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視力濛霧、扭曲、有暗影 可能失明的黃斑部水腫

▲黃斑部水腫。(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醫師,我最近看東西都怪怪的,而且比較模糊。」林先生抱怨。
「兩隻眼睛都有問題嗎?」醫師問。
林先生先遮住左眼,看看四周,再改遮右眼,蹙起眉頭說:「好像是右眼有問題,看起來柱子會變形,還有些黑影。」
「你有糖尿病嗎?」醫師問。
「有耶,」林先生點點頭,「我血糖都比較高,已經好多年了。」
「這可能是糖尿病造成的問題喔。」醫師說。
「血糖跟眼睛怎麼會有關係?」林先生一臉訝異地問。

經過檢查後,林先生已有黃斑部水腫的狀況,由於同時罹有心血管疾病,於是接受了長效眼內類固醇注射治療,並持續追蹤,視力也漸漸改善。

最常被忽視的糖尿病共病

台灣的糖尿病患者人數已經超過230萬人,盛行率高達約11%。當血糖超標時,全身血管就像泡在糖水裡,可能發炎、硬化、病變,而引發各式各樣的「共病」。高血糖會傷害大血管,使糖尿病患者有較高的機率罹患心肌梗塞、腦中風;高血糖也會影響小血管,使腎臟受損,導致蛋白尿及慢性腎病變,患者解尿時泡泡愈來愈多,最後可能需要洗腎。

由糖尿病所造成眼睛病變不容易被察覺,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問題。輔大醫院眼科鍾雨潔醫師表示,糖尿病患者的失明率高達一般人的25倍,且罹患糖尿病二十年以後,視網膜病變的機率會上升到六成至九成;然而根據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有超過五成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沒有規則進行眼底檢查。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是等到視力模糊、甚至看不見的時候才到眼科求診,」鍾雨潔醫師語重心長地說:「就診時,往往已是很嚴重的黃斑部病變了。」

線條扭曲、變形、有暗影,可能是黃斑部病變

大家可以使用電腦螢幕做個初步的測試,先遮住一隻眼睛,用另一眼盯著方格圖的中心點,正常狀況下應該會看到筆直線條,倘若看起來線條扭曲、變形、有暗影,便可能是黃斑部病變,要盡快就醫。

什麼是黃斑部水腫?

鍾雨潔醫師解釋,「黃斑部」位於視網膜最中央的區域,負責精細的視覺與顏色呈現,是看東西最重要的地方,無論是看書、看人臉、看電視、看手機,都相當仰賴黃斑部的功能。我們的視網膜上有許多血管,若血糖持續超標,會造成微血管病變,漸漸導致視網膜缺氧,而過多的發炎物質、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可能讓視網膜出現滲漏、出血、阻塞等問題。由微血管管壁滲漏的液體會使黃斑部腫脹,進而影響視力,稱為「黃斑部水腫」。

「尤其當滲漏的脂肪愈多,光線愈無法穿透,對視力影響更大。」鍾雨潔醫師指出:「所以罹患黃斑部水腫後,患者會發現自己的視力變得模糊,看東西物體的型態變扭曲、縮小、呈現波浪狀,甚至產生黑影。」

雖然視力出現變化,但是患者如果只有單眼出現黃斑部水腫,就不一定會立刻感覺到眼睛出狀況,因而延誤了治療時機,導致眼內長出更多新生血管,嚴重危害視力,甚至造成失明。

血糖超標,眼睛病變

黃斑部水腫怎麼辦?

「早期針對黃斑部水腫的治療主要是以雷射治療為主流。」談到黃斑部水腫的治療方式,鍾雨潔醫師說明:「現在的治療方式已漸漸改成以眼內注射為主,而且有不同的藥物可以選擇。」

用雷射治療黃斑部水腫時,雖然可以阻止視力快速惡化,但雷射會造成疤痕,若施行在黃斑部上,可能對視力有不可逆的負面影響,算是比較不得已的手段,因此逐漸被眼內注射取代。

進行眼內注射時,早期是使用「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來阻止不正常的新生血管增生,並減少微血管的滲漏。施打抗血管新生因子時,前三個月需要一個月打一針。這個藥物可以用來治療老年性、近視性、及其他種類的黃斑部病變,運用範圍廣,但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較不適用。

黃斑部水腫怎麼辦?

