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工程師Polley赴美創業:遵循常規是找不到解答的



▲赴美工作的Polley Wong,從工程師成為女性創業家,今年首次回台參與開源程式碼年會。(圖/少女凱倫)

圖文/少女凱倫

「採訪可以,但在那之前,我先採訪你一個小時」,還記得前一天晚上,小心翼翼將採訪目的、自我介紹、採訪主軸等細節寄出去時,心理充滿緊張,因為我自認工程領域的題材,已經超出我的範圍,因此收到回信,除了放下一顆大石之外,也是第一次碰上有受訪者想先聽聽採訪者的故事…

這封獨特的信,來自赴美工作的Polley Wong,從工程師成為女性創業家,為建築業注入科技元素,不論是她的開放心態或者人生歷練,都可以發現,Polley絕對是對世界很有想法的女性創業家;今年10月份她回到台灣,參加亞太第一個由女性社群發起的開源專案交流年會Open UP Summit,這場年會專注於發掘有潛力的科技團隊、培養台灣新一代科技人才。

「Hello!」聽到Polley親切又爽朗的聲音,從電話那頭傳來,覺得相當溫暖,她大方分享在美國工作及創業體會到的社會及文化衝擊、分析現今台灣年輕人與女性工作,受到社會價值觀影響的不安與焦慮。

「我發現在歐美社會,年紀對他們來講不是問題,但亞洲女人被建立很多奇怪的障礙,還有太多的『應該』」
,Polley本身也是工作場所性別平等的積極倡導者,她分享「亞洲女性到了30歲,常被社會加諸無謂的壓力與期待,似乎得符合外界社會的期待,才能被稱得上是一名的女專業人,尤其在科技與工程這塊。」

在亞洲普遍觀點而言,女性工作者或創業家,還必須要兼顧工作與家庭,或者得為家庭或小孩犧牲奉獻,甚至做為家庭主要照護者,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似乎遙不可及,雖然現今社會觀點已經逐漸開放,但相對男性被外界認為只要「事業有成」,似乎就能順順利利。

但在歐美社會,女性在40歲到50歲,回到大學上課、進修學位是很常見的;倘若將場景換回台灣,往往我們會給上這樣的「高齡」女性「勇敢追夢」的標籤,事實上追夢、找尋心中理想的自己,從來就不需要刻意「勇敢」,也不需要外界肯定。



▲Polley公司合夥人 Briana Y. Earl ,在紐約街頭為女權平等發聲。(圖/少女凱倫)

關於人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語言」才能有加乘效果

「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語言』」,她分析,語言不單單只是說出來的話,還包含文字、肢體動作、聲音等等。「比方說,我的聽力比記性好」,Polley日夜靠著聽國外影集、有聲書、Podcast,學習英文文法、語調和單字,外界幾乎無法想像,她24歲才赴美求學及創業。

「認為每個人有自己擅長的學習模式,別因外界眼光與做法,限制自己。」 Polley舉了兩個例子,首先是在她小時候,因為爸爸是名音樂家,希望她能夠學習鋼琴,但古典樂已經有既定的彈奏方式、情感,才能滿足大眾的期待,因此整整12年的時間,譜放在她前方,就是彈不出來,這讓老師跟家人很失望、頭痛;但當她後來接觸到即興與「爵士樂」,發現只要有旋律,就能填空、創造出自己的節奏,程度突飛猛進、學音樂的態度則從消極轉為積極,並將鋼琴彈得很好。

另一個則是有一回,父親想練習直排輪,但因為剛起步學習,身體僵硬、非常緊張,Polley考慮到爸爸可能也是聽力學習者,應該能用自己最熟悉的學習方式學會直排輪,因此她告訴爸爸「用你的耳朵,聽腳下的聲音、感受節奏」當下,將聲音視為「第一語言」的爸爸很快地轉移專注力,把焦點放在自己腳底下的聲音,心情逐漸放鬆、身體隨節奏韻律自然擺動,也透過轉換「學習語言」的方法,學會駕馭直排輪。 Polley想表達,「不論是創業或者學習,或是人生任何時候,你必須先了解自己、找到你的熱情(Find your passion),找到自己的「語言」才能堅持走一條別人無法理解的路、做出與他人不同的創舉。」



▲與Open UP Summit合辦Graph Database Workshop,男女工程師參與比例 50/50。(圖/少女凱倫)

