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第一關在腸道 營養師點名2防疫食物要餐餐吃



圖文/常春月刊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防疫成為全民運動,勤洗手、戴口罩、常消毒等外在防護雖然重要,但最佳的防護還是提高身體的免疫力,不妨藉由防疫的機會,順勢調整飲食習慣,對抗病毒的同時也讓身體更健康。

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張亞琳表示,很多增強免疫力的食物都是植物性的,因此若想提高免疫功能,吃素是聰明的選擇,只要掌握幾項原則,每天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跟蔬菜水果,且盡量以色彩鮮豔的蔬果為主,多吃天然食物,遠離加工食品,就能透過飲食強化自體免疫力。

若非素食者,張亞琳建議,可以試著多吃植物性蛋白質、少吃動物性蛋白質,以強健體質。研究顯示,動物性蛋白質可能引發人體的發炎反應,而慢性發炎已被證實和許多慢性病相關,且食用動物性蛋白質時攝取到的飽和性脂肪,也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相對地,吃植物性蛋白質的同時也會攝取到大量膳食纖維,可以改善腸道環境,而植物中豐富的植化素,能抑制發炎、預防慢性病,所以從植物攝取蛋白質,不僅能避免動物性蛋白質的缺點,還能得到很多好處。

由於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細胞的主要原料,所以一定要吃夠,每日建議攝取量,張亞琳說明,成年女性為五份、成年男性約六、七份,學齡期小朋友在成長中同樣可吃到六、七份,一份約為豆包一整塊或板豆腐三格。

而植物性蛋白質的來源,可盡量選擇豆類以及單純的黃豆製品,有很多素食加工品,如素肉、素魚等,為延長保存期限,常加入較多的調味料以及食品添加物,應盡量避免食用,而成分天然或未經過多加工的食物,是比較理想選擇。

在蔬菜水果方面,張亞琳指出,可多吃顏色鮮豔的蔬果,像紅色、藍色、紫色這些特別的顏色,如草莓、藍莓、紅鳳菜等;或是深綠色蔬菜,像芥藍、地瓜葉、綠花椰菜等。

鮮豔蔬果的植化素,也就是抗氧化成分比較高,而抗氧化成分越高就表示它提高免疫力的效果越好;另外,維他命 C也是很好的抗氧化成分,它也是來自於水果,每日建議攝取量,蔬菜一天三到四份,一份約是一碟燙青菜的大小,而水果一天二到三份,一份約為一個拳頭大小。

多吃蔬果的好處,除了抗氧化成分有助於免疫力提升,蔬果的纖維質也會讓大腸裡的好菌變多,張亞琳解釋,其實腸道健康跟免疫力有很大的關係,像便祕嚴重的人,毒素會在腸道裡重複吸收,這樣壞菌就會增加,好菌會減少,免疫力也會跟著下降,還會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建議最好是每天排便,不要讓糞便在腸道中停留太久,而促進排便的方法就是,纖維質要吃夠、水要喝夠,因為纖維質會加速腸道蠕動,而且有些水溶性纖維容易吸收水分,會讓人比較容易產生便意感,這個時候趕快去上廁所,廢物很快就排出去了,這對我們免疫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

最後,張亞琳叮嚀,在防疫期間,早點睡、多運動,吃的部分盡量少油炸、少加工,多吃新鮮的原形食物,如此由內而外去強化自己身體的免疫力,讓病毒無機可乘,期待所有人都可以越來越健康,不受到疫情的波及。

延伸閱讀:
防新冠肺炎 口罩族悶出大危肌!你中了幾個?
慢性病患得新冠肺炎、流感,多重症且死亡風險高?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醫美診所納評鑑 醫師公會反對:不用大費周章

醫美診所納評鑑 醫師公會反對:不用大費周章

「直美風波」再度點燃社會對醫美安全的焦慮,衛福部日前已預告修法,並納入醫美診所需通過診所評鑑等政策。對此,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指出,反對把醫美診所強制納入評鑑,因為診所不像醫院有教學、研究任務,只是提供服務,不用大費周章來處理診所,現行衛生局每年的督導考核已經足夠。