近年來研究人員發現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其實也是一種發炎反應,使用類固醇能夠消腫、緩解發炎,因而發展出長效類固醇的眼內注射。由於糖尿病患者常常罹有心血管問題的共病,較不適合施打抗血管新生藥物,這時使用長效類固醇藥物眼內注射相對比較安全。使用長效類固醇眼內注射治療時,每4-6個月打一針,治療間隔較長,患者比較不需要頻繁跑醫院。

「從眼睛打針聽起來很可怕,但其實眼內注射是很快速的一種治療方式,」鍾雨潔醫師談到自己的經驗:「在局部麻醉眼藥水的輔助下,患者只會覺得好像在抽血,被針頭刺一下的感覺,治療很快就結束了。」通常,患者在接受眼內注射的兩星期之後,視力會逐漸改善,模糊感減輕,看得比較清楚。

血糖達標是最根本的護眼之道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會問,是否應該吃葉黃素或保健食品來挽救眼睛,」鍾雨潔醫師表示:「我們都一再強調,控制血糖才是最根本的護眼之道,無法仰賴其他的營養補充品。只有把血糖控制達標,降低糖化血色素的數值,才能減少各種糖尿病帶來的併發症。」

在努力從飲食、運動、藥物三方面來控制血糖的同時,也請記得定期檢查眼睛。根據研究,從診斷糖尿病到出現眼睛小血管病變大約需要五年時間,因此醫師建議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患者,在被診斷糖尿病的五年後,要定期做眼睛檢查。

至於人數較多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為糖尿病之前,可能已經血糖過高好一段時間。因此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最好在診斷初期,就要到眼科接受眼底檢查。

「有研究認為,在診斷第二型糖尿病初期便接受眼底篩檢,可發現大約有兩成患者已經有不同程度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鍾雨潔醫師提醒:「之後每年都要做一次眼底篩檢,確保視力健康。」

貼心小提醒

糖尿病患者因為血糖過高,會面臨諸多健康問題,而在各種糖尿病共病裡,大家最容易忽視的就是視力變化,因此定期去做眼底篩檢的比例最低,經常錯失治療時機。眼睛血管病變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唯有每年規則接受眼底篩檢,才能及早期發現黃斑部水腫,及早利用眼內注射藥物治療控制病情!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需要緊急處理的眼科急症(懶人包)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狂拉血便1個月!她以為「痔瘡爆了」 醫一照驚…已經第二期

狂拉血便1個月!她以為「痔瘡爆了」 醫一照驚…已經第二期

每31分鐘14秒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根據國健署最新資料顯示,其連續蟬聯15年為癌症發生人數之首。北部一名38歲游女平時愛吃燒烤、油炸物,近期因腹痛合併拉出血便1個月,初期以為是痔瘡不以為意,拖到狀況惡化才就診,經大腸鏡及電腦斷層掃描,確診罹患大腸癌第二期,開刀後定期追蹤中,她有感而發「身體有不適不能輕忽。」

2023年04月02日 09:59

「吞精」養顏美容? 醫:別再被男友騙了

「吞精」養顏美容? 醫:別再被男友騙了

泌尿科醫師顧芳瑜表示,吞精液養顏美容?不要再被男友騙了!那到底為什麼要吃精液呢?他認為,多半就是增添情趣,讓男性有被服務、被尊重的感覺,女性則是希望得到對方的回應和關愛。

2023年04月02日 09:03

拜祖先=顧源頭!命理師:業力像電腦,開機鍵壞了其他再好都沒用

拜祖先=顧源頭!命理師:業力像電腦,開機鍵壞了其他再好都沒用

隨著清明節的來臨,又到了一年一度掃墓、祭祖的時刻啦!不只是緬懷故人和祖先,我要分享一個邏輯,就是當你的「源頭」壞了,你當然也會跟著壞。你可以想像人的整個因果業力就像一臺電腦,開機鍵壞了,就算其他再好都沒有用。電腦的組成一定是所有東西要一起合作才能動,一個按鈕壞了其他再好也沒有用。

