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10公尺都很困難! 嚴重恐截肢的下肢周邊動脈阻塞

▲下肢周邊動脈阻塞。(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的腳都很冰冷,走一點路就會痠痛,得停下來休息。」老太太捶著腿抱怨著。

聽完描述,黃柏森醫師便為老太太量測腳背的脈搏,因為這些都是下肢血管阻塞的典型表現,屬於心血管的治療範疇,但因為民眾對此疾病的認識不足,誤以為是關節或筋骨的問題而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

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黃柏森醫師指出,導致下肢血管阻塞的原因主要是動脈粥狀硬化,也就是膽固醇堆積在血管壁,血管管徑愈來愈小,使得組織無法獲得充足的血液供應而產生各種症狀。

下肢周邊動脈阻塞,常見症狀別輕忽

未即時治療,恐怕要截肢

黃柏森醫師解釋,除了足部冰冷、腳麻以外,下肢血管阻塞進展到中度時會以「間歇性跛行」來表現,也就是在行走一段距離後便感到腿部痠麻、疼痛、無力,必須停下來休息才能繼續行走。隨著疾病惡化,行走距離將愈來愈短。尤其是天氣較冷的時候,血管收縮,這些症狀會更加明顯。

隨著血管阻塞程度變高,腿部缺乏養分供應將會導致持續性的疼痛,且一旦受傷,即使是很小的傷口也會難以癒合;若未即時治療,皮膚將缺血壞死,而變成紫黑色,甚至併發感染而需要截肢處理。

身為醫師,最不樂見的就是截肢,因為截肢不僅影響患者外觀、行走功能、工作能力,此外,截肢後死亡率在一年內高達34%,對家屬的心理與經濟皆是很大的負擔。

治療下肢周邊動脈阻塞,三高務必控制達標

黃柏森醫師說明,下肢血管阻塞、冠狀動脈阻塞、中風皆屬於血管阻塞的疾病,面對各種血管阻塞,務必將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嚴格控制,並視情況搭配使用預防血栓形成的藥物,並且定期回診追蹤調整用藥。

而針對民眾常詢問的促進血液循環的健康食品,不論是國際治療指引或是臨床經驗都覺得治療反應不一,只能當作附加治療,民眾務必還是需要找尋專業醫師並配合醫師處方用藥。

下肢血管阻塞的治療方式

黃柏森醫師說,當血管阻塞程度已經太高,單靠藥物不足以治療時,進一步下肢血管阻塞的治療可分為外科繞道手術或導管介入手術。外科繞道手術是取下一段病患的靜脈或是用人工血管嫁接於血管上游和血管下游健康的部位,讓血流可以繞道跨過狹窄阻塞的地方恢復遠端的血流供應,手術需要全身麻醉,侵入性及麻醉風險較高,但目前研究認為長期維持血流暢通的機會較高。

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的治療選項

介入性導管手術的侵入性則較低,過程類似於大家熟悉的「心導管手術」,醫師會在X光輔助下,將導管放入狹窄的動脈中,利用醫療器材來拓寬血管管徑。由於下肢血管管徑較大,而且血管會隨著腿部動作伸縮、扭曲或彎折,如果置放堅硬的金屬支架,可能有支架變形折斷的風險,因此目前國際上的共識是「leave nothing behind」,盡量不要在體內放入金屬支架。

進行導管手術,最常見的有氣球導管擴張術,利用氣球導管將硬化的膽固醇斑塊壓扁而擴大血管管徑,然而當斑塊太硬或阻塞程度太高時,其效果有限。假使氣球導管撐過之後,管徑依舊狹小,必要時會再放入金屬支架以維持血流。

除了氣球導管與支架以外,為了防止日後血管壁發炎、纖維化導致血管再度狹窄,可考慮使用塗藥球囊將紫杉醇藥物塗至血管壁內,抑制血管壁細胞增生,避免或是延緩血管再次阻塞,目前研究指出,使用一般氣球擴張術,2年內血管暢通率約5成,若是使用塗藥球囊,2年內血管暢通率則可提高到約8成左右。

