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外食族防疫 公衛專家建議業者做好這3點

(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圖文/食力foodNEXT
撰文/黃敬翔

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風暴影響,台灣破千萬的外食人口數量明顯減少,不過對於餐飲業者而言生意還得照做、一些民眾也仍只能依賴外食解決三餐。為了讓民眾食得安心,許多業者紛紛加強店內清潔、消毒作業,不過這樣做就夠了嗎?究竟餐飲業要怎麼做才能正確防疫、一般消費者又要如何保護自己?

2020年3月16日,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簡稱台大公衛學院)召開「抗COVID-19說明會(第六週)」,食品安全與健康研究所所長陳家揚針對餐飲業與外食防疫措施提出3大建議。

新冠肺炎會藉由食品或包材傳播?目前無證據!

陳家揚指出,中國研究指出在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中,發現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陽性,令人不免擔心是否會透過糞口傳染。不過,目前沒有顯著證據表明這會產生問題。陳家揚分析,傳統的糞口傳染途徑不外乎為「飲用水污染」與「食品餐飲人員衛生」2大途徑。不過以飲用水污染來說,由於台灣在水源保護區有嚴格規範,加上「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規定與食品直接接觸及清洗食品設備與用具之用水及冰塊,應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因此不太可能發生這樣的問題。此外,新冠肺炎是否會經由食品或食品包材傳播,目前也無證據,且可能性很低。

建議減少生食、自取式自助餐、合菜、美食街試吃

若擔心餐飲人員的衛生問題可能會導致食物成為病毒載具,陳家揚說明病毒絕大部分不耐熱,台灣主要的飲食文化為熱食,因此這部分的風險相較歐美小很多,這段期間民眾也可盡量減少生食。

在疫情關鍵時期,自取式自助餐、合菜與美食街試吃也應該能免則免。陳家揚指出,自取式自助餐常常會幾個人邊夾菜邊交談,會提升傳染風險。如果要吃合菜,盡可能多提供一份餐具做公筷母匙,但更好的做法是事先分好一小盤給每個人。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則強調,像是大賣場、美食街、麵包店等提供試吃應立即停止。

▲自取式自助餐應該避免邊拿取食物邊講話,或者是用手部直接拿取食材。(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自取式自助餐應該避免邊拿取食物邊講話,或者是用手部直接拿取食材。(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食品餐飲業者該如何應對疫情?

一、要落實衛生規範!


不過,陳家揚也坦言目前最需要關切的就是病毒是否會透過餐具、餐桌等表面接觸來進行傳播。因此,他提出三個主要作法,供餐飲業者作為因應疫情的對策。

第一,就是要落實現有的衛生規範。陳家揚表示,衛生規範的目的本來就是要阻絕微生物傳播的問題,然而過往經常可見一些業者沒有好好落實。好比說「台北市公共飲食場所衛生管理辦法」就規定餐飲人員工作前應清洗手部,且工作中吐痰、搓鼻涕、入廁後都要洗乾淨手部再工作。

此外,餐廳要設有流動自來水、清潔劑與擦手紙巾或其他乾手設施,或在廁所明顯處標示「如廁後應洗手」等皆有規範,且業者應要好好落實才行。

二、強化員工衛生管理與手部清潔次數

落實了衛生基礎後,陳家揚指出第二步就是要強化員工健康與衛生管理。除了生病員工務必在家休息、並實際掌控上班員工健康狀況外,也要制訂人員調度應變計畫,以隨時應對有人員突然不能工作的情形。此外,陳家揚特別強調,要留意時薪人員的健康狀況,「因為時薪人員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會不會因此隱瞞自己正在發燒的情況?這點需要好好關注。」

陳家揚也表示要加強員工手部清潔的次數,收拾與送餐間要洗手與酒精消毒;調理即食食品則應穿戴經消毒的手套,或徹底洗淨消毒手部。另外,由於收銀人員很容易與客人有所接觸,因此收銀人員與送餐人員務必分流。

三、餐廳客容量減半規劃,提供可丟棄式簡化菜單!

陳家揚表示,第三為餐飲環境調整與清潔。他舉例,美國許多地方祭出餐廳營業限制,要求各餐廳降低客容量,以紐約來說就減半,以拉大顧客用餐距離。詹長權則補充,若餐廳實在擁擠也可以仿照香港的作法,在客人之間設有塑膠隔板隔開,也是一種值得參考的作法。

▲香港一間茶餐廳在陌生客人之間設有塑膠隔板隔開,是餐廳可仿效的作法之一。(圖/PLAY HARD 玩硬臉書社團)

▲香港一間茶餐廳在陌生客人之間設有塑膠隔板隔開,是餐廳可仿效的作法之一。(圖片來源:PLAY HARD 玩硬臉書社團)

此外,陳家揚表示業者應提高清潔頻率,尤其是餐桌、門把、菜單等員工與顧客常接觸的地方。他舉例,國外有一種作法就是餐廳只提供簡化菜單,顧客用完後就拿去回收,避免同一份菜單不斷使用增加傳播的風險。

消費者也要做好自我保護!避免以手取食並選擇注重防疫的餐廳

最後,陳家揚表示一般消費者其實無須過於恐慌,若注重防疫措施,到餐廳用餐並不會有顯著傳染風險。身為消費者,個人衛生極為重要,除了飲食前洗手外,也要留意避免直接以手取食。若擔心餐廳消毒不夠完善,可自備消毒用品擦拭用餐桌椅。「有注重防疫的餐廳也很值得給予鼓勵。」他表示,在選擇餐廳時也可以多多支持有實際防疫作為的餐廳。

