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腸道菌治療憂鬱症?

▲▼ 腸、腸胃、腸道、益生菌、腸道細菌。(示意圖/123RF)
▲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所有疾病都始自於腸道。(示意圖/123RF)

文/潘懷宗 博士、陽明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

在20世紀初期,如果你支持英國倫敦貝特萊姆皇家醫院的菲利普醫師(George Porter Phillips),認為腸道菌可能是導致憂鬱症原因的話,那你真的是異類中的異類,因為科學界在那時候並不普遍認同這樣的說法。更別說是在公元前400年,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所有疾病都始自於腸道(All diseases begin in the gut),潘老師真的很納悶,到底希波克拉底當時是認知不足,還是超級睿智,答案是什麼?還真的不好說。但是到了迎接2021年元旦的今天,如果你還不知道腸道菌可以用來治療精神疾病的話,那你可就真的是太落伍了。

科學界已知,精神疾病產生的原因很多,並非全都是因為腸道菌出了問題。另外,每位患者的主客關係都不一樣,也就是所謂的因果關係,到底患者是先有精神異常,才導致腸道菌異常。還是先有腸道菌異常,才造成精神異常。恐怕每位患者的情形都不會是一樣的。所以當一位精神異常的患者,確確實實能從腸道菌療法中獲得症狀緩解時,才能說這位患者致病原因和腸道菌異常有關聯。但反過來說,如果某位患者完全不能從腸道菌的療法中獲得緩解的話,也就證明這位患者的致病原因和腸道菌的異常應該無關。因此,世界上研究大腦和腸道菌的專家,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福斯特教授(Jane Allyson Foster)就認為,目前世界上研究腸道菌療法的結果顯示,有些有效,有些卻完全無效,莫衷一是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是沒有把治療目標集中在那些真正能從腸道菌獲益的患者身上。也就是說,以前我們要對症(精神異常症狀)下藥,現在我們更要對病因下藥,因為同樣一個症狀,在每位患者背後所產生的原因卻不盡相同,所以針對每位獨特且唯一的患者,就不會再有以前所謂的統一療法,而是應該要提倡精準醫療。

▲▼ 腸、腸胃、腸道、益生菌、腸道細菌。(示意圖/123RF)
▲如果你還不知道腸道菌可以用來治療精神疾病的話,那你可就真的是太落伍了。(示意圖/123RF)

重點來了,如何事先精準判斷,哪位精神異常的病患會從腸道菌療法中確實獲益呢?事先判斷的指標又是什麼?還是只能瞎子摸象,反正腸道菌療法應該不會有多大的害處,它不像目前所使用的精神異常用藥,都必須讓血液先帶入腦袋,在發揮作用的同時,也會干預大腦的日常運作,因此產生的副作用肯定比藥物要來得小,再加上腸道菌對改善患者的腸胃道症狀總是會有些幫助(腹瀉或便秘等等),在並無多大害處的考量下,產生了為何不試試看的想法?這也可以說明目前在美國,雖然只有1/5的醫生支持自閉症兒童可以使用益生菌來治療,但卻有高達2/3以上的醫生不反對給孩子使用益生菌療法的道理所在。

醫學界每天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長足進步,就在2020年12月2日《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就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發明出了憂鬱症患者腸道菌的鑑別指紋圖譜,往後臨床醫生們就可以直接使用這種腸道微生物的“指紋”來區別出誰的憂鬱症和腸道菌有關聯,並接著可以利用腸道菌療法來治療,真的是非常棒。

▲▼ 益生菌、膠囊、藥品。(示意圖/123RF)
▲在美國有1/5的醫生支持自閉症兒童可以使用益生菌來治療。(示意圖/123RF)

