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台灣還在「牽豬哥」? 豬隻育種早就不一樣了!

▲(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母豬正在餵奶。(圖/食力 foodnext提供)

圖文/食力 foodnext
採訪撰文/蔡幸儒

你吃過豬肉,可能甚至親眼看過豬走路,但你看過「牽豬哥」嗎?在台灣早期的畜牧業,並沒有太多先進的種豬育種技術,常見的作法之一便是手拿竹竿、以吹笛為信號,趕著優良肥美的大公豬,去到飼養母豬的養豬戶配種。又或者是會以貨車運送種公豬前往需要配種的養豬戶。

豬豬的媒人婆!牽豬哥抽「豬母稅」?

對這隻作為種豬的大公豬來說,生活可以説是相對輕鬆自在,不僅不必出生沒多久就被閹割,也不必像一般公豬養到一定重量就得被殺來祭五臟廟。不僅坐享齊人之福,成日吃飽睡、睡飽吃,一隻種豬甚至可以養到180公斤以上。而負責牽豬哥的這位媒人,透過為豬隻配種也得以從中賺取費用,當然另外也有種作法稱做「抽豬母稅」,亦即以母豬配種成功後所出生的小豬按比例抽成,作為媒人的勞務報酬。

▲台灣的豬隻育種從過去牽豬哥的形式,漸漸被人工授精等科技育種技術所取代。(圖/攝於良作工場農業文創館)
▲台灣的豬隻育種從過去牽豬哥的形式,漸漸被人工授精等科技育種技術所取代。(圖/攝於良作工場農業文創館)

被科技取代的「牽豬哥」,走向系統化、科技化的育種!

隨著現代畜牧科技日漸發達,牽豬哥這樣的職業雖然漸漸消失,但台灣的豬隻育種產業卻也發展越加快速、蓬勃,並朝向科技化、系統化發展。

1975年,一連串「種豬登錄、種豬檢定、國家核心豬場、種豬評鑑」等政策陸續導入,先為我國種豬產業立下了四大支柱,後來又被稱作「種豬四維」。自1980年後,我國種公豬也開始以更科學、精確的瘦肉率和飼料效率指數作為育種選拔的指標。除了評估前述的這些實際生長性能檢定外,也針對豬隻的緊迫基因、⾼肉質基因、多產基因、增肌基因、增長基因及產精基因等建立基因篩選機制,以加速優良種原的選拔。

同時期,豬隻的人⼯授精(Artificail insemination)技術也開始發展, 東海大學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助理教授陳怡蓁提到,透過種豬精液性狀檢查(精⼦子濃度、活性及畸形率)與適當的稀釋保存,再以人工授精方式進行配種,不僅大大提高了種公豬飼養成效,在成本與時間的考量下,也使得人工授精成為目前養豬產業配種的主要作業方式。

而這些優良的選育及人⼯授精技術,也讓台灣養豬產業得以有更穩健的飼養種原,不僅成為台灣養豬產業發展的根基,也帶動起台灣的種豬外銷。直到1987~1996年間,台灣種豬出口頭數高過進口頭數,香港、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皆為台灣種豬產業的主要買家,更在台灣的畜牧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1997年口蹄疫爆發,種豬產業面臨大挑戰

然而,這樣的輝煌歷史,卻在1997年口蹄疫疫情首次爆發後,產生了遽變。中央畜產會曾表示,在口蹄疫前,台灣有記錄的種豬出口量最低是1989年的245頭,在1996年當年出口頭數更達2826頭,但口蹄疫爆發後,直到2008年台灣才真的有少量、約14頭的種豬找到機會得以重新出口,但後續幾次零星的口蹄疫疫情卻也使得出口商機一再化作泡影。

不過雖然無法外銷,卻也因為這樣的契機,讓台灣豬隻育種除了加強自我育種的技術實力,也更加重視國內種豬群健康監測,且積極針對豬瘟、 繁殖與呼吸道綜合症及第 2 型環狀病毒等重要豬病進行篩檢,以降低豬隻傳染病藉由種豬傳播的可能。

20多年磨一劍,外銷商機大開之際,台灣種豬將成重要後盾!

