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優酪乳的菌真的可以喝進腸道嗎?

▲(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圖文/食力foodNEXT
撰文/張越評

腸道內的常駐菌,在人體生理基本功能扮演了排除外來病原菌的重要角色,它們藉由吸附腸道上皮細胞形成一道保護層,以達到阻斷病原菌入侵的效果,並能與外來病原菌競爭腸道中的營養;最後,藉由腸道常駐菌代謝所產生的有機酸,或具有抑菌功能的抑菌素等,也達到抑制病菌生長的目的。

漂亮腸道菌相除提供免疫調節、胃腸功能改善、調節血脂、護肝、 調節血糖、減輕腫瘤化療毒副作用等,近期更有許多體重、抗憂鬱相關研究出爐,許多慢性病的發生,都被發現是長期腸道生理狀態不平衡所致。因此如何讓腸道留有漂亮菌相,成為了食品界最受矚目的發展。

想要好菌,我該從何獲得?

人體的大腸中有大量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壞菌,而乳酸菌之所以常被稱為益生菌,是因為乳酸菌可消化乳醣代謝產生乳酸,而這些乳酸正是壞菌的剋星,因壞菌不易存活於酸性的環境,所以設法提高腸內的乳酸菌量、營造出酸性環境,便可減少壞菌盤踞,達到「益生」目的。除了藉由改善飲食習慣,多纖維、少飽和脂肪、多喝水等可改善腸道菌相,若要直接補充乳酸菌進肚子裡的話,富含乳酸菌的食物其實非常少。

以較具代表性的泡菜而言,其所含的乳酸菌通常1公克僅含數十萬、頂多數百萬個乳酸菌,比起優酪乳、養樂多等飲品或乳酸菌補充性食品,其每公克所含乳酸菌為數千萬個,有些許落差。而若經口服,活菌進入人體扺達腸道的過程必須經過許多考驗,簡言之,胃酸、膽鹽、消化酵素等,對活菌來說都有一定程度的傷害。就算菌株活著到達腸道,也必須面對其他腸道菌的競爭,不一定能在腸道中定殖,不同菌種或菌株也會讓最終命運大不同。

優酪乳的菌真的可以喝進腸道嗎?

舉例來說,保加利亞桿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和嗜熱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並不太能在腸道的黏膜表面定殖,僅能在有限期間內發揮效用。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蔡宗佑表示,廣泛來說菌株從入口到被排出約2周的時間,因此優酪乳通常得視產品攝取頻率建議來持續性飲用。

剛才提到不同菌株也會因特性不同而命運大不同,有些菌株即便少少的也能抵達腸道成功定殖,有些菌株可能對人體來說具備特殊生理功效,但同時卻很不耐消化道「摧殘」。因此優酪乳產品開發上便會選擇耐胃酸、耐膽鹽能力較強之菌株,讓可達腸道的乳酸菌數得以提高,也延伸出晶球等包埋技術,選用腸溶性包覆材料,讓吃下去的菌株到腸子才釋放出來,以保護某些生理功效較強但對環境耐受性較差的菌成功抵達腸道。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陳明汝說明,攝取約10的7次方~10的8次方個CFU的乳酸菌,便有約10的5次方~10的6次方個CFU的菌可到達腸道。

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陳慶源表示,目前普遍認為乳酸菌1天總攝取量達10億(10的9次方 )個CFU的活菌數即算足量,唯獨各家優酪乳產品標示方式不同,菌數含量有以每「百毫升」為單位,亦有以每「毫升」為單位者,須注意其攝取量的計算。舉例來說,某一優酪乳產品每毫升含有千萬以上的活菌數,消費者飲用100毫升便可獲取10億個活菌!

菌死掉,優酪乳就沒效了嗎?

一般認為乳酸菌必須定殖於腸道並繁殖才具有效用,但也有些實驗顯示,停止攝食菌株後的幾週內,雖然菌已經消失,但短暫的定殖還是具有刺激腸道免疫系統的效果。有些優酪乳就算菌死了對健康的益處仍有效。舉例來說,乳酸菌細胞壁含有胜肽聚醣(peptidoglycan),某些抗過敏乳酸菌的細胞壁的特殊胜肽聚醣,能與人體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上的接受器結合而產生效果,所以即使菌死了,死菌的細胞壁仍然能活化免疫反應。

不僅某些特定菌株的死菌仍有效用,另有乳酸菌發酵過程的「代謝物」,例如發酵過程中釋出一些胜肽,在動物實驗中發現老鼠食用後,能使負責分泌 IgA 的 B 免疫細胞數目增加。另在某些發酵乳品中發現,L. helveticus 分解乳蛋白後產生多種胜肽,其中 VPP (Val-Pro-Pro) 與 IPP (Ile-Pro-Pro) 可抑制血管收縮素轉換酵素 ACE 的活性,達到降血壓作用。

但若該產品標榜活菌,則當溫度高於攝氏40度乳酸菌便容易大量死亡,盡量不宜加熱或脫離冷藏環境過久。菌死了,或是菌本身沒有特殊生理效果,其所代謝產生的有機酸也是對腸道有益的。不論效用為何,建議購買相關產品時須參照是否有健康食品認證,才能得知該效用是否通過科學實驗證實,並非菌數越多、菌種越多便是最佳選擇,另也須按照建議量與頻率持續攝取,腸道才會越來越漂亮。

延伸閱讀
顯微鏡ON!看穿市售優酪乳的菌世界
標榜菌數越多越好?優酪乳五大疑問一次擊破!
發酵乳與乳酸飲料到底有什麼差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台灣緊急心導管治療重要推手 黃瑞仁用拓荒者精神翻轉逆境

