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缺鈣都會讓小腹凸 營養師揭「3個飲食自救法」


圖文/常春月刊

肥滋滋的游泳圈,是你性感頻頻NG的主兇嗎?其實想要擁有平坦的小腹,光靠運動可是不夠的,如何正確吃,也是甩開游泳圈的重要關鍵。不過,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胖小腹?該要怎麼吃才 能有效的瘦小腹呢?

遺傳、生活習慣 造成小腹微凸

「明明吃的一樣多,為什麼我的小腹卻一直凸出來?」相信這樣的疑問是許多女性朋友迫切想知道的答案。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其實脂肪分布的位置主要是遺傳控制,如果父母親或其他近親帶有肥胖的基因,下一代就非常有可能也會遺傳到這樣的體質。

以肥胖的部位來看,可以區分為腹部肥胖、大腿臀部肥胖以及混和型肥胖,其中,腹部肥胖也就是俗稱的「蘋果型肥胖」,主要肥胖的部位多圍繞在消化道等內臟週圍脂肪,所以,才會造成腹部凸出的現象,最常見於30歲以上的男性及更年期後女性,且生活習慣不良的民眾身上。

除了遺傳因素外,程涵宇說,當活動量太少,食物攝取熱量卻一樣時,也會造成 腹部肥胖,尤其一般人總是時間越晚,活動量就會越少,若吃進與早上或中午一樣熱量的食物,又愛喝含糖飲料時,因身體代謝速度變慢,再加上吃飽後一直坐著或直接躺下睡覺,此時脂肪就容易堆積,而且堆積部位以腹部最為常見。

 


維生素C、鈣質攝取不足 易增加腹部肥胖

此外,腹部肥胖與維生素C、鈣質攝取不足也有關係。研究指出,維生素C攝取不足時(每日低於56毫克),會使得身體中央脂肪堆積的機率增加到131%,而缺少鈣質的攝取(每日低於398毫克),則使得腹部肥胖的機率增加30%。

時常便秘 腹部肥胖機率高

很多人說,要解決腹部肥胖,得先解決便秘問題。程涵宇指出,很多腹部肥胖都 是長期便秘所致,因為腸道中累積了大量的宿便,以至於讓小腹看起來鼓鼓的,當這些廢便在腸道內滯留時間過長,人體的廢物就會堆積在腸子裡,久而久之,身體就會開始出現過敏、皮膚暗沉、代謝症候群等,嚴重的話,還會有大腸癌的風險。

 


腹部肥胖影響健康 恐惹氣喘、腸癌上身

腹部肥胖跟哪些健康問題有關?程涵宇提及,第一要小心內臟體脂肪過高,由於蘋果型肥胖部位,脂肪多圍繞在消化道等內臟週圍,所以,內臟體脂肪多半太高,當體脂肪過高時,會促進發炎反應及動脈硬化,與高血脂、高血壓、中風、老化、代謝症候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疾病有高度正相關。

此外,根據《美國呼吸道及重症照護醫學期刊》指出,腹部肥胖孩童比起腹部不肥胖者,得到氣喘的風險高達1.6倍,原因是腹部脂肪會導致肺功能降低,進而 造成氣喘。

然而,腰圍越大,罹患結腸癌的機率就越高。程涵宇透露,曾經有份研究,分析 30位結腸癌病患,發現腰圍每增加4吋,男性與女性罹患結腸癌的機率分別增加33%與16%,說明腹部肥胖與結腸癌有高度正相關。

 


瘦小腹日常飲食 3原則要牢記

1、越晚越低熱量飲食:尤其是晚餐,不要吃與早餐與午餐相同熱量的食物,因為 晚活動力越低,代謝速度較慢,因此,建議攝取中餐的一半熱量即可,尤其消夜最好以熱量較低的蔬果為主。

2、少油脂飲食:營養素的消化與吸收,就屬油脂最慢消化,其熱量也最高,所以,建議平時攝取,應以低油飲食為主。

3、一定要吃早餐:有沒有吃早餐與腹部肥胖關係密切,明尼蘇達大學公共衛生系針對5000名以上的男女,執行一項長達7年研究,結果發現每天吃早餐的人,較一週吃早餐少於3次的人,有40%的機率較不會形成腹部肥胖。

延伸閱讀:

·女性更年期後腹部愈來愈胖? 5個肚子變胖的後遺症要小心
·8成女性都有橘皮組織,如何消除? 7部位最容易出現!瘦下來也沒用,這幾個方式才有幫助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三總完成《華盛頓外科學》全書中文化 用母語就能學習權威新知

