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曲張怎麼辦? 醫師圖文解說

▲靜脈曲張怎麼辦?。(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站一下,你就開始覺得小腿腫脹痠痛了嗎?腳上是否有扭曲糾結、好似蚯蚓般的突起呢?

隨著年紀漸長,很多人會發現自己「浮腳筋」的狀況愈來愈嚴重,站一會兒就覺得腿部腫脹、不舒服,突起的靜脈愈來愈扭曲,有時皮膚還會出現色素沉澱,甚至是難以癒合的潰爛。這,就是靜脈曲張

談到腿部靜脈曲張的成因,台北及桃園長庚醫院皮膚科張學倫醫師道:「因為人是兩隻腳站立的動物啊!」

人體的血液循環很奧妙,心臟收縮將血液送入動脈,讓血液送往各個器官,然後血液再循著靜脈流回心臟。然而,送往我們雙腳的血液若要流回心臟,得經過一條相當遙遠的路途,需要靠著靜脈周遭腿部肌肉的擠壓,推動血液往心臟的方向前進。為了抵抗地心引力,靜脈血管裡具有「靜脈瓣膜」,當血液因為重力往下掉時,靜脈瓣膜會關閉,讓血液只能循著單方向由下往上流。

但是,從下肢靜脈到心臟的距離較遠,如果平時活動量比較少,或常常久坐、久站,都會讓血液鬱積於下肢靜脈裡,持續承受壓力的瓣膜可能損壞、閉鎖不全。

你是靜脈曲張的好發族群嗎?

一般會產生靜脈曲張的族群可分成兩部分,第一種是先天性,與年紀、遺傳有關。靜脈曲張比較容易出現在銀髮族身上,畢竟當我們年齡增長,血管漸漸失去彈性,瓣膜功能也變得較不健全,導致靜脈血液容易鬱積在腿部。「臨床上會見到有些患者很年輕,二、三十歲就有很嚴重的靜脈曲張,」張學倫醫師表示:「這些人幾乎都有家族史,也就是體質較容易發生靜脈曲張。」

另一部分則是後天引起的,假使平時工作需要久坐或久站,像是上班族、老師、護理師、空服員等,都是容易讓血液滯留於下肢靜脈的高危險群。另外,體重過重、懷孕也是靜脈曲張的高風險因子。少數患者則是因為腿部曾經受傷過,經歷車禍、骨折等嚴重撞擊,腿部靜脈瓣膜遭到破壞,而引發靜脈曲張。

腿部靜脈曲張不僅是美觀問題

談到靜脈曲張,大家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是:「腿部靜脈扭曲,不太好看。」當腿部表面爬滿了糾結的血管,確實會破壞美觀;然而因為靜脈曲張就診時,醫師關心的可不只是外觀。醫師通常會用超音波評估,確定靜脈曲張的原因是否有大隱靜脈、小隱靜脈、或穿透枝的受損。若確認是因為主幹靜脈功能異常而造成的靜脈曲張,屬於嚴重型,需要審慎評估治療的必要。若無,則稱為外觀型。

靜脈曲張發生時,代表靜脈血液長期鬱積於腿部。「其實就像水溝的水,如果積在那裡流不出去,就會臭掉、爛掉。」張學倫醫師提醒道:「積在腿部靜脈的血液,也會產生慢性發炎反應,讓皮膚出現色素沉澱,再久一點,就形成潰瘍;除此之外,鬱積的血液還會形成血栓,增加肺栓塞的風險。」

腿部靜脈曲張不僅是美觀問題,還可能出現併發症

腿部靜脈曲張可以分成幾個階段,當血液循環不良,患者會出現痠、痛、麻、癢、抽筋、腫脹等不適,靜脈血管會愈來愈明顯、愈來愈扭曲變形。皮膚漸漸出現色素沉著、發炎、甚至難以癒合的潰瘍。

最麻煩的是,長期鬱積的血液會在血管內形成血塊,這就是所謂的靜脈栓塞,將進一步阻礙血液的流動。萬一靜脈血塊脫落流回心臟的話,可能塞住肺動脈,引發嚴重的肺栓塞,讓患者突然喘不過氣,更危及性命。

根據張學倫醫師的研究,以台灣二十多萬位患者來做統計分析,發現靜脈曲張患者出現血栓的機率比一般人多五倍,出現肺栓塞機率會多兩倍。所以,千萬不要輕忽靜脈曲張。

如何治療腿部靜脈曲張?

