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患得新冠肺炎、流感易重症 醫師教5點自我防護



圖文/《常春月刊》445期
撰文/吳依桑

目前全球各國仍處於新冠肺炎(COVID-19)流行期的進行式,雖然台灣當前疫情控制得宜,也逐漸挺過流感高峰期,但依舊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有慢性病史的民眾要特別當心!

慢性病患得到新冠肺炎或流感,比起一般人多重症且致死風險更高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為碩表示,就目前已經觀察到的數據顯示,感染新冠肺炎、流感的重症或死亡個案,的確多數是老年人以及有慢性共病症的患者。

抗體產生能力是關鍵

主要是因為慢性病患者的免疫力比較差嗎?他解釋,簡單來說,針對新冠肺炎的藥物治療,目前都還在臨床實驗階段,在尚未有明確治療藥物之際,若是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就得靠病患本身產生抗體去對抗病毒。因此,病患自身產生抗體能力的好壞,就大致決定了該病患之後會不會變成重症的關鍵。

一般而言,年老或是本身有慢性共病症的人,原本就屬於免疫力相對比較不好的族群,也就是身體產生抗體的能力有問題,或是產生抗體的速度太慢,一旦遭受到病毒的侵襲,就容易引發重症。主要的原因在於無法在對的時間,產生足量且強度剛好的抗體來有效對抗病毒。

免疫反應過強也不行

若以流感為例,在前幾年尚未普遍施打疫苗之前的大流行期間,當時因流感死亡的人,有一部分卻是免疫力都不錯的年輕族群,為什麼會這樣?

張為碩解釋,這是因為人體的免疫反應必須要適當才行,簡言之,就是得在適合的時間點產生免疫反應,還要產生適合的強度才行。目前推測年輕族群死亡率反而偏高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過強的免疫反應在中和病毒之餘,連帶的破壞了大量正常的身體組織。

由此可見,人體的免疫力並不是越強越好,而是必須在適當的時間點,產生適量的免疫強度。「當身體在刺激免疫反應時,剛開始可能刺激得比較微弱,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免疫反應變大的速度就會急遽增加,形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打個比方來說,免疫反應就像滾雪球一樣,初期的雪球既小且慢,但是越滾越大之後,就再也擋不住了。」

張為碩接著解釋,雖然類固醇被認為可以抑制過量的免疫反應,但是,使用的時間點非常難抓。在明顯產生細胞激素風暴之後才使用類固醇,基本上是沒有用的。而在疾病初期,類固醇確實可以抑制過度免疫反應,無奈的是,在這個階段是看不出誰的免疫系統會過度反應;甚至讓免疫功能抑制過頭的話,病人反而會死於病毒感染,所以,目前仍然是沒有常規建議使用類固醇。

避免被感染就是自保

張為碩提醒,本身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問題,或是有糖尿病史、腎臟病、肝病、癌症等免疫功能障礙的慢性病患者,一旦感染新冠肺炎或流感,病況的確有可能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引發重症。因為這類慢性病患者的抵抗力本來就比較差,也就是身體產生免疫力的強度不夠,或是刺激免疫力的速度太慢,相對重症的機率就會提高。

針對目前正在全球造成大流行的新冠肺炎,患有慢性病的民眾該如何自保?張為碩認為,最重要也最簡單的自保關鍵,其實就是「避免被感染」。畢竟提升身體的抵抗力並非短時間內一蹴可幾,尤其是免疫力較差的糖尿病患、需要常常進出醫療院所的洗腎患者,都會比只需要長期服藥控制的高血壓患者,受到感染的風險相對提高許多。

另外,像是癌症病患接受化療對免疫力的傷害也很大,還有有抽菸習慣、慢性肺病者等肺功能較差、呼吸系統較弱的族群,都是感染新冠肺炎後,容易變重症的高危險族群。

自我保護防疫5件事

「就目前已知的數據來看,新冠肺炎死亡案例年齡層偏高,重症的比率大約是一至兩成,而流感重症比例則是一成以下。

因此,非必要還是建議避免前往感染風險較高的醫療院所或地區,並隨時做好自我防疫措施,就是最佳的自保之道。」

張為碩表示,有別於新冠肺炎,感染流感容易重症的高危險族群,還包括了65歲以上的長者、學齡前幼童、孕婦、BMI值大於30的肥胖者、有糖尿病史、心血管疾病以及有重大傷病者,這些都是需要特別留意避免得流感的對象。

面對仍處於現在進行式的新冠肺炎疫情,張為碩強調,當下最重要的就是在未來面對可能的中大型社區感染時,慢性病患該如何自我保護避免感染。他建議平常就要隨時自我提醒防疫最基本的5件事,才能真正遠離新冠肺炎和流感重症可能致死的威脅。

1.多洗手,尤其是要接觸臉、口、鼻之前,想一想是不是該洗一下手。

2.非必要不出入醫療場所。

3.確實參考疾管署公布之「公眾集會指引」,避免參加人數過多的大型集會、不前往人多密集、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以避免群聚感染。