2023年04月02日 05:35

醫生警告連假做這件事「對腎臟6重傷害」 可能導致洗腎

醫生警告連假做這件事「對腎臟6重傷害」 可能導致洗腎

從4月1日開始就是為期5天的清明節假期,許多人可能會趁連假期間,熬夜追劇、打電玩等等,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提醒台灣人名列全世界「第二晚睡的國家」僅次於葡萄牙人,而且熬夜其實會對腎臟造成「6項重傷害」甚至可能導致洗腎。

2023年04月01日 23:49

男子左肩痛2年竟是罹患「肺癌」 醫示警2類人定期篩檢

男子左肩痛2年竟是罹患「肺癌」 醫示警2類人定期篩檢

67歲陳姓老翁長年左肩痛,試過按摩、推拿、針灸仍無解,照X光也沒有發現異常;陳翁因接受健康檢查意外揪出肺癌,竟是腫瘤侵犯左肩骨骼導致疼痛。醫師呼籲,應定期肺癌篩檢。

2023年04月01日 23:44

全台250萬熟男陷夜尿危機!恐影響性慾、性功能「軟上加軟」負循環

全台250萬熟男陷夜尿危機!恐影響性慾、性功能「軟上加軟」負循環

全台約有超過250萬名40歲以上男性遭到夜尿困擾,進一步恐影響性功能!泌尿科醫師指出,男性40歲之後,睪固酮會以每年1%的速度逐漸下降,腦下垂體也會逐漸退化,導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引發夜間多尿的困擾;夜尿造成睡眠不足,睪固酮激素的分泌下降,進而影響性慾與勃起功能。

2023年04月01日 23:37

男性40歲後「不想愛愛、難勃起」!4大症狀=更年期到了

男性40歲後「不想愛愛、難勃起」!4大症狀=更年期到了

不只女性,你知道男性也有更年期嗎?泌尿科醫師戴定恩表示,男性因不如女性有停經等明顯外在變化,因而容易被忽略,但當身體出現「4大症狀」就得留意是更年期到了,其中可檢視自己相較於過去,是否有不想愛愛、難勃起等情況;另外身體變化、精神及神經系統問題,都是可觀察重點。

2023年04月01日 21:34

一直覺得累!他20年「靠喝1飲品」提神 醫一驗驚呆:都爆表了

一直覺得累!他20年「靠喝1飲品」提神 醫一驗驚呆:都爆表了

一名中年男子下班衝到急診,面露倦容看起來相當疲累,醫師仔細檢查,發現他已出現輕微黃疸,症狀表述為疲倦無力、胃口變差,抽血結果「肝功能指數都破表」,確診為急性肝炎併黃疸。醫師追問病史以及有沒有喝酒,他都矢口否認,最後抽絲剝繭下得知他因在工地工作,20年來都喝「1種飲品」提神,最後肝臟受不了。

2023年04月01日 20:04

才剛吃飽!肚子突發出「怪聲」 醫自曝尷尬經驗:8症狀要就醫

才剛吃飽!肚子突發出「怪聲」 醫自曝尷尬經驗:8症狀要就醫

有些人或許有過類似經驗,在安靜的空間哩,明明才吃飽,肚子卻發出一陣鳴響。醫師表示,這種情況在醫學上稱為「腸鳴」,主要是腸胃道蠕動所發出的聲音。原因包括肚子內的食物、空氣或水導致的蠕動或是腸道過度敏感等,若出現腸鳴的同時還有7種症狀連帶出現,最好就醫確認。

2023年04月01日 19:31

專家勸「別想著控制情緒」!原因曝光 時間一久=傷害自己

專家勸「別想著控制情緒」!原因曝光 時間一久=傷害自己

身為自信教練,常會有讀者和學生問我「情緒是可以被控制,或被管理的嗎?」想搞懂這件事,你得先理解什麼是情緒,情緒的本質是什麼?我以為情緒的本質是思想,它們兩者互為陰陽,互為表裡。

2023年04月01日 17:0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