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菌會跑進身體發芽 家中4處最易暗藏致命危機



圖文/常春月刊

台灣氣候潮濕,是黴菌孳生的溫床,居家的廁所、浴室、牆壁、衣櫃、床墊、廚房水槽等處,最常見到小黑點「黴菌」蹤跡,影響全家人的健康。

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資深主治醫師徐世達表示,台灣高溫多雨,濕度高,造就了黴菌孳生的溫床。黴菌是一種真菌,它不像植物,不能從陽光空氣合成,黴菌是菌絲個體裡面產生,由黴菌菌絲組成,其個體結構就是「菌絲」,當菌絲繁殖時,就會產生孢子,孢子會隨著空氣飄散,掉落在任何有「有機物」的地方生長,會附著在人體的皮膚上、家具上、地毯上,甚至室內的植物上,只要潮濕的地方就會有黴菌繁殖的可能。

1、寢具、床墊

尤其棉被、床單、被褥、枕頭等寢具,也都容易有黴菌存在,徐世達說,特別是床墊用「發泡海綿」墊的,常常都會是黴菌生長的溫床。

2、天花板、牆壁、地毯、浴室、磁磚

一般台灣家庭的天花板、牆壁、室內植物都有黴菌,居家中最容易躲藏黴菌的地方是在地毯、浴室、浴缸、磁磚上,甚至躲藏在浴室設備和牆壁的接縫中,因為長時間的潮濕,黴菌就會在這些潮濕的地方,形成黑黑的黴點。

3、洗衣機、抽油煙機、冰箱水盆、水糟

洗衣用的洗衣機、烘乾機,甚至烹飪用的抽油煙機、冰箱接合的黑色墊片、冰箱積水的水盆、水槽等,也都常見小黴點的蹤跡。

4、除濕機、空氣清淨機、冷氣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家庭會購買除濕機、空氣清淨機或者裝冷氣,但沒想到這些機器當中,也是黴菌孳生的溫床,平時不轉動還好,若這些機器已經受到黴菌的污染,當機器轉動的時候,剛好把這些黴菌孢子吹散,成為散播孢子的溫床,原本僅是1~2處有黴菌,最後變成到處都是黴菌,清也清不掉、弄不完,徒增加困擾。

延伸閱讀:
貼身內衣褲沒洗乾淨 小心這個東西上身!
加熱、切除發霉都殺不死毒素! 換季食物保鮮有3撇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睡前滑手機好傷身 醫曝「亮光入睡」糖尿病風險飆67%

睡前滑手機好傷身 醫曝「亮光入睡」糖尿病風險飆67%

很多人喜歡洗完澡後,鑽進被窩滑手機、追劇、看電視,不知不覺就在光亮的環境中睡著。這樣的習慣看似無害,但其實是默默在幫讓身體累積風險。醫師指出,研究顯示,長期在亮光環境中入睡,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可能增加 67%。

2025年11月24日 11:59

攝護腺癌害他痛到坐輪椅 放療+熱治療2周後能自己走樓梯

攝護腺癌害他痛到坐輪椅 放療+熱治療2周後能自己走樓梯

一名攝護腺癌患者發生骨轉移,痛到連皮膚被碰一下都受不了,平常只能坐輪椅,每天靠嗎啡仍難入睡,後來接受放射線治療合併深層熱治療,3天內疼痛明顯下降,1周下床走動,3個月後完全停用嗎啡,甚至能自己走進診間,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2025年11月24日 11:15

「睡眠荷爾蒙」在腸道濃度高400倍 研究:補充益生菌有助好夢

「睡眠荷爾蒙」在腸道濃度高400倍 研究:補充益生菌有助好夢

睡不好,可能和腸道不健康也有關係。兒科醫師吳昌騰在臉書分享研究指出,改善腸道菌群可能有助提升睡眠品質,例如補充益生菌、增加益生元,甚至利用糞便微生物移植,都是目前受到關注的方法。

2025年11月24日 10:19

高中、大學生接種疫苗比率低 醫喊「快打」:別讓校園成病毒溫床

高中、大學生接種疫苗比率低 醫喊「快打」:別讓校園成病毒溫床

今年流感疫苗累計接種478萬劑,是歷年同期最高,接種相當踴躍。對此,醫師呼籲,接下來要正式進入冬天,除了嬰幼兒之外,沒接種的「學生」族群要盡快接種,根據日本研究發現,「群體生活」的族群,如果整體有3成施打率,發生流行機會比較低。

2025年11月24日 10:00

女嬰患罕見畸胎瘤暴風式長大 「16cm超巨大腫瘤」驚人畫面曝

女嬰患罕見畸胎瘤暴風式長大 「16cm超巨大腫瘤」驚人畫面曝

台中一名產婦產下女嬰,女嬰臀部掛著一顆直徑達16公分的巨大腫瘤,宛如一顆「大球」。經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團隊診斷,確認為罕見的「先天性尾骶骨畸胎瘤」,並在女嬰出生9天後,成功透過手術切除重達530公克的腫瘤。該腫瘤重量幾乎佔女嬰體重的六分之一,所幸化驗後為良性,女嬰目前已能正常成長。

2025年11月24日 09:57

登階測肺力!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警告:肺阻塞危機不容忽視

登階測肺力!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警告:肺阻塞危機不容忽視

為響應世界肺阻塞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近日在台中廣三SOGO舉辦「登階挑戰」活動,邀請民眾一分鐘登階測肺功能。活動中,民眾一階一階拾級而上,有人氣喘吁吁,有人邊爬邊脫外套,每個人都在挑戰自己的肺力極限。

2025年11月24日 09:36

搶票會讓「多巴胺」爆發 醫曝關鍵原因:是大腦極限運動

搶票會讓「多巴胺」爆發 醫曝關鍵原因:是大腦極限運動

不少藝人將陸續舉辦演唱會,民眾紛紛準備「搶票」。醫師指出,搶票其實會促使多巴胺大量分泌,可視為一種「大腦的極限運動」,從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的角度來看,確實是一場激烈的「靜態運動」,但對健康來說也有好壞,好處是能讓人感到興奮,壞處則是預期的獎勵落空,多巴胺水平會瞬間低於基準線,導致極度的失落、空虛,甚至憤怒。

2025年11月23日 18:08

帶狀皰疹復發率高 醫示警「6大高風險群」睡不好、壓力大都中招

帶狀皰疹復發率高 醫示警「6大高風險群」睡不好、壓力大都中招

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度被喚醒,人得過水痘後,病毒就潛伏在神經節中,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復甦沿著神經活動,造成皮疹與劇痛。醫師提醒,帶狀皰疹多見於50歲以上族群,也常發生在糖尿病、癌症、腎臟或肝病患者以及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的人,壓力大、睡眠不足者也屬高風險族群。

2025年11月23日 16:58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