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下背痛有兩種,第二種別輕忽,醫師圖解懶人包

▲下背痛。(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今天早上我的背又痛到不行!」小陳發出簡訊:「可能要請假…」

「你年紀輕輕,怎麼這麼容易腰痠背痛?」友人迅速回覆。

「可能是之前車禍傷到吧。」小陳寫著:「我本來也以為多休息就會好,偏偏每次都是起床的時候最痛。」

「聽起來怪怪的…」友人傳了張沉思的貼圖,接著回覆:「趕快去看醫生吧,我進公司會幫你請假。」

下背痛有兩種:機械性、發炎性

成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翁孟玉醫師指出,腰酸背痛是經常遇到的問題,大概每個人都曾經在工作後、久坐後背痛發作。當背痛發作,肌肉緊繃痙攣時,我們通常可以透過「多休息」來舒緩疼痛。這類型的腰痛稱作「機械性背痛」,最常見的原因為過度活動、姿勢不良,或搬運重物使背部受力過大,導致肌肉與韌帶過度拉扯而受傷。面對機械性背痛,要盡量維持良好的姿勢,多多休息,適當地做復健,就能漸漸緩解。

下背痛有兩種:機械性、發炎性

然而,如果發現自己「休息越久,越不舒服」,就得提高警覺,這可能是「發炎性背痛」。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常於晨間起床時感覺僵硬疼痛,但起床活動一段時間後症狀相對改善。而且,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年齡大約在二十歲上下,絕大多數都小於四十歲,較機械性背痛患者來的年輕。發炎性背痛患者的家族成員中常有類似的症狀。

翁孟玉醫師提醒,「發炎性背痛」比較難纏,需及時接受藥物治療,才能減緩狀況惡化。假使有這類型的腰痠背痛持續三個月以上,最好要就醫檢查。

發炎性背痛有哪些?

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醫師表示,多數的發炎性背痛患者會抱怨下背部與臀部附近的疼痛與僵硬,這種發炎性背痛的原因是身體出現了慢性發炎反應,使脊椎關節處於持續發炎的狀態。

以下是常見導致脊椎關節慢性發炎的原因:

1) 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常出現在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主要症狀為下背痛、晨間僵硬和下肢關節發炎,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經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或姿勢不良造成的下背痛,也有不少病友已經長期習慣了疼痛,而錯過早期診斷及早介入的時機。

2) 乾癬性關節炎

乾癬是一種外顯於皮膚上的免疫疾病,雖然主要病灶表現於皮膚,卻屬於脊椎關節病變家族的其中一員,近三成的乾癬病友會合併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

3) 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會讓病友出現腹瀉、腹痛、血便等症狀,常被誤以為是腸躁症,約有四分之一的病友腸胃道以外的症狀,關節發炎就是其中一個症狀表現。

4) 其他

反應性關節炎及非典型脊椎炎也是發炎性背痛的可能原因。

發炎性背痛有哪些?

如何診斷僵直性脊椎炎?

翁孟玉醫師解釋,要診斷患者是否罹患僵直性脊椎炎,醫師需要了解病史,患者下背痛的狀況是否已經超過三個月、是否符合晨間僵硬、經休息無法改善等典型特徵。

接著醫師會進行身體檢查,確定腰椎運動範圍受限的程度、擴胸範圍受限的程度、脊椎的彎曲程度,並評估是否有其他肌肉骨骼的症狀。

診斷僵直性脊椎炎

患者需要抽血檢驗體內的發炎指數和是否帶有人類白血球抗原B27基因(HLA-B27)。根據研究,帶有HLA-B27基因的人2-10%將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

影像的部分會安排X光檢查,以評估薦腸關節發炎的程度。

該如何治療僵直性脊椎炎?

黃文男醫師說明,發炎性背痛經常是慢性且反覆發作,因此患者在面對僵直性脊椎炎時,要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好好了解疾病的病程與可能帶來的後續問題。

若能及早診斷、早期介入,利用藥物控制僵直性脊椎炎,則能大幅減少關節破壞、避免功能喪失。目前,第一線治療藥物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可以降低關節發炎的程度、緩解疼痛。類固醇可用於局部注射,不建議長期口服或注射。

免疫調節劑(DMARDs)對於合併周邊關節炎病患有部分療效,但是,少部分人會出現腸胃不適、皮膚過敏、肝功能異常等副作用。

倘若傳統治療藥物無法有效控制病情,就應該考慮使用生物製劑。生物製劑是具有專一性的免疫抑制劑,可以抑制特定的發炎因子,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先前研究發現,僵直性脊椎炎病友體內有高量的發炎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NF)」,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便成了醫師們常用的治療武器,並具有多年的臨床經驗證實其療效及安全性,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也有條件性的給付,詳情可以與醫師討論。

生物製劑需要注意感染問題,但不須過於擔心,醫師會進行事前評估及追蹤,將風險降到最低。

黃文男醫師說,「我們都會一再提醒患者,僵直性脊椎炎屬於慢性病,務必與醫師好好配合,定期回診,依照指示用藥,才能讓病情穩定,減少關節發炎或功能的損失。」

不治療會怎樣?

