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口灼熱、喉嚨卡卡好痛苦!6招跟「胃食道逆流」說掰掰

文/鍾碧芳(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8期)

胃食道逆流到底有多盛行?根據健保署就醫人數預估,平均每4人就曾有1人主訴有此症狀,而且近幾年來,人數還有上升的趨勢。

臺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吳明賢表示,從臨床上來看,胃食道逆流也的確已經超越過去與胃酸相關的消化性潰瘍,成為現今腸胃科門診中很常見的疾病。

胃食道逆流發生的原因

為什麼會有胃食道逆流?顧名思義,是指原本應該在胃裡的胃酸消化液逆流跑到食道。吳明賢進一步解釋,簡單來說,在胃與食道中間有個賁門(下食道括約肌),應該呈現關閉狀態,但卻可能因為多重因素,導致它在不該開的時候打開,因而造成胃的內容物或胃酸跑到食道。

不過,要產生胃食道逆流的現象,也必須符合幾項因素。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吳登強指出,首先胃酸要高,由於胃的酸鹼值為pH1左右,食道的酸鹼值則為pH3~4,兩者酸度差距將近1000倍,當1000倍的胃酸跑到食道,可想而知必定會造成損傷。食物則是導致胃酸過多的主要原因,如油脂類、巧克力、菸、酒、咖啡、酸性水果等。

其次,賁門有沒有關好也是一大原因。至於造成關不好的原因,包括生理構造問題如老化導致括約肌鬆弛、食道裂孔疝氣、腹腔內壓力增加(如剛吃飽就趴睡、穿了緊身衣等)。吳登強說,當胃酸逆流時,人體是有機制能讓它緩和下來,如口水會將胃酸往下帶,食道也有蠕動波能將其往下帶,但當口水量不足、食道蠕動不好時,就會造成影響。

胃食道逆流症狀與嚴重性

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五花八門,但大部分的人都是典型的症狀(食道症狀)如胸口灼熱感,也就是俗稱的「火燒心」。吳明賢指出,這是最常見,也是病患求診的主要原因,不過,臨床上通常會先排除是否有心臟問題。但仍有少部分人屬於非典型症狀(食道外症狀)如喉嚨不舒服、咳嗽、氣喘發作,更嚴重時甚至會有吞嚥困難、蛀牙、牙周病、聲帶水腫或聲帶沙啞等表現。

「一般來說,有些族群如男性、肥胖者、有代謝症候群、飲食不正常、壓力大、愛抽菸、酗酒的人等,都是胃食道逆流的高風險族群。」吳明賢指出,若從職業別來看,服務業從業人員或業務性質、司機等,會因工作需要而延誤正常三餐時間,或因為趕時間囫圇吞棗,情緒緊張壓力大等,都有可能加重症狀的產生。

胃酸刺激食道,會發生癌變嗎?

由於食道並不耐酸,若黏膜經年累月受到胃酸逆流的刺激,除了容易產生發炎、潰瘍等現象,有時食道上皮細胞受到胃酸破壞,久了之後便可能變性,造成「巴瑞特氏食道」,而這或許就是病變的開始,日後會增加罹患食道腺癌的機率。

吳明賢認為,民眾也無須過度擔心,雖然西方報告顯示巴瑞特氏食道演變成食道癌的機率不低,但從臺灣本土個案來看,機率卻很低,會不會轉變成食道腺癌,還須視巴瑞特氏食道的長度、切片觀察有沒有細胞變性,通常若有細胞變性且長度超過3公分,危險性較大。

胃食道逆流的診斷

很多人會因為胃食道逆流症狀並不典型而不自知,甚至只有一點點不舒服就忍著,但當胃食道逆流造成生活上的影響,如打擾睡眠、喉嚨沙啞等,醫師建議要考慮就醫,進一步檢查以避免巴瑞特氏食道的產生。

要診斷胃食道逆流,除了可以從症狀做初步診斷外,最立竿見影的工具則要靠胃鏡與X光,但胃鏡也只能排除有無惡性、潰瘍等器質性疾病的可能;X光的好處則可觀察胃酸逆流對食道是否造成影響,若進一步懷疑有食道癌變化,則需做病理切片來確診。

如果照胃鏡後仍無法確定是否有胃食道逆流時,臨床上也會進一步透過食道功能檢查,包括食道壓力測試、24小時胃酸測試等,但通常9成以上的患者都可以靠著胃鏡檢查正確診斷。

避免發作,生活飲食調整這樣做!

