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聊天室/讓關節腫痛、變形的自體免疫關節炎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邱瑩明醫師:自體免疫關節炎跟一般我們常見的,像是退化性關節炎,或是受傷造成的風濕等,最大的差別在於,一般這種退化性關節炎,或者因為風濕造成的痠痛的話,在休息之後是會比較舒服的,反倒是過度使用,才會造成它的症狀加重。

邱瑩明醫師:但是自體免疫關節炎有一個特徵,就是說休息愈久它會愈不舒服,通常最早的症狀都是在一早起床的時候關節會很僵硬,而且這種僵硬可能都會持續超過一個小時以上才會改善,或者請他自己簡單握個拳頭,一般人握拳頭是有辦法整個握起來,可是如果是自體免疫關節炎的話,你叫他握拳的話,拳頭中間就是會有一個洞,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拿牙刷會有困難。

邱瑩明醫師:自體免疫的關節炎其實有很多種,一般最常見的是包含,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這是比較常見我們遇到的自體免疫關節炎。

邱瑩明醫師:如果以僵直性脊椎炎來講的話,好發的族群大概在20-30歲,以男性為主。

邱瑩明醫師:如果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話,好發的族群會是在50-60歲,大概這是以女性為主。

邱瑩明醫師:剛剛提到的乾癬性關節炎,它的好發族群可能會是在40歲前後,這部分男性、女性的發生率,可能就不會差異太多。

邱瑩明醫師:比較常遇到會造成關節變形的這些自體免疫關節炎包含是,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這些都很容易造成關節的變形,如果沒有提早治療的話,一旦變形這些都是無法恢復的,有的人可能發作的進展會更快,可能一到兩年我們都會發現到,外觀上面已經開始看到,關節已經不一樣了。

邱瑩明醫師:自體免疫關節炎,因為它的原因是來自於,免疫系統發炎所造成的,免疫系統一旦發炎的話,通常不會只有侵犯到關節,常常其他的器官也會影響到,這個我們稱之為「共病」。

邱瑩明醫師:以僵直性脊椎炎而言,除了下背痛之外,最常見共病像是眼睛,它會引起眼睛的發炎,我們稱之為虹彩炎。

邱瑩明醫師:如果以類風濕性關節炎來講的話,它的發炎也常常會合併肺部發炎,我們稱之為間質性肺炎,或者合併乾燥症,嘴巴乾、眼睛乾這些症狀。

邱瑩明醫師:如果以乾癬性關節炎而言的話,除了造成關節發炎也會造成皮膚病變,造成我們說的乾癬,也有可能引起腸道的發炎,我們稱之為發炎性腸道疾病。

邱瑩明醫師: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我們最常治療是從口服藥物開始,口服藥物可以先從傳統抗發炎的藥物,除了短期使用類固醇之外,我們會併用一些消炎止痛藥物。

邱瑩明醫師:但就長期而言的話,長期控制的藥物,我們使用的是免疫調節劑,免疫調節劑大部分都是口服藥物,這些免疫調節劑的話,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就是說,有的人可能要在定期的追蹤抽血報告,看看有沒有影響到肝功能、腎功能。

邱瑩明醫師:有的人即使用了這些藥物之後,效果還不是很好,因此這幾年有生物製劑,生物製劑對這些自體免疫關節炎,甚至它們引起的共病效果都非常好,而且這些藥物比較少肝、腎功能的副作用,只是說這些藥物因為是比較特殊的用藥,通常是在一定的嚴重度的情況下,我們才會給予這些藥物的治療。

邱瑩明醫師:在急性期發炎的時候,我們可以做一些肌肉的用力,比如說手指頭稍微用力,或者大腿肌肉用力,這些用力的動作不太會去動到關節,但是可以維持關節附近肌肉的力量,急性期過了之後,接下來我們的關節,可以做一些比較緩和的一些動作,避免關節發炎久了之後,造成攣縮變形。

邱瑩明醫師:這些自體免疫關節炎不會受到飲食的影響太多,因為它們不是我們以為的尿酸的這些飲食所造成,所以飲食上面可以正常飲食,免疫系統受到壓力的影響其實很大,所以過度的壓力,會讓自體免疫關節炎的發炎變得難以控制,再來規律的作息也很重要,還有適當的休息,這些東西都對我們的免疫系統會造成影響。

邱瑩明醫師:我曾經有一個病人,她是乾癬性關節炎,她在20-30歲的時候就發病,是一個女生,她當時發病的時候有手的關節炎,也有皮膚乾癬的症狀,直到這幾年她才知道,這可能是乾癬性關節炎,要來看免疫風濕科,做相關的診斷跟治療。