導管手術的進階工具

黃柏森醫師解釋,部分患者的鈣化斑塊在氣球擴張術之後不易壓扁,而鈣化如同牆壁的斑塊也會影響塗藥球囊的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考慮採用斑塊旋切術,也就是一種去除血管內斑塊的裝置,透過刮除或旋磨的方式去除粥狀硬化斑塊,恢復血管管徑,讓血管更持久地暢通、不阻塞。

由於治療的方式很多,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選用合適的做法,並非每個病灶都需要使用斑塊旋切裝置這樣的治療方式,但在某些特別的病灶就得多花點精力來處理,例如阻塞長度較長、鈣化嚴重的病灶等,尤其是位於關節處的血管,因為比較不適合放置支架,因此比較建議使用斑塊旋切搭配塗藥球囊來治療。

黃柏森醫師回憶,曾經有位90歲的老太太,右腳跛行已經兩、三年之久,漸漸嚴重到走10公尺去上廁所都會痠痛到無法行走。檢查發現右鼠蹊部的血管有嚴重鈣化的斑塊導致血管幾乎完全阻塞,當時花了30分鐘才終於穿過病灶,使用氣球導管擴張仍無法打開血管管徑,於是決定進行斑塊旋切術,經過多次刮除終於將塞滿血管的斑塊刮除,再搭配塗藥球囊完成治療。後續經過一年半的追蹤,沒有發生再狹窄,病人也沒有跛行症狀,能夠自行上廁所或走到隔壁跟鄰居串門子,讓老太太十分開心。

如何預防下肢周邊動脈阻塞?

黃柏森醫師再次強調,患者務必按時服藥,好好控制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可以有效降低下肢血管阻塞的風險。適度的行走復健能夠改善下肢血液循環,也能刺激側枝循環血管增生。

此外,氣溫較低時,血管容易收縮使症狀惡化,因此要多多注意保暖。由於糖尿病患者大多合併神經病變導致感覺遲鈍,平日須留意足底及腳指頭皮膚的狀況,若有傷口便需謹慎照顧或就醫,以免感染惡化,甚至截肢。

黃柏森醫師提醒,因為民眾對於下肢血管阻塞較不熟悉,容易延誤就醫,甚至拖到腳趾發黑,此時治療難度很高效果也較差,因此呼籲民眾要對腿部冰冷、痠麻、疼痛提高警覺,及早就醫、及早治療。

血液循環不佳的組織容易出現不易癒合的傷口,若發現足部傷口超過兩周仍未有癒合跡象,便須檢查是否有動脈阻塞或靜脈疾病的問題。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女性也會心臟病發 – 冠狀動脈微血管功能障礙(懶人包)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救回險遭放棄的胎兒超過300個 陳持平無悔的「辛德勒」之路

救回險遭放棄的胎兒超過300個 陳持平無悔的「辛德勒」之路

他是醫界的「辛德勒」,多年來承擔壓力與風險,救回許多原本要被放棄的健康胎兒。馬偕醫院婦產科教授陳持平於日前入選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並名列台灣醫師前20傑。他說,感謝國際鼓勵,但他更珍視生命的重量,每次抱著那些「死裡逃生」的孩子,心中那股幸福感,相較學術肯定尤為可貴。

2025年10月24日 09:23

從《天堂》追到AI世代  柯志鴻鑽研「成癮」20年領先國際

從《天堂》追到AI世代  柯志鴻鑽研「成癮」20年領先國際

電腦、網路遊戲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連,高雄小港醫院精神科主任柯志鴻建立網路成癮診斷準則,與相關腦影像學研究,締造AI時代先聲,並入選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排名台灣醫師前20傑。他說,此來自國際的肯定,反映在科技演變下,成癮研究已跨越醫學,成為理解人類數位行為的重要窗口。

2025年10月25日 09:23

深耕台灣逾30年 藥廠三度獲頒優良外商獎

深耕台灣逾30年 藥廠三度獲頒優良外商獎

在台深耕超過30年的外商製藥公司「台灣諾華」,今年第三度榮獲經濟部金商獎「優良外商」肯定,並獲副總統蕭美琴接見。台灣諾華總裁Keizo Miyazawa表示,獲獎是對公司持續投資台灣、引進創新醫藥的認可。