這篇研究是由北京首都醫科大學安定醫院院長王剛教授、重慶醫科大學副校長謝鵬教授以及杭州浙江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科胡少華副主任所共同完成的,他們從311人中收集了糞便樣本,其中156位被診斷出患有憂鬱症且尚未接受藥物治療,另外155位則是健康個體。他們首先針對糞便樣本中所有的細菌和病毒進行了全基因測序,然後再使用統計程式分析了憂鬱症患者與健康對照者之間的差異和相似性。結果顯示,與健康對照者相比,憂鬱症患者腸道內有18種細菌數量繁殖較多,主要是擬桿菌屬(Genus Bacteroides)。而另外有29種細菌則是數量非常少,主要是藍藻屬(Genus Blautia)和真細菌屬(Genus Eubacterium)。研究小組還發現了三種噬菌體(病毒)在憂鬱症中的水平與健康對照者相比有所不同,這也是世界上首次在憂鬱症患者中研究了腸道中病毒的論文。

接著,研究團隊為了確定這些菌種變化對腸道內所有化學物質的影響,於是使用氣相層析-質譜儀(GC-MS)分析了整個腸道的化學物質。結果發現,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憂鬱症患者腸道內有16種化學物質濃度增加,另外有34種化學物質濃度減少。同時也發現,這些產生變化的化學物質大多數都參與了身體內的氨基酸代謝,特別是三個最重要的胺基酸: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ate;GABA)、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和色氨酸(tryptophan)。

▲▼ 腸、腸胃、腸道、益生菌、腸道細菌、生理期、經痛。(示意圖/123RF)
▲有研究顯示,腸道菌的指紋圖譜可以正確鑑別出誰罹患了憂鬱症,其準確率達到90%,(示意圖/123RF)

最後,研究小組建立了一個腸道菌指紋圖譜,該指紋圖譜是由兩種細菌,兩種病毒和兩種不同的代謝物所建構而成。該指紋圖譜立刻被使用在臨床診斷上,區別哪位病人是腸道菌相關的憂鬱症患者,在另外的75名受試者中,這個腸道菌的指紋圖譜可以正確鑑別出誰罹患了憂鬱症,其準確率達到90%,相當成功。

並未參與這項研究,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福斯特教授回應科學家雜誌記者高曼(Rachael M. Gorman)訪問時表示,本論文的貢獻在於將腸道中的菌相及其代謝物的變化與憂鬱症聯繫起來。她補充說,這是在全世界第一個做這樣研究的團隊。想想看,一般成年人體內估計有100萬億個細菌,其中80%~90%在腸道內,另外,腸道菌的種類也超過1,000種以上,同時包括少數的病毒(噬菌體)。當憂鬱症產生時,應該不會只跟一種腸道菌有關而已,而是一個整組菌相的複雜改變,在這之前,沒有科學家對全面性的腸道菌和代謝物做研究,甚至把病毒包括進來,因為這樣的工作太過龐大繁重,也非常難做。

▲▼ 腸、腸胃、腸道、益生菌、腸道細菌、醫生。(示意圖/123RF)
▲一般成年人體內估計有100萬億個細菌,其中80%~90%在腸道內。(示意圖/123RF)

目前已知的腸道菌治療包括:口服一般商業益生菌、生活飲食調整、口服健康人類糞便製備後的膠囊、經胃鏡小腸內灌注益生菌以及經肛門糞便移植等等的各種方式。但到底哪種治療方式最有效?或是哪種疾病和哪種益生菌最有關聯呢?這些都有待科學界進一步的研究來發掘,屆時,我們才會有更清楚的答案喔!

