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新聞直擊,為你掌握生活必需健康新知

血糖超標血管遭殃 預防肢體中風醫師圖解

▲預防肢體中風。(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張阿姨被診斷出糖尿病,她聽從醫師的建議開始積極運動,因此每天早晨都到公園散步,原本一天都能走上四圈,約莫2000公尺的距離。但最近張阿姨只走一小段路,就會開始腳痛,必須停下來休息。張阿姨發現自己走的距離越來越短,有次竟然走不到50公尺,就開始感到痠痛,雖然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又能繼續走,但走不到50公尺,那種難受的痠麻痛感又再度襲來。

張阿姨就診後得知來這是「下肢周邊動脈阻塞」,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屏東基督教醫院張雲德主任評估後認為要盡快處理。張阿姨接受微創手術,使用氣球導管擴張術將血管的管徑擴張開來,並使用塗藥球囊降低再次阻塞的可能。

術後張阿姨復原得很順利,很快又能回到公園運動,即使走4000公尺都沒有問題,相當開心!

過高的血糖會傷害血管,造成足部病變

過高的血糖對全身上下的器官都會造成損傷,其中一個糖尿病患者最容易遭遇的問題就是「糖尿病足」。當血糖過高,全身血管就像是泡在糖水裡,會使血管壁發炎、受損,並引發血小板聚集而導致「動脈粥狀硬化」,使血管的管徑越來越狹窄。由於腿部的血管負責肌肉的血液供應,當動脈狹窄血液循環不足時,便會出現各種問題。 

血糖超標導致血管硬化、狹窄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系週邊血管科徐中和主任解釋,腿部的神經同樣需要血液才能獲取足夠的氧氣與養分,隨著血管窄化阻塞,神經會出現病變,使患者感覺變遲鈍,容易出現麻木或燒灼般的痛感。此外,由於腿部皮膚毛囊的功能也會變差,使患者的腳毛脫落。

下肢冰冷,當心動脈阻塞、腳中風

張雲德主任指出,患者高血糖的時間越久,腿部的血液循環越不好,容易出現下肢動脈阻塞的問題。血液循環差的部位皮膚顏色變得暗沉,摸起來也會發現腳比較冰冷。在冬天較寒冷時,如果發現兩隻腳的溫度差異很大,是下肢動脈阻塞的警訊。因為血流供應不足,患者只要走一段路,腳就會因為缺血而變得無力、痠痛,需要停下來休息,才有辦法繼續行走。

下肢動脈阻塞的另一個徵狀是傷口難以癒合。當我們受傷時,傷口需要有充足的血液循環,才有辦法修復組織。倘若下肢動脈狹窄、阻塞,血液循環太差,傷口便難以復原,甚至可能從一個小傷口,漸漸變成慢性潰瘍。 

下肢周邊動脈疾病的嚴重程度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心臟內科李信賦主任表示,臨床上可以把下肢動脈疾病的嚴重度分成四期。

第一期,下肢動脈狹窄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

第二期,患者出現「間歇性跛行」,也就是在走路或運動時,下肢肌肉會感到痠痛,需要稍加休息,症狀才會緩減。隨著動脈狹窄的程度惡化,患者能夠行走的距離會越來越短。

第三期,患者連在休息或夜間睡覺等非活動的時候,也會感到腿部疼痛。

第四期,腿部遠端組織開始出現難以癒合的潰瘍、甚至壞死,若沒有積極介入處理,患者可能因大範圍缺血,或因傷口引發次發性感染,導致截肢的命運。

李信賦醫師提醒,尤其像冬天氣溫降低,熱漲冷縮的原理讓血管收縮得更為嚴重,糖友更需要加強注意照護,原本已經狹窄的血管可能完全阻塞、症狀加劇,甚至造成腿部急性缺血、壞死,相當棘手。如果原本就有心血管病史,亦可能導致下肢動脈阻塞的病情急速惡化。此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年紀大、抽菸等因素皆會影響血管健康,加重下肢周邊動脈疾病的進展,務必提高警覺。

及早打通血管,才能避免截肢

張雲德主任說明,當糖友發現有糖尿病足問題時,控制好血糖仍是當務之急,以及務必戒菸。若經過檢查之後,狹窄的狀況較嚴重,或出現難以癒合的傷口,就要考慮用介入性治療處理。

及早打通血管,才能避免截肢

徐中和主任說明,介入性治療其中一個較常聽到就是「氣球導管擴張術」,患者接受局部麻醉,醫師從鼠蹊部開一個小傷口放進導管,找到動脈血管阻塞的位置,再撐開氣球將鈣化的斑塊擠小壓扁,這樣就能擴張血管的管徑,必要時則會放入支架維持血管暢通。

介入性治療完成之後,患者的症狀大多可以改善,然而隨著時間經過,血管內皮細胞會繼續增生,術後可能會有再狹窄、再阻塞的可能。李信賦主任說,為了降低再次阻塞的機會,另一個選擇是塗有藥物的球囊。在撐開血管時,會釋放藥物進入血管壁,抑制細胞增生,有助於維持血管的暢通率。

由於部分患者的血管鈣化特別嚴重,僅僅使用氣球擴張術,無法將血管完全撐開,可以考慮使用斑塊旋切裝置執行斑塊清除術,先刮除血管內堅硬的斑塊,再用塗藥球囊或塗藥支架,以維持血管暢通。

