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腸道菌治療憂鬱症?

▲▼ 腸、腸胃、腸道、益生菌、腸道細菌。(示意圖/123RF)
▲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所有疾病都始自於腸道。(示意圖/123RF)

文/潘懷宗 博士、陽明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

在20世紀初期,如果你支持英國倫敦貝特萊姆皇家醫院的菲利普醫師(George Porter Phillips),認為腸道菌可能是導致憂鬱症原因的話,那你真的是異類中的異類,因為科學界在那時候並不普遍認同這樣的說法。更別說是在公元前400年,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所有疾病都始自於腸道(All diseases begin in the gut),潘老師真的很納悶,到底希波克拉底當時是認知不足,還是超級睿智,答案是什麼?還真的不好說。但是到了迎接2021年元旦的今天,如果你還不知道腸道菌可以用來治療精神疾病的話,那你可就真的是太落伍了。

科學界已知,精神疾病產生的原因很多,並非全都是因為腸道菌出了問題。另外,每位患者的主客關係都不一樣,也就是所謂的因果關係,到底患者是先有精神異常,才導致腸道菌異常。還是先有腸道菌異常,才造成精神異常。恐怕每位患者的情形都不會是一樣的。所以當一位精神異常的患者,確確實實能從腸道菌療法中獲得症狀緩解時,才能說這位患者致病原因和腸道菌異常有關聯。但反過來說,如果某位患者完全不能從腸道菌的療法中獲得緩解的話,也就證明這位患者的致病原因和腸道菌的異常應該無關。因此,世界上研究大腦和腸道菌的專家,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福斯特教授(Jane Allyson Foster)就認為,目前世界上研究腸道菌療法的結果顯示,有些有效,有些卻完全無效,莫衷一是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是沒有把治療目標集中在那些真正能從腸道菌獲益的患者身上。也就是說,以前我們要對症(精神異常症狀)下藥,現在我們更要對病因下藥,因為同樣一個症狀,在每位患者背後所產生的原因卻不盡相同,所以針對每位獨特且唯一的患者,就不會再有以前所謂的統一療法,而是應該要提倡精準醫療。

▲▼ 腸、腸胃、腸道、益生菌、腸道細菌。(示意圖/123RF)
▲如果你還不知道腸道菌可以用來治療精神疾病的話,那你可就真的是太落伍了。(示意圖/123RF)

重點來了,如何事先精準判斷,哪位精神異常的病患會從腸道菌療法中確實獲益呢?事先判斷的指標又是什麼?還是只能瞎子摸象,反正腸道菌療法應該不會有多大的害處,它不像目前所使用的精神異常用藥,都必須讓血液先帶入腦袋,在發揮作用的同時,也會干預大腦的日常運作,因此產生的副作用肯定比藥物要來得小,再加上腸道菌對改善患者的腸胃道症狀總是會有些幫助(腹瀉或便秘等等),在並無多大害處的考量下,產生了為何不試試看的想法?這也可以說明目前在美國,雖然只有1/5的醫生支持自閉症兒童可以使用益生菌來治療,但卻有高達2/3以上的醫生不反對給孩子使用益生菌療法的道理所在。

醫學界每天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長足進步,就在2020年12月2日《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就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發明出了憂鬱症患者腸道菌的鑑別指紋圖譜,往後臨床醫生們就可以直接使用這種腸道微生物的“指紋”來區別出誰的憂鬱症和腸道菌有關聯,並接著可以利用腸道菌療法來治療,真的是非常棒。

▲▼ 益生菌、膠囊、藥品。(示意圖/123RF)
▲在美國有1/5的醫生支持自閉症兒童可以使用益生菌來治療。(示意圖/123RF)