◆三餐定時吃,餐餐7、8分飽。
◆睡前2~3小時不進食。
◆吃完東西不立刻躺下。
◆不穿緊身衣服或束緊皮帶。
◆床頭墊高15~20公分。
◆戒菸、戒酒、減肥。

胃食道逆流的治療

一旦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時,必須調整生活飲食習慣,不過光靠這樣做,成功機率通常不大;吳明賢說,這些習慣畢竟都是經年累月的,比較簡單的方式可靠就醫治療,藥物治療的目標在於快速控制症狀、改善生活品質。

胃食道逆流主因是胃酸過高所引起的,所以,必須藉助可調整胃酸的藥物如制酸劑、第二型組織胺受體拮抗劑、氫離子幫浦抑制劑、胃乳片等,讓胃酸沒有機會逆流,或者即使逆流了,酸度也會大減。

目前最新的方式,是採用來自海藻萃取的藻膠酸,好處是會保護整個食道,效果類似胃乳。吳明賢提及,藻膠酸進入體內與胃酸混和後,會形成低密度的泡沫乳膠層,能漂浮於胃的上方靠近食道口的位置形成阻隔,阻擋胃的內容物與胃酸上流到食道,可保護黏膜不受胃酸刺激,這類藥物也經常合併上述三類藥物使用。

特別的是,藻膠酸是在飯後食用,胃食道逆流通常都在飯後發生,服用後可形成保護膜,避免剛吃飽後逆流又發作,且能持續3、4個小時,作用快,只要短短3至5分鐘就能發揮效果。

吳登強進一步補充,胃食道逆流的治療療程為2至4個月,一般建議療程結束後還是將藥物備在身邊,並視情況服用,因為胃食道逆流症狀雖然會好,卻不會斷根,只有極少數人須靠手術治療,但也不一定能根除疾病,可能仍需長期服藥。

吃胃乳或咀嚼錠較好?

吳登強和吳明賢兩位專家一致建議,胃乳的效果作用快,牙口不好者也可使用,缺點則是無法隨身攜帶,適合放在家中當成常備藥;而咀嚼片的好處是能夠隨身攜帶方便,應酬過後若不舒服可立即服用、緩解症狀,特別適合經常外食的上班族。

延伸閱讀:
咖啡、甜食不是「火燒心」唯一凶手! 飯後2行為也NG
胃食道逆流吃胃藥無效? 「這問題」恐讓你都白吃了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東森栢馥」開講 傳授健康長壽祕訣

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東森栢馥」開講 傳授健康長壽祕訣

東森栢馥全健康服務中心今(30日)下午將舉辦健康講座,主題為「如何健康長壽又有生活品質」,特別邀請高齡醫學權威、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陳亮恭醫師擔任主講人,與東森VIP會員分享延緩老化、預防失能的關鍵策略,協助民眾邁向健康長壽。《ETtoday健康雲》也將同步直播講座精彩內容。

2025年04月30日 07:06

母親節送媽媽「娜美級」女神美顏 保養靠「一招」自然有感

母親節送媽媽「娜美級」女神美顏 保養靠「一招」自然有感

「本土劇娜美」張家瑋演技成精,是許多媽媽們追劇時的目光焦點,經歷短暫的休息之後,今年初她重回螢光幕前讓許多媽媽們都很開心,也好奇她是如何維持美麗外貌與姣好體態?張家瑋大方透露,「一招」超級有感又值得信賴。

2025年04月30日 12:00

中國附醫致函《刺胳針》 要求撤文 認院內醫師投書違科學倫理

中國附醫致函《刺胳針》 要求撤文 認院內醫師投書違科學倫理

中國附醫醫師李景行投書國際頂級醫學期刊《刺胳針》 (The Lancet)指台灣健保體系瀕臨全面崩潰,其中引述新冠疫情期間住院死亡率等數據錯誤引發爭議。中醫附醫今(30)日發布聲明指出,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正式致函刺胳針要求撤稿。

