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約508萬人罹患高血壓!十大死因3種跟它有關


圖文/常春月刊

時序進入秋季,天氣多變化,低溫與溫度驟降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因而增加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依據108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因高血壓導致的心血管疾病死因,例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列在十大死因第2位、第4位及第8位,共造成38,290人死亡,即每4.5個死亡人數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的三種死因。

「沉默殺手」高血壓無明顯症狀 是中風、心臟病元凶之一

高血壓的成因是多面向性的,包括環境因素、體重過重、攝取過多鹽分與酒類、缺乏適量運動等。依據2016-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達25.82%,推估約有508萬人罹患高血壓,且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

由於血壓升高時,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很多人都是在健檢或是看醫生的時候才發現,甚至有人第一次發生症狀就是中風。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醫師表示,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所引起的壓力,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當血壓達130/85 mmHg即有偏高情形,140/90 mmHg以上就代表有高血壓,而且高血壓可能造成很多後遺症,會影響到腦部、心臟、腎臟和眼睛等。
 


白袍恐懼症易使血壓飆 居家測量有這些注意事項

國民健康署提醒,若出現白袍恐懼症,即為看到醫護人員血壓會不自覺飆高,建議可善用國健署建置「全國社區血壓測量網絡地圖」的血壓量測服務資訊,而若量血壓採居家進行,建議使用衛生福利部核發「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的血壓計作為家中常備血壓計,並注意要定期校正檢查。

此外,量血壓時須注意不交談、不憋尿、不翹腳、壓脈帶不低於心臟、挽袖、腰部挺直、腳底自然垂放,才能正確量血壓。
 


控制血壓避免併發症 牢記中風口訣把握治療黃金期

今年全球經歷COVID-19疫情的衝擊,個人自我防護固然重要,但血壓自我管理更不容忽視,並牢記FAST中風口訣:「臉歪手垂大舌頭 記下時間快送醫」,避免錯失治療黃金時間。

王英偉提醒,掌握以下三個簡易步驟,就能輕鬆做好血壓3C自我管理:

1、記得定期量血壓(Check):

18歲以上的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有高血壓家族史更應該從年輕起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並利用紙本或手機下載相關健康管理軟體紀錄血壓數值,除可自我監測血壓變化情形,亦可幫助醫療人員瞭解血壓控制情形,做為治療依據。



2、健康生活型態不可少(Change):

在日常生活上,更要落實良好生活型態,如採低油、糖、鹽及高纖的飲食、拒菸酒、適度運動(1天至少運動30分鐘),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有助於血壓控制,減少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的風險。

3、按時吃藥要記牢(Control):

血壓不是固定的數值,會隨著時間、情緒、季節有些許變化,除落實良好生活型態外,更需持續規律服藥,切勿擅自停藥,讓病情得到妥善的控制。高血壓治療目標值依罹患慢性疾病種類及年齡層不同,會有所差異。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人建議至少維持在血壓值140/90 mmHg以下,對於罹患慢性病及老人族群,血壓控制則更為重要,針對個人合適的控制範圍建議仍遵循醫師專業諮詢。

延伸閱讀:
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 5飲食地雷少碰為妙
量對血壓很重要  這3個時候量超NG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談「健康長壽」:不失能是關鍵

高齡醫學權威陳亮恭談「健康長壽」:不失能是關鍵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全健康服務中心4月30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到高齡醫學權威、台北關渡醫院院長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陳亮恭醫師分享「如何健康長壽又有生活品質」。陳亮恭直言,高齡、老化觀念必須重新調整,而高齡者是否能健康,其中最大關鍵就在於是否「失能」,建議可以從5大面向去著手改善。

2025年05月01日 10:06

刑訴鑑定新制「逾700件醫糾案卡關」 衛福部今推試辦計畫解套

刑訴鑑定新制「逾700件醫糾案卡關」 衛福部今推試辦計畫解套

涉及刑事的醫療糾紛,有時需醫師協助「醫事鑑定」以釐清案情,然而去年5月15日實施《刑事訴訟法》新制,要求鑑定人須具結、具名、出庭,不少醫師擔心遭報復、難抽空出庭等因素不願提供協助,導致刑事醫療鑑定幾乎停擺,這段期間有超過700件醫糾案遭退回各地檢查署。衛福部今(1)日表示,經過與法務部協調,即日起實施「醫療專業意見」試辦計畫,以解決當前困境。

