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接受康復者血漿治療的新冠重症患者有高兩倍的存活率

▲新冠肺炎、血漿。(圖/Pixabay)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圖/Pixabay)

文/潘懷宗 博士、陽明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

2020年5月27日英國每日郵報大篇幅報導了美國紐約市西奈山依坎醫學院的一項研究成果,該成果發表在論文預印平台(medRxiv.org),研究表明康復者血漿有助於改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病情。主要研究作者感染科主治醫師布維耶教授(Nicole M. Bouvier)指出,接受血漿治療患者的病情惡化率為18%,相比之下,未接受血漿治療患者則有較高的病情惡化率(24.3%)。同時,接受血漿治療的患者可以逐漸降低氧氣支持的層級(從插管和機器輔助到低流量無插管等等)並出院(72% vs 67%),且16天後的死亡率較小(13% vs 24%)。

2020年3月24日到4月8日之間,凡進入西奈山醫學中心(含7間醫院和依坎醫學院)診治的新冠肺炎患者,只要符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血漿緊急療法之規定條件者,都納入此項研究,原本有45位患者符合條件,但在準備期間,4位患者病情改善(變成不符合條件而退出),另外有2位不願意接受這種治療方式,最後剩下39位患者為試驗組,而另外有156位從電腦病歷中篩選出的控制組。康復者的血漿是由紐約市血液中心所提供,血漿內能夠對抗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IgG抗體效價(anti-spike antibody titers)必須大於320以上才有資格被使用,血漿必須符合所有安全規範並與接受者血型相容,醫療人員以每單位約250ml的體積,大約1~2小時的速度緩慢將其輸入病人體內,每位病人總共接受兩個單位的康復者血漿。

▲新冠肺炎、血漿。(圖/Pixabay)
▲新冠肺炎康復者其血漿已被嘗試拿來治療。(圖/Pixabay)

康復者血漿療法目前仍然是一種實驗性療法,僅適用於特殊符合條件的病人,主要是希望將康復者的血液中專門對抗新冠病毒的抗體和免疫力轉移給重症病人,幫助他們度過難關,這種免疫力有別於自己身體內主動產生的(主動免疫),非本國部隊,而是由別人給的(被動免疫),屬於外國援軍,因此無法源源不絕的產生與持久。康復的捐贈者當然可以多次捐贈血漿,但是每一次捐贈後必須等待幾週,同時也必須符合抗體效價的規定。這種治療方法是在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期間首次使用的,之後在2003 SARS 和2009 H1N1都有使用過,美國FDA是在上個月批准使用康復者血漿進行治療,但是,FDA補充說,必須根據具體情況給予使用,接受它的患者必須是遇到呼吸衰竭或多器官衰竭等疾病。

西奈山醫學中心在4月16日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到,他們從中國獲得的初步經驗和數據表明(當時中國尚未發表論文但有許多個案),康復者血漿確有可能減輕新冠重症患者的疾病嚴重程度或縮短疾病的時間,因此進行此項實驗。所以潘懷宗教授再將鏡頭拉回中國,相信大家應該對武漢百歲老人戰勝新冠病魔的故事記憶猶新。當時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重症醫學科張偉醫生到湖北省武漢市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支援抗疫,由於這位2月24日住院的百歲新冠患者,經過長時間治療後,卻一直都是病毒檢測陽性,因此和光谷院區感染科主任曾力教授共同決定採用了康復者的血漿療法(血漿來自重慶輸血研究所兩位全中國連續四次捐獻血漿的新冠肺炎康復者,他們飛抵武漢捐血救人),4月1日進行血漿治療後72小時,病毒檢測轉為陰性,之後連續三次採陰康復出院,這位老人也成為世界上被該療法治癒的最年長患者,堪稱美談。

▲注射、打針、疫苗。(圖/123RF)
▲康復者血漿療法目前仍然是一種實驗性療法。(圖/123RF)

2020年6月3日,國際權威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刊登了一篇最新研究論文「康復者血漿對重症(severe)和危重症(life-threatening)新冠肺炎的治療效果」,是由中國醫學科學院位於四川省重慶市的輸血研究所劉忠教授帶頭完成的,這是世界第一篇康復者血漿治療新冠肺炎的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而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就是該項目臨床研究的多個研究中心之一。