這篇研究是由北京首都醫科大學安定醫院院長王剛教授、重慶醫科大學副校長謝鵬教授以及杭州浙江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科胡少華副主任所共同完成的,他們從311人中收集了糞便樣本,其中156位被診斷出患有憂鬱症且尚未接受藥物治療,另外155位則是健康個體。他們首先針對糞便樣本中所有的細菌和病毒進行了全基因測序,然後再使用統計程式分析了憂鬱症患者與健康對照者之間的差異和相似性。結果顯示,與健康對照者相比,憂鬱症患者腸道內有18種細菌數量繁殖較多,主要是擬桿菌屬(Genus Bacteroides)。而另外有29種細菌則是數量非常少,主要是藍藻屬(Genus Blautia)和真細菌屬(Genus Eubacterium)。研究小組還發現了三種噬菌體(病毒)在憂鬱症中的水平與健康對照者相比有所不同,這也是世界上首次在憂鬱症患者中研究了腸道中病毒的論文。

接著,研究團隊為了確定這些菌種變化對腸道內所有化學物質的影響,於是使用氣相層析-質譜儀(GC-MS)分析了整個腸道的化學物質。結果發現,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憂鬱症患者腸道內有16種化學物質濃度增加,另外有34種化學物質濃度減少。同時也發現,這些產生變化的化學物質大多數都參與了身體內的氨基酸代謝,特別是三個最重要的胺基酸: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ate;GABA)、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和色氨酸(tryptophan)。

▲▼ 腸、腸胃、腸道、益生菌、腸道細菌、生理期、經痛。(示意圖/123RF)
▲有研究顯示,腸道菌的指紋圖譜可以正確鑑別出誰罹患了憂鬱症,其準確率達到90%,(示意圖/123RF)

最後,研究小組建立了一個腸道菌指紋圖譜,該指紋圖譜是由兩種細菌,兩種病毒和兩種不同的代謝物所建構而成。該指紋圖譜立刻被使用在臨床診斷上,區別哪位病人是腸道菌相關的憂鬱症患者,在另外的75名受試者中,這個腸道菌的指紋圖譜可以正確鑑別出誰罹患了憂鬱症,其準確率達到90%,相當成功。

並未參與這項研究,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福斯特教授回應科學家雜誌記者高曼(Rachael M. Gorman)訪問時表示,本論文的貢獻在於將腸道中的菌相及其代謝物的變化與憂鬱症聯繫起來。她補充說,這是在全世界第一個做這樣研究的團隊。想想看,一般成年人體內估計有100萬億個細菌,其中80%~90%在腸道內,另外,腸道菌的種類也超過1,000種以上,同時包括少數的病毒(噬菌體)。當憂鬱症產生時,應該不會只跟一種腸道菌有關而已,而是一個整組菌相的複雜改變,在這之前,沒有科學家對全面性的腸道菌和代謝物做研究,甚至把病毒包括進來,因為這樣的工作太過龐大繁重,也非常難做。

▲▼ 腸、腸胃、腸道、益生菌、腸道細菌、醫生。(示意圖/123RF)
▲一般成年人體內估計有100萬億個細菌,其中80%~90%在腸道內。(示意圖/123RF)

目前已知的腸道菌治療包括:口服一般商業益生菌、生活飲食調整、口服健康人類糞便製備後的膠囊、經胃鏡小腸內灌注益生菌以及經肛門糞便移植等等的各種方式。但到底哪種治療方式最有效?或是哪種疾病和哪種益生菌最有關聯呢?這些都有待科學界進一步的研究來發掘,屆時,我們才會有更清楚的答案喔!

關鍵字: 潘懷宗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陳建宗揭「顏面衰老」關鍵 地心引力讓臉垮、眉下垂是警訊

《ETtoday健康雲》與「東森栢馥功能醫學健康服務會館」今(3日)舉辦健康講座,邀請顱顏重建權威、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陳建宗醫師擔任主講人。陳建宗特別分享「內視鏡輔助前額拉提」,適應症包括眉毛下垂、不對稱眉毛、皺眉肌過動症、前額頭短,有別於傳統拉皮手術,術後恢復快。