目前並沒有用來直接治療靜脈曲張的口服藥,僅能改善腫脹、痠麻等不適。想治療腿部靜脈曲張,得要考慮微創治療。

外觀型的靜脈曲張可以用表皮雷射或硬化劑來改善外觀,若屬於主幹靜脈受損的嚴重型,就要考慮處理掉已經病變的靜脈。張學倫醫師解釋道,「處理掉受損的靜脈,才能讓血液往功能正常的靜脈回流。」

處理病變靜脈大概有幾種作法,一種是「傳統靜脈剝除手術」,在全身麻醉狀態下剝除受損的血管,效果較持久,但是傷口較大,術後併發症較多,患者恢復期也比較長。

一種是「血管內燒灼術」,患者接受局部麻醉後,醫師將導管放入病變的血管裡,用雷射或射頻燒灼血管。治療時間較短,也能很快恢復,術後患者需要穿著1到3週的彈性襪。因為是使用熱能燒灼,少數病患可能出現組織灼傷,附近的皮膚也可能會受到刺激,而產生黑色素沉澱。

腿部靜脈曲張的治療選項

還有一種作法是「靜脈膠水閉合術」,患者接受局部麻醉後,醫師將導管放入病變的靜脈裡,接著開始注入膠水,讓血管閉合、黏起來、失去作用。

「聽到膠水,大家可能有點訝異,」張學倫醫師道:「其實在七十多年前就有人利用組織膠水來黏合傷口,某些腦部血管病變也可以使用組織膠水來處理。」

由於靜脈膠水閉合術並非透過熱能燒灼,較不會疼痛,沒有組織灼傷或神經損傷的風險,外觀上不會有色素沉澱的問題。加上術後不需要穿著彈性襪,非常適合那些無法穿著彈性襪的患者,像是工作環境不適宜、容易濕疹、有特定衣著需求、或手部較無力不方便穿彈性襪的老年人。

腿部靜脈曲張日常保養重點

接受治療之後,日常保養很重要,因為腿部的其他靜脈還是可能出現新的靜脈曲張,所以要避免血液鬱積於腿部,減少靜脈曲張的危險因子。

患者如果有體重過重的問題,建議要減重。生活中盡量避免久坐、久站,若是工作需要維持固定站姿,可以穿上彈性襪。「只不過台灣實在很熱,大家往往穿不住彈性襪,」張學倫醫師直言:「有些人因為悶熱流汗,穿了幾天就冒出濕疹。」

另外,還要避免肚子經常用力,例如搬重物、重量訓練、或仰臥起坐這類核心訓練,皆可能增加腹部壓力讓靜脈曲張惡化。

腿部靜脈曲張日常保養重點

「腿部靜脈曲張不僅影響美觀,還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張學倫醫師再次強調,「如果發現有靜脈曲張,一定要及早治療。」

「我曾經有個患者的職業是廚師,靜脈曲張愈來愈嚴重,卻因為種種考量而遲遲不處理。由於工作環境太熱,也沒辦法穿彈性襪。」張學倫醫師回憶著:「結果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腳很腫,便請假回家休息,過沒多久卻喘了起來,幾乎喘不過氣,而被送到急診室。檢查起來正是靜脈血栓和肺栓塞,在加護病房住了好一陣子,幾乎是到鬼門關前走了一遭。」

因此,千萬不要輕忽腿部靜脈曲張,以為靜脈曲張只是美觀問題,其實腿部靜脈受損、病變後,會導致血栓、肺栓塞,皆是棘手又致命的疾病。

平日務必做好保養,若發現靜脈曲張最好能及早治療,以避免嚴重併發症。

點擊此處查看全台醫療院所之靜脈曲張創新治療科技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又痛又癢又不好看的浮腳筋 – 靜脈曲張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救回險遭放棄的胎兒超過300個 陳持平無悔的「辛德勒」之路

救回險遭放棄的胎兒超過300個 陳持平無悔的「辛德勒」之路

他是醫界的「辛德勒」,多年來承擔壓力與風險,救回許多原本要被放棄的健康胎兒。馬偕醫院婦產科教授陳持平於日前入選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並名列台灣醫師前20傑。他說,感謝國際鼓勵,但他更珍視生命的重量,每次抱著那些「死裡逃生」的孩子,心中那股幸福感,相較學術肯定尤為可貴。

2025年10月24日 09:23

從《天堂》追到AI世代  柯志鴻鑽研「成癮」20年領先國際

從《天堂》追到AI世代  柯志鴻鑽研「成癮」20年領先國際

電腦、網路遊戲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連,高雄小港醫院精神科主任柯志鴻建立網路成癮診斷準則,與相關腦影像學研究,締造AI時代先聲,並入選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排名台灣醫師前20傑。他說,此來自國際的肯定,反映在科技演變下,成癮研究已跨越醫學,成為理解人類數位行為的重要窗口。

2025年10月25日 09:23

坣娜胰臟癌逝 醫揭「癌王」殘酷真相:藥物少得可憐

坣娜胰臟癌逝 醫揭「癌王」殘酷真相:藥物少得可憐

資深歌手坣娜於10月16日因胰臟癌病逝,享年59歲。演藝圈好友與歌迷紛紛表達不捨。而坣娜的離世,也讓民眾再度關注被稱為「癌王」的胰臟癌。《ETtoday新聞雲》專訪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醫師陳三奇,解析胰臟癌治療棘手之處,連醫師都搖頭嘆「被稱為癌王真的是有原因的」!

