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的人也不例外! 甩掉脂肪肝就靠這5飲食策略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

隨著飲食西化與生活習慣改變,脂肪肝可說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根據統計,在我國40~69歲的人當中,約7成有「脂肪肝」問題!脂肪肝若放任不管,有可能會漸漸演變成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脂肪肝無症狀難察覺 與飲酒、飲食密不可分

營養師高敏敏表示,大多數的脂肪肝是沒有症狀的,幾乎不會被察覺,都是在健康檢查、進行腹部超音波時,才被醫生告知有脂肪肝的情形。導致脂肪肝的原因,除了長期飲酒造成酒精性脂肪肝,不喝酒也會有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與飲食息息相關!她說,許多人以為吃得太油才會有脂肪肝,其實更大的問題是,吃得太多的醣類食物,如含糖飲、甜點、麵包等使血糖升高,在胰島素作用下,會將血糖轉換成肝醣,如果肝醣量太多,肝臟便會將多餘的肝糖以三酸甘油酯儲存,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脂肪肝。

4種人最易得脂肪肝 瘦的人也暗藏風險

而哪些人比較容易得到脂肪肝呢?高敏敏指出,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症、代謝症候群等,有較高的風險得到脂肪肝。此外,瘦的人就不會有脂肪肝嗎?實際上,有些人雖然看起來很瘦,但肝臟卻肥膩膩。

脂肪肝可逆轉 這樣吃避免脂肪堆積

高敏敏指出,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只要控制飲食、規律運動,減輕體重,脂肪肝就很有可能減少大半!建議把握5秘訣「低熱量、少油脂、低糖類、高纖維、適量蛋白質」,就可以避免脂肪堆積在身體裡。

低熱量

少吃零食、甜膩、油炸、油煎、油酥等高熱量食物。高敏敏說,尤其是含精緻糖類的零食,如蛋糕、冰淇淋、含糖飲料、餅乾、糖果等,內含的營養素不多,卻會提供大量的熱量、精緻糖、脂肪,可說是減重大地雷,能避就避。

此外,每天飲食應以三餐為主,不可偏重任何一餐;養成不吃點心習慣,若是餐與餐之間感到飢餓了,可選擇選體積大、熱量低之食物,例如:大番茄、蒟蒻等。當然,更應該避開熱量驚人、導致啤酒肚的酒類。

少油脂

高敏敏表示,造成脂肪肝的另一個兇手-油脂類,分成飽和脂肪酸及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在室溫下會呈現固體狀,如豬油。飽和脂肪酸如果攝取過多,會影響心血管健康,也會造成脂肪肝。

不飽和脂肪酸則為液態,如植物油。一般認為不飽和脂肪酸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形成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其中,又以橄欖油、苦茶油、麻油及堅果油含量較多。

她提到,無論是飽和脂肪酸或不飽和脂肪酸,都是人體內必需的脂肪酸,缺一不可,只要不過量,都算是有益健康的好油。

低醣類

醣類即是俗稱的碳水化合物、澱粉,主要分為「精緻澱粉」、「未精緻澱粉」。精緻澱粉像是白米、麵條、麵包、白土司等;未精緻澱粉則像是糙米、五穀米、燕麥、紅豆、綠豆等。

高敏敏建議,攝取以「未精緻澱粉」為優先考量,因為未精緻澱粉比較難以被消化、分解以及吸收,可延長飽足感不易餓,而且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維生素B群,營養更充足。

高纖維

高敏敏提醒,纖維質會延緩食物消化、營養吸收,進而減緩醣類吸收。可多攝取蔬菜,尤其是深綠色蔬菜,除了有大量膳食纖維,還有大量的植化素,對健康有益。另外,含鉀豐富的蔬菜,如菠菜、空心菜、香菇等也可以多攝取。

而膳食纖維來源之一的水果,因為富含天然果糖,若攝取過多也可能會以三酸甘油脂的形式儲存在身體裡;但因為水果含豐富維生素C,可以增強抵抗力,建議一天最多吃2~4份水果即可,一份的概念是把水果放入一般飯碗大約8分滿碗,且不要在同一餐吃,而是分在2~3餐吃。

適量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肌肉組織、內臟器官的重要成份,體內許多生理功能也需要蛋白質參與,像是酵素、抗體、荷爾蒙都由蛋白質組成。如果攝取不足,雖然可讓身體變瘦、體重減輕,但也得擔心會有肌少症問題,導致力氣變小、活力變差,容易疲倦無力。

高敏敏建議,可多攝取優質的蛋白質,如白肉類的雞肉、魚肉、雞蛋等,或者植物性蛋白質,如黃豆、黑豆、毛豆等。盡量少吃紅肉類,如牛肉、豬肉、羊肉,若要食用,則以瘦肉為主,把肥肉跟外皮去除,避免吃進過多的飽和脂肪,造成身體負擔。 

(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延伸閱讀:
4飲食習慣都會養肥肝! 老生常談的叮嚀最重要
這些生活習慣害人不淺! 2成肝癌都由脂肪肝轉變而來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美國乳牛場爆發H5N1!最新研究:高溫殺菌「仍檢測到具傳染性病毒」

