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能延緩腎病? 專業醫師曝真相



圖文/常春月刊

55歲楊媽媽平日無健檢習慣,三年前因一場車禍到急診就醫,意外發現自己罹患腎臟病,且已進展到第四期。楊媽媽很擔心洗腎日子的來臨,進而到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求診,腎臟透析中心郭克林主任評估病患本身有茹素習慣,配合服藥、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即可控制,遂會診營養師、腎臟病衛教師衛教,加上楊媽媽積極配合,三年來病況穩定。

「慢性腎臟病」是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在台灣,罹病者就高達200萬人,每年藉由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人口更達7萬人以上。慢性腎臟病可分為五期,前兩期患者的腎功能尚有正常人腎臟的60%,但已開始出現蛋白尿、血尿等症狀,第三、四期分別邁入中度、重度腎衰竭,會有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的情形;第五期則是末期腎臟病變,身體已無法排除體內代謝廢物與水分。

郭克林說明,三高、肥胖、代謝症候群是腎臟病的危險因子,在第四期前,大多患者能透過飲食與生活方式的改變,有效降低疾病的進展。

《營養學》期刊中的〈素食與慢性腎臟病〉研究,醫療團隊分析2005年至2016年至台北慈濟醫院接受自費健康檢查的40歲以上民眾,將五萬多筆資料依其飲食習慣分類,統計、分析檢驗相關數據,結果發現純素食者、奶蛋素食者罹患腎臟病的風險較雜食者降低了14%-18%。

郭克林指出,素食者因攝取纖維多、脂肪少,腸道較健康,而植物性蛋白質在人體代謝時,產生毒素較少,能減輕腎臟負擔,所以茹素的人不僅能降低罹病風險,已罹病的茹素者也能減緩疾病進程。

延伸閱讀:
吃素就能與心血管疾病絕緣? 真相是……
吃素也會得脂肪肝 這2樣都是地雷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台灣美耐皿」餐具出包 日本鮮蜜瓜檢出禁用農藥

「台灣美耐皿」餐具出包 日本鮮蜜瓜檢出禁用農藥

食藥署今公布最新邊境查驗結果,有1批從日本北海道進口的鮮密瓜檢出農藥殘留違規,總計240公斤全數退運或銷毀;另還有1批「台灣美耐皿」的餐具溶出試驗不符規定,總計68.4公斤需全數退運或銷毀。

2025年09月16日 11:01

研究揭「瘦瘦針」可降罹症癌風險17% 醫:對卵巢癌最顯著

研究揭「瘦瘦針」可降罹症癌風險17% 醫:對卵巢癌最顯著

該如何健康瘦身,一直備受民眾關注,對此,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廖繼鼎在臉書提到,台灣每3名成年人有1人過重或肥胖,且肥胖與至少13種癌症高度相關,而根據最新研究,俗稱「瘦瘦針」的GLP-1受體促效劑,可使肥胖、過重成人的癌症風險下降17%,卵巢癌降幅更可達47%。

2025年09月16日 09:29

兒忘記沖馬桶!媽一看嚇壞 1家3口都確診罕見遺傳病

兒忘記沖馬桶!媽一看嚇壞 1家3口都確診罕見遺傳病

大陸浙江一戶人家小孩小勇(化名)因為忘記沖馬桶,媽媽一看發現不對勁,這一留心,小勇被診斷出尿毒症,結果一家三口都得了罕見遺傳病,而他和哥哥都接受腎移植手術,媽媽還在洗腎中。

2025年09月16日 01:27

青少年陷「隱藏營養危機」 營養師:一顆蛋就能翻轉健康

青少年陷「隱藏營養危機」 營養師:一顆蛋就能翻轉健康

不少家長困惑,孩子明明吃得不少,卻經常疲倦、不專心。營養師在粉專「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提醒,這恐怕不是偷懶,而是青少年正陷入「隱藏營養危機」,最新數據顯示,超過六成14至17歲青少年缺乏鈣、膽鹼、鎂、維生素D與E,嚴重影響骨骼發育、免疫力與專注力。

2025年09月15日 17:43

近視雷射後還會再近視嗎?醫點出4大影響因素 25歲以下族群風險較高

近視雷射後還會再近視嗎?醫點出4大影響因素 25歲以下族群風險較高

進行近視雷射手術後,許多人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會不會再度近視?」對此,眼科粘靖旻院長詳細分析這個大家最關心的術後問題,讓準備手術或已完成手術的人都能安心!

2025年09月15日 17:00

孩子情緒異常是警訊!醫曝行為會發出訊號 專業心理治療是王道

孩子情緒異常是警訊!醫曝行為會發出訊號 專業心理治療是王道

孩子是父母最在意的寶貝,除了身體健康,心理狀態與行為表現也同樣需要關心。如果孩子經常感到沮喪、學習困難,或特別衝動,這些都可能是提醒我們的訊號。及早理解與陪伴,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合適的支持。

2025年09月15日 15:22

3成「憂鬱症患者」反覆發作 醫曝研究:可能是基因在作怪

3成「憂鬱症患者」反覆發作 醫曝研究:可能是基因在作怪

全台近200萬人具憂鬱傾向,其中有5.2%是重度憂鬱症患者,近7成透過治療可妥善控制病情,但其餘2、3成患者則會反覆發作。有研究發現,這部分可能和基因有關,有些人先天帶有「落井下石型」基因,不僅對外界較敏感,還會直接影響腦中血清素的濃度多寡。

2025年09月15日 14:45

萬人響應「國高中10點上課」 醫:20%人晚起頭腦才清楚

萬人響應「國高中10點上課」 醫:20%人晚起頭腦才清楚

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要求把國、高中上課時間改成早上10點,相關提案已有萬人響應。對此,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啓斌指出,過去研究發現,8點以後起床比較符合生理時鐘,也有20%屬於晚睡晚起體質,頭腦才會比較清楚,但睡眠生理時鐘也因人而異,不能只看表面現象統一處理。

2025年09月15日 12:3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