在台灣種豬產業發展多年以來,台灣的種豬數量也年年攀升,2018年根據中央畜產會統計,台灣種豬(含公、母、女豬)已到達61.8萬頭。

2019年7月1日,台灣正式揮別口蹄疫的陰影,正式「拔針」滿1年,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也於2020年6月16日正式宣佈將台灣列為非疫區。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更宣布,新加坡、港澳將成為首波國產豬外銷地。而在這外銷商機即將大開之際,台灣種豬產業這些年來在育種、保種等畜牧科技所儲存的量能,也勢必成為未來台灣豬重返國際的重要後盾。

疫情後的新挑戰!環保、育種技術還能再進階?

然而,看待疫後台灣種豬產業的發展,陳怡蓁認為目前仍有兩大主要議題待解決。

其一便是「環保」,她提及,過去台灣養豬產業因受限於不得出口及有限的國內市場環境,因而限縮了種豬飼養規模,但如今開放出口後,日漸嚴苛的環保法規規範卻也是未來要擴大飼養所要面對的大問題。

其次,則是「種豬育種技術」是否能再進階。陳怡蓁說到,事實上育種技術早已走入「基因體世代」,許多國家或育種公司透過「基因體選拔(genomic selection)」技術都已可見相當的成效。台灣迄今雖然已將種豬基因表現納入部分評估,但實際仍以性能表現與體型為主要選拔依據,在先進育種技術的使用上仍落後許多。

但她也提及,從過往台灣累積的種豬出口成績,顯示台灣確實具有出口潛力,然而未來台灣種豬會否也能夠像丹麥、加拿大出口⾄全世界,仍有待整個產業共同努力!

延伸閱讀
食品史上的6月16日:23年就等這一天!台灣正式從「口蹄疫疫區」除名!
是重視還是輕視?中國人對豬隻的矛盾偏好!
非洲豬瘟:台灣不能輸的一場戰役!

參考資料
種豬外銷現況分析與未來展望-農委會畜牧處陳中興
種豬-產業現況-中央畜產會
牽著豬哥唱山歌-農業知識入口網
未來十年豬育種策略的共識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東森栢馥」今開幕!王令麟親身推薦:不像醫院的健康服務中心

「東森栢馥」今開幕!王令麟親身推薦:不像醫院的健康服務中心

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26)日隆重開幕,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親自參與盛大開幕活動。總裁王令麟致詞時指出,東森栢馥就是高品質生活的私人會館,不只有健康檢查,5樓還有美容、美麗服務的會館,去年11月已經開幕,正式把「AI美麗健健康」整合起來,主打AI智慧美容與精緻醫美。

2025年06月26日 15:26

「冠狀動脈」疾病會要命!名醫黃瑞仁示警「7大高危險群」

「冠狀動脈」疾病會要命!名醫黃瑞仁示警「7大高危險群」

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26)日隆重開幕,同時舉辦第7場東森新聞健康雲的大師健康講堂活動,本次邀請到國內心臟內科權威、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黃瑞仁擔任主講人。黃瑞仁在講座中分享「冠狀動脈疾病」衛教資訊,並列出7大高危險群,呼籲民眾要定期健檢。

2025年06月26日 17:48

61歲男腎臟移植後「體內竟長滿寄生蟲」!從肺部一路爬到皮膚

61歲男腎臟移植後「體內竟長滿寄生蟲」!從肺部一路爬到皮膚

器官移植可以續命,也可能出現感染引發的慘劇!國外《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近日發布一篇罕見醫療個案,美國一名61歲男子接受腎臟移植手術後,體內竟爬滿寄生蟲,從肺、腹部一路爬到皮膚,造成他感到噁心、嘔吐和口渴,住院治療卻病情惡化,還一度休克;最終男子在注射專門對抗該寄生蟲的藥物後,身體得以康復。

2025年07月07日 01:49

「孕期出血」常見2類體質 醫:血熱型別過度進補

「孕期出血」常見2類體質 醫:血熱型別過度進補

「孕期出血」總是讓人多孕媽咪相當緊張,中醫師指出,大約有2~4成的孕婦都可能發生過孕期出血情況,造成出血的原因眾多,以中醫觀點來看,引發原因可能是「氣血虛弱」或是「血熱」,若發現出血量持續增加或同時伴隨腹痛,一定要前往醫療院所做進一步檢查。

