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曬太陽皮膚就癢 這些因素是關鍵



文/鍾碧芳

小乖和朋友去冬山河踏青,才不到15分鐘,手臂與肩膀部位就出現一片片的紅疹,又腫、又癢,求助醫師後才發現,原來不常曬太陽的小乖是對陽光敏感,只要一接觸太陽,就會誘發過敏反應,出現類似蕁麻疹的發炎現象,而這就是所謂的「陽光性蕁麻疹」,也是常聽到的光過敏現象。

夏季到了,一到假日往往是全家出遊的季節,在外面曝曬陽光久了,回來後慢慢出現紅疹發癢的情況,到了週一,症狀反而愈來愈厲害,多數紅疹分布在陽光曝曬處,這就是所謂「多形性光疹」,也是一種光敏感相關的皮膚疾病。

台灣氣候高溫濕熱,愈到夏季日照也就愈發強烈,一不小心就可能把皮膚曬傷,但在夏天,炙熱的太陽除了可能導致曬傷外,也有部分體質敏感的人,只要一曬到太陽,皮膚就會開始又熱又癢,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多形性光疹的原因

「夏季高溫多濕,原本就是皮膚病的好發季節,至於為什麼會曬到太陽就覺得癢?主要是與體質有關,」書田診所皮膚科醫學美容中心主任醫師鄭惠文指出。

一般來說,光敏感相關皮膚炎致病機轉,主要還是和基因有關,也就是所謂「體質」 ,有些可能和DNA受損有關,有些則可能和服用藥物或接觸到內外因性產生的光敏感物質有關。本身具有過敏體質的患者,因為受到陽光中紫外線的刺激,令負責傳導壓覺與痛覺的C型神經纖維,把外界對皮膚造成的輕微刺激傳導為癢感,再加上C型神經纖維和肥胖細胞,都會因為體表溫度偏高,而快速釋放神經傳導物質如組織胺等,造成血管擴張,也是產生紅紅腫腫且發癢現象的主因。

鄭惠文進一步解釋,陽光性蕁麻疹,說穿了就是對陽光過敏,就像某些會對食物出現過敏反應的患者一樣,只要接觸過敏源,就會出現程度不一的過敏發炎反應。而對陽光出現過敏反應的症狀,通常都是在曝曬炙熱的陽光約數10分鐘之後,身上就出現一顆一顆、或一整片又紅又癢的疹子,分布在衣服內或外,狀況有點像類似蚊蟲叮咬過的膨疹及蕁麻疹。而且症狀出現之後,就會經常反覆出現,令人不勝其擾。

要診斷是否為陽光性蕁麻疹,主要是看症狀,通常要和多形性光疹做鑑別診斷。鄭惠文分析,前者主要為曝曬陽光後幾分鐘內出現,有時幾小時後症狀就會消失,後者常在光曝曬後幾小時到幾天才出現,而且疹子的形態比較多變化。陽光性蕁麻疹可藉由光敏感測試做確定診斷。

藥物、食物都會造成光敏感

陽光性蕁麻疹的高危險群,除了本身為過敏體質外,另有一些患者是因為經常曝曬在烈日下工作,又沒有做好保濕、防曬等措施所造成。鄭惠文另外提及,可能導致對陽光敏感的因素很多,有時是經由接觸化學物質或藥物,而增加皮膚對光的敏感度,如服用消炎藥物、精神科藥物、利尿劑、高血壓藥物及心律不整藥物等,外用藥物中的果酸、第一代A酸、抗生素等藥膏,或是化妝品、消毒水等,都有可能造成對陽光產生敏感。

食物中也有可能成為另一種致病來源,包括芹菜、紅蘿蔔、小白菜、茄子、花生、韭菜、香菜、芒果、檸檬、葡萄柚、柳橙、鳳梨及茶葉、巧克力、紅酒等,都有可能因其中的帶光物質,經過人體代謝吸收後,轉化成光毒物質,再經過日曬後,使得過敏症狀在皮膚上反應出來。

也因此,若得知本身就有光過敏反應的患者,除了要掌握防曬工作外,也要避免食用過多可能導致光過敏的食物。

止癢與治療方式

鄭惠文指出,無論是何種原因造成的皮膚搔癢,都不建議搔抓,以免色素沉澱或產生更嚴重的續發性感染。而對於陽光型蕁麻疹的患者更應該要避免,否則不但會愈抓愈癢,當皮膚表皮受損後,皮膚愈熱也會變得更加敏感,如此將陷入反覆發作的惡性循環。

