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發威呼吸道融合病毒肆虐 嬰幼兒氣喘鳴聲要當心



圖、文/NOW健康 陳敬哲

1名1歲半女嬰,發燒、咳嗽、流鼻水多日,因活動力下降被媽媽緊急抱到醫院就診,醫師症狀判斷主要是細支氣管發炎所造成,住院治療3天後女嬰病情受到控制,未料卻開始有呼吸急促和喘鳴現象,血氧濃度也降低;病毒培養結果出爐,發現又是呼吸道融合病毒在作怪。

秋冬季節不可不知的呼吸道感染病毒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胸腔科主治醫師邱志勇表示,過去1年在全民努力下成功防堵了新冠疫情,但有一種活躍於秋冬季節、以喘、呼吸急促、像是氣喘發作的喘鳴聲為主要表現的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卻悄悄的在嬰幼兒間流行了起來。

根據林口長庚醫院病毒室的資料分析發現,去年11月臨床病例使用呼吸道融合病毒抗原快速檢測的檢出率高達6成,而培養出呼吸道融合病毒則占了所有病毒培養的4成之多。

雖然整體的比例與以往相差不多,但去年同時期檢驗出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小朋友卻高出許多。幸好至今年初在臨床照顧上已經有明顯的減少。

什麼是呼吸道融合病毒?

邱志勇表示,呼吸道融合病毒主要是在秋冬季節流行,經由咳嗽、飛沫傳染,大多數感染2歲以下的嬰幼兒。感染初期症狀和一般的感冒極為類似,像是發燒、咳嗽、流鼻水,不同的是這隻病毒會造成下呼吸道上皮細胞的破壞,導致細支氣管水腫、發炎。

由於嬰幼兒的細支氣管比較細小,稍微水腫便會造成呼吸道阻塞,出現類似氣喘發作的喘鳴聲,嚴重時可能導致呼吸急促、困難,甚至發紺及呼吸衰竭。

邱志勇解釋,治療上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就是給予嬰幼兒經過溫熱潮溼處理過且充足的氧氣。雖然適時給予氣管擴張劑呼吸治療會有幫助,但是跟氣喘急性發作時需要使用到類固醇有很大的不同。

會不會演變成氣喘?

邱志勇說,感染期的嬰幼兒大多數會發生類似氣喘的喘鳴呼吸聲,讓家長擔心是否會變成氣喘,但有這種憂慮是正常的,因為兒童氣喘的發作較為複雜,不僅包含了遺傳基因和環境因素,感染到病毒也是會引起氣喘兒的急性發作。

邱志勇補充,雖然不能排除感染到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嬰幼兒,他們潛在有可能就是1位呼吸道過敏的小朋友,不過目前的研究顯示,嬰幼兒時期感染到呼吸道融合病毒產生喘鳴聲,和之後是否會發生兒童氣喘是沒有相關的,所以這部分家長可以不用過度擔心。

預防感染秋冬季節呼吸道病毒的叮嚀

邱志勇提醒,台灣已正式進入冬季,除了新冠病毒因為季節變化再度在國際上捲土重來外,還有呼吸道融合病毒及蠢蠢欲動的流行性感冒病毒。因此大家必須提高警覺,千萬不能鬆懈,配合政府防疫政策:戴口罩、勤洗手、保持適當社交距離,以防範新冠病毒的爆發,也保護自家嬰幼兒免遭呼吸道病毒感染。

更多NOW健康報導
▸【影】糖vs.醣 傻傻分不清?!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要控血糖?
▸ 面對寒流與變種病毒夾擊 超級抗氧化酵素SOD化解危機

關鍵字: NOW健康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兒忘記沖馬桶!媽一看嚇壞 1家3口都確診罕見遺傳病

兒忘記沖馬桶!媽一看嚇壞 1家3口都確診罕見遺傳病

大陸浙江一戶人家小孩小勇(化名)因為忘記沖馬桶,媽媽一看發現不對勁,這一留心,小勇被診斷出尿毒症,結果一家三口都得了罕見遺傳病,而他和哥哥都接受腎移植手術,媽媽還在洗腎中。