三總完成《華盛頓外科學》全書中文化 用母語就能學習權威新知

《華盛頓外科學》自問世以來,即為國際間外科領域的重要參考書籍,內容涵蓋從基礎外科原則、各系統外科疾病之診斷與治療,到手術技巧與臨床決策等完整知識體系。三軍總醫院外科部集結全體主治醫師群,耗時1年多完成最新版《華盛頓外科學手冊第九版》全書中文化,讓國內醫學生、醫師及相關人員可以用母語直接吸收最新且權威的外科知識,為一大創舉。

2025年09月16日 19:46

全台3成兒少過重!恐讓身高「開高走低」 成長提前結束+胖到生病

全台3成兒少過重!恐讓身高「開高走低」 成長提前結束+胖到生病

很多家長關心孩子能不能長高,其實更需關注的是肥胖問題!專家示警,全台兒少過重及肥胖率破3成,而體重超標不僅可能導致性早熟,還會讓成長曲線「開高走低」,成長期高峰提早結束,更會讓慢性病提早上身。提醒家長要以紀錄掌握孩子成長,注意生長曲線、BMI數值、長高速率與是否有性早熟徵兆。

2025年09月16日 19:01

全台首隻醫療輔助犬「歐巴」今天退休了 北榮護理師收養

全台首隻醫療輔助犬「歐巴」今天退休了 北榮護理師收養

「歐巴」是全台灣第一隻駐點於醫院的輔助治療犬,已在台北榮總陪伴病人超過六年,是醫院裡最受歡迎的特別員工。隨著歐巴年齡增長,之前就預計在今年退休。北榮今天特地在院內替歐巴舉辦退休儀式,強調牠永遠是北榮的榮譽員工,醫院會持續陪伴牠過退休生活,而歐巴退休後,會由照顧牠的護理師繼續收養。

2025年09月16日 16:57

8歲女童脖子長年流膿發臭 醫揪「鰓裂囊腫」:胚胎遺留病灶

8歲女童脖子長年流膿發臭 醫揪「鰓裂囊腫」:胚胎遺留病灶

一名8歲女童自小右側頸部就有一個小洞,偶爾流出分泌物,家長原以為只是單純皮膚膿包,僅帶孩子至一般診所治療,卻未見改善。近日分泌物轉為黃濁並散發惡臭,伴隨疼痛,緊急就醫才確診為「第二對鰓裂囊腫」,醫療團隊隨即安排住院手術,成功切除病灶。

2025年09月16日 16:21

睡不著怎麼辦?美國專家大推478呼吸法 助快速入眠還能舒緩焦慮

睡不著怎麼辦?美國專家大推478呼吸法 助快速入眠還能舒緩焦慮

在社群平台上掀起討論熱潮的「4-7-8呼吸法」,不少網友實測後狂讚「比數羊還快睡著」、「做幾次就直接斷片」,只要簡單三個步驟,就能幫助身心快速放鬆,對長期被焦慮、壓力困住的現代人來說,是一種天然又便利的方法。源出自瑜伽的調息法,後來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整合醫學中心創辦人威爾博士推廣。

2025年09月16日 15:56

流感疫情提早「本周進入流行期」 單周就醫破10萬人次

流感疫情提早「本周進入流行期」 單周就醫破10萬人次

流感疫情提早報到!疾病管制署最新監測顯示,上周流感門急診就醫突破10萬人次,已經逼近流行閾值,副署長曾淑慧表示, 預期本周就會進入流行期,提醒高風險民眾務必趕在10月1日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開打時,就按時接種「左流右新」,才能及早獲得足夠保護力。

2025年09月16日 15:42

瘧疾境外移入增4例!印尼、印度、東非染病 今年病例創19年新高

瘧疾境外移入增4例!印尼、印度、東非染病 今年病例創19年新高

疾病管制署今(16)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境外移入瘧疾病例,為年齡介於40多歲至60多歲男性。其中2例本國籍赴印尼旅遊染病,另2名外國籍個案分別曾經到東非多國旅遊,以及長年居住印度。疾管署監測今年瘧疾病例數已累計20例,均為境外移入病例,為近19年(2007-2025年)同期最高,提醒民眾赴流行地區注意。

2025年09月16日 15:07

快訊/腸病毒增1死!嬰出生7天發病隔日亡「疫情10月進流行期」

快訊/腸病毒增1死!嬰出生7天發病隔日亡「疫情10月進流行期」

疾病管制署今(1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新生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北部未滿月男嬰,出生後第7天出現低體溫至急診就醫,發現有黃疸、肝指數上升、血小板低下及代謝性酸中毒等疑似敗血症徵候,並收治加護病房治療,經治療症狀未改善,次日不幸死亡。經通報檢驗後確認為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

2025年09月16日 14:04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