2025年10月30日 15:49

【廣編】轉移性荷爾蒙陽性乳癌Trop-2 ADC藥物納健保 估逾百名癌友受惠省下百萬藥費

【廣編】轉移性荷爾蒙陽性乳癌Trop-2 ADC藥物納健保 估逾百名癌友受惠省下百萬藥費

10月為國際乳癌防治月,健保署宣布自114年10月1日起,部分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的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HR+/HER2-)乳癌患者,第三線使用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ADC) 治療將正式納入健保給付,預估每年將有超過700名病友受惠,省下百萬藥費,成為今年最令人振奮的乳癌防治消息。

2025年10月30日 15:18

婦「無痛血尿」竟是癌 醫揪輸尿管5cm腫瘤

婦「無痛血尿」竟是癌 醫揪輸尿管5cm腫瘤

67歲的林女士近期出現間歇性的無痛血尿,到醫院檢查發現左側輸尿管末端長了一顆5公分的腫瘤,且有腎水腫情形,確診為「輸尿管泌尿上皮癌」。醫師指出,長期吸菸、處於環境汙染及具家族史者都是危險因子,該癌症狀並不明顯,常見表現為無痛性血尿,若置之不理,腫瘤可能造成阻塞及腎衰竭、遠端轉移。

2025年10月30日 14:41

男性癌症第3位!「攝護腺癌」3大明顯症狀別輕忽

男性癌症第3位!「攝護腺癌」3大明顯症狀別輕忽

「攝護腺癌」為我國男性發生率第三位的癌症,死亡率居第六。國健署提醒,男性民應留意身體異常徵兆,若出現「排尿異常、夜尿頻繁或不明骨骼疼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評估,以利早期診斷與治療。

2025年10月30日 13:00

試管嬰兒補助最高15萬!衛福部11月新制 流感疫苗擴大施打

試管嬰兒補助最高15萬!衛福部11月新制 流感疫苗擴大施打

衛福部11月起有多項重大新制上路,包含「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3.0」正式上路,首胎第1次申請補助最高可達15萬元;公費流感、新冠疫苗開放第二階段對象「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接種;為緩解急診壅塞,「假日輕急症中心UCC」也從11/2開使啟動,讓民眾假日出現急需處置的輕症可以不用擠大醫院急診,部分負擔也更便宜。

2025年10月30日 12:34

眼袋讓人老10歲 「眼神管理」成年輕人新焦慮!專業醫師揭除眼袋形成原因與解方

眼袋讓人老10歲 「眼神管理」成年輕人新焦慮!專業醫師揭除眼袋形成原因與解方

即使疫情已經過去,不少人仍習慣戴著口罩出門,看人的第一眼不再是整張臉,而是眼神是否明亮有神,「眼神管理」因此成了外貌印象的關鍵。光澤診所整形外科陳威臣醫師指出,近年門診中詢問「眼袋怎麼消」、「如何改善眼袋」的患者顯著增加,且年齡層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眼袋不僅與年齡有關,長期生活習慣不良也會使眼下浮腫、鬆弛,甚至伴隨黑眼圈,看起來顯得疲憊、顯老,老化問題提早浮現。

2025年10月30日 11:25

坣娜胰臟癌逝 醫:「內視鏡超音波」可助高危險群早期確診

坣娜胰臟癌逝 醫:「內視鏡超音波」可助高危險群早期確診

每年11月是「胰臟癌意識月」,昨卻傳出歌手坣娜死於此症的遺憾消息。萬芳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智翔說,「內視鏡超音波」克服傳統檢查痛點,已成為早期偵測胰臟病變的重要選項,不僅可助醫師近距離觀察胰臟,還能進行抽吸、切片,對高風險族群尤為關鍵。

2025年10月30日 11:09

晚上睡不好、白天腦袋昏恐陷「惡性循環」 專家揭助眠關鍵營養素

晚上睡不好、白天腦袋昏恐陷「惡性循環」 專家揭助眠關鍵營養素

上班族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常讓人白天腦袋昏沉,這恐怕是身體發出警訊!藥師指出,隨著年齡增長,體內褪黑激素的分泌量會逐漸下降,更容易出現睡眠問題,然而睡眠就像是幫大腦和身體「按下重置鍵」,一旦沒有睡好,大腦缺乏修復,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思緒混亂等狀況就會找上門,長期更拖垮免疫力,衝擊身體健康。要改善睡眠問題,除了生活作息、睡眠環境調整,「補對營養素」也能幫助入睡、提升睡眠品質。

2025年10月30日 10:31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