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如何讓孩子喜歡吃飯?食器和食物擺放方式很重要

▲(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擺盤很重要。(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圖文/食力 foodnext

你常為了孩子不愛吃飯而困擾嗎?家中有小孩的家長應該都會對這個問題感到心有戚戚焉,每餐都在苦思解決的辦法。然而,美國康乃爾大學一份關於食物擺放的研究,或許能給我們一點不同的思考方向。

食物擺放方式不同 直接影響孩童食慾

康乃爾大學的研究指出,兒童和成年人所偏好的食物擺放,具有相當大的差異。在孩子看來,具有7種不同食材和6種不同顏色的餐點,是最具吸引力的食物擺設;而大人們偏好的少得多,僅有3種食材和3種顏色就能感到愉悅。換句話說,孩子們喜歡看到他們的餐盤裡色彩繽紛、種類豐富,才會覺得想吃、有吸引力。除此之外,孩童也喜歡主菜越靠近自己越好,以及具有設計感的擺設,例如將盤裡的豌豆排成一道笑容。

目前市面上的兒童餐盒,大都只劃分為3個區塊。也就是說,這只是依照成年人的思考,而不是真正使用者-孩童的偏好去設計的。那到底什麼樣的餐盒才適合孩童呢?「日式便當盒會更符合我們的研究,因為它們顯然有更多的分隔。」康乃爾研究的共同作者Kevin Kniffin表示。

美學教育從生活開始 謝榮雅打造動態餐盤

致力推動飲食教育的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簡稱:灃食教育基金會)發起「營養5餐」改造計畫,其中的一個重點便是「食器改造」。

受邀參與計畫的「工業設計教父」謝榮雅設計師就表示,之前在日本近距離觀察日本小學校的營養午餐時發現,對他們來說,營養午餐是生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不只是食的教育,更是美學教育。

因此,與其參觀博物館、美術館,不如在生活中就培養學生一些基礎的美學觀念。餐盤是日常必用的重要器具,因此從這點下手是非常貼切的。現在台灣的校園午餐,學童除了要多帶一個碗用來喝湯之外,通常只帶一個餐盤或大碗,將所有飯菜全部混合裝在一起。這樣一來,除了很難真正地享受到食物的原味,食物的擺放也十分缺乏美感,看起來混雜在一起的食物,也會影響食慾。更別提,學童還需要將餐具帶回家清洗,如果密封性不足,也會有滲漏的問題。

為了解決現況 改造餐盤一定要兼具機能性

為了創造出一個能解決問題的餐盤,謝榮雅從以下幾點進行思考。

1、密封性:為了避免餐盤在帶回家清洗的途中,產生湯汁滲漏的問題,餐盤需要能完全密封。

2、攜帶便利:餐盤是日常用品,因此體積不能太大,否則學生會攜帶不便。

3、易於打菜:要能將菜順利地盛裝入餐盤,而不在打菜的過程中漏出,因此也不能太小。

4、容量精確:每一格餐盒的容量都需要特別設計,才能符合學童每日午餐所需的營養比例。為了達到這部分完全的精確,謝榮雅前前後後修改了2、3個月才完全確認。

▲謝榮雅設計的動態餐盤具有強烈的機能性,方便學童日常使用。(圖/灃食教育基金會)

▲謝榮雅設計的動態餐盤具有強烈的機能性,方便學童日常使用。(圖/灃食教育基金會)

食器融入生活美學 讓用餐也是一種享受

「我認為生活的美學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它淺移默化,一點一滴地去感染,所以我認為餐盤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謝榮雅說。作為美學教育的一環,餐盤不僅要好用實用,還要好看。抱持這樣的理念,他採用了完全不同以往的作法-正方形餐盤。

謝榮雅表示,將餐盤設計成正方形,是希望讓享用營養午餐這件事能擁有全新的面貌。因為現在市售的便當盒、甚至是自助餐的餐盒,都是長方形居多,看到長方形餐盒,就容易想像到這類型大量製備餐點的滋味。為了從這樣的想像中跳脫出來,謝榮雅將整個餐盤設計為精準的正方形,就算是其中一個小餐盒是長方形,但它也是由兩個正方形所組合而成,比例精準、一毫不差。

▲餐盒設計為精準的正方形,跳脫以往的用餐想像。(圖/灃食教育基金會)

▲餐盒設計為精準的正方形,跳脫以往的用餐想像。(圖/灃食教育基金會)

從使用者角度思考 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Kevin Kniffin在研究中討論關於餐盤擺放問題時,曾提到:「簡單來說,我們不應該認為兒童對世界的看法和我們一樣。」過往的餐盤設計,常是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下手,以「大人」方便的方式去處理孩子的問題,並沒有真正思考孩子的需求與喜好,也因此難以碰觸問題核心。

這次灃食教育基金會和謝榮雅所共同打造的餐盤,就是希望能真正站在孩童的角度看事情,才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營養午餐的難題,讓台灣的學生們都能吃得健康又開心。

延伸閱讀:

大挑戰! 怎麼設計菜單引發孩子興趣、愛上吃飯?
食育不只透過教材 還必須創造引發學習興趣的場域
餐桌上的科技產品:智能餐盤搭配遊戲,讓熊孩子也愛吃蔬菜!

