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搶救視力不能等 青光眼治療攻略

▲青光眼攻略。(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青光眼可以用藥物、雷射或手術的方式,降低眼壓來阻止或延緩青光眼視神經病變的惡化,免除失明的危險,積極治療才有機會維持病人的生活品質。臺大醫院青光眼科主任王清泓醫師解說,青光眼是一種慢性病,因此這種努力是要終生持續,但縱使積極治療,仍然有約百分之十的病人無法躲過失明的命運。是否會失明,牽涉到所患青光眼的種類、是否早期診斷正確治療、以及是否具有其他風險因素加速病情變化。青光眼的病人必須了解,成功的治療是沒有感覺的,因為萎縮的視神經無法復原,但是不治療則會使視覺功能慢慢喪失,終至失明。

王清泓主任鼓勵,青光眼的病人也不需過於悲觀,因為透過與醫生良好的配合,九成以上的病人是可以終生保有足夠用的視力,因此學習如何與青光眼共存,是病人的一大課題。

目標眼壓因人而異,並非一成不變

王清泓主任提到,決定治療方法前,要說明「目標眼壓」的概念。也就是眼壓需要降低多少,病情惡化的速度,才不會在有生之年,嚴重傷害視覺功能,造成生活受影響。

把握治療時機,降低失明危險

王清泓主任舉例,例如有兩個病人,都具有超乎正常的25毫米汞柱的眼壓,視神經八成已受到傷害,唯一的不同是患者年紀一位八十歲,一位只有二十歲。我們可能對年長的病人用青光眼藥物,將眼壓降到20毫米汞柱左右即可;相反的,對那位年輕的患者,可能必需用盡方法將眼壓降至15毫米汞柱或更低。

當一個人越年輕(剩下的壽命越長)、視神經已受到傷害越重(所剩本錢不多)、眼壓越高(視神經惡化速度較快)、家族中有許多成員也因青光眼導致視力受損等,若具有這些情況,我們必須採取更積極的治療。換言之,病人的「目標眼壓」要降的更低。「目標眼壓」並非一成不變,也會因病情變化而須作調整。如上述的年輕人,若目標眼壓定在15毫米汞柱,也確實達標,但是病情仍持續惡化。那我們必須再調降「目標眼壓」值到更低,直到病情穩定。

青光眼的藥物治療

王清泓主任提及,青光眼的治療目標是預防視覺功能惡化,而非增進視力。有些病人不了解這些事實,覺得天天辛苦點藥,忍受各種藥物帶來的副作用與不便,又不覺得視力有任何明顯改善,所以充滿了挫折感及對醫師的不諒解,常常沒有恆心點藥治療,四處求訪名醫,而延誤了治療時機。

王清泓主任說明,青光眼藥物是幫助房水流出眼睛,或是降低房水產生,來達到降低眼壓的目的。第一線用藥的選取原則,除了考量到降壓效果外,更要避免可能會引起的副作用,及盡量減少病人使用藥物的次數,以增加病人使用的方便性。

青光眼的藥物治療

目前有許多治療青光眼用的眼用藥水可供醫師及病患來選擇。最常用的包括眼局部使用乙型腎上腺素受體阻斷劑、甲型交感神經促進劑、眼局部使用或口服全身作用性碳酸酐脢抑制劑、前列腺素衍生物、仿副交感神經傳導物,也有複方藥的選擇,可以增加使用上的方便性。

王清泓主任分享,目前國際各青光眼協會最推薦的第一線用藥是前列腺素衍生物,因為它降壓效果好、一天一次方便使用且全身性副作用少,但是也有少數病患效果不佳、或引起不良副作用,因此仍需由眼科醫師做個別評估後再使用。目前也有單支裝、不含防腐劑的藥品問世,可以減少病人的不適感與副作用。

王清泓主任提醒,青光眼是一種需要長期用藥的慢性疾病,患者若無法承受藥物的副作用,應及早與醫師溝通,更換其他藥物,切忌自行停藥。治療青光眼也還不斷有新藥問世,新的藥不一定對所有的病人都是比較好的,正確的用藥並且和醫師諮詢,才比較安全。

青光眼雷射治療

王清泓主任表示,雷射可以針對房水通路的阻塞處,清除障礙,使房水流通恢復順暢。也可施加於分泌房水的睫狀體,抑制部分房水的分泌,達到降低眼壓的目的,例如雷射虹彩切除術,可以降低隅角閉鎖型青光眼急性發作的機會。

雷射是相當安全的手術,僅有少數病人會出血,眼壓短暫升高,但都在可控制範圍,且一般在門診實施即可完成。

青光眼的非藥物治療

青光眼濾過手術

王清泓主任補充,當藥物或雷射無法使眼壓獲得控制,醫師會建議接受青光眼濾過手術,手術通常可以降低更多的眼壓,但是已經損壞的視神經或視覺功能,仍然無法再恢復。

青光眼濾過手術和一般手術不同,目的是希望傷口不要癒合,以便讓房水可以流出眼球外。因此傷口比一般手術的脆弱許多。手術後,一定要小心各種碰撞壓迫,以免傷口破裂、出血,而造成脈絡膜或視網膜剝離、眼內感染、甚至視力嚴重喪失 。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青光眼來襲,多數沒自覺!正確診斷不只測眼壓,眼科醫師圖文解說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太深太淺都母湯!從尿液看身體狀況 他曝最健康顏色

太深太淺都母湯!從尿液看身體狀況 他曝最健康顏色

人每天都會上廁所,而身體的狀況多少可以靠排出來的尿液、糞便外觀來判斷,你每次小號時,會觀察自己尿液的顏色嗎?一位經常分享健康資訊的YouTuber,透過影片教大家如何從尿液顏色知道身體的狀況,顏色太淡或太深都是需要注意的!

