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新聞直擊,為你掌握生活必需健康新知

乳癌治療新趨勢 從加法治療到減法治療

BonNontawat/shutterstock

每日健康/洪素卿

乳癌治療新趨勢—提升病人存活  兼顧病人身心靈照顧

從經驗療法到精準治療  加法治療後的「減法治療」(de-escalation)

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平均一天新增逾35名乳癌患者、超過5人死於乳癌。雖然近年乳癌治療已有長足進步,但醫師臨床發現,「仍有部分患者逃避治療,直到因轉移疼痛、甚或聞得到”臭臭的味道”,被兒女拉著來看病、才發現已是晚期乳癌。」

醫師強調,近代乳癌治療除了依據患者腫瘤期別、型態,給予量身訂製的治療組合,「精準治療」鎖定癌細胞攻擊外;為了讓病患存活得更好,「減法治療(de-escalation)」也是另一趨勢,在同樣的治療成效下,傷害更少!呼籲民眾別諱疾忌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跟醫師一起減少癌傷害。

從「經驗治療」到「精準治療」 治療成效大幅提升

台灣乳房醫學會榮譽理事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沈陳石銘教授指出,近年乳癌治療有越來越多新選擇問世。從傳統開刀、化療以及放療,到抗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最近免疫治療也已經核准用於部分乳癌患者。臨床醫師可以針對患者不同期別、不同型態腫瘤,給予不一樣的量身訂製的治療組合。

以HER2陽性乳癌患者為例,過去這類患者就算是手術切除,術後也有較高的復發轉移風險,與三陰性乳癌患者可說並列難治療的兩大類型。不過,就在抗HER2標靶治療問世之後,完全扭轉這個局面。

現今,臨床乳癌患者若腫瘤大於零點五公分以上,經檢驗為HER2陽性,術後就會建議採用抗HER2標靶藥物與化療合併的輔助性治療。其中,若是腫瘤在兩公分以上,甚至會先建議在手術前先進行標靶與化療。

沈陳石銘教授指出,術前輔助治療除了有機會讓一些本來比較嚴重、不容易手術的患者,變成比較容易開刀之外,也可事先觀察腫瘤對藥物的反應。「一些術前輔助性化療效果良好,開刀後病理組織甚至找不到癌細胞的人,也可據此推測未來病人的預後相對比較好!」

此外,針對部分大型乳癌,術前輔助化療也可望令腫瘤也縮小、增加乳房保留的機會。

不只加法治療(escalation)有幫助   減法治療(de-escalation)也有好處 

從早年全乳切除、甚至擴大性根除治療,到近年透過哨兵淋巴結偵測等方式,減少破壞範圍、保留乳房的外科手術趨勢,也反映出近年乳癌治療另一個趨勢--「降階治療(de-escalation)」。

沈陳石銘教授指出,不只是外科手術,包括放射治療,醫師們也在設法以精準放療、甚或是質子治療等方式,減少治療傷害。

至於全身性藥物治療,近年合併治療是趨勢之一,醫界透過將現有標靶藥物、免疫藥物、化療藥物等合併,進一步提升藥物成效。

不過,藥物治療一樣也可以「降階治療(de-escalation)」!沈陳石銘教授指出,例如,現行HER2陽性的乳癌患者治療除了用抗HER2標靶之外,還會合併使用小紅莓以及紫杉醇,但這幾種藥物都有些許心臟毒性,有些患者年紀比較大、心臟比較不好的,能夠承受就更有限。

這時候,如果能少打一種,對病患來說就有很大的幫助。而先前就有臨床研究顯示,當腫瘤體積在一定的範圍以下,其實去掉小紅莓,僅使用紫杉醇跟抗HER2標靶治療,也有同樣療效。

又例如在臨床上已經使用多年的靜脈注射型的抗HER2標靶藥物,去年有新劑型問世,透過皮下注射的方式,病人只要在門診就可以完成治療,不需要住院,整個療程的時間相對較短,提升了醫療方便性及病患的生活品質。

沈陳石銘教授指出,癌症治療選擇要看三個重點,就是療效、品質以及副作用。抗HER2標靶藥物無論是透過靜脈注射或皮下注射給藥,到目前為止觀察顯示,其臨床效果並無明顯差異。至於副作用與耐受性部分,也並未因為劑型差異而有不同。

沈陳石銘指出,就如同先前St. Gallen國際乳癌會議所提,「治療病人、而不只是治療疾病」,在治療上要兼顧患者的身心靈。但治療上要減少傷害,也需要病患協力,「現在臨床確實有很多很好的藥,但如果發現得比較晚,相對治療反應率真的就會比較低!所以,最好還是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率萬芳醫院深耕「在家住院」有成 劉燦宏拋「醫療人力荒」解方

率萬芳醫院深耕「在家住院」有成 劉燦宏拋「醫療人力荒」解方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住院不易、照護人力吃緊成為醫療難題。對此,萬芳醫院院長劉燦宏指出,該院引領推動「急性在宅醫療」(HaH),病人可在家完成住院療程,至今已成功執行逾110例,在全台名列前茅;面對快速老化趨勢,國內應儘速研議擴大HaH適用範圍,方可打造永續的高齡照護體系。