比較理想的處理方式,則是以冰敷的方式止癢,或者可以塗抹含有甘草萃取物、蘆薈凝膠類等保養品,就能有效達到舒緩鎮定的作用。如果是在家裡,可以先將這類保養品放在冰箱中冰鎮過後再使用,效果較佳,此外,面速力達母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有時到了戶外,身邊臨時找不到可以立即止癢的藥品時,防蚊蟲的藥物也多少有點止癢的效果。鄭惠文指出,即使癢到受不了,也應該用指腹拍打的方式來代替搔抓。

有時皮膚的癢感會出現遠端性的連鎖反應,擴及到全身,使得一些沒有被太陽照到的部位都陸續出現癢感,形成全身性的症狀。因此,鄭惠文表示,一旦皮膚癢得無法控制、甚至影響生活作息時,又或者已經出現發炎、潰瘍等現象,就必須立即找醫師加以治療,以緩和症狀。而在治療上,通常是以外用類固醇及口服抗組織胺藥物為主,且兩者同時進行的效果為佳。

防曬、保濕功課不可少

陽光中的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大,不僅可能導致皮膚癌、曬傷、黑色素沉澱及令黑斑、雀斑更形惡化外,更會使得皮膚的老化速度加快,且這些傷害是日積月累而來,因此,夏日的防曬工作的確不可少。

對於體質過敏的患者來說,更是應該做好防曬工作,畢竟陽光的照射會讓症狀更加惡化,鄭惠文建議,如果皮膚真的非常敏感時,最好是使用物理式的防曬(如撐傘、穿著長袖衣物等),或選擇物理性成分(成分如氧化鋅、二氧化鈦)的防曬用品。平日也可多吃一些含抗氧化成分的食物,包括新鮮蔬果如黃綠色蔬菜、多喝水、綠茶、大蒜、紅酒、番茄及芝麻等,這些食物能讓被釋放而出的自由基還原,並達到修補的效果。

夏天常見的皮膚疾病

一到夏天,不但溫度高、濕度也跟著上升,甚至是蚊蟲或黴菌都大肆其道,皮膚症狀也跟著接踵而至,這時要特別留意容易在這個季節出現惡化的皮膚疾病,如紅斑性狼瘡、異位性皮膚炎等。至於夏天常見的皮膚疾病則包括下列幾種:

1 汗斑:因皮屑芽孢菌的黴菌感染造成,皮膚會出現紅色或棕色輕微脫屑的斑塊,通常不大會癢。

2 皮膚癬疾:因黴菌或細菌所感染的皮膚疾病,如香港腳、股癬、頭癬等。

3 蚊蟲叮咬:如隱翅蟲叮咬抓破後,而形成的過敏性皮膚炎。

4 曬傷:因過度日曬所出現的紅斑、水皰等症狀。

5 痱子:毛細孔遭汗液堵塞而形成的小丘疹。

6 光敏感:對紫外線過敏所引起,光照部分出現類似蕁麻疹或小丘疹。

7 汗疹:因汗腺阻塞發炎所引起的癢疹。


延伸閱讀:

芒果吃多皮膚癢? 原因可能出在「太甜了」
皮膚癢自行買藥擦? 3種情況恐留下永遠印記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跳舞」防失智最有效!陳亮恭:只做有氧運動不會長肌肉

國內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如何健康長壽、延緩老化成爲關鍵課題,許多人會從「運動」著手改善健康。高齡醫學權威醫師陳亮恭指出,要防範失智的運動原則和一般情況不同,必須是複雜、非重複型的運動,國際研究認為有效的運動是「跳舞」,但如果不喜歡跳舞,也有其他方法可遵循。另也提醒,運動要達到一定強度且每週時數需達150分鐘,若平常沒有空做,趁假日補足時數效果一樣好。

2025年05月07日 10:03

用年齡「限制駕照」是歧視 專家籲「記點、回訓制度」更好

用年齡「限制駕照」是歧視 專家籲「記點、回訓制度」更好

近日新北市三峽發生的重大車禍,再度喚起社會對「高齡駕駛」議題的關注,也凸顯出台灣現行駕駛人管理制度確實有檢討空間。台灣職能治療學會指出,僅以年齡限制駕照是「年齡歧視」,應關注駕駛的「身心功能」,建議要落實「駕駛人回訓制度化」和「高風險駕駛篩檢系統建置」。

