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如何讓孩子喜歡吃飯?食器和食物擺放方式很重要

▲(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擺盤很重要。(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圖文/食力 foodnext

你常為了孩子不愛吃飯而困擾嗎?家中有小孩的家長應該都會對這個問題感到心有戚戚焉,每餐都在苦思解決的辦法。然而,美國康乃爾大學一份關於食物擺放的研究,或許能給我們一點不同的思考方向。

食物擺放方式不同 直接影響孩童食慾

康乃爾大學的研究指出,兒童和成年人所偏好的食物擺放,具有相當大的差異。在孩子看來,具有7種不同食材和6種不同顏色的餐點,是最具吸引力的食物擺設;而大人們偏好的少得多,僅有3種食材和3種顏色就能感到愉悅。換句話說,孩子們喜歡看到他們的餐盤裡色彩繽紛、種類豐富,才會覺得想吃、有吸引力。除此之外,孩童也喜歡主菜越靠近自己越好,以及具有設計感的擺設,例如將盤裡的豌豆排成一道笑容。

目前市面上的兒童餐盒,大都只劃分為3個區塊。也就是說,這只是依照成年人的思考,而不是真正使用者-孩童的偏好去設計的。那到底什麼樣的餐盒才適合孩童呢?「日式便當盒會更符合我們的研究,因為它們顯然有更多的分隔。」康乃爾研究的共同作者Kevin Kniffin表示。

美學教育從生活開始 謝榮雅打造動態餐盤

致力推動飲食教育的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簡稱:灃食教育基金會)發起「營養5餐」改造計畫,其中的一個重點便是「食器改造」。

受邀參與計畫的「工業設計教父」謝榮雅設計師就表示,之前在日本近距離觀察日本小學校的營養午餐時發現,對他們來說,營養午餐是生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不只是食的教育,更是美學教育。

因此,與其參觀博物館、美術館,不如在生活中就培養學生一些基礎的美學觀念。餐盤是日常必用的重要器具,因此從這點下手是非常貼切的。現在台灣的校園午餐,學童除了要多帶一個碗用來喝湯之外,通常只帶一個餐盤或大碗,將所有飯菜全部混合裝在一起。這樣一來,除了很難真正地享受到食物的原味,食物的擺放也十分缺乏美感,看起來混雜在一起的食物,也會影響食慾。更別提,學童還需要將餐具帶回家清洗,如果密封性不足,也會有滲漏的問題。

為了解決現況 改造餐盤一定要兼具機能性

為了創造出一個能解決問題的餐盤,謝榮雅從以下幾點進行思考。

1、密封性:為了避免餐盤在帶回家清洗的途中,產生湯汁滲漏的問題,餐盤需要能完全密封。

2、攜帶便利:餐盤是日常用品,因此體積不能太大,否則學生會攜帶不便。

3、易於打菜:要能將菜順利地盛裝入餐盤,而不在打菜的過程中漏出,因此也不能太小。

4、容量精確:每一格餐盒的容量都需要特別設計,才能符合學童每日午餐所需的營養比例。為了達到這部分完全的精確,謝榮雅前前後後修改了2、3個月才完全確認。

▲謝榮雅設計的動態餐盤具有強烈的機能性,方便學童日常使用。(圖/灃食教育基金會)

▲謝榮雅設計的動態餐盤具有強烈的機能性,方便學童日常使用。(圖/灃食教育基金會)

食器融入生活美學 讓用餐也是一種享受

「我認為生活的美學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淺移默化,一點一滴地去感染,所以我認為餐盤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謝榮雅說。作為美學教育的一環,餐盤不僅要好用實用,還要好看。抱持這樣的理念,他採用了完全不同以往的作法-正方形餐盤。

謝榮雅表示,將餐盤設計成正方形,是希望讓享用營養午餐這件事能擁有全新的面貌。因為現在市售的便當盒、甚至是自助餐的餐盒,都是長方形居多,看到長方形餐盒,就容易想像到這類型大量製備餐點的滋味。為了從這樣的想像中跳脫出來,謝榮雅將整個餐盤設計為精準的正方形,就算是其中一個小餐盒是長方形,但它也是由兩個正方形所組合而成,比例精準、一毫不差。

▲餐盒設計為精準的正方形,跳脫以往的用餐想像。(圖/灃食教育基金會)

▲餐盒設計為精準的正方形,跳脫以往的用餐想像。(圖/灃食教育基金會)

從使用者角度思考 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Kevin Kniffin在研究中討論關於餐盤擺放問題時,曾提到:「簡單來說,我們不應該認為兒童對世界的看法和我們一樣。」過往的餐盤設計,常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下手,以「大人」方便的方式去處理孩子的問題,並沒有真正思考孩子的需求與喜好,也因此難以碰觸問題核心。

這次灃食教育基金會和謝榮雅所共同打造的餐盤,就是希望能真正站在孩童的角度看事情,才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營養午餐的難題,讓台灣的學生們都能吃得健康又開心。

延伸閱讀:

大挑戰! 怎麼設計菜單引發孩子興趣、愛上吃飯?
食育不只透過教材 還必須創造引發學習興趣的場域
餐桌上的科技產品:智能餐盤搭配遊戲,讓熊孩子也愛吃蔬菜!

