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新聞直擊,為你掌握生活必需健康新知

肺癌晚期又肝轉移還有救嗎? 化療搭免疫加抗血管新生合併延命

洪仁宇醫師

圖文/每日健康
主持人/洪素卿
採訪編輯/郭家和

標靶藥物是晚期肺癌萬靈丹?統計僅6成病人適用

癌症連居30年十大死因之首,其中又以肺癌存活率最低,且近年發生率逐步攀升,儼然成為台灣人健康的頭號殺手。由於肺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約只有3成患者在發現時可開刀手術,大多數多是3B期或更晚期的腫瘤。近年來標靶藥物在治療肺癌上成效顯著,病人確診後多會詢問是否可用標靶治療,然而標靶藥物並非肺癌的萬靈丹,更不是人人都適用。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洪仁宇醫師指出,標靶治療並非是晚期肺癌患者的唯一選項,先決條件是病人本身的基因突變。在台灣統計資料中,肺腺癌病人中具EGFR基因突變約佔55%,ALK基因約佔5%,ROS1基因僅約2%。整體而言,肺腺癌病人可使用標靶的比例在60%左右,不在此限的病人可能就需要化學治療。

肺癌適用免疫治療嗎?先看免疫檢查點表達量

不過,即使病人本身沒有這些標靶藥物針對的基因突變,也不代表就陷入無藥可用的地步。洪仁宇醫師表示,當前已發展出可檢測大量基因突變的「次世代定序」,最多一次能檢測3、400個基因,就有機會在60%常見的基因之外,找到其它可用標靶治療的突變基因。但這些基因檢測仍屬於自費項目,對病人來說是額外一筆經濟負擔。

近年廣受注目的免疫治療,也是肺癌治療的另一條出路。洪仁宇醫師說明,當病人進行免疫治療相關檢測,確認PD-LI表達超過50%以上,使用免疫治療也能達到不錯的成效。今年4月起健保署也通過,肺癌病人只要PD-L1表達夠高,就能在第一線或第二線治療時單獨使用免疫治療藥物。

驗不到突變只能化療?搭免疫加抗血管新生延長存活

倘若既沒有基因突變,PD-L1表達又未達健保標準,病人是否只剩下化療一途?洪仁宇醫師指出,健保規範的是單獨使用免疫治療,如果病人的PD-L1表達不是很高,化學治療的預估成效也不佳,也可採取將化學治療與免疫治療合併使用。目前已經在臨床試驗證明,合併化療與免疫治療有助於延長病人的存活時間。

此外,肺癌由於發現得晚,有相當比例會出現癌細胞的遠端轉移,最常見如腦轉移、肝轉移等等。腦轉移或能使用放射線治療可控制腫瘤,但肝轉移病人即便使用放射線治療也難以收效,在沒有標靶藥物可用之下,肝轉移的病人進行化學治療的幫助相當有限。這時合併療法就會是可考慮的治療策略。

洪仁宇醫師解釋,近期的臨床試驗顯示,將化學治療、免疫治療與抑制血管新生藥物作為治療組合時,比單獨使用化學治療可延長肝轉移病人的存活時間,且達到統計上有意義的程度。只是在現行健保制度下,這種治療組合需由病人自費負擔某些藥物。洪仁宇呼籲,得知罹患肺癌必然會影響心情,建議和主治醫師共同討論,了解各種治療的效果與副作用。就能降低病人在治療期間過多的憂慮情緒,更有機會享受治療成果。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一名65歲老師在退休後熱衷於烹飪與園藝,但最近半年來視力逐漸模糊,特別是夜間開車時,對向來車的燈光會出現嚴重的眩光與光暈,不僅如此,平時看食譜和手機也變得越來越吃力,做園藝時會誤剪花草,還把食譜上的鹽巴3匙看成8匙,讓家人頻頻跟她反映做菜越來越鹹,最後就醫才知道是白內障合併散光。

2025年11月27日 19:34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台灣每年約新增950至1000名急性血癌病患,常見四大症狀包含「臉色蒼白、容易疲倦」、「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未受外力碰撞卻出現瘀青或出血」、「骨骼或關節疼痛」。醫師提醒,由於這些症狀並不具特異性,常被誤以為是貧血或感冒,導致錯過就醫時機。

2025年11月27日 19:09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曾任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的名醫馬辛一,日前因車禍受傷住進三軍總醫院,原本狀況穩定,期間並接受親友探視,未料今傳出過世消息,震驚醫界。對於相關詳情,三總稱,事涉病人隱私,仍在詢問家屬意見,細節不便透露,有進一步訊息會對外說明。據了解,死因與車禍無直接關聯,而有其他病因。

2025年11月27日 18: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近期氣溫下降,呼吸道病毒更為活躍,高風險者要盡快接種流感疫苗!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本年採購103萬劑公費流感疫苗,目前剩餘約8萬劑,只要65歲以上市民在12月31日前接種流感疫苗或COVID-19疫苗,還可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iPhone 17 Pro Max等多項大獎。

2025年11月27日 16:54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患者長期存活情形不佳,對此醫師說,早期辨識9大風險因子是關鍵,尤其是4項與個人型態有關的危險特徵,包括年齡超過60歲、長期抽菸、長期喝酒與肥胖,符合者更應積極篩檢,只要能在無症狀時經篩檢確診,超過7成都還能開刀治療。

2025年11月27日 16:28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苗栗一名25歲陳先生去年因嚴重車禍導致全臉骨折,雖經手術成功「拼回」臉龐,卻留下看東西一個變兩個的「複視」後遺症。這不僅讓他下樓梯時容易踩空,連玩手機遊戲都無法數算金幣,嚴重影響生活;經台中榮總跨科團隊接力治療,最終透過眼外肌手術,才成功讓他擺脫疊影地獄,重獲清晰視界。

2025年11月27日 16:25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近期天氣開始轉涼,不少人早上起來會感覺膝蓋有點卡卡緊緊的,醫師指出,不只是膝蓋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尾椎、腰椎、手指、髖關節,都有可能出現關節發炎和退化的情況,尤其是「超過65歲以上的年長者、進入更年期的婦女、骨質疏鬆、工作需要搬重物和長時間久坐久站、關節曾受過嚴重傷害」都是關節退化高風險群。

2025年11月27日 15:30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苗栗縣65歲黃姓老翁,長期飽受便秘所苦,每天都服用強力軟便劑,甚至每隔2~3天就自行灌腸,日前甚至改用更長的管子,把瀉藥送入直腸深處灌腸,沒想到竟突然引發劇痛,緊急送至大千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後赫然發現,在直腸上端處有一個巨大的破洞,糞水隨著破洞流進腹腔,引發嚴重的腹膜炎,幸好緊急手術救回一命。

2025年11月27日 15:0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