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不忌口小心吃出「火燒心」 專家列胃食道逆流「忌食名單」


圖文/常春月刊

32歲女性平時生活作息規律,但是只要一到連假熬夜或是吃太飽腸胃脹氣時,常感覺胸悶,心臟不舒服的現象,且偶有不規則跳動的情況,嚴重時還常伴隨眩暈的形況,前往心臟內科,心電圖檢查沒有任何異狀查不出原因,隨即前往中醫科就診,中醫師認為雖然患者自覺是胸口心臟處不舒服,但是其實問題根源在於腸胃,給予中藥與針灸治療並告誡其生活習慣,不舒服的症狀就幾乎消失。

胃部疾病影響心臟功能 暴飲暴食後易發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這是胃部疾病影響到心臟功能的病症,患者常常伴隨腹部飽脹、打嗝困難造成的胃脹氣,往上壓迫到心臟,造成心臟不適,但由於心臟症狀比較明顯,很少有人會在看醫生時主動提起其他徵兆,導致誤診率非常高,這類的問題在年節時暴飲暴食後非常容易發生。

 


胃心症候群 症狀與冠心病相似

周宗翰提及,當嚴重到心電圖出現異常,代表這種問題由功能型的消化障礙,轉變成比較嚴重的實質上的器官病症,這種形況跟冠心病的症狀非常相似,通常稱為「胃心症候群」,這時胃心症候群在症狀表現上,與冠心病的心電圖類似,都呈現心臟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中藥排除體內空氣 症狀馬上緩解

但仔細探究原因,會發現心臟並沒有「自發性改變」,而是受到外力也就是腸胃脹氣與胃酸逆流的影響較大,所以服用冠心病的用藥改善也不大,但是用中藥一些消食化積如山楂、神曲、厚朴、枳實等協助患者打嗝或放屁,排除體內的空氣,減低胃酸分泌後,症狀馬上緩解,那就非常有可能是胃心症候群的前兆。

周宗翰解釋,過年過節常常飲食上跟原來生活作息有差異,美食當前時令人難以控制口慾,不小心吃得太撐的時候常會令人有種心律失常、心悸的感覺,加上熬夜睡眠不足會造成自律神經系統失衡,提高心律不整的可能性。

 


餐餐八分飽 適量而為

周宗翰指出,經常吃太飽其實對心臟的衝擊很大,吃飽後出現心悸、胸悶、心臟不服的感覺,是因為胃部的消化功能不好,飲食後胃脹氣,將橫膈往上頂,限縮了肺部呼吸擴張的空間,從而導致胸悶、心悸等不適症狀,所以產氣的食物如豆類、包心菜、洋蔥、花椰菜、甘藍菜、青椒、茄子、馬鈴薯、地瓜、芋頭、玉米、香蕉、麵包、柑橘類水果、柚子、甜點都要適量而為。

熬夜盡量少 睡眠品質很重要

為改善心肺循環,防止胃心症候群發作,必須充分睡眠,才能消除身體的疲勞,睡眠不僅能讓身心休息,也可讓腸胃消化機能穩定。周宗翰透露,一般來說,每天需要7~8小時的睡眠,但更重要的是維持睡眠的品質與效率。

 


口味剛剛好 巧妙減鹽顧健康

許多人心悸胸悶腹脹,是因為調味過度或是烤辣炸等刺激性食物攝取過多所致,減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周宗翰強調,巧妙減鹽,避免重口味的飲食,不僅料理的調味要淡一些,醃製食品、滷菜、火腿等鹽分較多的加工食品也要適量,以往飲食偏重口味的人,或許會覺得減鹽的料理「少了些什麼」,然而只要習慣,就能享受食材原本的味道,也可健健康康過個好年。

延伸閱讀:
·7飲食習慣都是在折磨你的胃! 防胃食道逆流要改掉
·咖啡、甜食不是「火燒心」唯一凶手! 飯後2行為也NG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守護母嬰!慈濟醫分享全人照護實務 曝「子癲前症」致命危險