2025年11月24日 12:45

亮光環境入眠「糖尿病風險飆67%」 醫:睡前滑手機是隱藏破口

亮光環境入眠「糖尿病風險飆67%」 醫:睡前滑手機是隱藏破口

很多人喜歡洗完澡後,鑽進被窩滑手機、追劇、看電視,不知不覺就在光亮的環境中睡著。這樣的習慣看似無害,但其實是默默在幫讓身體累積風險。醫師指出,研究顯示,長期在亮光環境中入睡,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可能增加 67%。

2025年11月24日 11:59

攝護腺癌害他痛到坐輪椅 放療+熱治療2周後能自己走樓梯

攝護腺癌害他痛到坐輪椅 放療+熱治療2周後能自己走樓梯

一名攝護腺癌患者發生骨轉移,痛到連皮膚被碰一下都受不了,平常只能坐輪椅,每天靠嗎啡仍難入睡,後來接受放射線治療合併深層熱治療,3天內疼痛明顯下降,1周下床走動,3個月後完全停用嗎啡,甚至能自己走進診間,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2025年11月24日 11:15

「睡眠荷爾蒙」在腸道濃度高400倍 研究:補充益生菌有助好夢

「睡眠荷爾蒙」在腸道濃度高400倍 研究:補充益生菌有助好夢

睡不好,可能和腸道不健康也有關係。兒科醫師吳昌騰在臉書分享研究指出,改善腸道菌群可能有助提升睡眠品質,例如補充益生菌、增加益生元,甚至利用糞便微生物移植,都是目前受到關注的方法。

2025年11月24日 10:19

高中、大學生接種疫苗比率低 醫喊「快打」:別讓校園成病毒溫床

高中、大學生接種疫苗比率低 醫喊「快打」:別讓校園成病毒溫床

今年流感疫苗累計接種478萬劑,是歷年同期最高,接種相當踴躍。對此,醫師呼籲,接下來要正式進入冬天,除了嬰幼兒之外,沒接種的「學生」族群要盡快接種,根據日本研究發現,「群體生活」的族群,如果整體有3成施打率,發生流行機會比較低。

2025年11月24日 10:00

女嬰患罕見畸胎瘤暴風式長大 「16cm超巨大腫瘤」驚人畫面曝

女嬰患罕見畸胎瘤暴風式長大 「16cm超巨大腫瘤」驚人畫面曝

台中一名產婦產下女嬰,女嬰臀部掛著一顆直徑達16公分的巨大腫瘤,宛如一顆「大球」。經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團隊診斷,確認為罕見的「先天性尾骶骨畸胎瘤」,並在女嬰出生9天後,成功透過手術切除重達530公克的腫瘤。該腫瘤重量幾乎佔女嬰體重的六分之一,所幸化驗後為良性,女嬰目前已能正常成長。

2025年11月24日 09:57

登階測肺力!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警告:肺阻塞危機不容忽視

登階測肺力!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警告:肺阻塞危機不容忽視

為響應世界肺阻塞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近日在台中廣三SOGO舉辦「登階挑戰」活動,邀請民眾一分鐘登階測肺功能。活動中,民眾一階一階拾級而上,有人氣喘吁吁,有人邊爬邊脫外套,每個人都在挑戰自己的肺力極限。

2025年11月24日 09:36

搶票會讓「多巴胺」爆發 醫曝關鍵原因:是大腦極限運動

搶票會讓「多巴胺」爆發 醫曝關鍵原因:是大腦極限運動

不少藝人將陸續舉辦演唱會,民眾紛紛準備「搶票」。醫師指出,搶票其實會促使多巴胺大量分泌,可視為一種「大腦的極限運動」,從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的角度來看,確實是一場激烈的「靜態運動」,但對健康來說也有好壞,好處是能讓人感到興奮,壞處則是預期的獎勵落空,多巴胺水平會瞬間低於基準線,導致極度的失落、空虛,甚至憤怒。

2025年11月23日 18:08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