2025年07月27日 09:23

從不罵人的暖男院長 劉燦宏談行醫初心:希望媽媽好起來

從不罵人的暖男院長 劉燦宏談行醫初心:希望媽媽好起來

從沒罵過人的暖男劉燦宏,行醫初心來自與母親的深情陪伴。他表示,兒時看媽媽因病坐上輪椅,國中便立志當醫師,希望能親手讓媽媽康復,雖然後來知道母親的病無法治癒,仍選擇投入復健醫學領域,盼用專業幫助更多像媽媽一樣行動不便的病人,盡量讓他們能站起來,可以更踏實過日子。

2025年07月27日 09:24

喝氣泡水代替水可以嗎?醫學博士解析:補水效果一樣

喝氣泡水代替水可以嗎?醫學博士解析:補水效果一樣

炎炎夏日,許多人喜歡用帶有氣泡口感的氣泡水(碳酸水)來解渴,不僅清涼暢快,還能避免含糖飲料的熱量負擔,那麼,氣泡水真的能取代日常喝水的需求嗎?根據日本醫學博士大西睦子引用研究指出:「氣泡水本質上就是加了二氧化碳的水,和白開水一樣能被人體吸收,基本上可以作為日常補水的替代品。」

2025年08月20日 20:10

「吃對水果」可降4成糖尿病風險 醫曝關鍵:份量控制每天200克

「吃對水果」可降4成糖尿病風險 醫曝關鍵:份量控制每天200克

台灣水果有名的甜,不少民眾怕影響血糖控制而選擇不吃。醫師指出,吃水果其實有助第2型糖尿病預防及穩定血糖,據國際研究顯示,每天攝取兩份以上水果的人,糖尿病發生風險可降低 36%,其中的關鍵在於「份量」的控制,建議每天吃200克高營養密度、低GI水果,如芭樂、奇異果、橘子、櫻桃和梨子等。

2025年08月20日 18:32

預防醫學使命再出發!台北美兆診所正式啟用全新600坪旗艦診所

預防醫學使命再出發!台北美兆診所正式啟用全新600坪旗艦診所

「台北美兆診所」升級啟航,正式啟用全新600坪旗艦診所,迎來全新里程碑,不僅是健檢品質的實質,更是品牌對預防醫學使命的再出發,今年邁入創立第38年的美兆健康管理,已累積近300萬筆健康資料,打造出亞洲規模最大的華人健康資料庫,持續引領健康管理的新時代。

2025年08月20日 18:20

狂爆痘恐是太濕熱 醫揭「2大體質類型」:愛吃冰當心

狂爆痘恐是太濕熱 醫揭「2大體質類型」:愛吃冰當心

「痘痘」長不停,可能是體內「濕熱」太重!中醫師指出,濕熱造成的痘痘主要分「脾胃型」和「肝膽型」,可以從長痘痘的位置和伴隨症狀去判斷,除了可以透過藥物調理,日常也可以針對性按摩穴位,幫助改善。

2025年08月20日 17:30

台大醫示警秋冬流感恐「雙病毒夾擊」 兒少腦病變風險高

台大醫示警秋冬流感恐「雙病毒夾擊」 兒少腦病變風險高

流感疫情有全年化趨勢,根據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截至今年8月為止,上半年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量不但是兩年前同期的2倍,且夏季全國呼吸道病原體檢出資料中,流感病毒陽性占比20%。感染科權威、台大醫師黃立民今(20)日示警,今年秋冬流感殺傷力較強的A型流感H3N2病毒株恐回歸,和H1N1病毒株雙重流行,尤其兒童因流感併發腦炎、腦病變的比例高於成人,疾呼要接種疫苗進行防範。

2025年08月20日 16:44

50歲高階主管「話都說不清」竟是失智 醫揪1習慣是元兇

50歲高階主管「話都說不清」竟是失智 醫揪1習慣是元兇

一名50歲謝先生曾是同事眼中效率高、表現卓越的高階主管,但三年前,謝男開始出現嚴重的記憶障礙,不僅經常忘東忘西、無法處理交辦事項,甚至連組織語句、順暢表達都變得困難,最終不得不離職,最後在家人的陪同下就診,確診為「早發型阿茲海默症」。

2025年08月20日 16:38

彰化驚見「消防栓住水晶宮」成最熱門打卡點 真相曝光

彰化驚見「消防栓住水晶宮」成最熱門打卡點 真相曝光

彰化市熱門的彰化藝術館前廣場,最近出現一個超吸睛的「消防栓」一座被巨大透明壓克力箱完整罩住的消防栓,箱子上還用紅字寫著「消防栓」三個字。這個奇特景象讓散步的民眾和遊客看了滿頭問號,有人以為是前衛的裝置藝術,也有人猜是保存古蹟,甚至成為打卡熱門景點。

2025年08月20日 16:20

40歲男「全身無力」檢查卻正常!醫見「1數值」驚:拖垮身體

40歲男「全身無力」檢查卻正常!醫見「1數值」驚:拖垮身體

一般人若精神不好,總會以為是睡眠不足導致,不過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有一名男子因為總是全身無力、無精打采,害怕可能是癌症,於是就醫檢查,但沒有發現異狀,直到測量出「1數值」過高,才找出關鍵問題。

2025年08月20日 15:29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