敗「十大雷區」你中了幾個

不吃澱粉也瘦不了?減重失敗「十大雷區」你中了幾個

減肥路上常常卡關,到底問題出在哪裡?營養師珊珊在臉書粉專「愛健康營養師 珊珊」提醒,問題往往不在努力不夠,而是踩進了「隱形減重陷阱」,並點出「10大地雷」要特別注意!

2025年09月17日 17:04

再生緣細胞生技攜手台灣隊長陳傑憲簽約成品牌代言人 以「健康全壘打」與「再生八寶」守護生命中的每一局

再生緣細胞生技攜手台灣隊長陳傑憲簽約成品牌代言人 以「健康全壘打」與「再生八寶」守護生命中的每一局

再生緣細胞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於9月15日舉辦盛大簽約記者會,正式宣布邀請世界棒球12強冠軍台灣隊長 陳傑憲 擔任品牌代言人。本次合作以「健康全壘打」與「再生八寶」為主題,象徵運動精神與細胞醫療的跨界結合,並傳遞「守護生命中的每一局」的核心理念,將全壘打精神從球場榮耀延伸至守護生命健康。

2025年09月17日 15:21

這些美食「蟑螂都不吃你還吃」 權威影片瘋傳?醫1句神破解

這些美食「蟑螂都不吃你還吃」 權威影片瘋傳?醫1句神破解

胸腔外科醫師杜承哲表示,近日Threads瘋傳一段影片,內容指出「蟑螂都不吃,你還狂吃」、「看完這集,也就不難理解台灣為啥有這麼高的洗腎率、大腸癌患者」的內文,這讓他感到匪夷所思之餘,更一句吐槽「不是啊兄弟,你又不是蟑螂!」

2025年09月17日 15:18

肝癌女驗出「永遠化學物質」超標 醫揪隱藏元兇:都在日常生活中

肝癌女驗出「永遠化學物質」超標 醫揪隱藏元兇:都在日常生活中

一名女性肝癌患者曾接受電燒與栓塞手術,怎料在術後檢測發現,其體內累積較高濃度的「永遠化學物質」。對此,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提醒,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很多隱藏污染,包括不沾鍋具、速食紙盒、某些化妝品與清潔品等,「大家千萬別忽視了!」

2025年09月17日 14:28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