2025年05月01日 17:38

「重聽」不只是退化!醫曝英國研究:恐是心臟衰竭警訊

「重聽」不只是退化!醫曝英國研究:恐是心臟衰竭警訊

重聽可能是「心臟衰竭」警訊!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在臉書指出,根據一項16萬人追蹤超過11年的英國研究顯示,重聽的人未來發生心臟衰竭的機會明顯升高,因此若不是外傷或發炎性疾病引起的重聽患者,應該特別檢查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2025年05月01日 16:41

「低血壓」別慌!醫曝符合「1條件」反而更長壽

「低血壓」別慌!醫曝符合「1條件」反而更長壽

大家都知道低血壓會頭暈,甚至昏倒,但其實「天生血壓低」並不一定是有問題。醫師指出,臨床上醫師更在意的是是否伴隨低血壓症狀,如果血壓偏低「但身體沒不舒服」,反而可能是長壽的象徵。

2025年05月01日 15:27

國光生技已交4缺失改善報告!沒影響產品 食藥署要再查廠

國光生技已交4缺失改善報告!沒影響產品 食藥署要再查廠

國光生技被爆料廠內有百隻老鼠在研發疫苗的實驗室亂竄,食藥署前往稽查揪出4缺失,並要求提出改正報告。食藥署今表示,已收到廠商回覆報告,內容針對4缺失提出改善,也修訂相關SOP,會再次查廠確認宣稱已經改善的是否完成,若沒有落實,仍可依《藥事法》57條開罰3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鍰。

2025年05月01日 14:26

燃燒生命工作!台中OL胃痛2個月暴瘦5公斤 竟是潰瘍嚴重腸阻塞

燃燒生命工作!台中OL胃痛2個月暴瘦5公斤 竟是潰瘍嚴重腸阻塞

今天是勞動節,但不少勞工過得不開心。台中一名黃姓上班族,因工作壓力大,造成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原本還能進食,未料潰瘍愈來愈嚴重,吃什麼吐什麼,到醫院詳細檢查,才發現因嚴重潰瘍導致腸阻塞,一個月爆瘦超過5公斤。醫師進行腸胃道繞道手術,患者才逐漸恢復康復。醫師提醒,勞工朋友如果有身體不適一定要儘早就醫,更要適時紓壓,才能遠離疾病。

2025年05月01日 13:42

她便秘10天拉不出來!狂吃菜喝水也沒用 醫揪出甲狀腺作怪

她便秘10天拉不出來!狂吃菜喝水也沒用 醫揪出甲狀腺作怪

有便秘困擾不一定是腸胃問題!一名女子努力補充纖維、水分以及運動,但仍受便秘困擾,甚至可以超過10天不排便,她情緒也受影響,上班容易與同事發生爭執。經過醫師檢查,發現她患有甲狀腺功能低下,在補充甲狀腺素後已可以自然解便,不用再依賴軟便劑。

2025年05月01日 13:31

子宮頸癌診斷年齡下降!醫建議「篩檢可提前到21歲」

子宮頸癌診斷年齡下降!醫建議「篩檢可提前到21歲」

國內外研究實證,大規模推行子宮頸抹片篩檢,可降低60%至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與死亡率,國健署也在民國84年起,提供30歲以上女性每年一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對此,醫師指出,近年許多衛生機構指引,為因應子宮頸癌診斷年齡有逐漸下降趨勢,建議篩檢起始年齡可提前至21或25歲。

2025年05月01日 12:54

他不菸不酒慘罹癌王!3個月胰臟腫瘤大一半 醫揭2警訊

他不菸不酒慘罹癌王!3個月胰臟腫瘤大一半 醫揭2警訊

胰臟癌有「癌王」之稱,令人聞之色變。一位60歲男性不菸不酒,體重忽然下降,竟是胰臟有腫瘤,僅3個月個時間腫瘤大了一半。醫師提醒,若血糖上升合併莫名的體重下降,不要以為自己減肥成功,反而要注意胰臟,因為高達8成胰臟癌病患有高血糖。

2025年05月01日 12:54

晚睡、久坐超傷腦! 專家曝日常「4惡習」:小心成失智危險群

晚睡、久坐超傷腦! 專家曝日常「4惡習」:小心成失智危險群

隨著年齡增長,腦部自然退化成為不可避免的過程。然而,美國哈佛大學醫學專家就警告,現代人有4種常見的壞習慣可能加速腦部萎縮,進而影響到認知能力。英國網媒UNILAD報導指出,這些習慣在科技時代尤為普遍,若不及時改善,恐成為失智癡呆的高危險群。

2025年05月01日 10:29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