2023年12月01日 15:10

天冷寶寶「別蓋被子」!醫示警:窒息風險增 照顧孩子5QA別踩雷

天冷寶寶「別蓋被子」!醫示警:窒息風險增 照顧孩子5QA別踩雷

天涼了要保暖,但晚上睡覺時,家長要注意千萬別幫寶寶蓋被子!根據衛福部統計,近5年資料顯示,嬰兒猝死症候群(SIDS)為國內嬰兒十大死因之一,多數與嬰兒睡眠環境有關,「窒息」就是其中一項影響原因。國健署也特別提醒5守則,以保護孩子安全,避免發生憾事。

2023年12月01日 14:19

陸疫情趨勢變了!羅一鈞揭最新監測「黴漿菌下降」流感成主流

陸疫情趨勢變了!羅一鈞揭最新監測「黴漿菌下降」流感成主流

中國大陸發生多重呼吸道疾病疫情,又以兒童黴漿菌最受關注,甚至引起國內民眾恐慌。不過根據疾病管制署最新疫情監測,陸疫情趨勢已經出現變化!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今(1)日表示,中國大陸黴漿菌疫情已下降趨勢,近期改以流感病毒為主;這也顯示在近期機場自願篩檢,目前從中港澳入境且有呼吸道症狀者,最多檢出為流感占比達6成,尚未檢測到黴漿菌。

2023年12月01日 14:08

黴漿菌之亂衝出打氣!XBB疫苗單日接種逼近萬人 創近1個月來新高

黴漿菌之亂衝出打氣!XBB疫苗單日接種逼近萬人 創近1個月來新高

中國大陸北方爆多重呼吸道疫情,又以兒童黴漿菌最受關注,台灣因此提高戒備,這也帶起一波XBB疫苗打氣,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今(1)日公布,前天一度出現單日接種9220劑,是近一個月來的新高;流感疫苗打氣則持續,羅一鈞提醒,明年農曆春節前後是流感、新冠疫情高峰,建議還是盡早接種疫苗以獲得保護。

2023年12月01日 12:49

網傳「防黴漿菌12/1起強制戴口罩」 屏東衛生局澄清:假的

網傳「防黴漿菌12/1起強制戴口罩」 屏東衛生局澄清:假的

日前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消息,中國大陸呼吸道感染疫情上升,以流感為主,另有鼻病毒、肺炎黴漿菌、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引起。近期社群媒體、網路出現「12/1起進入公共場合要「強制戴口罩」,否則最高可罰1.5萬元」訊息,屏東縣衛生局強調,此為109年COVID-19疫情期間防疫措施,是過時資訊,請民眾勿信勿傳。

2023年12月01日 10:44

快訊/嚴防陸疫情!4機場篩檢「驗21種病原」 首4天檢驗結果曝

快訊/嚴防陸疫情!4機場篩檢「驗21種病原」 首4天檢驗結果曝

中國大陸北方發生多重病原呼吸道疫情,疾病管制署26日起於4處國際機場針對自中港澳入境,且有類流感症狀旅客實施鼓勵採檢,首4日總計採檢38人,有27人檢驗結果出爐,其中21人被檢驗出病毒,又以流感病毒占比逾6成最高,其它含有新冠、腺病毒、鼻病毒等,尚未檢測到黴漿菌,這可能也和中國大陸黴漿菌流行呈現下降趨勢有關。

2023年12月01日 10:38

全台最貴光明燈!鹿港天后宮50萬「斗首」  連續8年都是她點的

全台最貴光明燈!鹿港天后宮50萬「斗首」  連續8年都是她點的

鹿港天后宮點燈每年總是吸引排隊人潮,其中有盞號稱全台最貴的光明燈,就屬最靠近斗母的斗首「財運亨通斗」也是唯一的一盞,要價50萬元,有錢想點還不一定點得到,必須要先合八字且連續擲3次聖筊獲得媽祖應允,7年來都由某家營造公司高姓闆娘點走,明年龍年,她向廟方點頭表達意願後,確定再度連莊。

2023年12月01日 10:27

全新3效液態鈣 3效「鈣厲害」 益吸收 民眾掃貨瘋搶人氣旺

全新3效液態鈣 3效「鈣厲害」 益吸收 民眾掃貨瘋搶人氣旺

努力工作賺錢,投資存股累積資產,但也不要忘記投資自己的健康!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19~64歲的台灣人每日鈣攝取量明顯不足,現代人缺乏運動、飲食不均衡,甚至過度減重等狀況,常常沒有注意到自己骨質流失的情況,直到輕微跌倒或碰撞才察覺,應從年輕時開始儲存骨本「存骨本、顧老本」!

2023年12月01日 10:00

吃飯聽音樂會影響食慾!  「1情況」不自覺想吃重口味

吃飯聽音樂會影響食慾! 「1情況」不自覺想吃重口味

一項研究表示,餐廳背景音樂的低音部分,可能會讓人感覺食物更加苦澀。這顯示音樂,對我們對食物味道的感知有一定的影響力。

2023年12月01日 08:51

明年健保總額成長4.7%「首次達最高上限」 有望連2年不漲保費

明年健保總額成長4.7%「首次達最高上限」 有望連2年不漲保費

行政院今(30)日核定健保總額調整以成長率上限4.7%計算,為健保過去8年來首度成長率達到國發會核定的「天花板」上限。健保署長石崇良受訪表示,預估今年底健保結餘約1277億元,安全準備金約1.97個月,明年底則有1259億元、約1.86個月,都符合法定至少1個月以上,預期明年也不用漲健保費。

2023年11月30日 22:32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