美國乳牛場爆發H5N1!最新研究:高溫殺菌「仍檢測到具傳染性病毒」

美國乳牛場近期爆發H5N1禽流感疫情,2024年6月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簡稱NIAID)於國際頂級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發布最新研究。

2024年06月30日 00:26

發現「胎便」未及時剖腹…新生兒亡判賠1400萬 名醫怒:真的太扯

發現「胎便」未及時剖腹…新生兒亡判賠1400萬 名醫怒:真的太扯

台中1名孕婦2019年住院待產,醫生催生時發現羊水有胎便,未及時執行剖腹產,經使用真空吸引器未果才進行剖腹手術,導致新生兒出生休克、急救後死亡,氣得家屬提出告訴。雖然醫生、醫院刑事部分獲不起訴,但民事法庭審理後認定有醫療疏失,判處醫生與院方應賠償共1400餘萬元,引發醫界反彈。

2024年06月29日 23:41

咖啡+奶怎麼選?營養師一次解密「牛奶、奶精、煉乳」

咖啡+奶怎麼選?營養師一次解密「牛奶、奶精、煉乳」

現在的咖啡喝法多元,除了常見的奶精,還會加入牛奶做成拿鐵,或者使用煉乳做越式咖啡,但到底哪種喝法比較好?台南市立醫院營養師詹蕥顄一次解析這三種奶類的營養差異,建議選擇天然鮮乳,避開含氫化植物油的人工奶精,更能兼顧口感和健康。

2024年06月29日 22:06

酒精也中了!6物品「不該塗寶寶身上」 醫示警:以前認為很好

酒精也中了!6物品「不該塗寶寶身上」 醫示警:以前認為很好

兒科醫師傑登醫師指出,嬰兒的神經系統和免疫力都還在發育中,因此有些「以前認為很好」的東西,後來被發現對孩子可能有害,包括麻油、薄荷脹氣膏、樟腦、大人濕疹藥膏、防蚊精油 - 檸檬桉油(PMD)與酒精。他示警,「這6種物品」不該往寶寶身上塗,提醒家長們一定要避開,才能讓孩子健康長大。

2024年06月29日 20:18

這波新冠傳很快!台大醫示警:「變異株LB.1接力」恐進高原期

這波新冠傳很快!台大醫示警:「變異株LB.1接力」恐進高原期

國內進入第六波新冠疫情,上周新冠就診人次超過9萬,本土併發症通報人數也達817例,已經超過第五波疫情最高點。疾病管制署目前預估疫情會在7月中旬達到高峰,但後續趨勢還要觀察,感染科權威、台大醫師黃立民表示,這波疫情傳播速度快,病例快速上升,高峰後應該會快速下降,除非有新的變異株LB.1去接力,就可能變成高原期。

2024年06月29日 17:36

體感飆44度! 營養師揭「13時間點必喝水」

體感飆44度! 營養師揭「13時間點必喝水」

未來一周高溫炎熱,中部以北局部地區高溫上看37度以上,氣象署一周體感溫度預報顯示,今大台北體感溫度上看44度。營養師提醒,天氣炎熱一定要記得補充水分,有13個重要時間點建議要喝。像是剛睡醒、流汗時、運動前中後,另外,下午疲勞及參與重要活動前,也不能忘記。

2024年06月29日 13:26

急診壅塞是日常!台大院長親揭每周「人最多時刻」 非新冠單一因素

急診壅塞是日常!台大院長親揭每周「人最多時刻」 非新冠單一因素

國內近期進入第六波新冠Omicron疫情,呼吸道疾病患者大增,讓台大醫院急診壅塞、等床病患滿到大廳的議題又受討論。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今(29)日表示,急診壅塞已經是台大的日常!因為六日沒有門診,每到星期一、星期二就是最擁擠的時候,強調非現在才有或者新冠疫情等單一因素造成。

2024年06月29日 12:39

25歲男感覺「髮際線往後移」! 醫檢查:雄性禿第三期

25歲男感覺「髮際線往後移」! 醫檢查:雄性禿第三期

夏天炎熱高溫,許多人流汗後,頭皮問題也找上門。據統計,高達9成的台灣人認為,濕熱氣候下,以頭皮出油問題最為惱人,另外有4成民眾認為自身有落髮困擾。恩主公醫院皮膚科主任王綺嫻提到,先前有一名25歲的男性患者,發現自己額頭的髮際線有後移的情況,經過檢查,確診為型態禿,也就是雄性禿第三期。

2024年06月29日 12:02

衛福部預告修博愛座為「優先席」 民團:盼重啟身權法修法

衛福部預告修博愛座為「優先席」 民團:盼重啟身權法修法

博愛座議題爭議頻傳,衛福部社家署28日預告修正「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草案,擬將「博愛座」修為「優先席」,並將優先乘坐博愛座對象之老弱婦孺修改為其他實際需要者,且為及早施行,縮短公告期間為7日。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表示,認同此次修改,過去也一直有這樣的呼籲。但期待的仍是整個身權法重新檢討。

2024年06月29日 10:4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