參考資料:
Kids prefer lots of choices and colors on their plates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耳鼻喉科改名「耳鼻喉頭頸外科」 衛福部:還是可以看感冒

耳鼻喉科改名「耳鼻喉頭頸外科」 衛福部:還是可以看感冒

衛福部預告修法將「耳鼻喉科」改名為「耳鼻喉頭頸外科」,引發網友討論原來耳鼻喉科會進行外科手術,甚至擔心以後是否不能去看感冒。衛福部醫事司今(19)日表示,相關醫學會多年前已經改稱耳鼻喉頭頸外科,較為符合實際業務內容且與國際接軌,更名後完全不影響該科醫師看診,實務上也沒有規範醫師只能看哪一科,有些成人感冒也會到兒科去看。

2025年11月19日 18:32

衛福部擬修法「醫師需受訓才能做醫美」 醫事司揭受影響人數

衛福部擬修法「醫師需受訓才能做醫美」 醫事司揭受影響人數

終結「直美」亂象,衛福部擬修正《特管辦法》加強管理,要求從事醫美的醫師都必須完成二年的PGY(畢業後臨床醫學訓練)。衛福部醫事司表示,初步掌握約600名醫師未經過PGY訓練就直接在執業,至於其中有多少人是在美容醫學從業,還需要進一步比對分析。

2025年11月19日 17:44

乳癌併用中西藥須「間隔1小時」 醫:化療別吃蜂王乳、胎盤素

乳癌併用中西藥須「間隔1小時」 醫:化療別吃蜂王乳、胎盤素

一名50多歲乳癌患者在手術後接受化療,竟出現手腳麻木、大片紅疹,且痛到難以行走,經與醫師討論後,決定進行西醫治療也接受中醫調理,約2周後症狀顯著改善;醫師說,乳癌病人併用中藥,須與西藥間隔至少1小時,且化療期間切勿補充蜂王乳、胎盤素等含「類荷爾蒙」成分保健品,以免影響療效。

2025年11月19日 16:20

明年健保費不漲!安全準備金達2個月 費率維持5.17%

明年健保費不漲!安全準備金達2個月 費率維持5.17%

衛福部長石崇良上任時明確表態「明年漲保費機會很低」,健保會今(19)日公布健保費率審議結果,建議115年度維持現行費率5.17%,健保會解釋,健保明年度收入試算安全準備金可達2個月,安全準備還有餘裕的情況下,不用漲保費。

2025年11月19日 16:08

30歲媽子宮外孕爆量內出血險沒命 安泰高危險妊娠團隊成功救回

30歲媽子宮外孕爆量內出血險沒命 安泰高危險妊娠團隊成功救回

1名30歲高姓孕婦日前突然出現劇烈腹痛與昏眩,被家人緊急送往安泰醫院急診。她自述剛懷孕不久,急診團隊立即啟動婦產科會診。經超音波檢查發現疑似子宮外孕且已有大量內出血,收縮壓甚至低於80,情況相當危急。醫療團隊火速啟動大量輸血與手術準備,由婦產科楊淳翔醫師執行腹腔鏡緊急手術,成功止血並搶回孕婦生命。

2025年11月19日 15:19

末期癌友病危仍牽掛浪浪 耕莘醫院助他風雨中重逢愛犬

末期癌友病危仍牽掛浪浪 耕莘醫院助他風雨中重逢愛犬

71歲高先生投入動物保護30年,今年 8 月因呼吸急促、下肢水腫,被送至耕莘醫院,確診攝護腺癌末期。經醫療團隊詢問,發現他最掛心狗園裡那些陪伴多年的流浪狗,決定協助他圓夢,也讓他得以在生命的最後獲得溫暖慰藉。

2025年11月19日 15:07

立委林憶君接藥師公會理事長 盼從結構改善缺藥問題

立委林憶君接藥師公會理事長 盼從結構改善缺藥問題

民眾黨立委林憶君將於明(20)日接任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針對國內缺藥問題,林憶君表示,這是複雜且連動的問題,包含健保藥價過低讓製造成本高於給付價格,廠商因而退出市場,必須從結構上去改善,包含推廣學名藥、扶植國內製藥產業,確保藥品供應的穩定性。

2025年11月19日 13:54

立委提議家暴受害人可收「加害人逼近警訊」 衛福部:持續研商

立委提議家暴受害人可收「加害人逼近警訊」 衛福部:持續研商

土城家暴男於保護令期間,當街砍殺妻子與小姨子,兇殘震撼全台。對此,立法院針對「家庭暴力防治法」進行修法,今有多名立委不分黨派一致表達,應加強對於加害人的電子監控,及對於被害人的風險通知;衛福部回應,傾向強化監控相關作業,但應注意受害人隱私等問題,將持續與各主管機關研商。

2025年11月19日 13:0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