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腎臟移植重點講解 醫師圖解說明

▲腎臟移植。(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我們的腎臟主要負責維持體內水分和電解質的平衡,並排除一些代謝廢物。當腎臟功能衰竭,患者就必須仰賴定期洗腎來維生。根據健保署統計,2019年健保支出最多是疾病是「慢性腎臟疾病」,治療費用高達533億元,接受洗腎治療的患者超過9.2萬人。

臺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主任吳明儒教授指出,腎臟移植能幫助患者脫離洗腎的羈絆,生活品質大幅提升,也有助於降低醫療支出。台灣的腎臟移植技術已相當成熟,接受腎臟移植五年後,患者存活率高達93%,而且有超過85%的移植腎臟仍然具有功能。隨著免疫抑制劑的進步,有超過半數的移植腎可以存活15至20年以上。

哪些患者需進行腎臟移植評估?

吳明儒教授表示,糖尿病是造成慢性腎臟病最常見的原因,超標的血糖會持續對腎臟造成傷害,進展到腎臟衰竭而需要洗腎的患者中約四成是因為糖尿病。另外還有許多原因可能導致慢性腎臟病,例如高血壓、腎絲球腎炎、反覆腎臟感染、泌尿道阻塞、心臟衰竭、具有腎毒性的藥物、重金屬中毒等。

腎臟衰竭常見原因

當腎臟功能惡化到一定程度時,醫師便會建議患者開始為接下來的透析治療做準備,若要接受血液透析,就要建立動靜脈瘻管,若要接受腹膜透析,就要將腹膜透析導管植入腹腔。

另一方面,患者也可以考慮接受腎臟移植的評估,經過一系列完整的檢查,諸如人類白血球抗原測定(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群組反應性抗體測定(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感染篩檢、心肺功能、手術風險等,便能夠登錄至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列入等待名單。

如果狀況許可,早一點進行腎臟移植對患者愈有利,很多國家不鼓勵洗腎後再移植,他們希望可以在末期腎臟病第五期時就開始評估進行腎臟移植的可能性。這些患者預計會在一、兩年內開始洗腎,若能在洗腎前接受腎臟移植,對患者存活率有幫助。

腎臟移植如何進行?

吳明儒教授解釋,腎臟移植的器官來源有大愛捐贈和活體捐贈,大愛捐贈的腎臟數量很有限,每年僅有兩百餘人能獲得配對相符的腎臟。活體捐贈的腎臟能幫助縮短漫長的等待時間。

我們體內有兩顆腎臟,正常狀況下,一顆腎臟就能滿足生理所需,因此有機會進行活體移植。目前的規定必須是患者五等血親以內的親屬或結婚兩年以上的配偶,在經過詳細檢查,評估健康狀態、手術麻醉風險後,可以擔任活體捐腎者。

因為我們的免疫系統會攻擊外來的組織、器官,所以腎臟移植前都必須進行組織配對,以降低排斥反應發生的機會。

目前外科醫師大多會使用腹腔鏡微創手術來取下一顆腎臟,術後疼痛較少、恢復期也比較短。根據研究,活體捐腎者的長期存活率與同年齡層的族群相當,日後罹患末期腎臟病的機會也和一般人相當。隨著手術技術的成熟,活體捐腎者大概能在一個禮拜出院,死亡率約千分之一。

吳明儒教授說,我們很希望民眾能對活體腎臟移植有更多的了解,讓更多洗腎患者有機會接受腎臟移植。

腎臟移植如何進行

除非有特殊考量,否則在進行移植手術時,通常不會去切除原本失去功能的腎臟。外科醫師會在受贈者的右下腹或左下腹打開一道傷口,小心分離出外髂動脈(external iliac artery)、外髂靜脈(external iliac vein),然後將腎動脈與外髂動脈做吻合,腎靜脈與外髂靜脈做吻合。完成腎動脈、腎靜脈的吻合後,便能將血流導入新腎臟,讓新腎臟漸漸恢復作用。腎臟移植手術時間大約需要四至六個小時,接受腎臟移植的患者大概會在兩個禮拜出院,出院前的腎功能幾乎能回到醫師可接受的範圍,約莫一個月後能達到穩定的腎功能。

臺中榮民總醫院腎臟移植團隊整合照護經驗豐富,成員包括內科醫師、外科醫師、藥師、營養師、協調師、社工師等,提供給患者全方位完善的照顧。

腎臟移植術後日常保養

吳明儒教授提醒,接受腎臟移植後,最重要的是規則服用免疫抑制劑,以減少排斥反應的機會,延長新器官的存活時間。

有些患者在經過幾年狀況都很穩定後,就漸漸沒有規則服藥,而開始出現排斥反應。一旦發生過排斥,身體的免疫系統被激活,往後就容易發作。吳明儒教授強調,規則服用免疫抑制劑非常重要。尤其台灣有不少人屬於快速代謝的基因型,只要忘記吃藥,免疫抑制劑的濃度就可能偏低,而出現問題。

因為服用免疫抑制劑,患者較容易受到各種病毒、細菌、黴菌的感染,例如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單純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腺病毒(Adenovirus)、念珠菌(Candida)、肺結核等,尤其是移植術後前半年的感染風險較高,要留意發燒、咳嗽、腹瀉、頻尿等感染徵兆。請盡量避開人潮,減少感染的機會,飲食衛生也要特別留意。

腎臟移植術後日常保養

移植腎臟得來不易,務必好好愛惜,切勿服用不明藥物。若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一定要好好控制,以免新腎臟又遭到這些慢性病的破壞。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均衡營養皆有助於維持體能與整體的健康狀況。