2025年07月06日 19:29

六旬突婦肢體癱軟!醫揪出5公分「心臟黏液瘤」害血栓

六旬突婦肢體癱軟!醫揪出5公分「心臟黏液瘤」害血栓

六旬婦人突發右側肢體癱軟,家人以為是中風緊急送醫,進行一連串神經影像與心臟血管檢查後,意外找出真正元凶不是一般的血管性中風,而是一顆超過5公分、長在左心房的「心臟黏液瘤」。醫師指出,儘管心臟黏液瘤屬良性,但位置與特性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旦阻斷血流就會造成急性威脅,但只要及早發現並妥善處理,預後通常良好。

2025年07月06日 16:11

準媽媽產檢無症狀!1篩檢揪出「產科殺手」每年害50萬名胎兒死亡

準媽媽產檢無症狀!1篩檢揪出「產科殺手」每年害50萬名胎兒死亡

一名懷孕21週的準媽媽,在高層次超音波檢查中被發現胎兒體重小兩週,雖未出現其他症狀,卻在中期「子癇前症」篩檢中驗出,胎盤功能異常程度超標7倍,屬於高風險族群,所幸經監測與用藥,一路安胎到29週,寶寶順利出生。醫師指出,子癇前症全球每年造成超過7萬名孕婦死亡、胎兒死亡更逾50萬例,導致早產約260萬例。

2025年07月06日 14:52

「1甜品」能助減重!醫曝「不用運動節食」:一碗就能燃脂

「1甜品」能助減重!醫曝「不用運動節食」:一碗就能燃脂

吃甜品也能減重?減重醫師蕭捷健透露,當大腸裡的擬桿菌遇上由高纖食物、抗性澱粉發酵而來的乙酸,可減少肝臟與內臟脂肪,效果如同進行低碳飲食,而綠豆富含抗性澱粉與β-葡聚醣,是不錯的選擇,建議煮成綠豆湯食用,「更棒的是,這一切不需你忍受極端斷澱粉的痛苦與煎熬。只要換一下主食,你就能輕鬆地啟動身體天然的燃脂模式。」

2025年07月06日 13:50

失眠是「全球第二」常見健康問題!醫:台灣吃安眠藥是亞洲之冠

失眠是「全球第二」常見健康問題!醫:台灣吃安眠藥是亞洲之冠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及相關文獻統計,全球失眠盛行率約為10–30%,部分地區甚至高達50–60%,失眠已經是僅次於感冒的全球第二常見健康問題。醫師指出,2023年台灣安眠藥開立總數超過11億6,000萬顆,使用量居亞洲之冠,失眠的原因並非單一,其中壓力是最常見的誘發因子,其他也會受到「生理時鐘」與「睡眠債務」兩大因子影響。

2025年07月06日 12:13

「異常出血」最常見!醫示警「子宮內膜癌」4狀況

「異常出血」最常見!醫示警「子宮內膜癌」4狀況

「子宮內膜癌」是女性常見的婦科癌症,好發於50歲以上、特別是停經後的女性。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癌早期徵兆以「陰道異常出血」最常見,包括「停經後再次出血、月經週期紊亂、經血量增多、持續性的紅色分泌物」,且國際研究指出BMI超過30,罹患子宮內膜癌風險大增。

2025年07月06日 11:42

全台2%人患此病!中風風險高5倍 醫曝心房顫動治療3大重點

全台2%人患此病!中風風險高5倍 醫曝心房顫動治療3大重點

「醫師,我感覺心臟蹦蹦跳,還忽快忽慢怎麼辦?」小心,這可能是心房顫動的徵兆,花蓮慈濟醫院參與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聯合41家醫院規劃心律不整衛教活動,在7月5日舉辦「心動列車」心房顫動衛教講座,由心臟內科謝仁哲主任、陳威佐醫師,透過宣導呼籲民眾注重心房顫動。

2025年07月06日 10:5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