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多拉多反覆無「腸」 當心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炎炎夏日,民眾偏好吃冷食、喝涼飲,容易因為食物保存不佳,急性腸胃炎患者跟著增加,常見上吐下瀉典型症狀,多數患者經休養治療後,約在2-3天內症狀可獲得緩解。面對偶發性腹瀉,容易被認為是一時吃壞肚子不以為意,倘若經常腹瀉、腹痛頻率突增加,甚至伴隨血便、黏液便等症狀,可就不能輕忽,務必就醫檢查。

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馮意哲醫師表示,不同於急性腸胃炎,發炎性腸道疾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好發年齡為二十至四十歲,患者腸道因持續發炎造成反覆腹瀉達四週以上,如不及早診斷就醫,嚴重者恐面臨手術切腸風險。



不明原因腹痛、腹瀉要提高警覺!

馮意哲醫師解釋,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兩者都可能出現腹瀉、腹痛、發燒、血便、噁心、嘔吐等症狀,影響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營養不良、體重減輕、肌肉流失、甚至出現貧血。

雖發病初期症狀雷同,但病程進展大不同。潰瘍性結腸炎主要是侵犯大腸黏膜,發炎部位呈連續性的變化,病灶以較淺的黏膜層為主,較少侵犯到黏膜下層,持續發炎的結果會造成纖維化,腸道縮短,而再生的黏膜造成內壁凹凸不平,而有偽息肉產生; 而克隆氏症的整個消化道都可能受到侵犯,從口腔、食道、胃、空腸、迴腸、結腸、到直腸,發炎部位呈跳躍性,因侵犯部位較深,可能影響整層腸壁,容易發生膿瘍及廔管等。目前臨床上會透過胃腸道內視鏡或電腦斷層或腸道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以及糞便鈣衞蛋白檢測等方式來評估腸道發炎情況。



治療選擇多 追求腸道黏膜癒合為首要

發炎性腸道疾病雖無法治癒但可以控制,現有治療包含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及手術治療等。醫師根據患者症狀,搭配病灶發炎範圍、嚴重程度,開立不同的藥物組合,來控制腸道發炎,以幫助患者腸道黏膜癒合為首要治療目標。

患者若接受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的治療反應不如預期或副作用令患者無法承受,健保已給付生物製劑可供治療選擇,以提升治療成效,幫助疾病緩解,達到治療目標。

腸道發炎不控制,小心併發症佈全身

馮意哲醫師提及,發炎性腸道疾病影響所及不單是腸道本身,更可能衍生全身性併發症,臨床曾觀察到患者因疾病控制不佳,腸道反覆發炎,導致潰瘍性結腸炎惡化造成腸穿孔,長期下來,恐提高罹患大腸癌風險;至於克隆氏症則因疾病控制不佳,造成腸道狹窄、瘻管、膿瘍等併發症。不僅如此,上述兩類疾病隨著罹病時間越長,伴隨腸道外症狀發生的風險也越高,如:貧血、眼睛虹彩炎、關節炎、肝炎等。

馮意哲醫師呼籲,早期診斷與持續治療是疾病控制不二法門,即使因治療而改善症狀,也不能輕忽,務必定期回診、持續治療並監測發炎情形,以達到腸道黏膜癒合的理想治療目標,避免住院率與再手術風險。

「食」在要注意!治療搭配作息 腸保健康有訣竅

俗話說吃飯皇帝大,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而言,卻經常面臨吃越多、拉越多窘境,導致營養不良,對飲食選擇卻步。馮意哲醫師提醒,均衡飲食為原則,但不容易消化、口味過重的食品應儘量避免,如牛奶、優格、起司、玉米糖漿、小麥、豆漿等,油炸、碳酸飲料、調味過重的食物也應該少碰;生活習慣上,應避免煙酒,不要熬夜,避免過度勞累,養成規律作息。

馮意哲醫師指出,不少患者因病影響生活、職場、學業與人際關係而備感挫折,他鼓勵病友,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是一場持久戰,隨著醫藥科技進步,治療選擇日趨多元且療效亦不斷提升,只要配合醫囑、定期檢查治療,搭配均衡飲食與規律作息,就能與病同行並保有一定的生活品質。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一直跑廁所,實在很困擾的 – 腸躁症(懶人包)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男大生擠痘痘慘了!「肺穿10多洞」壞死 醫警告:這三角區別亂擠