守護母嬰!慈濟醫分享全人照護實務 曝「子癲前症」致命危險

花蓮慈院日前舉辦「花東孕產婦與兒童醫療區域整合照護計畫在職教育訓練」,以實務經驗照護的分享,強化「子癇前症」等高風險妊娠的識別及處理能力,落實更優質的全人照顧方式,守護花東地區的母嬰。

2025年09月16日 11:34

北捷《閃電CPR挑戰》等車時刻學急救 6小時7236人響應破紀錄

北捷《閃電CPR挑戰》等車時刻學急救 6小時7236人響應破紀錄

上週六(9/13)不少人在台北捷運遇到CPR活動,其實那是第三屆《閃電CPR挑戰》,在台北捷運7大車站設置9個站點,包含CPR按壓挑戰與AED體驗操作,短短6小時吸引高達7,236名旅客參與,創下台灣急救推廣新紀錄;且因為面對捷運站的多元旅客,成功觸及許多過去在教育系統中被忽略的長者與身障朋友,也盼打造更全面公民急救網。

2025年09月16日 11:28

揪出退化警訊!ICOPE檢測揭開潛藏危機 醫:早治療很安心

揪出退化警訊!ICOPE檢測揭開潛藏危機 醫:早治療很安心

台灣已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輩的健康成了全民最關注的議題。門諾醫院去年在花蓮市、吉安鄉推動 ICOPE(整合性照護長者功能評估),結果發現,不少長者在「行動力」與「聽力」方面已有退化警訊。門諾醫院提醒,定期做功能檢測,不僅能揪出隱形危機,更是守住自主生活品質的關鍵。

2025年09月16日 11:19

「台灣美耐皿」餐具出包 日本鮮蜜瓜檢出禁用農藥

「台灣美耐皿」餐具出包 日本鮮蜜瓜檢出禁用農藥

食藥署今公布最新邊境查驗結果,有1批從日本北海道進口的鮮密瓜檢出農藥殘留違規,總計240公斤全數退運或銷毀;另還有1批「台灣美耐皿」的餐具溶出試驗不符規定,總計68.4公斤需全數退運或銷毀。

2025年09月16日 11:01

研究揭「瘦瘦針」可降罹癌風險17% 醫:對卵巢癌最顯著

研究揭「瘦瘦針」可降罹癌風險17% 醫:對卵巢癌最顯著

該如何健康瘦身,一直備受民眾關注,對此,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廖繼鼎在臉書提到,台灣每3名成年人有1人過重或肥胖,且肥胖與至少13種癌症高度相關,而根據最新研究,俗稱「瘦瘦針」的GLP-1受體促效劑,可使肥胖、過重成人的癌症風險下降17%,卵巢癌降幅更可達47%。

2025年09月16日 09:29

兒忘記沖馬桶!媽一看嚇壞 1家3口都確診罕見遺傳病

兒忘記沖馬桶!媽一看嚇壞 1家3口都確診罕見遺傳病

大陸浙江一戶人家小孩小勇(化名)因為忘記沖馬桶,媽媽一看發現不對勁,這一留心,小勇被診斷出尿毒症,結果一家三口都得了罕見遺傳病,而他和哥哥都接受腎移植手術,媽媽還在洗腎中。

2025年09月16日 01:27

青少年陷「隱藏營養危機」 營養師:一顆蛋就能翻轉健康

青少年陷「隱藏營養危機」 營養師:一顆蛋就能翻轉健康

不少家長困惑,孩子明明吃得不少,卻經常疲倦、不專心。營養師在粉專「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提醒,這恐怕不是偷懶,而是青少年正陷入「隱藏營養危機」,最新數據顯示,超過六成14至17歲青少年缺乏鈣、膽鹼、鎂、維生素D與E,嚴重影響骨骼發育、免疫力與專注力。

2025年09月15日 17:43

近視雷射後還會再近視嗎?醫點出4大影響因素 25歲以下族群風險較高

近視雷射後還會再近視嗎?醫點出4大影響因素 25歲以下族群風險較高

進行近視雷射手術後,許多人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會不會再度近視?」對此,眼科粘靖旻院長詳細分析這個大家最關心的術後問題,讓準備手術或已完成手術的人都能安心!

2025年09月15日 17:00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