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哲民醫師/對付登革熱 預防是最重要的環節

▲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之外觀。(圖/問8線上健康諮詢提供)

▲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之外觀。(圖/問8線上健康諮詢提供)

文:林哲民 嘉義聖馬爾定 小兒科醫師

登革熱,是在台灣十分常見的公共衛生問題,疾病特徵包含「雙峰型的發燒」(發燒達39-40度後,體溫下降1-2 天後又再度發燒)、肌肉痛或關節痛、起疹、後眼窩痛、白血球低下及淋巴結腫大等症狀。

登革熱病毒屬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依抗原性的不同分為Ⅰ、Ⅱ、Ⅲ、Ⅳ型。這種病毒會以蚊子為媒介傳播至人,主要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多孳生於儲水容器或下雨積水的地方。

登革熱最常出現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國家,據統計,每年有超過 3億9千萬人感染,其中有接近9600萬人有臨床的疾病表現,包含較嚴重且死亡率較高的登革出血熱,因此對於登革熱疫情的防範已是不容忽視的課題。

登革熱會有什麼臨床表現?

典型登革熱

典型登革熱的潛伏期約為3至8天(最長可達14天),臨床表現在不同年齡族群也不同,嬰幼兒會有1至5天的發燒、鼻炎及咳嗽,在孩童和成人則是以突發性的高燒(39-41°C)為表現,伴隨肌肉痛、關節痛、後眼窩痛、皮疹(發燒發生後的24-48小時)。

登革出血熱

登革出血熱常見於續發性感染,意指重複感染了不同型的登革熱病毒,從無明顯感染症狀到登革熱典型症狀都有可能發生,其中較嚴重的症狀有:出血表現、血小板低下、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肋膜積水及腹水與低白蛋白血症。民眾也無須太驚慌,因為續發性登革熱感染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症狀表現都比較輕微,值得注意的是,若母親曾感染登革熱而將抗體傳給了胎兒,登革出血熱亦有可能發生在嬰幼兒身上。

登革熱與登革出血熱在病程初期是很難鑑別的,因此若在發病後的2至5天有病情加劇,併發諸如四肢冰冷、臉潮紅、躁動、出汗、腹痛、解尿量減少或點狀紫斑等症狀,需特別當心且及時就醫,才能有效大幅降低死亡率。

那麼醫師會提供什麼治療呢?

現今針對登革熱的治療屬支持性治療,並沒有特別針對的藥物,一般會建議患者只需多休息、適時水分的補充,照醫囑服用退燒藥,切記不可使用阿斯匹靈退燒止痛,大部分患者約在兩週間可痊癒且預後良好。

預防是對付登革熱最重要的環節

因台灣尚未有登革熱疫苗上市,對於登革熱的預防最重要的就是病媒蚊的防治,針對家中蚊蟲易孳生的環境做好清潔工作,在戶外活動可著輕薄長袖或使用防蚊液,除此之外,對於已感染登革熱患者,應在其環境加以使用紗門、紗窗或蚊帳,避免再次接觸病媒蚊而加劇病情。另外要提醒的是,根據衛生福利部基於登革熱預防所採取的措施:「自登革熱流行地區離境、登革熱確定病例及其接觸者皆需暫緩捐血4週」,有捐血習慣的民眾,切記可別白跑一趟囉。

如何選擇有效且安全的防蚊方式?

炎炎夏日,大家進行戶外活動時最常用的就是防蚊液,但是防蚊液百百種,究竟該如何依照自身需求選擇正確的防蚊液呢?防蚊液依成分可以分為「含化學DEET成分」及「天然成分」兩大類

含DEET成分

提到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相信多數人都避之唯恐不及,坊間更可能常有DEET有毒,或電視廣告上標榜天然的最好等等說法,在這裡需要替DEET的惡名平反,事實上,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對於防範蚊蟲叮咬的建議,正是使用由衛服部核准認可的含DEET用藥,DEET是目前經實驗證明有效、最廣泛使用的驅蟲成份,民眾在購買時只需注意以下事項,便可確保安全無虞:

1. 塗抹於人體皮膚,應選用衛福部核准之含「DEET(待乙妥)」人用藥;噴灑於室內外環境,應選用衛福部核准之含「DEET(敵避)」環境衛生用藥。環境用藥不能噴灑於人體,即使隔著衣物也會滲入對人體造成傷害。

2. 注意標示的DEET濃度,濃度影響防蚊的時間與效果,濃度的選擇可依個人環境需求斟酌,但建議成人使用濃度不超過50%,孩童使用濃度10-30%即可,2個月以下嬰兒不建議使用含DEET用藥。

3. 避免噴到傷口或眼、鼻、口等部位,即使是噴劑仍建議以塗抹方式使用。

4. 先塗抹防曬15分鐘後再使用防蚊液,防曬和防蚊液皆需定時補充,但不建議使用同時含防曬防蚊之產品,因為防曬補擦頻率比較高,恐有防蚊成分過高之風險。

5. 防蚊液只需一般正常的清洗即可。

天然成分

天然植物成分的產品,通常是使用精油類、香藥草類為原料做萃取,市面上產品眾多,防蚊功效不一,且極易揮發,有些天然防蚊液可能只能維持幾分鐘或僅防止特定蚊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產品雖標榜純天然,但是萃取仍需使用人工化學物質,公司產品把關不利的新聞也是時有所聞,在選購時應多加留意。