《美國醫學會雜誌》在緊接著此篇論文之後,也安排了專題評論,評論是由三位國際權威教授所共同完成的,分別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分子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卡薩德瓦爾教授(Arturo Casadevall)、梅奧診所麻醉學系喬伊納教授(Michael J. Joyner)、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傳染病學部皮羅夫斯基教授(Liise-Anne Pirofski)。他們共同認為這是一項重要成就,也是一項在人類健康面臨前所未有壓力的疫情大流行期間,所進行之精準控制的臨床研究,因為它使用了隨機試驗設計和特徵明確的血漿單位,並具有高效價的新冠病毒抗體。

▲新冠肺炎、血漿。(圖/Pixabay)
▲科學家也擔心血漿輸入後是否會產生重大的副作用。(圖/Pixabay)

可惜的是,試驗尚未完成前,由於中國控制疫情得當,已經沒有新病例可供招募,因此並未達到該試驗要求的200名患者前,就必須停止此項試驗。最後僅招募了103名合適的患者。 因此,由於患者數不足(N值太小),康復期血漿組與對照組之間在統計學上均無統計差異。

但在初步分析中,根據52例接受康復者血漿的患者對比於51例僅接受標準治療(對照)的隨機患者,他們的病情改善所需時間可以縮短2.15天。同時血漿治療組有27例患者(51.9%)病情改善,對照組則只有22例患者(43.1%)病情改善。

若按疾病嚴重程度分級進行深入分析的話,可以看到重症(severe)患者組(血漿治療組為23例,對照組為22例),其病情改善時間可以縮短將近4.94天。但在威脅生命(life-threatening)患者組中(血漿治療組為29例,對照組為29例),其病情改善時間並無顯著差異。

因此,康復者血漿對重症患者有明顯的幫助,但對生命威脅組的患者卻沒有顯著療效。科學家預測血漿治療在病情更輕的患者中將會產生更大的療效,因為在疾病早期給予抗體治療通常效果最佳。從之前的經驗上看,在症狀發作的前三天開始進行抗體治療可有效降低肺炎鏈球菌性肺炎的死亡率。科學家認為,血漿治療在生命威脅組的患者中缺乏療效,可能原因為患者已經產生多器官衰竭,而這些病理過程是不可逆轉的。

▲心、肺、腎。(圖/123RF)
▲科學家擔心血漿輸入後是否會造成肺損傷和與循環系統的超負荷。(圖/123RF)

該研究中使用的康復者血漿中,其IgG對抗新冠病毒的抗體效價很高,在輸入病人體內後3天(72小時),患者的血清病毒載量就大大的降低,患者病毒檢測轉為陰性。這直接表明康復者血漿具有很好的抗病毒活性。從抗艾滋病毒和C型肝炎的抗病毒藥物使用的經驗告訴我們,減少病毒載量可轉化為臨床症狀的改善,並且在已經存在器官損害的情況下,較早的治療比起較晚的治療更為有效,因為可以阻止病毒對病人的進一步傷害。因此,康復者血漿治療,愈早使用愈有效,尤其是在病情較輕的患者中,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科學家也擔心血漿輸入後是否會產生重大的副作用,其中包括與輸血有關的肺損傷和與循環系統的超負荷。因為從醫學理論上來講,外來抗體的使用可能會通過抗體介導的促炎作用增強而加重疾病。輸血研究所劉忠教授的報告說,在52名接受康復者血漿的患者中只有2件不良反應,出現的症狀為寒冷和皮疹,在給予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後無礙。總體而言,很少有不良反應發生,此研究減少了對抗體施用是否會產生重大不良反應的擔憂。

整體而言,不論是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中心的研究,或是中國重慶輸血研究所的論文,都顯示出康復者血漿療法具有抗新冠病毒的功效,雖然結果仍是初步的並且受到許多的局限,但應該可以鼓勵更多的臨床試驗研究,以便建立出使用抗體療法的最佳條件,並建議未來的研究應該集中在重症患者的療效,而非生命威脅組。最後,謝謝所有辛苦人員的研究成果,並為新冠肺炎抗體治療的未來提供了樂觀方向。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東森總裁王令麟曝「自然美」祕訣 笑稱「70歲比6年前更年輕」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分享逆齡抗老觀念。 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也親自參與,他分享,現在70多歲從沒有做過任何整形手術,為了「自然美」每天花時間保養,現在的自己比6年前還年輕。

2025年11月03日 17:59

破解發炎與憂鬱連鎖反應 蔡世仁揭精神醫學新方向

破解發炎與憂鬱連鎖反應 蔡世仁揭精神醫學新方向

入選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並名列台灣醫師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教授蔡世仁認為,他與團隊在學術領域最具突破性的發展,是從免疫學角度來理解精神疾病,並以系統性整合研究方式,釐清「發炎」與憂鬱症、躁鬱症及思覺失調症的關聯,立下重要里程碑。