創業:如果遵循常規往前走,是找不到解答的

目前,Polley在紐約已經創立第二間公司, 回憶第一次創業時,是在她結束兩年工程師的工作之後,反思自己還能再進修什麼領域。她回想自己人生歷程,美國出生、台灣長大又返回美國工作,不斷在地球兩端轉換居住地與交友圈,「歸屬感」這三個字,對她而言始終是無法填滿的感覺,即便學會了如何和朋友相處,心裡還是覺得空蕩蕩的。

Polley希望能擁有屬於自己安穩下來的地方,也希望自己有能力與機會傳達出這樣的理念,因此回到學校研讀室內設計,希望能掌握「歸屬感」的藝術與科學大眾打造屬於自己的家,但資訊工程出身的Polley,一進去就感覺不對,「室內設計或建築業的科技真的很不行,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接觸室內設計時,Polley發現:客戶無法掌握建材、設施、空間設計的程序與預算;建築師無法追蹤客戶的細部需求;施工人員無法及時準確地回報現場變化,導致專案管理困難,溝通「品質」與「頻率」都不夠,溝通「模式」單向又不透明,導致資源、金錢與心力都多有浪費,成品還不一定符合客戶原意。 「如果遵循現今社會的做法,去做任何事情,那是找不到新解答的。」

當下,Polley看見機會,毅然決定先開室內設計公司We Create Group深入建築設計產業,體驗溝通痛點,同時專研新科技,尋找節省成本,增加效率。 「我一直在想我們溝通的問題會不會是出在,明明建築是3D的物體,我們卻一直用2D的方式溝通」,但為了要研究溝通誤區,必須把類比的溝通素材轉換成為數位檔案,因此他們將溝通內容數位化,採用錄音後,執行文本分析,並致力發展JITA這項軟體,讓資料能夠圖像化。 JITA便是Polley的二次創業項目,目前她已獨力研究產品一年半,她對JITA的未來設計是用圖像資料來解構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資訊,替建築產業的設計師與雇主省下溝通的時間與心力。



開源共創:跨越社會設下的標準才能創造獨特產品

自從到美國工作以後,Polley維持每兩到三年回到台灣一趟,今年首次回台擔任開源產品研討會(Open UP Summit)講者,這場活動是亞太區首次結合國際連續創業家與台灣團隊在地連結,目標是讓未來的創業家從貢獻國際開源專案開始、養成國際產品概念、社群連結與資源整合的視野。

為了這場開源程式社群年會,Polley特別長駐台灣一個月,也親自準備為期8天的免費工作坊,帶領成員一起共創JITA,透過人才培育,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Polley帶領15位來自學校教授、前後端工程師,或者是想轉行的人、對此領域有興趣的人才,體驗共創精神。開源產品的Workshop,不只是經營產品,同時也會經營人與文化,讓產品產出後,可以做到多層次經營、創建自給自足的生態。不論在社會或商業與個人技術提升上,都會有好處。

Open design 是很美的,因為社會上有很多成規與障礙,為我們設下許多關卡」比如說升學,在這個時代似乎沒有大學學歷,企業便無法信任你能產出的價值;比如求職,產業會希望求職者已經有相關領域經驗,才會有機會取得敲門磚。但這些障礙,在Open UP Summit是完全沒有的,開源產品的精神是完全創意、自由,在大家相互合作下,不去在意外界眼光,拋下社會標準,才能創造出跟現在不一樣的產品。開放原始碼研討會乍聽之下,完全是工程領域範圍,在非專業人士眼裡很遙不可及,但向內挖掘其核心理念,事實上充滿了浪漫與理想的元素。

Future of work:台灣跨越國際的內在根基與創業思維

在台灣觀察年輕人的工作狀態,Polley認為,你必須要先了解自己,誠實知道自己優點、缺點、不能怕,因為怕就會有盲點,沒辦法承認現實狀況,且要跨越羞恥心跟恐懼,才能夠知道自己的價值,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談到與外界合作的關係,Polley建議年輕人要守住自己的核心價值、自信與工作實力無關,而與自我接納有關。

「其他人加進你的故事之中,是加分的,如果他沒有加分,就不必費力依存」但如果將重點在於,你在別人的故事有沒有加分,就變成你的心思,被其他人綁架,期待別人的認同,來找到自己,明明知道這樣的依存關係是負面的,但偏偏整個社會在過度利用這種不健康的牽扯。