2025年05月22日 12:22

林志傑左腕多處骨折 名醫:常見運動傷害「下一季還能打」

林志傑左腕多處骨折 名醫:常見運動傷害「下一季還能打」

籃壇知名球星林志傑昨於PLG職籃總冠軍賽第7戰左手腕骨折,肉眼即可見明顯變形,後證實左腕遠端橈骨、尺骨、舟狀骨等多處骨折,已於今凌晨緊急手術;由於他已42歲,球迷擔心這次受傷會否殃及籃球生涯,對此醫師說,雖有多處骨折,但仍屬常見運動傷害,只要手術、復健得當,不會影響球員生命。

2025年05月22日 12:06

土城醫院2學生將轉普通病房 肇事駕駛意識狀態仍待觀察

土城醫院2學生將轉普通病房 肇事駕駛意識狀態仍待觀察

新北市三峽區北大國小旁重大車禍引發社會關注,目前包括駕駛和學童都還住院治療中。土城長庚醫今說明,2名收治的學生預計本周五可以轉入一般病房。另亞東醫院表示,78歲駕駛仍在加護病房,意識狀態仍待觀察。

2025年05月22日 11:58

常吃「1類食物」易罹巴金森氏症!早餐穀片、三合一咖啡都上榜

常吃「1類食物」易罹巴金森氏症!早餐穀片、三合一咖啡都上榜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近日分享,哈佛一項大型長期研究證實,常食用「超加工食品」,如熱狗堡、手搖飲、加熱即食咖哩等等,發生巴金森氏症先兆的人變多了。他也提醒,巴金森氏症的先兆包括慢性便秘、嗅覺減退、白天過度嗜睡、情緒低落及憂鬱等等,「『手會抖』不是第一個徵兆,巴金森氏症在您沒察覺的時候就開始了」。

2025年05月22日 11:14

金針菇=明天見! 醫曝大腸鏡:整朵菇類排出來

金針菇=明天見! 醫曝大腸鏡:整朵菇類排出來

金針菇營養價值豐富,但吃了之後,隔天排便往往能再見到它,因此被戲稱為「明天見」。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分享,大腸鏡拍到的菇類。

2025年05月22日 07:47

40歲女X光「肺看起來變白」不是肺炎 醫:猜猜什麼問題

40歲女X光「肺看起來變白」不是肺炎 醫:猜猜什麼問題

胸腔科名醫蘇一峰分享,一名40歲女性容易喘一陣子了,X光長這樣,讓大家猜看看是什麼問題,答案是「漏斗胸」(胸廓變形),「因為肺被擠壓,所以看起來肺變白,看起來像肺炎。」

2025年05月22日 07:24

台大醫:我真的沒有被家暴! 苦笑曝「黑眼圈」原因

台大醫:我真的沒有被家暴! 苦笑曝「黑眼圈」原因

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施景中表示,被鐵桿戳到眼睛,「我的黑眼圈真的不是被家暴(苦笑),也沒有被病人家屬毆打。」他直呼,還好平常有念佛有保佑,「差點就要(變伊達政宗)眼球受傷去掛急診了。」

2025年05月22日 06:45

喉嚨超痛、發燒、疲倦! 醫示警:這波新冠更多更嚴重

喉嚨超痛、發燒、疲倦! 醫示警:這波新冠更多更嚴重

新冠就診數連續6周上升,疾病管制署公布上周新冠就診人次1.9萬,增加88.2%,另新增93起重症、4例死亡,預估這波疫情於6月中下旬達高峰。對此,耳鼻喉科醫師張益豪表示,這波常見3症狀包括「喉嚨痛得要命、容易發燒、疲倦」,一下子就全部症狀都來了。他也分享「防禦三大招與三小招」,像是戴口罩、洗手。

2025年05月22日 06:20

健康吃粽子 聖馬爾定營養師「這五招」吃粽子不胖

健康吃粽子 聖馬爾定營養師「這五招」吃粽子不胖

端午節將至,應景的粽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粽子多以糯米製成,內餡又多含高油脂、高熱量食材,若未注意食用過量容易造成腸胃不適,甚至引發血糖、血脂、血壓異常等問題。聖馬爾定醫院營養師特別提醒民眾,掌握幾個「健康吃粽要訣」,就能兼顧美味與健康。

2025年05月21日 18:5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