2025年11月08日 10:03

每10位1人罹患!「沉默殺手」慢性腎臟病竄升全球10大死因

每10位1人罹患!「沉默殺手」慢性腎臟病竄升全球10大死因

一項最新發表於《The Lancet》的全球研究指出,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已悄然成為全球第九大死因,每年奪走約150萬條人命。專家警告,這項「沉默殺手」往往在病情惡化到危險階段前毫無症狀,全球約有七億八千八百萬人受到影響,相當於全球成年人口的14%,也就是每10位成年人中就有1人罹患。

2025年11月09日 13:04

金門醫院幼兒打錯疫苗!疾管署:啟動醫療疏失調查機制

金門醫院幼兒打錯疫苗!疾管署:啟動醫療疏失調查機制

衛福部金門醫院發生幼兒流感疫苗接種疏失,原本應施打水痘疫苗及流感疫苗第二劑,實際施打為水痘疫苗及A型肝炎疫苗,流感疫苗則未施打。對此,疾管署表示,已請醫院正式函報預防接種異常事件及調查,立即啟動院內調查及醫療疏失調查機制,並持續追蹤該名幼兒健康監測,另也再次呼籲確實遵守「三讀五對」原則,嚴謹核對疫苗品項與接種對象。

2025年11月09日 13:03

「每天喝水3000毫升」出現驚人變化 營養師:胃口小、體重降

「每天喝水3000毫升」出現驚人變化 營養師:胃口小、體重降

最近一名營養師指出,連續喝3000毫升水一周後,代謝變快、水腫消、體重下降,但也有上班族抱怨頻尿太煩,甚至有人喝過頭導致腎炎。專家劉博仁提醒,喝水要少量多次、掌握時機,睡前2至3小時應減少攝取,避免頻尿影響睡眠。每天需水量以「體重×30毫升」計算,喝對時間才能護腎又助代謝。

2025年11月09日 12:13

醫揭「人工陰莖」適合對象 術後硬度固定、體位有限制

醫揭「人工陰莖」適合對象 術後硬度固定、體位有限制

根據統計,台灣40歲以上男性約有四分之一出現勃起障礙,60歲以上更超過半數。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醫師指出,勃起障礙依照嚴重程度與成因治療不同,甚至可選擇人工陰莖植入,適合「攝護腺癌術後、中風導致神經損傷或長期重度勃起功能障礙」等患者,但術後硬度為固定狀態,性行為體位也有限制,例如不適合進行女上男下,以免折斷。

2025年11月09日 11:14

研究認證!醫揭「1睡姿」最能防失智、助大腦排毒

研究認證!醫揭「1睡姿」最能防失智、助大腦排毒

早上起來覺得「腦霧」,記憶力變差、反應力下降,擔心自己是不是提早老化,有失智的風險?張家銘醫師在臉書粉絲專頁提醒,現代人長期睡不好、熬夜或壓力大導致淺眠,讓大腦內的「膠淋巴系統」無法出來工作,導致廢物累積,引發慢性發炎與神經退化,他建議透過生活習慣改善,「讓腦流動起來,記憶就會回來。」

2025年11月09日 09:13

30多歲男胸部大到B罩杯 醫揭「男性女乳症」常見成因

30多歲男胸部大到B罩杯 醫揭「男性女乳症」常見成因

台中一名30歲的男性,從國中青春期時就發現自己胸部異常隆起,外觀宛如女性胸型,讓他不敢抬頭挺胸,甚至曾經努力減脂瘦身到51公斤,胸部仍沒有縮水,還一度大到B罩杯,「男性女乳症」長年下來造成陰影,後來透過手術才順利解決困擾。醫師指出,男性女乳症的原因可能與慢性腎衰竭、肝硬化、甲狀腺亢進等因素有關,提醒大家別輕忽。

2025年11月09日 09:03

長輩每3人就有1人身陷肌少症危機 北醫大AI模型監測揪早期異常

長輩每3人就有1人身陷肌少症危機 北醫大AI模型監測揪早期異常

根據國健署調查65歲以上人口肌少症盛行率達34.1%。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調查也指出,每3位長者就有1位具肌少症風險。專家指出,肌少症恐增加跌倒、骨折、失能及慢性病等風險,但早期預測不易,容易被忽略為正常老化現象。北醫大研究團隊建立AI模型加以監測日常步態、姿勢等變化,發現身體功能可能異常,盼透過數據搜集建立優化骨骼肌肉健康的建議措施。

2025年11月08日 20:5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