關鍵字: 潘懷宗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醫美診所納評鑑 醫師公會反對:不用大費周章

醫美診所納評鑑 醫師公會反對:不用大費周章

「直美風波」再度點燃社會對醫美安全的焦慮,衛福部日前已預告修法,並納入醫美診所需通過診所評鑑等政策。對此,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指出,反對把醫美診所強制納入評鑑,因為診所不像醫院有教學、研究任務,只是提供服務,不用大費周章來處理診所,現行衛生局每年的督導考核已經足夠。

2025年11月24日 12:45

亮光環境入眠「糖尿病風險飆67%」 醫:睡前滑手機是隱藏破口

亮光環境入眠「糖尿病風險飆67%」 醫:睡前滑手機是隱藏破口

很多人喜歡洗完澡後,鑽進被窩滑手機、追劇、看電視,不知不覺就在光亮的環境中睡著。這樣的習慣看似無害,但其實是默默在幫讓身體累積風險。醫師指出,研究顯示,長期在亮光環境中入睡,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可能增加 67%。

2025年11月24日 11:59

攝護腺癌害他痛到坐輪椅 放療+熱治療2周後能自己走樓梯

攝護腺癌害他痛到坐輪椅 放療+熱治療2周後能自己走樓梯

一名攝護腺癌患者發生骨轉移,痛到連皮膚被碰一下都受不了,平常只能坐輪椅,每天靠嗎啡仍難入睡,後來接受放射線治療合併深層熱治療,3天內疼痛明顯下降,1周下床走動,3個月後完全停用嗎啡,甚至能自己走進診間,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2025年11月24日 11:15

「睡眠荷爾蒙」在腸道濃度高400倍 研究:補充益生菌有助好夢

「睡眠荷爾蒙」在腸道濃度高400倍 研究:補充益生菌有助好夢

睡不好,可能和腸道不健康也有關係。兒科醫師吳昌騰在臉書分享研究指出,改善腸道菌群可能有助提升睡眠品質,例如補充益生菌、增加益生元,甚至利用糞便微生物移植,都是目前受到關注的方法。

2025年11月24日 10:19

高中、大學生接種疫苗比率低 醫喊「快打」:別讓校園成病毒溫床

高中、大學生接種疫苗比率低 醫喊「快打」:別讓校園成病毒溫床

今年流感疫苗累計接種478萬劑,是歷年同期最高,接種相當踴躍。對此,醫師呼籲,接下來要正式進入冬天,除了嬰幼兒之外,沒接種的「學生」族群要盡快接種,根據日本研究發現,「群體生活」的族群,如果整體有3成施打率,發生流行機會比較低。

2025年11月24日 10:00

女嬰患罕見畸胎瘤暴風式長大 「16cm超巨大腫瘤」驚人畫面曝

女嬰患罕見畸胎瘤暴風式長大 「16cm超巨大腫瘤」驚人畫面曝

台中一名產婦產下女嬰,女嬰臀部掛著一顆直徑達16公分的巨大腫瘤,宛如一顆「大球」。經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團隊診斷,確認為罕見的「先天性尾骶骨畸胎瘤」,並在女嬰出生9天後,成功透過手術切除重達530公克的腫瘤。該腫瘤重量幾乎佔女嬰體重的六分之一,所幸化驗後為良性,女嬰目前已能正常成長。

2025年11月24日 09:57

登階測肺力!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警告:肺阻塞危機不容忽視

登階測肺力!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警告:肺阻塞危機不容忽視

為響應世界肺阻塞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近日在台中廣三SOGO舉辦「登階挑戰」活動,邀請民眾一分鐘登階測肺功能。活動中,民眾一階一階拾級而上,有人氣喘吁吁,有人邊爬邊脫外套,每個人都在挑戰自己的肺力極限。

2025年11月24日 09:36

搶票會讓「多巴胺」爆發 醫曝關鍵原因:是大腦極限運動

搶票會讓「多巴胺」爆發 醫曝關鍵原因:是大腦極限運動

不少藝人將陸續舉辦演唱會,民眾紛紛準備「搶票」。醫師指出,搶票其實會促使多巴胺大量分泌,可視為一種「大腦的極限運動」,從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的角度來看,確實是一場激烈的「靜態運動」,但對健康來說也有好壞,好處是能讓人感到興奮,壞處則是預期的獎勵落空,多巴胺水平會瞬間低於基準線,導致極度的失落、空虛,甚至憤怒。

2025年11月23日 18:08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