2025年10月31日 23:14

打造AED救命地圖!公私協力推動公民行動「讓圖資精準化」

打造AED救命地圖!公私協力推動公民行動「讓圖資精準化」

使用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搶救心臟驟停患者,可降低到院前死亡率,讓民眾及時找到AED是一大關鍵。厚生會全⺠急救委員會、愛陌生協會、開放文化基金會與實現會社共同推動「Taiwan AED Google Map 全民建置行動」,提升查找的精確性與方便性,讓每一台救命設備就能發揮最大價值,進而多挽救一條寶貴的生命。

2025年10月31日 19:06

歷經2次流產!孕婦堅持生下「內臟外露」寶寶 醫連夜開刀救命

歷經2次流產!孕婦堅持生下「內臟外露」寶寶 醫連夜開刀救命

大陸杭州一名34歲盧姓女子(化名)婚後歷經2次流產,今年初終於又懷上期待已久的孩子,但懷孕12週產檢時,超音波顯示胎兒大部分肝臟位於腹腔外,被診斷為「巨大型臍膨出」,讓她一度陷入絕望。所幸在盧女生下寶寶,由醫護團隊連夜搶救照顧,女嬰成功康復活下來。

2025年10月31日 18:38

50歲後…快不一定好! 研究:慢速健走燃脂更勝快走

50歲後…快不一定好! 研究:慢速健走燃脂更勝快走

你不必走得很快,也能達到「顯著」的燃脂效果。許多人以為,只有高強度運動才能燃燒脂肪、減輕體重。但一項針對50歲以上女性的最新研究顯示,在健走方面,情況並非如此。

2025年10月31日 14:55

感染性主動脈瘤20年增3倍!長庚研究:開刀手術存活率優於支架

感染性主動脈瘤20年增3倍!長庚研究:開刀手術存活率優於支架

主動脈疾病研究有新進展!台灣健保自從2010年給付血管內微創支架修補之後逐漸普及,並取代傳統開放手術成為臨床常見選擇,不過,林口長庚醫院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對於感染性原發性主動脈瘤治療,開放手術雖然初期風險略高,但長期存活率明顯優於支架手術。研究也顯示台灣的感染性主動脈瘤發生率逐年增加,過去20年來患者增加約三倍。

2025年10月31日 14:36

他傷口潰爛10多年「靜脈瓣膜閉鎖不全」作祟 6症狀當心

他傷口潰爛10多年「靜脈瓣膜閉鎖不全」作祟 6症狀當心

61歲賴姓男子腳踝傷口潰爛10多年無法癒合,輾轉於各家外科診所治療,洗澡時必須以塑膠袋將整個小腿包起來,以防水分進入造成潰爛惡化,數月前因為傷口擴大至巴掌大小,治療2個月仍無好轉,醫師懷疑與靜脈曲張有關,建議轉診至心臟外科求診,最後才確認是「靜脈瓣膜嚴重閉鎖不全」引起。

2025年10月31日 11:56

坣娜肺腺癌病逝!「8症狀」常被誤認感冒 醫:確診超過7成末期

坣娜肺腺癌病逝!「8症狀」常被誤認感冒 醫:確診超過7成末期

歌手坣娜死訊震驚演藝圈,老公今日證實她是肺腺癌離世。醫師指出,肺腺癌早期徵兆常被誤認為感冒,等到確診超過7成已是末期,要留意一旦出現「咳嗽持續2周以上、有氣喘、胸痛、背痛、頭痛、喉嚨痛、聲音沙啞、咳血」等症狀,要盡快就醫檢查。

2025年10月31日 11:27

哈佛研究「每天半匙橄欖油可減重」 專家揭1成分有助代謝

哈佛研究「每天半匙橄欖油可減重」 專家揭1成分有助代謝

想減肥不是不能吃油,重點是要吃「好油」。食品專家楊世煒(韋恩)在臉書分享,最新研究顛覆「減重要少吃油」的觀念,若每天攝取半湯匙、約7克的橄欖油,不僅較不易發胖,甚至能讓人瘦下來。

2025年10月31日 10:2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