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缺鈣都會讓小腹凸 營養師揭「3個飲食自救法」


圖文/常春月刊

肥滋滋的游泳圈,是你性感頻頻NG的主兇嗎?其實想要擁有平坦的小腹,光靠運動可是不夠的,如何正確吃,也是甩開游泳圈的重要關鍵。不過,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胖小腹?該要怎麼吃才 能有效的瘦小腹呢?

遺傳、生活習慣 造成小腹微凸

「明明吃的一樣多,為什麼我的小腹卻一直凸出來?」相信這樣的疑問是許多女性朋友迫切想知道的答案。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其實脂肪分布的位置主要是遺傳控制,如果父母親或其他近親帶有肥胖的基因,下一代就非常有可能也會遺傳到這樣的體質。

以肥胖的部位來看,可以區分為腹部肥胖、大腿臀部肥胖以及混和型肥胖,其中,腹部肥胖也就是俗稱的「蘋果型肥胖」,主要肥胖的部位多圍繞在消化道等內臟週圍脂肪,所以,才會造成腹部凸出的現象,最常見於30歲以上的男性及更年期後女性,且生活習慣不良的民眾身上。

除了遺傳因素外,程涵宇說,當活動量太少,食物攝取熱量卻一樣時,也會造成 腹部肥胖,尤其一般人總是時間越晚,活動量就會越少,若吃進與早上或中午一樣熱量的食物,又愛喝含糖飲料時,因身體代謝速度變慢,再加上吃飽後一直坐著或直接躺下睡覺,此時脂肪就容易堆積,而且堆積部位以腹部最為常見。

 


維生素C、鈣質攝取不足 易增加腹部肥胖

此外,腹部肥胖與維生素C、鈣質攝取不足也有關係。研究指出,維生素C攝取不足時(每日低於56毫克),會使得身體中央脂肪堆積的機率增加到131%,而缺少鈣質的攝取(每日低於398毫克),則使得腹部肥胖的機率增加30%。

時常便秘 腹部肥胖機率高

很多人說,要解決腹部肥胖,得先解決便秘問題。程涵宇指出,很多腹部肥胖都 是長期便秘所致,因為腸道中累積了大量的宿便,以至於讓小腹看起來鼓鼓的,當這些廢便在腸道內滯留時間過長,人體的廢物就會堆積在腸子裡,久而久之,身體就會開始出現過敏、皮膚暗沉、代謝症候群等,嚴重的話,還會有大腸癌的風險。

 


腹部肥胖影響健康 恐惹氣喘、腸癌上身

腹部肥胖跟哪些健康問題有關?程涵宇提及,第一要小心內臟體脂肪過高,由於蘋果型肥胖部位,脂肪多圍繞在消化道等內臟週圍,所以,內臟體脂肪多半太高,當體脂肪過高時,會促進發炎反應及動脈硬化,與高血脂、高血壓、中風、老化、代謝症候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疾病有高度正相關。

此外,根據《美國呼吸道及重症照護醫學期刊》指出,腹部肥胖孩童比起腹部不肥胖者,得到氣喘的風險高達1.6倍,原因是腹部脂肪會導致肺功能降低,進而 造成氣喘。

然而,腰圍越大,罹患結腸癌的機率就越高。程涵宇透露,曾經有份研究,分析 30位結腸癌病患,發現腰圍每增加4吋,男性與女性罹患結腸癌的機率分別增加33%與16%,說明腹部肥胖與結腸癌有高度正相關。

 


瘦小腹日常飲食 3原則要牢記

1、越晚越低熱量飲食:尤其是晚餐,不要吃與早餐與午餐相同熱量的食物,因為 晚活動力越低,代謝速度較慢,因此,建議攝取中餐的一半熱量即可,尤其消夜最好以熱量較低的蔬果為主。

2、少油脂飲食:營養素的消化與吸收,就屬油脂最慢消化,其熱量也最高,所以,建議平時攝取,應以低油飲食為主。

3、一定要吃早餐:有沒有吃早餐與腹部肥胖關係密切,明尼蘇達大學公共衛生系針對5000名以上的男女,執行一項長達7年研究,結果發現每天吃早餐的人,較一週吃早餐少於3次的人,有40%的機率較不會形成腹部肥胖。

延伸閱讀:

·女性更年期後腹部愈來愈胖? 5個肚子變胖的後遺症要小心
·8成女性都有橘皮組織,如何消除? 7部位最容易出現!瘦下來也沒用,這幾個方式才有幫助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台灣緊急心導管治療重要推手 黃瑞仁用拓荒者精神翻轉逆境

台灣緊急心導管治療重要推手 黃瑞仁用拓荒者精神翻轉逆境

國際知名的心臟內科專家黃瑞仁醫師,在接掌輔大醫院滿2年前夕回首來時路,笑說,他一直都喜歡挑戰,骨子裡有股拓荒者精神,不論是當年將緊急心導管治療觀念帶回台灣,或推動台大雲林分院脫胎換骨,或如今率領輔大醫院升級醫療,雖都有辛苦難處,但他始終相信耕耘過後,嚐到的果實將會更為豐碩、甜美。