Polley提及:「你不用當創業家,但要有『創業家思維』。遇到問題要懂得善用資源,自己想辦法解決;如果你想要一個東西,沒有人應該要給你,要懂的自己去要,自己創造出汲取的路徑;相較之下,「員工思維」則缺乏自發性,一個指令才一個動作,做一件事情期待一定有回報。殊不知,這種「商場上的消費者心態」讓自身處於整個經濟產業的末端,職務與薪水被他人定義。其實,台灣人才很好、技術好、態度好,肯學也肯做,不會輸給歐美人才,但台灣人需要加強溝通,不要過度擔心他人想法,就事論事,有話直說,培養創業家思維,消除成見雜聲,才能為自己的職涯創造價值。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近期天氣開始轉涼,不少人早上起來會感覺膝蓋有點卡卡緊緊的,醫師指出,不只是膝蓋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尾椎、腰椎、手指、髖關節,都有可能出現關節發炎和退化的情況,尤其是「超過65歲以上的年長者、進入更年期的婦女、骨質疏鬆、工作需要搬重物和長時間久坐久站、關節曾受過嚴重傷害」都是關節退化高風險群。

2025年11月27日 15:30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苗栗縣65歲黃姓老翁,長期飽受便秘所苦,每天都服用強力軟便劑,甚至每隔2~3天就自行灌腸,日前甚至改用更長的管子,把瀉藥送入直腸深處灌腸,沒想到竟突然引發劇痛,緊急送至大千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後赫然發現,在直腸上端處有一個巨大的破洞,糞水隨著破洞流進腹腔,引發嚴重的腹膜炎,幸好緊急手術救回一命。

2025年11月27日 15:04

男關節腫到不能走 竟是「結核菌」入侵

男關節腫到不能走 竟是「結核菌」入侵

膝關節疼痛竟是「結核菌」引起!74歲賴先生長期左膝腫痛,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檢查抽取關節液發現非典型細菌感染,安排住院並多科會診,結果竟是「肺外結核感染」引起的骨結核病變。醫師指出,結核菌感染膝關節案例較為少見,因結核菌多半侵犯肺部,侵犯膝關節或脊椎的比例不到一成。

2025年11月27日 14:44

人工生殖療程一次失敗不代表結束!醫病合作個人化療程 助不孕夫妻樂孕求子

人工生殖療程一次失敗不代表結束!醫病合作個人化療程 助不孕夫妻樂孕求子

近年,台灣社會晚婚、晚育已成常態,然而高齡生育帶來的不僅是生理條件的下降,也讓愈來愈多夫妻選擇求助於人工生殖療程。但這條「求子之路」常伴隨龐大壓力與不確定性,讓不少夫妻身心俱疲,甚至在療程途中萌生放棄念頭。

2025年11月27日 14:02

醫美診所納評鑑引反彈 台大醫學院長:做得好就不怕

醫美診所納評鑑引反彈 台大醫學院長:做得好就不怕

衛福部整頓醫美亂象,擬修法要求執行高風險手術的醫美診所接受評鑑,但仍有待與醫界團體協商凝聚共識。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今(27)日強調,評鑑的目的是為了患者好,為病人的安全跟醫療品質,「只要做得好,就不必害怕評鑑」。

2025年11月27日 13:20

台大醫學院長贊成終結直美 沒有完整訓練「做醫美只是當工人」

台大醫學院長贊成終結直美 沒有完整訓練「做醫美只是當工人」

衛福部整頓醫美亂象,擬修法要求執行醫美須接受一般醫學訓練(PGY)、醫美診所接受評鑑。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今日受訪表示贊同,台大醫院每年都會收到3~4個因為做醫美導致患者變成植物人甚至致死的個案,衛福部嚴管才是正本清源。PGY訓練才能讓醫師具備完整訓練與臨床實習,如果僅剩下技術面「其實就是去做工人」。

2025年11月27日 12:32

全國「脂肪肝」智慧篩檢啟動 3年內擴展到25家醫院

全國「脂肪肝」智慧篩檢啟動 3年內擴展到25家醫院

脂肪肝威脅不容忽視,台灣平均每10人中超過3人有此問題,但民眾對其危險性認知有限。專家指出,若有脂肪肝,心肌梗塞風險將增加1.5倍、腦中風1.4倍、肝癌更高達2倍,平均減少4年餘命;為讓高危險群更早被發現,產官學界今宣示啟動全國性智慧篩檢計畫,希望改善診斷落後的現況。

2025年11月27日 11:24

天冷急重症病患增 醫:胸悶、呼吸不適快就醫

天冷急重症病患增 醫:胸悶、呼吸不適快就醫

近日全台明顯有感降溫,有急診醫師指出,這幾天病患沒有真的爆多,但是急重症的病人多了不少,還有年僅50歲的患者OHCA。他提醒,天氣明顯變冷,睡醒後一定要多穿衣物保暖,如果有胸悶、呼吸不適等問題,要趕快去看醫生。

2025年11月27日 10:08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