做好血管保養,常保雙腳勇健

臨床上偶爾會遇到糖尿病友因為腳上出現小範圍的擦傷、燙傷,卻遲遲無法癒合,後續又遭到細菌感染,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壞死性筋膜炎、敗血症,甚至需要截肢保命。因此,糖友一定要好好保養血管,並學習照顧自己的雙腳:養成每天檢查雙腳的習慣,以免因為神經麻木,而疏忽腿部傷口。平時盡量不要赤腳走路,穿襪子與包鞋可以多一層保護。如果想要泡腳、泡溫泉,記得先用手肘測試水溫,避免在不自覺中燙傷。

糖友要好好保養血管,學習照顧自己的雙腳

萬一發現腳部出現傷口,請找醫師評估,不要覺得是小傷口,就疏於照顧,倘若拖到傷口惡化、感染,恐怕難以收拾。

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的雙腳溫度不同、腳毛脫落,或走路出現間歇性跛行的狀況,要小心下肢周邊動脈狹窄,務必及早就醫、即早治療!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走10公尺都很困難!嚴重恐截肢的下肢周邊動脈阻塞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流感季提前來襲 診所醫1天驗出8例陽性:連我喉嚨都怪怪的

流感季提前來襲 診所醫1天驗出8例陽性:連我喉嚨都怪怪的

疾管署日前才剛提醒流感季提早報到,診所醫師馬上「體驗」到流感威力。耳鼻喉科醫師李典憲在臉書分享,流感患者最近明顯增加,門診一天下來竟驗出8人A型流感快篩陽性,藥局的克流感等抗病毒藥幾乎開完,夜診結束後,連自己「喉嚨都有點痛痛怪怪的」。

2025年09月18日 12:32

45歲男動陰莖增大術死亡 衛生局證實「診所7次違規」不排除停業

45歲男動陰莖增大術死亡 衛生局證實「診所7次違規」不排除停業

北市中山區錦州街安和美診所17日再爆醫療事故,45歲男病患砸40萬元做「陰莖增大術」,不料疑似麻醉不當,在手術結束後失去呼吸心跳。對此,台北市衛生局也證實,診所醫師過去已有七次違規紀錄,累計開罰新台幣27萬元,昨第八度前往稽查,又發現多項缺失,不排除處以停業處分。

2025年09月18日 11:44

每一條生命都珍貴!高醫病人安全週開跑 打造產兒安康防護網

每一條生命都珍貴!高醫病人安全週開跑 打造產兒安康防護網

為倡議世界衛生組織(WHO)推動的「世界病人安全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也響應舉辦「病人安全週」,今年聚焦於為新生兒和兒童提供安全照護,呼籲病人安全意識應從孕育新生命的第一天開始,並一路延續至孩子成長的每一步,讓守護成為全民共識。

2025年09月18日 11:15

不是失智!他走路突變慢、忘記子女 醫示警:「1症狀」所致

不是失智!他走路突變慢、忘記子女 醫示警:「1症狀」所致

長輩動作變慢或是走不穩,可能不是失智,而是跌倒撞到頭導致「慢性硬腦膜下出血」,ICU醫師陳志金表示,「我們需要對跌倒的長輩多一點警覺,也需要多一點雞婆,多多關心周遭的人。」

2025年09月18日 11:10

台大院長推3方法解人力荒 醫直呼「反感」:勿以台大看天下

台大院長推3方法解人力荒 醫直呼「反感」:勿以台大看天下

台大醫院院長余忠仁上任後,針對醫護人力短缺提出3大解方,包括「開放外籍護左、高薪聘回流醫師和台大內急診醫師進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不過卻遭到聯醫醫師反感直言「勿以台大看天下」。他認為,這是相當不受尊重的安排,呼籲聯醫尊重自己的基層。

2025年09月18日 11:07

男陰莖增大「術後無監測」猝死 醫界:執刀醫多次改名疑鑽漏洞

男陰莖增大「術後無監測」猝死 醫界:執刀醫多次改名疑鑽漏洞

北市驚傳45歲男性在醫美診所接受「陰莖增大術」,疑麻醉不當,於術後死亡,操刀醫師為丁斌煌(原名丁立文、丁秉煌)。對此,有醫師指出,聽到姓「丁」馬上知道是哪位,他出事多次,且數度改名,敦促衛生機關加強防堵爭議醫師藉改名持續執業,也提醒民眾注意醫療院所有無完善的術後監測系統。

2025年09月18日 11:02

不吃早餐糖尿病風險高33% 專家建議「吃對時間」:不挨餓也能瘦

不吃早餐糖尿病風險高33% 專家建議「吃對時間」:不挨餓也能瘦

很多人早上趕上班上課,所以會不吃早餐。不過,營養師提醒,研究發現經常跳過早餐的人,糖尿病風險高 33%,就算體重一樣,風險還是高。另外,吃飯也要吃對時間,養成和生理時鐘同步的飲食習慣,不用刻意挨餓,也能幫助減重、顧代謝、降慢性病風險。

2025年09月18日 10:41

助台大急診轉診逾3700人 北市聯醫:樂見共同執業、跨院照護

助台大急診轉診逾3700人 北市聯醫:樂見共同執業、跨院照護

台大醫院急診壅塞是常態,規劃和北市衛生局、北市聯醫討論「共同執業、跨院照護」模式。對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今表示,與台大醫院急診已合作逾十年,合作延伸至住院病房,中興院區每月平均接收16位病人,和平院區則收治於一般病房,每月平均接收6.5位病人,只要病患願意接受轉診,成功媒合率可達9成。

2025年09月18日 10:21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