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無力舉不起來小心是網球肘 3動作家庭主婦要少做


圖文/常春月刊

奇怪,最近手老是抬不起來,感覺很沒有力氣,又痛痛的,到底是怎麼了?小心!這可能是網球肘在作怪。網球肘是手腕向上用力時牽扯到肌腱,超過肌腱能負荷的程度所導致的結果。

網球肘非骨痛 發作時比較難使力

復健科醫師鍾佩珍表示,網球肘疼痛位置多在手背靠近手肘彎曲的地方,靠近肘部的關節處,只要手腕向上的拉抬動作,就會牽扯到腕關節橈側伸直的肌腱,因為其原發點是在手肘處,所以,痛點也在這個位置。

此外,發生疼痛時,很多人以為是骨頭出問題,其實問題是出在肌腱和骨頭黏著的位置,一旦發生疼痛,手的力量出不來,便會呈現無力狀態,就像膝蓋痛也是一樣。

 


年紀愈大愈容易發生 皆是不當動作累積而成

只有打網球的人會得到網球肘嗎?其實不然。鍾佩珍說,只要有手腕向上的動作,都可能牽扯到這條腕關節橈側伸直肌腱,包括提重物、掃地掃很久、用力拉褲子、扭毛巾,甚至連洗臉、洗頭、吹頭髮等都會;所以,網球肘並非打網球的運動家才會發生,任何年齡層的人都會發生,而且是以40、50歲以上的族群最多,原因就在於老化。

值得注意的是,網球肘絕不是一次的姿勢不當就會發生,而是重覆多次的小受傷慢慢累積而成的,一般人通常不會在意偶爾1、2次的不當動作,也不認為會有傷害,但若繼續下去,終有一天會疼痛發作。


疼痛發作時 熱敷、泡熱水可緩解

那麼疼痛時,第一時間怎麼做?鍾佩珍說明,首先就是讓患處休息,並採取熱敷或泡熱水方式來緩解症狀,水溫建議控制在攝氏39~40℃左 右,持續泡10分鐘;若症狀很輕微,通常軟組織修復平均需要約1個禮拜,所以發作後務必要讓手腕完全休息一個禮拜,不要太常移動,一再放任不管,就會越來越嚴重。

治療期間多休息 避免手部動作

剛開始很多病人出現網球肘症狀時,不會求助醫師的幫助,而是會採取休息幾 天的方式,這的確是正確的緩解方法。不過,鍾佩珍指出,短暫的休息只能緩解症狀,若症狀嚴重,則必須要維持幾個月的休養,才能真正恢復到最好的狀態,但卻很少有病患能做得到。

因此,雖然休息是第一要務,但醫師也會給予藥物輔助,兩者可以同時進行,而且發炎期間單單只靠休息是不夠的,必須用藥或是物理治療幫助消炎。鍾佩珍解釋,物 理治療主要以熱療來促進患處的血液循環。

 


減少網球肘出現 幾個習慣性動作要避免

鍾佩珍強調,不管是藥物或是物理治療,都只是輔助,最重要的還是得多休息和調整不良的姿勢,只要配合得好,網球肘是可以被根治的,否則就會一再地發作。以下幾個生活中要注意的事項及原則, 以減少網球肘的發生:

1、用推車,避免提重物

每天上市場買菜的家庭主婦,或是帶著電腦在外奔波的業務員,都無法避免手提 重物的動作,手腕向上過度使用,發生網球肘的風險自然會增加,建議改用拉的旅行袋裝物品或電腦,避免傷害發生;若買些小東西,重量不會太重,可以抱在胸前或掛在手臂,以減少腰痠背痛。

此外,也建議美容師、美髮師在工作時,可以將客人的椅子調低,讓自己處於比較高的位置,讓拿剪刀、吹風機的手在手腕處避免長時間的向上彎曲負重工作, 就可減少傷害發生的機會。

 


2、盡量少作「扭」的動作

很多需要雙手做出「扭」的動作,但都大幅增加罹患網球肘的機會,所以如何避免扭毛巾、抹布,是必須學習的。如果本身很愛乾淨,經常會洗扭抹布,不妨一次準備10條抹布,擦完後丟進洗衣機清洗、脫水,以免去扭乾的動作;此外,炒菜時應避免用單手拿鍋子,改用雙 手以減少傷害的發生。

3、戴上護腕

預防勝於治療,除了注意少做拉抬、扭、提重物等動作,也可在平日多使用護腕,並不是受過傷之後才戴,而是一開始就做好防護,千萬別等到受傷了才使用。

延伸閱讀:

肩膀痠痛、手舉不高就是五十肩?五十肩會好嗎? 復健科醫師告訴你現行治療方式
手舉不高、睡覺壓肩痛爆? 小心是得了五十肩!醫揭「7種情況」愈不動愈痛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推動台灣高齡醫學整合照護 陳亮恭:希望每個人都被接住

