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忘、走路不穩恐非正常老化 留意失智症警訊免惡化



圖、文/NOW健康 陳如頤

65歲的伯伯,退休後在家幫忙照顧孫子,但近期常忘東忘西,幫忙整理書包會遺漏要帶的東西,好幾次完全忘記要到幼稚園接孫子回家。兒女們帶他到醫院檢查後,發現伯伯罹患了阿茲海默症,因此開始固定服用阿茲海默症藥物。

一段時間之後,原本穩定控制的病情突然在1個月內迅速走下坡,除記憶問題外更出現走路不穩、手腳無力等症狀,家人沒有在第一時間內察覺到異樣,直到固定回診時才告知醫師,診斷後發現伯伯因三高(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良,在這段期間發生了幾次小中風,以致病情後來演變成混合性失智症。

不同類型失智症治療方式大不同 對症下藥才能正確防惡化

以伯伯的案例來看,他除了罹患民眾認知程度較高的阿茲海默症,也就是退化性失智症的其中1種外,還合併罹患了血管性失智症,屬於混合性失智症患者。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醫師表示,不同類型的失智症,其引起的成因與治療方式,皆有所不同,民眾應正確地認識,才能夠知道對應的治療選擇。

劉子洋醫師特別提醒患者及家屬,需要了解及建立阿茲海默症屬於長期緩慢退化之疾病的觀念,倘若觀察到患者在短時間,如:幾天或1個月內狀況迅速惡化,應即時就醫,檢查是否合併有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避免傷害擴大。



▲關於失智症分類1張圖秒懂。(資料來源/台灣失症智協會;圖/NOW健康製作)

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病房主任蔡佳光醫師說明,若家屬能及早發現異狀,便有機會在發病初期接受醫師的診斷,盡早穩定用藥,積極延緩惡化。

蔡佳光醫師分享,曾有1名家屬觀察到年長的父親,退休原本都能自理生活,但近年來身體靈活度越來越差,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興趣,對於他人說話理解能力也下降,常誤會他人表達的意思,除了常常反覆發問同樣的問題外,也不願外出與他人交流。

家屬懷疑父親可能罹患失智症,趕緊安排就醫檢查,果不其然,檢查結果顯示父親罹患輕度阿茲海默症,所幸發現得時間早,患者透過穩定用藥,參加社區長青課程,失智症狀況控制良好,日常應對的反應上也有明顯地改善。

穩定用藥有助病情控制 選對合適藥物增進患者生活品質

蔡佳光醫師指出,雖然目前針對失智症的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受損的大腦細胞,但可使患者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進行,也有研究數據顯示,早期治療的效果遠勝於腦部嚴重受損後的補救。並呼籲,一旦發現失智徵兆,應及早前往就醫診察,配合醫師治療、穩定用藥,幫助控制病情惡化。

同時,劉子洋醫師說明,現在已經有能治療輕、中、重度,所有程度的口服錠用藥,使用方便,用藥服從性及便利性高,可增進患者生活品質,更能減輕照顧者負擔。

善用社交互動、腦部運動等非藥物治療 失智症照護資源可減輕照護壓力

劉子洋醫師指出,除藥物治療外,非藥物治療對於失智症病情控制上亦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且現今長照服務日趨完善,有許多資源可提供協助,如:社區據點、長春學堂等。

蔡佳光醫師則強調,社交互動及固定的運動習慣,皆有助病情改善。失智症並不是短時間內發生的疾病,劉醫師提及一旦出現症狀,腦部的病變恐已從十幾年甚至二十年前就開始發生。兩位醫師皆呼籲,若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透過正確的診治,對症下藥,有效控制病情減緩惡化。

更多NOW健康報導
▸「抗癌」大作戰!!面對癌症打擊,營養照謢成為堅強後盾!
▸「癌」友倍力GO!防癌知識大考驗,完成測驗好禮等你拿!