2025年11月03日 18:05

血液腫瘤權威陳耀昌病逝 石崇良憶恩師哽咽:沒辦法再諮詢他了

血液腫瘤權威陳耀昌病逝 石崇良憶恩師哽咽:沒辦法再諮詢他了

台灣血液腫瘤醫學權威陳耀昌今(17)日病逝台大醫院,享壽76歲。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今受訪時透露,陳耀昌是自己在台大的老師,過去在擬定細胞治療特管辦法,老師是首席顧問。他語帶難過直說「我真的覺得很惋惜,我沒辦法再諮詢他了。」

2025年11月17日 12:53

癌症轉移堅持花百萬元做質子治療 醫:最先進不一定最適合

癌症轉移堅持花百萬元做質子治療 醫:最先進不一定最適合

在癌症領域,質子治療是相當有用的武器,不過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在臉書分享,其實癌友可能有9成不需要做這治療,因為其主要用途在於精準控制局部腫瘤,例如腦瘤、眼部腫瘤或兒童癌症等,若已轉移,全身都是戰場,質子治療難奏效。

2025年11月17日 12:48

瘦瘦針與腸癌「死亡率砍半」有關 研究:愈胖「體質逆轉」愈明顯

瘦瘦針與腸癌「死亡率砍半」有關 研究:愈胖「體質逆轉」愈明顯

被稱為「瘦瘦針」的GLP-1類藥物,可能有助大腸癌死亡率下降。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臉書分享一項最新瘦瘦針相關研究,發現大腸癌病人使用後,5年死亡率僅1成5左右,未使用者則超過3成7,差距達1倍以上,引起各界關注。

2025年11月17日 12:10

快訊/血液腫瘤權威陳耀昌病逝 享壽76歲

快訊/血液腫瘤權威陳耀昌病逝 享壽76歲

台灣血液腫瘤醫學權威陳耀昌今(17)日病逝台大醫院,享壽76歲。

2025年11月17日 11:15

戒掉手搖飲3個月瘦10kg 醫揭4大隱形毒素:糖毒最常見陷阱

戒掉手搖飲3個月瘦10kg 醫揭4大隱形毒素:糖毒最常見陷阱

據統計,台灣的終身罹癌率約5成,也就是平均每2人中有1人這輩子會罹患癌症。對此,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在臉書分享,許多民眾不抽菸、不喝酒,自認吃得清淡,卻還是罹癌,真正關鍵多半不是單一食物,而是長期累積4種「隱形毒素」,包括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若能盡量避免,風險可望降低一半。

2025年11月17日 11:07

本周開始擴大抽驗雞蛋 石崇良:以籠飼蛋為主

本周開始擴大抽驗雞蛋 石崇良:以籠飼蛋為主

彰化芬普尼蛋又有4萬顆流入市面,引發關注。對此,衛福部部長石崇良今表示,本周起將擴大稽查,抽驗採取風險分層方式,以編號C的雞蛋(籠飼雞蛋)為主要抽查。

2025年11月17日 11:00

婦肚子悶痛揪7公分肌瘤 達文西手術切除「不留腹部傷口」

婦肚子悶痛揪7公分肌瘤 達文西手術切除「不留腹部傷口」

45歲的魏女士因為近半年下腹部悶痛,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醫師林玉珊門診求診,檢查發現有下腹部悶痛合併壓迫症狀,竟然有7公分的肌瘤。經採用達文西機械手臂系統結合經陰道自然孔手術,患者術後一周即返家休養。由於手術並未在腹部留下傷口,讓魏女士感到非常驚訝,林玉珊表示,傷口藏在看不到的地方,這不只是手術傷口變小,更代表病人能更快回到自己的生活與角色中。

2025年11月17日 10:57

血汗看診壓力破表 研究曝醫師「15%吃安眠藥」:基層風險高

血汗看診壓力破表 研究曝醫師「15%吃安眠藥」:基層風險高

台灣醫師日常承受長工時、高壓力,不少人苦於失眠問題。國內少見針對醫師使用安眠藥的研究顯示,平均每百名醫師中有15人用藥,比例和一般人相近,顯示醫療人員同樣有失眠困擾;研究團隊認為,健保制度應提高非藥物治療的給付,才能有效降低對藥物的依賴。

2025年11月17日 10:0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