2025年09月16日 01:27

青少年陷「隱藏營養危機」 營養師:一顆蛋就能翻轉健康

青少年陷「隱藏營養危機」 營養師:一顆蛋就能翻轉健康

不少家長困惑,孩子明明吃得不少,卻經常疲倦、不專心。營養師在粉專「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提醒,這恐怕不是偷懶,而是青少年正陷入「隱藏營養危機」,最新數據顯示,超過六成14至17歲青少年缺乏鈣、膽鹼、鎂、維生素D與E,嚴重影響骨骼發育、免疫力與專注力。

2025年09月15日 17:43

近視雷射後還會再近視嗎?醫點出4大影響因素 25歲以下族群風險較高

近視雷射後還會再近視嗎?醫點出4大影響因素 25歲以下族群風險較高

進行近視雷射手術後,許多人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會不會再度近視?」對此,眼科粘靖旻院長詳細分析這個大家最關心的術後問題,讓準備手術或已完成手術的人都能安心!

2025年09月15日 17:00

孩子情緒異常是警訊!醫曝行為會發出訊號 專業心理治療是王道

孩子情緒異常是警訊!醫曝行為會發出訊號 專業心理治療是王道

孩子是父母最在意的寶貝,除了身體健康,心理狀態與行為表現也同樣需要關心。如果孩子經常感到沮喪、學習困難,或特別衝動,這些都可能是提醒我們的訊號。及早理解與陪伴,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合適的支持。

2025年09月15日 15:22

3成「憂鬱症患者」反覆發作 醫曝研究:可能是基因在作怪

3成「憂鬱症患者」反覆發作 醫曝研究:可能是基因在作怪

全台近200萬人具憂鬱傾向,其中有5.2%是重度憂鬱症患者,近7成透過治療可妥善控制病情,但其餘2、3成患者則會反覆發作。有研究發現,這部分可能和基因有關,有些人先天帶有「落井下石型」基因,不僅對外界較敏感,還會直接影響腦中血清素的濃度多寡。

2025年09月15日 14:45

萬人響應「國高中10點上課」 醫:20%人晚起頭腦才清楚

萬人響應「國高中10點上課」 醫:20%人晚起頭腦才清楚

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要求把國、高中上課時間改成早上10點,相關提案已有萬人響應。對此,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啓斌指出,過去研究發現,8點以後起床比較符合生理時鐘,也有20%屬於晚睡晚起體質,頭腦才會比較清楚,但睡眠生理時鐘也因人而異,不能只看表面現象統一處理。

2025年09月15日 12:34

屏基率先全台完成「生物適應架」植入 開啟冠狀動脈治療新世代

屏基率先全台完成「生物適應架」植入 開啟冠狀動脈治療新世代

屏基心導管團隊致力於心臟照護26年,推動新醫材治療不遺餘力,因而屏東縣成為全台灣新一代心臟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最早正式上線的縣市,今年5月,屏基率先完成全台首例正式上架「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Bioadaptor)治療,並在3個月內已累積完成 24 例病人植入,後續追蹤情況均良好,標誌著心導管介入治療邁向新階段。

2025年09月15日 12:14

男血便撐半年「大腸腫瘤塞腸道」 醫示警:有症狀6成已晚期

男血便撐半年「大腸腫瘤塞腸道」 醫示警:有症狀6成已晚期

一名45歲男性有「大便不成形且帶血絲」的症狀,但並未想過是大腸癌警訊,就算糞便潛血陽性,仍認為是檢查或飲食造成。半年後因肚子疼痛嚴重,經醫師苦勸才做大腸鏡,檢查發現腫瘤已經塞住腸道,確診大腸癌。醫師提醒,根據臨床統計,有症狀才檢查,有6成以上都已經是三、四期。

2025年09月15日 11:4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