本文為問8 線上健康諮詢提供,原文刊載於此

問8 線上健康諮詢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三總完成《華盛頓外科學》全書中文化 用母語就能學習權威新知

三總完成《華盛頓外科學》全書中文化 用母語就能學習權威新知

《華盛頓外科學》自問世以來,即為國際間外科領域的重要參考書籍,內容涵蓋從基礎外科原則、各系統外科疾病之診斷與治療,到手術技巧與臨床決策等完整知識體系。三軍總醫院外科部集結全體主治醫師群,耗時1年多完成最新版《華盛頓外科學手冊第九版》全書中文化,讓國內醫學生、醫師及相關人員可以用母語直接吸收最新且權威的外科知識,為一大創舉。

2025年09月16日 19:46

全台3成兒少過重!恐讓身高「開高走低」 成長提前結束+胖到生病

全台3成兒少過重!恐讓身高「開高走低」 成長提前結束+胖到生病

很多家長關心孩子能不能長高,其實更需關注的是肥胖問題!專家示警,全台兒少過重及肥胖率破3成,而體重超標不僅可能導致性早熟,還會讓成長曲線「開高走低」,成長期高峰提早結束,更會讓慢性病提早上身。提醒家長要以紀錄掌握孩子成長,注意生長曲線、BMI數值、長高速率與是否有性早熟徵兆。

2025年09月16日 19:01

全台首隻醫療輔助犬「歐巴」今天退休了 北榮護理師收養

全台首隻醫療輔助犬「歐巴」今天退休了 北榮護理師收養

「歐巴」是全台灣第一隻駐點於醫院的輔助治療犬,已在台北榮總陪伴病人超過六年,是醫院裡最受歡迎的特別員工。隨著歐巴年齡增長,之前就預計在今年退休。北榮今天特地在院內替歐巴舉辦退休儀式,強調牠永遠是北榮的榮譽員工,醫院會持續陪伴牠過退休生活,而歐巴退休後,會由照顧牠的護理師繼續收養。

2025年09月16日 16:57

8歲女童脖子長年流膿發臭 醫揪「鰓裂囊腫」:胚胎遺留病灶

8歲女童脖子長年流膿發臭 醫揪「鰓裂囊腫」:胚胎遺留病灶

一名8歲女童自小右側頸部就有一個小洞,偶爾流出分泌物,家長原以為只是單純皮膚膿包,僅帶孩子至一般診所治療,卻未見改善。近日分泌物轉為黃濁並散發惡臭,伴隨疼痛,緊急就醫才確診為「第二對鰓裂囊腫」,醫療團隊隨即安排住院手術,成功切除病灶。

2025年09月16日 16:21

睡不著怎麼辦?美國專家大推478呼吸法 助快速入眠還能舒緩焦慮

睡不著怎麼辦?美國專家大推478呼吸法 助快速入眠還能舒緩焦慮

在社群平台上掀起討論熱潮的「4-7-8呼吸法」,不少網友實測後狂讚「比數羊還快睡著」、「做幾次就直接斷片」,只要簡單三個步驟,就能幫助身心快速放鬆,對長期被焦慮、壓力困住的現代人來說,是一種天然又便利的方法。源出自瑜伽的調息法,後來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整合醫學中心創辦人威爾博士推廣。

2025年09月16日 15:56

流感疫情提早「本周進入流行期」 單周就醫破10萬人次

流感疫情提早「本周進入流行期」 單周就醫破10萬人次

流感疫情提早報到!疾病管制署最新監測顯示,上周流感門急診就醫突破10萬人次,已經逼近流行閾值,副署長曾淑慧表示, 預期本周就會進入流行期,提醒高風險民眾務必趕在10月1日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開打時,就按時接種「左流右新」,才能及早獲得足夠保護力。

2025年09月16日 15:42

瘧疾境外移入增4例!印尼、印度、東非染病 今年病例創19年新高

瘧疾境外移入增4例!印尼、印度、東非染病 今年病例創19年新高

疾病管制署今(16)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年齡介於40多歲至60多歲男性。其中2例本國籍赴印尼旅遊染病,另2名外國籍個案分別曾經到東非多國旅遊,以及長年居住印度。疾管署監測今年瘧疾病例數已累計20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為近19年(2007-2025年)同期最高,提醒民眾赴流行地區注意。

2025年09月16日 15:07

快訊/腸病毒增1死!嬰出生7天發病隔日亡「疫情10月進流行期」

快訊/腸病毒增1死!嬰出生7天發病隔日亡「疫情10月進流行期」

疾病管制署今(1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北部未滿月男嬰,出生後第7天出現低體溫至急診就醫,發現有黃疸、肝指數上升、血小板低下及代謝性酸中毒等疑似敗血症徵候,並收治加護病房治療,經治療症狀未改善,次日不幸死亡。經通報檢驗後確認為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

2025年09月16日 14:0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