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盲腸炎一定要開刀嗎? 拖延恐喪命 4大症狀要警覺


圖文/常春月刊

盲腸炎經常突然發生,還會出現劇烈疼痛,引發的原因包括盲腸腫脹及阻塞等,以盲腸阻塞來說,糞石阻塞是最主要的因素,細菌感染等也可能會引起盲腸炎。一般急性盲腸炎比慢性的來的快速且嚴重;因此,當右下腹疼痛發生時,最好趕緊就醫,進一步確診是否罹患了盲腸炎。

急性闌尾炎 老人、年輕人發生原因不同

「急性闌尾炎」俗稱「盲腸炎」,闌尾約5~10公分,突出在盲腸的後內方,位於右下腹,是急診中較常見的外科疾病。根據概估統計,一個人一生約有10%的機率恐發生盲腸炎,好發於10多歲到20多歲的年輕人,年紀較大的人也可能得盲腸炎。

不過,引發盲腸炎的原因並不明確,外科部醫師王輝明表示,通常是因闌尾管腔阻塞,例如糞石、食物殘渣、膽石等,導致黏液無法排出,細菌就會在管腔內孳生,最後引發闌尾紅腫,甚至破裂、化膿。

以年紀大的人來說,較常見的就是遭糞石塞住;而較年輕的盲腸炎最常見是盲腸 旁邊的淋巴腺腫壓到闌尾,因為靠近盲腸附近有很多淋巴組織,一旦遭外界細菌等 感染,免疫力低、淋巴腺腫,就會堵住盲腸出口,引起急性盲腸炎。

 


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為常見症狀 右下腹疼痛要注意

初期盲腸炎會因為發炎細胞,經過迷走神經傳導到腦部,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在右下腹疼痛前的4~6小時發生,因此,當出現這些症狀,緊接著感到右下腹疼痛,就要提高警覺了。

王輝明指出,盲腸炎疼痛最常與尿管結石混淆,不過,最大的差別是,尿管結石引發的疼痛是突發性,且不會出現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

 


盲腸炎鑑別診斷不易 易與這2狀況混淆

盲腸炎症狀較複雜,容易與尿路結石、大腸憩室發炎等混淆,當人感到腹痛、不舒服時,不一定能精確指出哪裡痛,因此,要自行判斷並不容易。王輝明解釋,盲腸炎疼痛會從肚臍週圍痛到右下腹;尿路結石(腎結 石)如果石頭卡到輸尿管,左右兩側腰後側會感到激烈疼痛,一旦石頭卡到右邊輸尿管,右側疼痛,就容易混淆;大腸憩室發炎的話,若是糞便卡在右下腹大腸憩室中,也會引起右腹疼痛,造成診斷上困難。

此外,盲腸炎發作後,會逐漸不再排便,因此,變化非常快速且多樣性;值得注意的是,盲腸炎也會出現發燒症狀,但有的老人家因身體其他病痛而服用止痛藥,糖尿病患者本身免疫力不好,有時身體發炎時,出現發燒症狀較為不明顯,因此,要特別小心。

 


確診後立即開刀 避免後遺症

當患者感到腹痛時,有時會直接到急診或腸胃科、內科就醫,如果初步檢查認為是盲腸炎,就會趕緊將患者轉到一般外科,只要確認是盲腸炎或機率很高,通常會建議一定要開刀,避免引發後遺症。

一般來說,盲腸炎若未在24~48小時內開刀切除,很可能因化膿、破裂,導致腹膜感染、甚至死亡。當確診盲腸炎時,會先給予患者抗生素治療,並評估手術可行性,若發現腹膜已感染、患者狀況不穩定,則必須繼續打抗生素穩定後,再評估開刀,若患者適合開刀則配合醫師安排進行。

 


術後防感染 復原期間飲食這樣吃

通常皮膚開刀的小傷口,若沒有感染等 問題,約經過2~3週就能拆線,不過,王輝明提醒,皮膚傷口雖癒合,但肌肉可能需要1個半月到3個月時間才能長好, 因此,這段時間最好避免提重物,以免傷口又裂開;而術後有任何不舒服或傷口疼 痛,也應立即詢問醫師。

此外,手術後應多休息,也不能馬上吃東西,建議排氣後可以先吃點稀飯、湯等流質食物,術後第3天可以吃半流質食物,第6天就可以正常飲食,但有任何異常,還是要諮詢醫師;此外,在醫師建議下,應適當補充白開水,切勿暴飲食。

 


盲腸炎難預防 飯後不要跑步無根據

過去民間曾認為開盲腸後會影響身體健康,其實以醫學角度來說,並沒有這種說法。王輝明強調,一旦發現盲腸炎應趕緊安排開刀,以免越來越嚴重。

另外,在過去,很多老人家會告訴孩子:「吃飽飯後,不要立刻做激烈運動或亂跑亂跳,否則會得盲腸炎。」但現代醫學並沒有證實這類的說法,且盲腸炎確實較難預防,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是避 免引發嚴重後遺症的最好方法。