邱瑩明醫師:當她來看的時候,她的手的關節已經很明顯的變形了,當然皮膚的病灶也是很嚴重,這時候我們給她乾癬性關節炎的傳統治療,之後因為效果也沒有很好,因此我們再給她用了生物製劑,用了生物製劑之後病人效果非常的好,她的皮膚的病灶完全消失了,但是她的關節很可惜的,關節的變形是無法恢復的。

邱瑩明醫師:自體免疫關節炎,大多都是不可逆的關節變形,要提早發現、提早治療,才能夠掌握治療的黃金時期!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早上起床關節僵硬又疼痛,當心自體免疫關節炎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吃越多越好?健康食品與保健食品不同 藥劑師:先了解自身需求

吃越多越好?健康食品與保健食品不同 藥劑師:先了解自身需求

隨著健康意識提升,保健品成為許多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市面上產品琳瑯滿目,宣稱功效五花八門,民眾在選購與使用上常陷入迷思。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藥劑科陳長青主任提醒,保健品並非人人都需要,選擇前應認清標示、了解自身需求,才能真正「吃得安心、補得有效」。

2025年11月23日 13:29

網傳「2種鹽」不要用 營養師破假訊息

網傳「2種鹽」不要用 營養師破假訊息

最近網路上瘋傳一篇文章「買食鹽時,這兩種食鹽別再買了,家裡有的趕緊扔了,很多人不懂!」,並配上了台鹽的特級碘鹽與高級碘鹽圖,誤導消費者不能買這兩種鹽!讓營養師直接破解這則假訊息!

2025年11月23日 12:02

化妝品驗出致癌蘇丹紅 石崇良:第二批檢驗明天有結果

化妝品驗出致癌蘇丹紅 石崇良:第二批檢驗明天有結果

台灣首次在化妝品驗出禁用蘇丹色素,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今說明,食藥署已經進行流向盤查,總共有14家,扣除2家是代理,有12家有進行產品製造,已經通知預防性下架,地方衛生局也在進一步調查和檢驗,第二批檢驗結果會在禮拜一有初步結果。

2025年11月23日 11:43

男大生擠痘痘慘了!「肺穿10多洞」壞死 醫警告:這三角區別亂擠

男大生擠痘痘慘了!「肺穿10多洞」壞死 醫警告:這三角區別亂擠

大陸一名20歲的大二學生小林(化名)近日因擠痘痘,不慎引發嚴重併發症,最終導致肺部出現十餘個空洞、部分組織壞死,所幸經治療後已康復出院。醫師提醒民眾,臉部尤其是危險三角區的痘痘切勿任意擠壓,一旦出現發燒或呼吸不適,應立即就醫。

2025年11月23日 10:44

濕熱天氣恐害早產風險增3倍 研究:綠地可保護母嬰健康

濕熱天氣恐害早產風險增3倍 研究:綠地可保護母嬰健康

都市綠地不僅能讓人心情放鬆,還可幫助孕婦和寶寶對抗氣候變遷帶來的健康衝擊。國內最新研究發現,懷孕期間、特別是懷孕後期,若暴露於偏高氣溫,發生早產、低出生體重的風險相對提高約3倍,但只要居住在綠地較多的地區,這些不良影響可望明顯減輕。

2025年11月23日 10:03

他右膝痛足底麻竟是「跑者膝」 愛長跑關節過度使用釀禍 

他右膝痛足底麻竟是「跑者膝」 愛長跑關節過度使用釀禍 

43歲的李先生是長跑愛好者,近來卻飽受右膝疼痛與足底麻木困擾,被診斷為膝關節過度使用所致的「跑者膝」,後續接受西醫治療有短暫改善,但每次長跑後疼痛感更加延長,膝關節一度無法正常彎曲。中醫師指出,長期進行單一活動會造成特定經絡過度使用,導致經絡失衡與氣血滯礙,後續透過針灸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止痛與改善麻木效果。

2025年11月23日 08:58

結紮後精子去哪 醫解答:在休息室「自然離職」

結紮後精子去哪 醫解答:在休息室「自然離職」

泌尿科醫師陳忠佐分享,男性結紮後,精子到底去哪裡了,「就像是沒有排班的員工,留在休息室等到『自然離職』。」

2025年11月23日 07:13

美爆首例人類染H5N5亡!疾管署估人傳人風險低:旅遊警示維持一級

美爆首例人類染H5N5亡!疾管署估人傳人風險低:旅遊警示維持一級

美國華盛頓州官方21日證實,一名高齡居民因感染罕見的H5N5型禽流感病毒死亡,這起案例也被認為是全球首宗人類感染H5N5並致死的紀錄。我疾管署今(22)日表示,華盛頓目前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在今年4月已經提升至第一級注意,目前評估人傳人風險低,會維持現行旅遊疫情警示,並持續監測。

2025年11月22日 21:0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