翁孟玉醫師叮嚀,假使沒有好好控制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脊椎會於不間斷的骨頭重塑過程中失去活動度,導致患者姿勢總是躬身前傾。而且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罹患骨質疏鬆症的機會也很高,因而提高了之後骨折或脊髓損傷的風險。關節變形往往是不可逆的傷害,及早治療是預防功能喪失的最佳辦法。

此外,由於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所造成的慢性發炎反應,不但會影響關節,也可能進展到為全身性疾病,可能出現虹彩炎而眼睛痛、畏光,或是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肺纖維化、骨質疏鬆等多種麻煩的共病。

若有持續超過三個月的背痛、晨間僵硬、越休息越不舒服的狀況,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喔!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年紀輕輕下背痛 – 僵直性脊椎炎(懶人包)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吃3食物」一堆人爆痛風! 調查:海鮮排第2名

「吃3食物」一堆人爆痛風! 調查:海鮮排第2名

冬天氣溫驟降,飲食不控制小心痛風找上門!痛風的發生與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有極大的關聯。尿酸是嘌呤(俗稱普林)在人體分解代謝後的產物,藉由尿液排出體外,若是攝取過多富含嘌呤的食物,或是尿酸經由腎臟排泄到尿中的過程中受阻,就會導致血中尿酸濃度過高。

2024年12月22日 17:18

90%人都吃錯了!FDA重新定義「健康食品」 早餐2聖物竟被剔除

90%人都吃錯了!FDA重新定義「健康食品」 早餐2聖物竟被剔除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30年來首次修訂「健康食品」標準,人們早餐常吃的穀物、白麵包等食品竟被踢出清單,而雞蛋、鮭魚等富含營養的食品則被納入行列,以應對與飲食相關的慢性疾病危機。FDA指出,當局也計劃推出新標誌,幫助消費者快速識別符合標準的食品。

2024年12月22日 16:47

越冷越餓!醫推「冬天3大飲食原則」不易胖 辛辣料理助燃熱量

越冷越餓!醫推「冬天3大飲食原則」不易胖 辛辣料理助燃熱量

冬天除了容易感到飢餓,接近年底聚餐多,對想減重的人來說更是一大挑戰。對此,中醫師指出,想要冬天吃不胖,飲食建議以足量蛋白質搭配少量優質脂質,也可適量吃含有微辣、辛香的辛味食材料理,可幫助燃燒熱量,適合食材包括蔥、薑、蒜、洋蔥、辣椒、九層塔、韭菜、月桂葉等。

2024年12月22日 16:30

試管嬰兒易流產、可以挑性別?國健署破「人工生殖5大迷思」

試管嬰兒易流產、可以挑性別?國健署破「人工生殖5大迷思」

隨著國人結婚與備孕年齡逐漸延後,越來越多夫妻面臨懷孕困難,求助人工生殖,不過對於人工生殖,多數人仍有錯誤觀念。對此,國健署也列出以下「人工生殖常見5大迷思」,包括「試管嬰兒流產風險、胚胎植入數量與成功率的關係、試管療程對健康的影響以及人工生殖嬰兒健康」,提醒民眾用正確觀念看待人工生殖。

2024年12月22日 15:15

「面速立達姆」是什麼? 網:現在大家都聽不懂

「面速立達姆」是什麼? 網:現在大家都聽不懂

有人知道「面速立達姆」是什麼嗎?日前就有人跑到藥局要買東西,卻發現現在的年輕人,都不認識之前的唸法,都改口叫「曼秀雷敦」或「小護士」,她就想問問大家「是我變老了嗎」。

2024年12月22日 14:35

新法草案預告「賣檳榔要申請」 衛福部:未登錄將開罰

新法草案預告「賣檳榔要申請」 衛福部:未登錄將開罰

衛福部預告制定「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草案,要求檳榔業者應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登錄,始得營業,口腔健康司長張雍敏說明用意是盼健全管理,以利宣導與輔導。

2024年12月22日 14:29

檳榔專法草案預告「兒少孕婦禁吃」 原民文化擬不受限

檳榔專法草案預告「兒少孕婦禁吃」 原民文化擬不受限

衛福部預告制定「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草案,明訂禁止嚼用檳榔場所,更禁止未成年人及孕婦嚼用,但研擬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祭儀有使用檳榔必要者,不受此規定限制。

2024年12月22日 14:04

醫示警「散光2大錯誤觀念」 恐加劇視力模糊、眼疲勞

醫示警「散光2大錯誤觀念」 恐加劇視力模糊、眼疲勞

全台有近650萬人有「散光」問題,但大部分都沒有正確的觀念!醫師指出,許多人對散光矯正是消極處理態度,多有「以為散光症狀習慣就好」、「加深近視度數就可以解決散光」2大錯誤觀念,常常在購買隱形眼鏡時未留意散光問題,這苦會增加視力模糊、眼睛疲勞問題,甚至會伴隨光暈、頭痛肩頸痛等症狀。

2024年12月22日 13:33

冬季乾癬爆發抓成「釋迦頭」 口服新藥每日一顆免理髮

冬季乾癬爆發抓成「釋迦頭」 口服新藥每日一顆免理髮

冬季寒風陣陣是乾癬病患最困擾時節,尤其是發生在頭部的斑塊型乾癬,除了頭頂皮屑就像白雪般紛飛,乾癬硬塊與滿佈抓傷的頭皮就像「釋迦頭」,令患者身心備受煎熬。醫師表示,目前已有新型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TYK2抑制劑)研發上市,病友每天服藥一顆即能有效控制病情,是穩定控制的治療新選擇。

2024年12月22日 12:41

冬天「手腳冰冷卻體熱」? 醫示警「四逆體質」不能進補

冬天「手腳冰冷卻體熱」? 醫示警「四逆體質」不能進補

今年冬季氣溫變化大,近期又逢氣溫驟降,同時伴隨零星降雨,讓體感更加濕冷。中醫師提醒,日常保暖務必注意「頸部、腹部、足部」等3部位保暖,若發現自己有「手腳冰冷卻身體燥熱」,恐怕是「四逆體質」,此時不宜再進補,應以「疏導」經絡循環為主。

2024年12月22日 11:0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