連續6年進入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並蟬聯國內醫師排名首位,台北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說,自己始終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做研究,雖受國際肯定,也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壓力,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不同體系醫師投入高齡醫學,讓這領域真的蓬勃起來,更能因應台灣人口快速老化的腳步。

2025年11月22日 10:03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鑽研兒童精神醫學的詩人 陳牧宏入列全球頂尖2%科學家

入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在台灣醫師排名前20傑,台北榮總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科主任陳牧宏卻不只是醫師、科學家,還是一名作家,曾多次獲文學獎,研究理念和文學謬思長期交織腦中,對於病人的治療,相較也多了更多溫度和生命觀察。

2025年11月15日 10:03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退休師煮菜「越煮越鹹」竟白內障+散光釀禍 醫揭手術治療時機

一名65歲老師在退休後熱衷於烹飪與園藝,但最近半年來視力逐漸模糊,特別是夜間開車時,對向來車的燈光會出現嚴重的眩光與光暈,不僅如此,平時看食譜和手機也變得越來越吃力,做園藝時會誤剪花草,還把食譜上的鹽巴3匙看成8匙,讓家人頻頻跟她反映做菜越來越鹹,最後就醫才知道是白內障合併散光。

2025年11月27日 19:34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男大生燒2周「竟是急性血癌」 醫列4大警訊:常被當成感冒

台灣每年約新增950至1000名急性血癌病患,常見四大症狀包含「臉色蒼白、容易疲倦」、「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未受外力碰撞卻出現瘀青或出血」、「骨骼或關節疼痛」。醫師提醒,由於這些症狀並不具特異性,常被誤以為是貧血或感冒,導致錯過就醫時機。

2025年11月27日 19:09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神經外科名醫馬辛一病逝 學長回憶:一切以病人為主的好醫生

曾任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的名醫馬辛一,日前因車禍受傷住進三軍總醫院,原本狀況穩定,期間並接受親友探視,未料今傳出過世消息,震驚醫界。對於相關詳情,三總稱,事涉病人隱私,仍在詢問家屬意見,細節不便透露,有進一步訊息會對外說明。據了解,死因與車禍無直接關聯,而有其他病因。

2025年11月27日 18: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新北流感疫苗剩8萬劑 65歲以上接種抽iPhone 17

近期氣溫下降,呼吸道病毒更為活躍,高風險者要盡快接種流感疫苗!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本年採購103萬劑公費流感疫苗,目前剩餘約8萬劑,只要65歲以上市民在12月31日前接種流感疫苗或COVID-19疫苗,還可參加抽獎活動,有機會獲得iPhone 17 Pro Max等多項大獎。

2025年11月27日 16:54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醫揭胰臟癌9大風險因子 「無症狀時揪出」7成有機會開刀治療

胰臟癌被稱為「癌王」,患者長期存活情形不佳,對此醫師說,早期辨識9大風險因子是關鍵,尤其是4項與個人型態有關的危險特徵,包括年齡超過60歲、長期抽菸、長期喝酒與肥胖,符合者更應積極篩檢,只要能在無症狀時經篩檢確診,超過7成都還能開刀治療。

2025年11月27日 16:28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眼球卡骨頭!他車禍「臉骨全碎」剩複視後遺症 醫揭恐怖警訊

苗栗一名25歲陳先生去年因嚴重車禍導致全臉骨折,雖經手術成功「拼回」臉龐,卻留下看東西一個變兩個的「複視」後遺症。這不僅讓他下樓梯時容易踩空,連玩手機遊戲都無法數算金幣,嚴重影響生活;經台中榮總跨科團隊接力治療,最終透過眼外肌手術,才成功讓他擺脫疊影地獄,重獲清晰視界。

2025年11月27日 16:25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變冷就關節僵硬 醫點名「5族群」是退化高風險群

近期天氣開始轉涼,不少人早上起來會感覺膝蓋有點卡卡緊緊的,醫師指出,不只是膝蓋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尾椎、腰椎、手指、髖關節,都有可能出現關節發炎和退化的情況,尤其是「超過65歲以上的年長者、進入更年期的婦女、骨質疏鬆、工作需要搬重物和長時間久坐久站、關節曾受過嚴重傷害」都是關節退化高風險群。

2025年11月27日 15:30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便秘男強力灌腸惹禍「直腸破了一大洞」 糞水亂竄引發腹膜炎

苗栗縣65歲黃姓老翁,長期飽受便秘所苦,每天都服用強力軟便劑,甚至每隔2~3天就自行灌腸,日前甚至改用更長的管子,把瀉藥送入直腸深處灌腸,沒想到竟突然引發劇痛,緊急送至大千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後赫然發現,在直腸上端處有一個巨大的破洞,糞水隨著破洞流進腹腔,引發嚴重的腹膜炎,幸好緊急手術救回一命。

2025年11月27日 15:0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