參考資料:
Kids prefer lots of choices and colors on their plates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搶票會讓「多巴胺」爆發 醫曝關鍵原因:是大腦極限運動

搶票會讓「多巴胺」爆發 醫曝關鍵原因:是大腦極限運動

不少藝人將陸續舉辦演唱會,民眾紛紛準備「搶票」。醫師指出,搶票其實會促使多巴胺大量分泌,可視為一種「大腦的極限運動」,從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的角度來看,確實是一場激烈的「靜態運動」,但對健康來說也有好壞,好處是能讓人感到興奮,壞處則是預期的獎勵落空,多巴胺水平會瞬間低於基準線,導致極度的失落、空虛,甚至憤怒。

2025年11月23日 18:08

帶狀皰疹復發率高 醫示警「6大高風險群」睡不好、壓力大都中招

帶狀皰疹復發率高 醫示警「6大高風險群」睡不好、壓力大都中招

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度被喚醒,人得過水痘後,病毒就潛伏在神經節中,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復甦沿著神經活動,造成皮疹與劇痛。醫師提醒,帶狀皰疹多見於50歲以上族群,也常發生在糖尿病、癌症、腎臟或肝病患者以及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的人,壓力大、睡眠不足者也屬高風險族群。

2025年11月23日 16:58

冬天洗熱水澡小心「5大NG行為」! 醫師示警:恐突然昏倒

冬天洗熱水澡小心「5大NG行為」! 醫師示警:恐突然昏倒

泰國一名醫師警告,冬季洗澡切勿做出5大錯誤習慣,否則恐增加心臟負擔,嚴重時可能引發心悸、血壓飆升,甚至在浴室內頭暈昏倒,進而受傷或導致身體危害。

2025年11月23日 16:12

真的有長壽基因!醫曝「3招」」讓身體延緩老化 生活節律是關鍵

真的有長壽基因!醫曝「3招」」讓身體延緩老化 生活節律是關鍵

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想讓身體維持年輕狀態,其實不需要複雜做法,從日常作息就能著手,包括規律睡眠、適度斷食、少糖飲食、增加運動量等,這些都能啟動身體內「長壽基因」的修復模式。他強調,只要生活節律穩定,細胞會自動進入更有效率的運作模式。

2025年11月23日 15:33

美爆首例人類染H5N5亡 疾管署籲「5要6不」蛋要熟食

美爆首例人類染H5N5亡 疾管署籲「5要6不」蛋要熟食

美國華盛頓州衛生部門近日公布全球首例人類感染H5N5禽流感病毒病例死亡,引發關注。疾管署提醒,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評估,近年全球通報新型A型流感人類個案,多與直接接觸禽鳥、家畜或受污染環境有關,民眾要避免接觸禽畜,落實「5要6不」。

2025年11月23日 14:42

吃越多越好?健康食品與保健食品不同 藥劑師:先了解自身需求

吃越多越好?健康食品與保健食品不同 藥劑師:先了解自身需求

隨著健康意識提升,保健品成為許多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市面上產品琳瑯滿目,宣稱功效五花八門,民眾在選購與使用上常陷入迷思。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藥劑科陳長青主任提醒,保健品並非人人都需要,選擇前應認清標示、了解自身需求,才能真正「吃得安心、補得有效」。

2025年11月23日 13:29

網傳「2種鹽」不要用 營養師破假訊息

網傳「2種鹽」不要用 營養師破假訊息

最近網路上瘋傳一篇文章「買食鹽時,這兩種食鹽別再買了,家裡有的趕緊扔了,很多人不懂!」,並配上了台鹽的特級碘鹽與高級碘鹽圖,誤導消費者不能買這兩種鹽!讓營養師直接破解這則假訊息!

2025年11月23日 12:02

化妝品驗出致癌蘇丹紅 石崇良:第二批檢驗明天有結果

化妝品驗出致癌蘇丹紅 石崇良:第二批檢驗明天有結果

台灣首次在化妝品驗出禁用蘇丹色素,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今說明,食藥署已經進行流向盤查,總共有14家,扣除2家是代理,有12家有進行產品製造,已經通知預防性下架,地方衛生局也在進一步調查和檢驗,第二批檢驗結果會在禮拜一有初步結果。

2025年11月23日 11:4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