延伸閱讀
環保先喊停!為降低新冠肺炎傳染風險,歐美星巴克、麥當勞、藍瓶咖啡暫停使用自帶杯
【蘇楓雅專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澳洲產業!漁業停擺、餐館歇業、連物流外送陷入配套困境!
破除次氯酸水的迷思!想防疫消毒,須善用而不是亂用!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血汗看診壓力破表 研究曝醫師「15%吃安眠藥」:基層風險高

血汗看診壓力破表 研究曝醫師「15%吃安眠藥」:基層風險高

台灣醫師日常承受長工時、高壓力,不少人苦於失眠問題。國內少見針對醫師使用安眠藥的研究顯示,平均每百名醫師中有15人用藥,比例和一般人相近,顯示醫療人員同樣有失眠困擾;研究團隊認為,健保制度應提高非藥物治療的給付,才能有效降低對藥物的依賴。

2025年11月17日 10:03

她反覆陰道感染懷疑自己「不乾淨」!醫揭5大原因「非衛生問題」

她反覆陰道感染懷疑自己「不乾淨」!醫揭5大原因「非衛生問題」

一名30多歲女性,平時工作繁忙,但最大的困擾不是工作壓力,而是「反覆性的陰道感染」。每隔一兩個月就會因為搔癢、灼熱感、分泌物異常或異味而痛苦不堪,因為復發不斷,還讓她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乾淨」,甚至影響到夫妻感情與自信心。醫師指出,反覆性陰道感染並不代表女性「不衛生」,主要有5類原因,沒有對症治療只會暫時性緩解。

2025年11月16日 20:30

4萬顆芬普尼蛋違規偷賣 石崇良:下周擴大後市場稽查

4萬顆芬普尼蛋違規偷賣 石崇良:下周擴大後市場稽查

彰化芬普尼蛋爆發後,已經宣佈全面下架和禁止上架,但近期又爆出問題蛋仍持續流入市面。對此,衛福部部長石崇良表示,已經請地方衛生局進行查明,蛋行若有違規也會依法裁處,另外,在後市場查驗部分,下禮拜開始就會擴大稽查,會持續到年底。

2025年11月16日 16:33

衛福部將成立「兒童及家庭署」 整合健康促進、保護等業務

衛福部將成立「兒童及家庭署」 整合健康促進、保護等業務

總統賴清德今宣布衛福部未來將成立「兒童專責單位」來照顧兒童。對此,衛福部部長石崇良表示,已經向行政院提出,未來將成立「兒童及家庭發展署」,整合兒童健康促進、預防保健和保護等業務。

2025年11月16日 16:07

台灣壓力指數全球第二 醫示警「長期緊繃會害命」:恐爆血管

台灣壓力指數全球第二 醫示警「長期緊繃會害命」:恐爆血管

接下來即將進入冬季,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醫師提醒,情緒緊繃、焦慮與長期睡眠不足,都會造成血壓波動與自律神經失衡,許多人在工作壓力下出現胸悶、心悸,卻自以為只是疲勞,但這可能是血管過度收縮或血壓上升的警訊。

2025年11月16日 14:52

心悸手抖、暴瘦卻吃不停 醫揭「甲狀腺亢進」8警訊:嚴重恐休克

心悸手抖、暴瘦卻吃不停 醫揭「甲狀腺亢進」8警訊:嚴重恐休克

「甲狀腺」負責調節全身的能量代謝與體溫,醫師指出,當它分泌過多荷爾蒙時,身體的代謝速度就會過快,進而出現「心悸、手抖、怕熱、出汗多、體重下降但食慾旺盛、月經不規則、頸部腫大或突眼」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甲狀腺亢進症」。若未即時治療,嚴重者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導致高燒、心律不整甚至休克,為急重症狀況。

2025年11月16日 10:49

「非籠飼蛋」比較健康?10大雞蛋迷思一次破解!

「非籠飼蛋」比較健康?10大雞蛋迷思一次破解!

彰化文雅畜牧場雞蛋檢出芬普尼,引發社會對「雞蛋來源安全」及「籠飼與人道飼養」的廣泛討論。然而,網路流傳的部分說法將飼養方式與安全風險混為一談,甚至誤解籠飼制度是污染根源。事實上,雞蛋的安全與動物福利,取決於管理制度與環境控制,而非單一飼養形式。《食力》採訪畜產專家,以下整理10項常見迷思,釐清事實真相。

2025年11月15日 22:37

台灣兒癌痊癒者「14%出現慢性健康問題」需治療 第2次癌症最棘手

台灣兒癌痊癒者「14%出現慢性健康問題」需治療 第2次癌症最棘手

兒童癌症相較於成人癌症治癒率更高,但是痊癒後的慢性健康問題不容小覷。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血液腫瘤科醫師顏秀如團隊建立全國首個兒童癌症長期追蹤系統,分析4年追蹤結果,中位年齡17.9歲的兒癌痊癒者,平均每人有4.2項慢性健康問題,其中約14%需醫療介入,其中又以發生第二次腫瘤最為棘手,疾呼個案應該維持定期追蹤,及早發現治療。

2025年11月15日 21:31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