雖然盲腸炎沒有較好的預防方法,但多吃高纖維食物,例如蔬菜、水果、穀類食物、全麥麵包等,可保持排便通暢、有益身體健康,多少對預防盲腸炎有幫助;吃飯時應細嚼慢嚥,以免吃太快、不小心吞進一些細骨頭、小顆的水果種子等較容易形成糞石的物質,避免阻塞闌尾,進而引發盲腸炎;適度的運動不可少,能促進胃腸的蠕動。

延伸閱讀:

肚子痛原因多 從5位置判斷可能生什麼病
吃飽立刻運動會讓胃下垂? 醫曝「關鍵原因」...身材纖細、節食要留意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化妝品驗出致癌蘇丹紅 食藥署公布「18項產品清單」

化妝品驗出致癌蘇丹紅 食藥署公布「18項產品清單」

台灣首次在化妝品驗出禁用蘇丹色素,食藥署今公布第二批檢驗結果,同時也公布18項產品清單,其中包括「歐萊德男用養髮液/女用養髮液」、「未來美超級A醇緊緻煥膚卸妝膏」等產品都在清單內。

2025年11月24日 17:13

旗魚、海膽、澎湖丁香魚「鎘」超標 食藥署抽驗食品重金屬8件違規

旗魚、海膽、澎湖丁香魚「鎘」超標 食藥署抽驗食品重金屬8件違規

食藥署今公布「114年度市售食品中重金屬監測計畫7-9月執行結果」,總計有8件產品檢出重金屬鎘超標,包含「日本百合、巴西蘑菇、澎湖丁香魚、旗魚、海膽」等。食藥署表示,有業者無法提具來源資料,所轄衛生局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7條共裁處新臺幣15萬元整罰鍰。

2025年11月24日 16:23

心肌梗塞僅5成有徵兆 醫:疼痛放射肩背「逾10分鐘」叫119

心肌梗塞僅5成有徵兆 醫:疼痛放射肩背「逾10分鐘」叫119

根據氣象預報,氣溫自今晚起下降,到11月26日甚至只有14度。醫師說,高血壓等高危險群對於低溫要多注意,尤其提防心肌梗塞;根據國外資料,心肌梗塞病人僅約半數在發病前有症狀,預防不易,但如有胸悶或感覺疼痛往肩或背放射,且超過10分鐘沒改善即應警覺,這時不宜自行就醫,最好叫救護車。

2025年11月24日 15:05

吃藥後喝酒「間隔2小時也沒用」!藥師警告:嚴重恐休克

吃藥後喝酒「間隔2小時也沒用」!藥師警告:嚴重恐休克

許多人都知道吃藥時應避免飲酒,但部分民眾誤以為只要「錯開時間」即可無虞。對此,藥師洪正憲近日提醒,大眾對「藥與酒間隔2小時就沒事」的觀念是一大迷思,實際上即使間隔數小時,藥物與酒精仍可能在體內相遇產生交互作用,輕則藥效失衡,重則可能引發嚴重副作用甚至休克。

2025年11月24日 14:38

近親禁婚擬放寬至四親等 醫示警「畸形兒風險高」萬萬不可

近親禁婚擬放寬至四親等 醫示警「畸形兒風險高」萬萬不可

立法院法制局研議將旁系血親禁婚範圍適度限縮至「四親等」以內,引發關注。不孕症治療權威醫師對此堅決強調「萬萬不可」,除了有倫理問題,近親結婚生下的寶寶更容易有先天疾病、畸形風險。

2025年11月24日 14:15

醫美診所納評鑑 醫師公會反對:不用大費周章

醫美診所納評鑑 醫師公會反對:不用大費周章

「直美風波」再度點燃社會對醫美安全的焦慮,衛福部日前已預告修法,並納入醫美診所需通過診所評鑑等政策。對此,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指出,反對把醫美診所強制納入評鑑,因為診所不像醫院有教學、研究任務,只是提供服務,不用大費周章來處理診所,現行衛生局每年的督導考核已經足夠。

2025年11月24日 12:45

亮光環境入眠「糖尿病風險飆67%」 醫:睡前滑手機是隱藏破口

亮光環境入眠「糖尿病風險飆67%」 醫:睡前滑手機是隱藏破口

很多人喜歡洗完澡後,鑽進被窩滑手機、追劇、看電視,不知不覺就在光亮的環境中睡著。這樣的習慣看似無害,但其實是默默在幫讓身體累積風險。醫師指出,研究顯示,長期在亮光環境中入睡,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最高可能增加 67%。

2025年11月24日 11:59

攝護腺癌害他痛到坐輪椅 放療+熱治療2周後能自己走樓梯

攝護腺癌害他痛到坐輪椅 放療+熱治療2周後能自己走樓梯

一名攝護腺癌患者發生骨轉移,痛到連皮膚被碰一下都受不了,平常只能坐輪椅,每天靠嗎啡仍難入睡,後來接受放射線治療合併深層熱治療,3天內疼痛明顯下降,1周下床走動,3個月後完全停用嗎啡,甚至能自己走進診間,生活品質明顯改善。

2025年11月24日 11:1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