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也能擦!專家破解「胜肽秘密」:別再相信速效保養品

照鏡子,擦乳液。(圖/記者李佳蓉攝)
▲你知道什麼是胜肽嗎?它除了能吃外,就連保養品中也有它的存在。(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記者李佳蓉/採訪報導

市售保健品、保養品,皆可見「胜肽」成分,但大眾對它相當陌生,究竟何謂胜肽?其對人體的影響為何?東森-天美仕開發胜肽系列產品黃博士指出,地球上的生物體有很高比例由蛋白質組成,人體的頭髮、指甲亦同,而蛋白質由20種胺基酸所組成,2個以上胺基酸合成一起即形成胜肽,它是介於胺基酸及蛋白質間的物質。除了飲食中的蛋白外,於護膚產品也可見它的身影。

黃博士指出,由於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中,有9個人體無法自行製造,必須由外界取得,因此人們一定得攝取蛋白質,提供細胞充足的胺基酸原料以合成人體所需的蛋白質或酵素。但是,完整的蛋白質在腸道無法被吸收,必須先在胃及腸中被消化酵素切割成小的胜肽碎片,腸道細胞才能攝取吸收,後於腸道細胞中被切割成更短的胜肽或胺基酸,才排入血液中供細胞使用。

黃博士以營養角度解釋,這也是為什麼患者生病時必須攝取魚湯以補充營養,原因之一是熬煮後的魚湯會釋出很多結構鬆散的蛋白質或短胜肽,身體在虛弱狀況下補充,更容易被消化吸收,讓細胞順利地合成所需的酵素,使身體代謝能夠正常運轉。因此老人、小孩,或是虛弱、熬夜者,適時補充胜肽會比直接攝取蛋白質得到更多營養;至於健康成年人,每天攝取適量蛋白質即可,在消化道正常作用下,不需額外補充營養性的胜肽保健品。

鱸魚湯。(圖/記者趙于婷攝)
▲熬煮後的魚湯會釋出很多結構鬆散的蛋白質或短胜肽。(示意圖/記者趙于婷攝)

此外,隨著年紀的增長,人們也越來越不滿意鬆垮、暗沉、長滿皺紋的肌膚狀況。黃博士解釋,肌膚要好,首先蛋白質攝取必須足夠,如此一來皮膚細胞才有原料將膠原蛋白製造出來,維持肌膚彈性緊緻的功效。而外部肌膚保養部分,胜肽也扮演很多的角色,最常用於保養品或清潔劑上的保濕成分。

除此之外,現今保養品更進階,藉由特殊的胜肽片段當作細胞「傳遞訊號」的使者,例如美白胜肽穿透皮膚後抑制黑色素生成,或抗老胜肽可調理肌膚細紋,多樣功能的特殊胜肽陸續在近20年被研發出來,並應用於化妝、保養品上,且經過學術驗證有效。

黃博士舉例,黑色素的存在能夠減少紫外線對肌膚的傷害,因此當紫外線照射肌膚,皮膚表層的黑色素細胞受刺激分泌更多黑色素,能夠加強皮膚的「自我防禦」。但愛美女生想曬太陽又不要變黑,所以使用美白胜肽經皮表吸收,能夠阻斷黑色素分泌的訊號,使皮膚較不易變黑。經表皮吸收的胜肽,無論有無發揮作用,都會被身體的蛋白酶分解,最終以胺基酸形式供細胞內作為合成新蛋白質的原料,因此不會造成身體負擔。

黃博士提到,市售的美白產品中,其主要作用不外乎抑制黑色素形成或軟化角質加速其代謝,其中一大宗均含有不同果酸或酸類物質,雖然能幫助角質代謝,但長期使用下來卻可能使角質層越來越薄。角質層位於皮表最外層,能幫助人類抵禦外界有害物質;一旦失去了抵禦作用,皮膚將變得越來越敏感,使得許多化粧品、保養品等等皆無法繼續使用。

能吃也能擦!專家破解「胜肽秘密」:別再相信速效保養品。(圖/黃博士提供)
▲黃博士使用含有胜肽的保養品後,黑斑漸漸獲得調理。(圖/黃博士提供)

黃博士表示,除了掃除暗沉讓皮膚顏色均勻外,胜肽護膚產品還可調理皺紋。由於臉部常動的肌膚容易在特定部位擠壓產生皺折,年輕女性擁有較足夠的膠原蛋白,皺折程度自然不會太強。但隨著年齡增長,膠原蛋白產生能力減少,能看出明顯皺折,並且在這些部位生成細紋,若不理會,恐慢慢加重變成深紋。而某些胜肽經皮表吸收後,能夠有助皮下組織產生更多膠原蛋白及玻尿酸,增大組織的體積而由內而外將細紋的凹溝往上撐平,撫平細紋。

此外,某些特定胜肽經表皮吸收後還可放鬆神經,放鬆如抬頭紋等「動態紋」。但黃博士也提醒,這些經表皮吸收幫助細胞進行反應的變化過程都是緩慢的,「絕對不可能在幾分鐘內就看到效果」,也呼籲大家要睜大眼睛挑產品,並了解產品特性,因為許多講求速效的保養品「洗完臉就打回原形」。

被問及胜肽保養品什麼時間擦最好?黃博士解釋,最好在早晚皮膚清理完後第一時間擦,使其能快速吸收。若覺得整天吹冷氣吹出乾燥肌,也可依個人需要再補擦有鎖水效果的面霜或乳液。胜肽保養品一年四季都可使用,唯一差別在較乾燥的冬季裡,可再依照個人膚質另外補擦乳液以達到滋潤效果。胜肽保養品除了能給細胞下特定命令外,也能提供肌膚補水保濕功能,對熬夜、疲勞者,肌膚狀態不好的使用者,擦了胜肽保養品後對上妝也有一定幫助。