關鍵字: NOW健康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門診打抗生素」解急診壅塞 馬偕實施後每日多釋出3床收重症

「門診打抗生素」解急診壅塞 馬偕實施後每日多釋出3床收重症

為了緩解急診壅塞,健保署今年8月祭出「門診靜脈抗生素注射(OPAT)」相關給付,讓部分感染症患者從住院轉門診接受治療。馬偕醫院早在今年1月實施院內計畫,累計至今已達325人次,平日每天可釋出3張急性病床,轉為收治更為嚴重需要住院治療的病人,確實有效減少輕症患者在急診待床與急診病床的使用率,病人滿意度也高,顯示成效良好。

2025年10月02日 19:06

打疫苗抽iPhone 17 北市「流感、新冠疫苗」開打接種增5成

打疫苗抽iPhone 17 北市「流感、新冠疫苗」開打接種增5成

114年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10月1日開打,北市衛生局指出,首日流感疫苗接種1萬8,165劑,較113年同期增加47.7%,新冠疫苗接種5,512劑,較113年同期增加62.5%,其中65歲以上長者、6歲以下幼兒及慢性病患者等流感及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接種量成長最為明顯。

2025年10月02日 18:48

災區疫情風險「沒有特別高」 公衛專家:鏟子超人做好防護仍可去

災區疫情風險「沒有特別高」 公衛專家:鏟子超人做好防護仍可去

水利專家、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喊話希望「鏟子超人」不要進入災區,憂心可能會生病或把病菌帶出花蓮。疾病管制署今(2)日表示,持續監測災區、收容所,尚無特殊傳染病疫情發生。公衛專家分析,災區的呼吸道傳染病疫情不會特別嚴重,只要和全國採取一致的防疫措施即可,不用太過擔心,而志工在災區的服務仍有必要,只要做好相關防護仍可以前往。

2025年10月02日 17:45

自費流感抗病毒藥大缺貨 食藥署:12月恢復正常供應

自費流感抗病毒藥大缺貨 食藥署:12月恢復正常供應

國內流感疫情升溫,有藥師透露自費流感抗病毒藥物「紓伏效」大缺貨。對此,食藥署表示,藥商在9月底有通報,因原廠產能影響供應,目前控貨供應中,預計114年12月恢復正常供應。

2025年10月02日 16:43

花蓮募款達7.8億!首波已撥1.6億 家園清理補助加碼

花蓮募款達7.8億!首波已撥1.6億 家園清理補助加碼

衛福部賑災基金會9月25日啟動「092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專案」募款,根據最新統計,至29日募得款項7.8億元,總筆數超過23.7萬筆。首波善款用於「法定賑助」、「災民生活支持」、「專案賑助」至10月2日共計撥款1億625萬元,主要用於死亡、失蹤賑助及家園清理支持方案。

2025年10月02日 16:30

登革熱再擴大!桃園群聚增2例「疫情擴至龜山」 北市現首例本土

登革熱再擴大!桃園群聚增2例「疫情擴至龜山」 北市現首例本土

本土登革熱擴大!疾病管制署今(2)日公布新增3例確定病例,其中2例位於桃園市龜山區,疫調顯示和桃園群聚疫情相關,累積個案已經達到6例。另一案則是北市首例本土,個案出現在士林區,調查無國外或者桃園登革熱疫情發生地區活動史,感染源仍待釐清。

2025年10月02日 16:02

北市爆首例本土登革熱 感染源待釐清

北市爆首例本土登革熱 感染源待釐清

台北市衛生局公布今年北市首例登革熱本土病例,為居住士林區80多歲男性,9月底出現發燒症狀,就醫後經通報及採檢,10月1日研判為確定病例,個案於潛伏期無出國,同住者2人均無登革熱症狀,感染源尚待釐清。

2025年10月02日 14:09

脂肪肝恐拖成肝癌 醫:減重7%~10%就能改善發炎

脂肪肝恐拖成肝癌 醫:減重7%~10%就能改善發炎

全球肥胖及糖尿病人口增加,脂肪肝炎也隨之盛行。台中慈濟醫院消化醫學中心主任許景盛指出,脂肪肝炎病人若未控制,會持續發展成肝硬化,增加肝癌風險,臨床也發現,患者若減重7%~10%,就能明顯改善發炎與纖維化。

2025年10月02日 13:46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