患者必需定期回診追蹤,若發現移植腎有腫痛感、尿量突然減少、水腫、血尿、發燒、倦怠、焦慮不安等狀況,請立刻回醫院檢查和治療!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腎臟移植怎麼做?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東森栢馥」今開幕!王令麟親身推薦:不像醫院的健康服務中心

「東森栢馥」今開幕!王令麟親身推薦:不像醫院的健康服務中心

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26)日隆重開幕,東森集團總裁王令麟親自參與盛大開幕活動。總裁王令麟致詞時指出,東森栢馥就是高品質生活的私人會館,不只有健康檢查,5樓還有美容、美麗服務的會館,去年11月已經開幕,正式把「AI美麗健健康」整合起來,主打AI智慧美容與精緻醫美。

2025年06月26日 15:26

「冠狀動脈」疾病會要命!名醫黃瑞仁示警「7大高危險群」

「冠狀動脈」疾病會要命!名醫黃瑞仁示警「7大高危險群」

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26)日隆重開幕,同時舉辦第7場東森新聞健康雲的大師健康講堂活動,本次邀請到國內心臟內科權威、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黃瑞仁擔任主講人。黃瑞仁在講座中分享「冠狀動脈疾病」衛教資訊,並列出7大高危險群,呼籲民眾要定期健檢。

2025年06月26日 17:48

營養師示警「2危險食物」天天吃成隱形殺手 台灣十大死因藏共通點

營養師示警「2危險食物」天天吃成隱形殺手 台灣十大死因藏共通點

俗話說病從口入,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些食物竟然默默奪命!」營養師薛曉晶指出,最新研究發現,台灣十大死因中癌症、心臟病、肺炎、腦中風、糖尿病等看似難以預防的重大疾病,背後共通點都是「錯誤的日常飲食習慣」,其中尤以鹽分攝取過多、高頻率攝取加工肉品最為致命。

2025年07月01日 02:32

愛喝「1飲料」!28歲孕婦3度進ICU 早產嬰兒進重症監護室

愛喝「1飲料」!28歲孕婦3度進ICU 早產嬰兒進重症監護室

大陸河南鄭州一名懷孕32周的李姓女子,因妊娠期間飲食不當、頻繁飲用奶茶導致妊娠高血壓,最終必須提前剖腹產,早產嬰兒僅重約1600公克,目前仍在新生兒重症監護室接受治療。

2025年07月01日 01:24

泌尿微創權威吳俊德接基隆長庚院長 孫啟欽升副院長添眼科戰力

泌尿微創權威吳俊德接基隆長庚院長 孫啟欽升副院長添眼科戰力

基隆長庚紀念醫院今(30日)舉行新、舊任院長交接典禮,原任院長賴旗俊轉任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院長,新任院長一職由林口長庚副院長吳俊德接任,監交人長庚決策委員會程文俊主委期許兩位新任院長,持續推動各項院務並且創新發展,帶領團隊為病患開創最大的福祉。

2025年06月30日 18:29

陽明交大、台大兒醫開發「胎兒罕病」預測技術 登國際期刊

陽明交大、台大兒醫開發「胎兒罕病」預測技術 登國際期刊

提早診斷胎兒可能罹患的罕見疾病,是每對父母最深的期盼。陽明交大與台大兒童醫院開發一項預測罕病FOXG1症候群嚴重程度的檢測流程,透過動物實驗等方式,成功預測超過9成病患腦部異常的嚴重程度。

2025年06月30日 18:21

出國旅遊忘做1事!她「腿麻指甲發黑」嚇壞 醫示警:恐心梗截肢

出國旅遊忘做1事!她「腿麻指甲發黑」嚇壞 醫示警:恐心梗截肢

正值暑假期間,不少人會安排旅行,然而近期天氣炎熱,出門在外務必記得定時補充水份。一名女子近日去澳門自助旅行,旅行中常忘記「喝水」,回飯店後發現整隻腳麻到不行,且腳指頭開始發黑,整個指甲就像撞到黑青一樣,回台灣就醫檢查,竟是「脫水」產生血栓,導致血液沒辦法送到肢體末端,引發壞死。

2025年06月30日 18:16

工程師吃冰塊牙裂 醫示警夏天「牙齒健康3大殺手」

工程師吃冰塊牙裂 醫示警夏天「牙齒健康3大殺手」

吃冰塊小心牙裂!一名竹科工程師熬夜修改程式,習慣一邊咀嚼冰塊解壓,某個深夜忽然「啪」一聲,就醫檢查發現已是牙裂。醫師指出,除了吃冰塊之外,夏季「牙齒殺手」還包括「含糖氣泡飲料」與「酒精」飲品。

2025年06月30日 17:53

太陽下騎車30分鐘!婦人「熱到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住院

太陽下騎車30分鐘!婦人「熱到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住院

天氣熱得發燙,根據氣象局推估,未來一周全台氣溫最高恐飆破37度。台中一名70歲婦人騎車時竟熱到橫紋肌溶解,幸好緊急就醫後恢復健康。

2025年06月30日 17:11

不用抽血照X光!「1動作」可看出壽命長短 做不到死亡率飆6倍

不用抽血照X光!「1動作」可看出壽命長短 做不到死亡率飆6倍

有些動作看似平常簡單,但卻可以察覺健康狀況。有項追蹤12年的研究發現,若不能順利坐下、站起來的人,死亡率比一般人高出3到6倍,因為代表全身系統正在退化,不過只要靠訓練就可以改善。

2025年06月30日 15:5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