黃博士說,「胜肽帶來的細胞生理活性改變是需要時間作用的,不要相信現在擦等等就有效的產品。」人體細胞的修復及生長本非幾十分鐘就可完成的進程,細胞接受到命令後,需要慢慢的作用,舒緩地改善,以持續性的作用方式,在不知不覺中讓肌膚恢復光彩緊緻。肌膚的保養如同照顧牙齒一樣,平常勤保養,醫生遠離我。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男赴日旅遊「突尿不出來」攝護腺腫成4倍 竟是感冒藥惹禍

男赴日旅遊「突尿不出來」攝護腺腫成4倍 竟是感冒藥惹禍

一名65歲男性赴日旅遊期間感染流感,行前往藥妝店購買成藥服用後,隔日竟完全無法排尿,被導遊緊急送往當地醫院插尿管處置,返台檢查發現攝護腺體積已是一般正常尺寸的4倍,且原本就有攝護腺肥大的病史,但長期未穩定服藥,此次因服用含有第一代抗組織胺成分的感冒藥,導致膀胱收縮功能受抑制,因此引發急性尿滯留。

2025年11月20日 14:36

衛福部推「受訓完整才能做醫美」 估600人執業遇挑戰

衛福部推「受訓完整才能做醫美」 估600人執業遇挑戰

醫美執業資格問題最近備受關注,對此,衛福部今強調,醫美並非零風險,且多數接受醫美的民眾身體狀況良好,一旦醫師訓練不足造成傷害,更顯對民眾影響深遠,因此修法朝「完成PGY(不分科)訓練得執行醫美」的方向走;據統計,目前約有600名醫師未完成PGY,政策目標將「直美」現象導回正軌。

2025年11月20日 14:12

景美女中拔河隊6連霸背後秘辛!長庚推「運動員健康手冊」防傷害

景美女中拔河隊6連霸背後秘辛!長庚推「運動員健康手冊」防傷害

景美女中拔河隊在世界運動會六連霸,背後其實有長庚運動醫學團隊長達12年來的專業照護支持。有鑒於基層學校拔河隊缺乏運動防護的知識及資源,長庚特別集結醫師、運動防護師、營養師等跨領域醫療團隊發表《拔河運動員健康手冊》。副院長蔡文鐘指出,手冊從熱身、恢復、營養到用藥與心理,將醫療端的專業轉成運動現場能立即使用的語言與建議,「我們不只治療傷害,更希望傷害不要發生。」

2025年11月20日 13:54

男慢性痛找無原因 醫揭「傷害可塑性疼痛」特徵:神經過度反應

男慢性痛找無原因 醫揭「傷害可塑性疼痛」特徵:神經過度反應

45歲韓先生多年苦於肩頸痛、偏頭痛,數度就醫仍查無原因,還被懷疑是「太敏感」,直到在大醫院接受完整評估,才確診是近年疼痛醫學領域新增的「傷害可塑性疼痛」,屬於沒有明顯組織損傷卻長期疼痛的特殊類型;醫師說,若長期反覆疼痛,或疼痛程度與檢查結果不符,別靠意志力硬撐,應尋求專業診斷。

2025年11月20日 12:41

台灣生殖醫學終結罕病遺傳 「龍蝦爪畸形」父喜獲健康女兒

台灣生殖醫學終結罕病遺傳 「龍蝦爪畸形」父喜獲健康女兒

李先生一出生即罹患罕見的先天遺傳疾病EEC綜合症,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一,若父母其中一方帶有此突變,下一代約有50%的機率發病,典型臨床表現包括外指或「龍蝦爪樣畸形」,新生兒的手可能僅有三根手指。李先生為此從美國到台灣尋求「生殖醫學」,順利孕育出健康的下一代,創下全球罕見案例,締造「從三指到十指」的生命奇蹟。

2025年11月20日 12:38

主管私用技工當廚娘 疾管署重啟調查:1週內開考績會

主管私用技工當廚娘 疾管署重啟調查:1週內開考績會

疾病管制署遭爆東區管制中心簡姓主任長期讓特定女技工每天替他備妥早午餐,基層員工看不慣其公器私用,7月初二度向政風室檢舉,最後僅以告誡了事。疾病管制署今(20)日回應,因本案對於防疫團隊指揮運作、基層同仁士氣仍恐有深遠影響,疾管署長羅一鈞重新檢視本案後,已指示再次進行調查並於一週內召開考績委員會審議。

2025年11月20日 12:27

改善腸道菌相可降低洗腎風險 專家:補充益生菌延緩惡化

改善腸道菌相可降低洗腎風險 專家:補充益生菌延緩惡化

腸道健康和腦部功能息息相關,國外醫界並揭示「腸腦軸」的連通路徑,如今台灣研究團隊首次證實,人體亦有「腸腎軸」機制,也就是腸道菌與腎臟病之間同樣具有關鍵連結,若能及早調整飲食、補充益生菌,可望降低未來發展至洗腎的風險,對國人健康影響深遠。

2025年11月20日 10:56

喝到記憶受損!52歲老闆狂應酬、靠酒助眠 患「酒精性失智症」

喝到記憶受損!52歲老闆狂應酬、靠酒助眠 患「酒精性失智症」

一名52歲生意人林老闆(化名)應酬頻繁,長年下來一天常常喝掉十多罐啤酒或是半瓶威士忌,甚至習慣靠酒助眠,漸漸出現記憶力明顯缺損,工作上判斷不再精準,連帶影響公司經營,就醫檢查發現是罹患「酒精性失智症」。醫師提醒,已有醫學研究明確指出,長期飲酒不僅會傷肝,更會直接損害腦部。

2025年11月20日 10:2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