台灣緊急心導管治療重要推手 黃瑞仁用拓荒者精神翻轉逆境

國際知名的心臟內科專家黃瑞仁醫師,在接掌輔大醫院滿2年前夕回首來時路,笑說,他一直都喜歡挑戰,骨子裡有股拓荒者精神,不論是當年將緊急心導管治療觀念帶回台灣,或推動台大雲林分院脫胎換骨,或如今率領輔大醫院升級醫療,雖都有辛苦難處,但他始終相信耕耘過後,嚐到的果實將會更為豐碩、甜美。

2025年07月05日 09:23

醫界3典範形塑風格 黃瑞仁以「僕人式領導」打造幸福團隊

醫界3典範形塑風格 黃瑞仁以「僕人式領導」打造幸福團隊

經營一家醫院並不容易,而黃瑞仁醫師根據過往的成功經驗,認為帶好團隊有一大關鍵,就是要對任何挑戰都抱持樂觀心態,「不要只是覺得難,還要告訴自己做得到」,同時和團隊保持良好關係,如此許多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2025年07月05日 09:24

熱菜冰了不會壞!營養師曝「5大冰箱食安迷思」

熱菜冰了不會壞!營養師曝「5大冰箱食安迷思」

冰箱是家裡不可或缺的大型電器,但從以前到現在總是流傳著很多關於冰箱放置食物的迷思,包括「熱的東西放冰箱會壞掉、雞蛋和牛奶不能放冰箱門」等等。對此,營養師一一破除家庭常見「5大冰箱食安迷思」。

2025年07月13日 16:06

接種RSV疫苗母嬰都獲益 醫:懷孕28-36週施打是最佳策略

接種RSV疫苗母嬰都獲益 醫:懷孕28-36週施打是最佳策略

RSV(呼吸道融合病毒)是一種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的病毒,常造成嬰幼兒呼吸道重症和死亡。母親在懷孕28至36週時接種疫苗是有效預防新生兒感染的策略,母親的抗體能為新生兒提供初期的免疫保護,降低重症住院風險。也就是保護新生兒從出生一直到6個月,都有保護力。

2025年07月13日 14:44

頭頸癌患找回「食在幸福」 語療師親授吞嚥肌訓練法

頭頸癌患找回「食在幸福」 語療師親授吞嚥肌訓練法

「喉嚨像卡了一顆球,喝水也會嗆到?」這可能不是單純的老化或口乾,而是吞嚥障礙在作怪!門諾醫院癌症資源中心與陽光基金會合辦「頭頸癌病友回娘家」活動,邀請病友一同關心自己的吞嚥功能,並由門諾醫院語言治療師張嚴云以淺顯又趣味的方式,深入解說吞嚥困難的原因與改善之道。

2025年07月13日 12:39

天熱「尿路結石」患者增!醫示警「6症狀」快就醫

天熱「尿路結石」患者增!醫示警「6症狀」快就醫

近期天氣炎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林嘉緯指出,急診及門診尿路結石的患者皆有明顯增加,若有「腰痠腰痛、血尿、尿急、頻尿、排尿困難、尿滯留」等,都建議至泌尿科門診就診尋求專業檢查、建議及治療。

2025年07月13日 12:00

年紀輕輕鼾聲如雷!小心健康殺手 醫:呼吸中止症嚴重可能猝死

年紀輕輕鼾聲如雷!小心健康殺手 醫:呼吸中止症嚴重可能猝死

近日一名年僅30多歲的公務員因為「吵到太太無法入眠」,經花蓮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陳柏呈醫師檢查後,發現他罹患了「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Obstructive Sleep Apnea)。打呼不僅影響身邊的人,也是身體在求救的訊號,呼吸中止造成的缺氧,是引發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甚至失智等慢性病的重要病源,及早找到原因就可及早重拾神清氣爽的健康生活!

2025年07月13日 11:07

「咀嚼」有益健康!醫揭「8大好處」:預防肥胖還防癌

「咀嚼」有益健康!醫揭「8大好處」:預防肥胖還防癌

炎炎夏日容易因吃不下而忽略正餐進食,但醫師提醒,「適度咀嚼」是有益處的,包括「預防肥胖、培養味覺、改善發音、活躍腦功能、預防蛀牙、預防癌症、舒適腸胃、增加體力」,現代食物通常質地柔軟易於食用,導致現代人咀嚼的頻率減少以及咀嚼能力下降的隱憂,尤其幼童正值生長發育時期,建議要適度咀嚼。對健康大有助益。

2025年07月13日 10:13

痘痘狂冒當心「2地雷食物」增加出油 乳製品也上榜

痘痘狂冒當心「2地雷食物」增加出油 乳製品也上榜

臉上痘痘總是冒不停,皮膚科醫師指出,這和臉部皮膚出油有很大的關係,除了先天體質、青春期荷爾蒙等影響,後天習慣熬夜、晚睡都會讓臉部出油增加,堵塞毛孔造成肌膚痘痘粉刺問題變嚴重,值得注意的是,乳製品和精緻甜點這兩類食物也被認為會讓出油變嚴重,要改善痘痘肌,生活、飲食習慣都要做調整,如果情況嚴重,也應該尋求醫師協助。

2025年07月13日 09:33

「汗」會反應身體健康!醫揭夏天「6大異常出汗」

「汗」會反應身體健康!醫揭夏天「6大異常出汗」

在中醫看來,夏季天氣炎熱,陽氣旺盛,毛孔自然開張,出汗是身體順應氣候、調節體溫的正常反應。這是「心主夏、在液為汗」的自然生理現象,有助於氣機通暢與體內陰陽調和。

2025年07月12日 23:3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