2025年04月30日 11:48

少女腹痛竟是「快生了」不自知!醫曝3種避孕方式成功率低

少女腹痛竟是「快生了」不自知!醫曝3種避孕方式成功率低

避孕方式有很多種,但仍有不少人對於避孕方式有迷思。醫師指出,臨床常遇到青少女下腹痛,超音波一照幾乎都會發現是懷孕狀態,甚至遇過已經足月快生了,自己還不知道,進一步詢問都會發現,很多年輕族群都會認為「體外射精、計算安全期、緊急事後避孕藥」就可以有效避孕,但其實這三種方式避孕成功率相當低。

2025年04月30日 11:07

男性也得乳癌!他乳頭滲液以為長痘 1個月後流血絲急就醫才確診

男性也得乳癌!他乳頭滲液以為長痘 1個月後流血絲急就醫才確診

一名65歲男性,左側乳頭流出液體,他以為是痘痘並未理會,忍了1個多月直到流出血絲才驚覺不對勁,嚇得趕緊就醫,最後確認罹患「乳管原位癌」。醫師指出,並非女性才會得到乳癌,男性要注意如果媽媽、姐妹等直系血親有乳癌家族史,自身有喝酒、過度肥胖都會增加罹癌風險。

2025年04月30日 10:47

申報所得稅!南投衛生局提醒:須長照失能者有12萬扣除額

申報所得稅!南投衛生局提醒:須長照失能者有12萬扣除額

113年度所得稅申報將於5月開跑,為減輕長期照顧家庭的經濟壓力,財政部自108年度起增列「綜合所得稅長期照顧特別扣除額」;南投縣衛生局提醒,符合衛福部公告的「須長期照顧之身心失能者」資格者,每人每年可享12萬元的定額扣除額,且不受所得稅排富條款限制。

2025年04月30日 10:33

報稅「健保費可全額列舉扣除」 5管道取得年度繳費證明

報稅「健保費可全額列舉扣除」 5管道取得年度繳費證明

5月報稅季即將來到,中央健保署今(30)日提醒,民眾申報個人綜合所得稅時,113年度健保費和補充保險費可以全額列舉扣除,不受全年保險費扣除額上限限制;若需113年度健保費繳費證明可由5大管道取得。

2025年04月30日 10:05

卡粉救星來了!彤顏診所人氣推薦保柔緹「淺層施打+深層補水」一針打造自然發光肌

卡粉救星來了!彤顏診所人氣推薦保柔緹「淺層施打+深層補水」一針打造自然發光肌

隨著當代的醫美需求轉向「自然感」與「高級膚質」並重,醫學美容從傳統的填充凹陷擴展到皮膚管理!彤顏診所黃天儀醫師指出,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皮膚會因外在環境刺激與內在老化而導致屏障功能下降、保水力不足,進而出現乾燥、脫屑、細紋與鬆弛等問題。

2025年04月30日 10:00

他每天早餐麵包胖10公斤 改吃「這組合」瘦了血糖正常

他每天早餐麵包胖10公斤 改吃「這組合」瘦了血糖正常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分享,一位45歲男士每天早餐都習慣吃麵包,3年體重增加10公斤,更發現糖尿病指標出現異常;後來他早餐只吃無糖豆漿加水煮蛋,偶爾搭配一小顆雜糧饅頭,成功減重5公斤,血糖也逐漸恢復到正常範圍。

2025年04月30日 08:17

他割包皮指「傷口沾黏」 醫一看傻眼:那是繫帶

他割包皮指「傷口沾黏」 醫一看傻眼:那是繫帶

泌尿科醫師陳忠佐分享,一位年輕男性來割包皮,術後回診反映「傷口好像有沾黏,有一塊皮黏在龜頭上面」。醫師一看傻眼,「這就正常的繫帶結構,確實有些人可能包莖比較嚴重,從來沒看到自己的龜頭裡面。」

2025年04月30日 07:2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