2025年07月05日 09:23

醫界3典範形塑風格 黃瑞仁以「僕人式領導」打造幸福團隊

醫界3典範形塑風格 黃瑞仁以「僕人式領導」打造幸福團隊

經營一家醫院並不容易,而黃瑞仁醫師根據過往的成功經驗,認為帶好團隊有一大關鍵,就是要對任何挑戰都抱持樂觀心態,「不要只是覺得難,還要告訴自己做得到」,同時和團隊保持良好關係,如此許多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2025年07月05日 09:24

「帶孫顧健康」有科學根據 研究:每週低於40小時、失智風險降24%

「帶孫顧健康」有科學根據 研究:每週低於40小時、失智風險降24%

不是所有長者都喜歡幫忙帶孫子,不過中國一項大型研究的發現,晚輩或許可拿來說服爺嬤。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在臉書分享此研究,共追蹤逾萬名50至79歲長輩,發現每週幫忙帶孫但不超過40小時,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會比從未帶孫者下降24%。

2025年07月17日 10:01

台師大女足「血液檢體」去向不明 衛福部長表態:要查清究責

台師大女足「血液檢體」去向不明 衛福部長表態:要查清究責

台灣師範大學女足隊爆出「抽血換學分」醜聞,甚至傳出非醫事人員執行抽血等爭議。衛福部長邱泰源今(17)日首度對此事件回應,強調學生的人權、受教權絕對不能受到傷害,這絕對沒有模糊的空間。不過談到學生血液檢體到哪裡去?邱泰源僅重申調查中,也強調主管機關為教育部,會協助把事件調查清楚、究責。

2025年07月17日 09:36

日本專家揭腸道藏有「神秘好菌」 醫:增強癌症治療效果3倍

日本專家揭腸道藏有「神秘好菌」 醫:增強癌症治療效果3倍

腸子裡益菌多,竟可以幫藥物療效加成。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治醫師張家銘今於臉書分享, 根據國際頂尖期刊《Nature》最新發表研究,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是啟動癌症免疫療法的關鍵,且能大幅提升治療成效與存活期,且專家還在一名患者的糞便檢體中找到可喚醒免疫系統的「神秘好菌」。

2025年07月17日 09:28

女壘國手異膚飽受搔癢、流湯之苦 醫曝3大流言:別有症狀才治療

女壘國手異膚飽受搔癢、流湯之苦 醫曝3大流言:別有症狀才治療

今年21歲的黃小姐,曾是中華女壘隊的亞運培訓國手,經常擔任中心打者的她,擁有能帶動全隊士氣的長打能力,但其實她從小飽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搔癢、腫痛與流湯流水之苦,嚴重時甚至病灶遍及全身從頭到腳,但因為熱愛壘球,即使流汗與日曬都會加劇症狀,依然堅持夢想,在嘗試各種治療與偏方未見改善後,接受醫師建議,使用新一代生物製劑治療後,停藥2年都未復發。

2025年07月17日 08:40

每天都要喝「一款湯」! 台灣男驚罹大腸癌

每天都要喝「一款湯」! 台灣男驚罹大腸癌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多年來居亞洲之冠,亦是本地第二大癌症類型與第三高死亡率的癌症,平均每31至37分鐘就新增一名患者。肝膽腸胃科醫師陳炳諴曾分享一則病例,提醒民眾注意日常飲食習慣與大腸癌風險之關聯。

2025年07月16日 20:19

衛福部列「女足抽血」恐涉4項違法 要教育部把IRB翻過來查一遍

衛福部列「女足抽血」恐涉4項違法 要教育部把IRB翻過來查一遍

台灣師範大學女足隊爆出「抽血換學分」醜聞,甚至傳出非醫事人員執行抽血等爭議,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今(16)日表示,衛福部目前還沒有看到教育部針對該案的調查結果,將依《人體研究法》督促教育部依法辦理,應該「把IRB整個翻過來查一遍」,檢討當初案件怎麼審過,如果計畫沒問題,校方跟計劃主持人沒按計畫執行,問題會更加嚴重。

2025年07月16日 17:54

不想被叫叔叔阿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這6個壞習慣」你可能天天都在做

不想被叫叔叔阿姨!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這6個壞習慣」你可能天天都在做

想要「凍齡」並不分性別,也不分國界。從高端保養到街頭巷尾吹起的醫美微整熱潮,都說明了一件事,愛美是全人類共同的天性。不過想要從根本減緩老化,除了靠外部保養,不妨也參考國際專家的提醒,從日常習慣開始做起!

2025年07月16日 17:00

戒酒不只是省錢!每一杯酒都在讓你變胖、變老、變不孕…專家超狠警告

戒酒不只是省錢!每一杯酒都在讓你變胖、變老、變不孕…專家超狠警告

青少年飲酒問題近年浮上檯面,根據國民健康署近年「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顯示,國中生有高達49.7%曾經飲酒,高中職學生更高達72.8%,顯示飲酒年輕化的現象日益明顯。不只「喝」得早,「喝」的理由也更多,壓力大、交朋友、追求放鬆等。但喝下去的,可能不只是酒,而是健康隱憂。

2025年07月16日 16:0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