4.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除確實帶好口罩外,觸摸眼口鼻前,一定要確定手部乾不乾淨,濕洗手會比酒精消毒或乾洗手來得好,以降低沾染環境中潛藏病毒的機率。

5.外食族最好與陌生他人保持兩公尺距離,以降低感染的可能,也就是不要同桌或近距離一起用餐。

延伸閱讀: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疫情期間怕就醫? 因病非就診不可必做5重點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分享逆齡抗老觀念。 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也親自參與,他分享,現在70多歲從沒有做過任何整形手術,為了「自然美」每天花時間保養,現在的自己比6年前還年輕。

2025年11月03日 17:59

早餐常見肉品「藏致癌物」 毒性與香菸同級!專家示警

早餐常見肉品「藏致癌物」 毒性與香菸同級!專家示警

許多人早餐常吃的培根與火腿,恐怕潛藏健康危機。粉專「韋恩的食農生活」近日引述英國科學家觀點指出,「立法規定培根像香菸一樣加上致癌警語,你贊同嗎?」英科學家呼籲應在這類加工肉品的包裝上加貼健康警語標籤,提醒消費者當中可能含有致癌化學物質「亞硝酸鹽」,其危險性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與香菸、石棉同級的第一類致癌物。

2025年11月13日 20:33

恐怖藥物過敏她全身長水泡險死 就醫才知免疫系統「整組壞了」

恐怖藥物過敏她全身長水泡險死 就醫才知免疫系統「整組壞了」

一場嚴重的藥物過敏,竟可能是長期免疫系統風暴的開端。台中榮總最新研究發現,因藥物引發的罕見重症「史帝文強生症候群(SJS)」與「毒性表皮溶解症(TEN)」,並非單純的短期過敏,患者在康復後,罹患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自體免疫疾病的風險,竟比一般人高出5.6倍。這項全球首創的大數據研究,已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Allergy》。

2025年11月13日 17:39

門諾醫院最後拼圖!中西醫整合中心啟用 全人醫療新里程

門諾醫院最後拼圖!中西醫整合中心啟用 全人醫療新里程

花蓮醫療再添整合新動能!門諾醫院日前舉行「中醫科與中西醫整合中心啟用典禮」,象徵醫療服務邁向全人照護的新階段。花蓮縣衛生局長朱家祥在致詞宣示「花蓮中西合療元年」正式開始,門諾醫院的加入,讓花蓮在中西醫協作領域再下一城,也為偏鄉醫療注入嶄新的希望。

2025年11月13日 17:37

藍委提補充保費改革「一招480億進帳」 石崇良眼睛一亮

藍委提補充保費改革「一招480億進帳」 石崇良眼睛一亮

衛福部長石崇良拋出補充保費改革方向,引發存股族反彈,還因未事先和金管會徵詢惹議。國民黨立委賴士葆今(13)日幫忙出招,提出補充保費收取天花板直接取消「無上限」,健保一下可以進帳4千多億,追問石崇良敢不敢得罪有錢人?石崇良當場笑回「聽到都眼睛一亮」,他表示將朝此方向細算看看,「我這次學會了,要先跨部會協調。」

2025年11月13日 16:19

糖尿病恐吃掉視力 醫揭「5大徵兆」:3成患者已病變卻不自知

糖尿病恐吃掉視力 醫揭「5大徵兆」:3成患者已病變卻不自知

許多人不知道其實「糖尿病」也會默默侵蝕視力。根據調查資料顯示,患者約有3成有視網膜病變,但有做眼底檢查者卻不到1/3,許多病人已置身失明危機而不自知。醫師提醒,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有5大徵兆,這些徵兆常被誤以為是太累或度數又加深,而忽略其實可能是視網膜病變的警訊。

2025年11月13日 15:43

定調「芬普尼蛋是個案」遭藍綠炮轟 食藥署長認:是推論

定調「芬普尼蛋是個案」遭藍綠炮轟 食藥署長認:是推論

國內爆市售雞蛋殘留農藥「芬普尼」引發民眾恐慌,食藥署長姜至剛在事件爆發最初召開記者會定調是「個案」,且未擴大抽驗市售雞蛋,今日引發朝野立委批評。姜至剛解釋,是依據多年來4千多件的隨機抽樣,今年以前都是合格,因此推論是個案,他也坦言,「目前是個案」但不排除橫向還有更多案例。

2025年11月13日 14:07

糖尿病患心衰風險增50% 醫示警「5前期徵兆」:超容易被忽視

糖尿病患心衰風險增50% 醫示警「5前期徵兆」:超容易被忽視

研究發現,只要得過糖尿病,身體就會「記仇」,未來罹患心臟衰竭的風險仍比一般人高出50%,因此最關鍵的就是避免糖尿病找上門。醫師提醒,建議要留意5個經常被忽略的「糖尿病前期警訊」,包括「頻尿與口渴、疲勞感、皮膚變黑」等。

2025年11月13日 14:0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