男大生擠痘痘慘了!「肺穿10多洞」壞死 醫警告:這三角區別亂擠

大陸一名20歲的大二學生小林(化名)近日因擠痘痘,不慎引發嚴重併發症,最終導致肺部出現十餘個空洞、部分組織壞死,所幸經治療後已康復出院。醫師提醒民眾,臉部尤其是危險三角區的痘痘切勿任意擠壓,一旦出現發燒或呼吸不適,應立即就醫。

2025年11月23日 10:44

濕熱天氣恐害早產風險增3倍 研究:綠地可保護母嬰健康

濕熱天氣恐害早產風險增3倍 研究:綠地可保護母嬰健康

都市綠地不僅能讓人心情放鬆,還可幫助孕婦和寶寶對抗氣候變遷帶來的健康衝擊。國內最新研究發現,懷孕期間、特別是懷孕後期,若暴露於偏高氣溫,發生早產、低出生體重的風險相對提高約3倍,但只要居住在綠地較多的地區,這些不良影響可望明顯減輕。

2025年11月23日 10:03

他右膝痛足底麻竟是「跑者膝」 愛長跑關節過度使用釀禍 

他右膝痛足底麻竟是「跑者膝」 愛長跑關節過度使用釀禍 

43歲的李先生是長跑愛好者,近來卻飽受右膝疼痛與足底麻木困擾,被診斷為膝關節過度使用所致的「跑者膝」,後續接受西醫治療有短暫改善,但每次長跑後疼痛感更加延長,膝關節一度無法正常彎曲。中醫師指出,長期進行單一活動會造成特定經絡過度使用,導致經絡失衡與氣血滯礙,後續透過針灸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止痛與改善麻木效果。

2025年11月23日 08:58

結紮後精子去哪 醫解答:在休息室「自然離職」

結紮後精子去哪 醫解答:在休息室「自然離職」

泌尿科醫師陳忠佐分享,男性結紮後,精子到底去哪裡了,「就像是沒有排班的員工,留在休息室等到『自然離職』。」

2025年11月23日 07:13

美爆首例人類染H5N5亡!疾管署估人傳人風險低:旅遊警示維持一級

美爆首例人類染H5N5亡!疾管署估人傳人風險低:旅遊警示維持一級

美國華盛頓州官方21日證實,一名高齡居民因感染罕見的H5N5型禽流感病毒死亡,這起案例也被認為是全球首宗人類感染H5N5並致死的紀錄。我疾管署今(22)日表示,華盛頓目前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在今年4月已經提升至第一級注意,目前評估人傳人風險低,會維持現行旅遊疫情警示,並持續監測。

2025年11月22日 21:02

出生3天就開胸、住院半年才回家 早產兒學姐回台大鼓勵學弟妹

出生3天就開胸、住院半年才回家 早產兒學姐回台大鼓勵學弟妹

今年6歲的茵茵,穿著小公主禮服神采奕奕的樣子,很難想像她時出生僅718公克,是個極低體重早產兒。茵茵爸爸今天帶著她參與台大醫院早產兒回娘家活動,回想當時在出生第三天就接受開胸手術,住進新生兒加護病房,住院半年才第一次回到家,到現在已經長成身高體重都在第五十百分位以上亭亭玉立的小女孩,也順利進入小學,今天特別以「大學姐」的身分來鼓勵學弟妹們,也向醫護人員道謝。

2025年11月22日 18:21

蘇丹紅化妝品「鎖定12業者」 食藥署再驗原料濃度:確認是否蓄意

蘇丹紅化妝品「鎖定12業者」 食藥署再驗原料濃度:確認是否蓄意

台灣首次在化妝品驗出禁用蘇丹色素,衛福部食藥署今(22)日表示,追查新加坡原料輸入商「亦鴻企業有限公司」下游業者,排除非國內與原料出口商,總共有12家業者列入調查,最快下週一公布受影響狀況。另外,正對問題原料進行「定量檢測」確認蘇丹紅濃度,釐清是否蓄意添加,也發文請新加坡政府協助調查。

2025年11月22日 16:16

胃炎用藥「溶離試驗不合格」恐影響藥效 回收145萬顆

胃炎用藥「溶離試驗不合格」恐影響藥效 回收145萬顆

衛福部食藥署公布,治療胃炎、膽石疝痛等疾病的處方藥「”強生”舒胃糖衣錠10毫克」,出現溶離試驗結果不符合檢驗規格,恐影響藥效,廠商將於12月11日前回收共2批、約145萬顆完成。

2025年11月22日 12:3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