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太熱也會偏頭痛! 醫教「日常照護秘訣」

頭痛

 


圖文/常春月刊

國內約200萬人深受偏頭痛所苦,盛行率為9.1%,且以女性為大宗,女性盛行率高達14.4%,是男性的3倍;其中,20至40歲女性平均每五名有一人是偏頭痛受害者。然而,偏頭痛發作時除了頭痛,還可能伴隨噁心、嘔吐、怕光、怕吵、害怕特殊氣味,一發作從數小時到幾天不等,嚴重到需要休息,影響工作或生活,長期下來恐惡化為慢性偏頭痛。

偏頭痛 控制不妥恐演變2影響

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暨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林高章醫師說明,偏頭痛屬於一種體質性頭痛(原發性頭痛),其病因來自於三叉神經敏感化,以及腦血管的神經性發炎,雖沒有立即危險性,但痛起來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根據研究指出,大部分源自於遺傳和荷爾蒙的影響,甚至氣溫變化、環境因素等都可能讓患者刮起腦內風暴。

台灣頭痛學會名譽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醫師補充,偏頭痛若不妥善控制,容易演變成「慢性偏頭痛」或「藥物過量型頭痛」,前者約占偏頭痛人數的3%,後者約1%;另外,也可能發生兩種的結合,為「慢性每日頭痛合併藥物濫用」。

天氣熱

 

 

偏頭痛致病因複雜 天氣、壓力、情緒都可能造成

慢性偏頭痛的定義是頭痛持續3個月以上、每月15天以上、每天4小時以上,且15天中有8天被診斷為偏頭痛。林高章補充,偏頭痛未必是單側頭痛,可能是雙側,甚至整個頭都痛;其成因多元且複雜,偏頭痛或是慢性偏頭痛可能會因為不同的誘發因子而導致頭痛的次數與頻率產生變化,例如天氣變熱或變冷、壓力、睡眠不足、情緒、時差、過分劇烈運動等;女性患者則多受雌激素等荷爾蒙所影響,因此在經期前後較易發作。

王署君進一步指出,氣溫與氣壓變化亦可能造成偏頭痛的發作。近年陸續有研究發現,偏頭痛患者帶有對溫度、痛覺敏感的基因,因此當溫度變化時,特別容易發作,像是低氣壓的颱風來襲,患者發作頻率亦會增加。

 

 

頭痛藥

 

 

治療慢性偏頭痛 預防與治療為主

慢性偏頭痛會造成嚴重的疾病負擔,患者每個月有15天都在頭痛,且每月有四分之一的時間都處於嚴重偏頭痛的狀態,對於生活、工作影響很大。

王署君解釋,慢性偏頭痛藥物主要有兩種,包括預防與治療。口服預防性藥物包括血清素促動劑、抗癲癇藥、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抗憂鬱藥等,需要長期服用,一般療程需要服藥3至4週,在使用過程中也會伴隨對應藥物的副作用,例如有些藥物會造成體重增加或是反應力變弱等;第二種則是多數常使用的止痛藥,主要是頭痛發作時,醫師才會指示使用。

 

 

頭痛

 

 

健保有條件地給付肉毒桿菌素 延緩頭痛發作程度、時間

除了上述藥物,健保自109年2月1日起有條件地給付肉毒桿菌素用於慢性偏頭痛的預防性治療。若診斷為慢性偏頭痛患者並使用過3種以上預防性藥物無效即可與主治醫師溝通討論是否適合申請。

王署君解釋,肉毒桿菌素原用在醫美除皺,意外發現可以改善偏頭痛。研究顯示,透過施打肉毒桿菌素於頭部前額、枕頁、兩側、肩頸等31處治療點,每3至4個月施打一次,可降低慢性偏頭痛患者的頭痛頻率與嚴重度,延長下次疾病發作時間。

 

 

辛辣食物

 

 

預防、控制頭痛發作 日常這些習慣要做到

除了透過藥物進行預防與治療,更要搭配生活調適。林高章強調,作息正常、充足睡眠、規律運動,每天補充2000至2500cc水分,避免菸酒與過度激烈運動,都能有效減少發作。

此外,避免辛辣、煙燻等刺激性飲食,與易誘發自身頭痛之食物,如起司、巧克力、柑橘類、紅酒等。

延伸閱讀:

·長期過敏小心引起偏頭痛! 醫曝「誘發元凶」:3成國人中鏢

·常偏頭痛這「3種食物」最好要避開! 你吃對了嗎?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化療其實無法「治癒」癌症 醫:病人最好自己決定是否要做

化療其實無法「治癒」癌症 醫:病人最好自己決定是否要做

許多癌症病人在生命最後階段都經歷過化療,不少家屬會痛心問:「是不是化療害死我家人?」對此,土城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吳教恩在臉書分享,化療在晚期癌症中有不同定位,目的並非「治癒」,而是延緩惡化或緩解症狀,是否接受化療,最好由病人自己決定。

2025年09月18日 13:36

流感季提前來襲 診所醫1天驗出8例陽性:連我喉嚨都怪怪的

流感季提前來襲 診所醫1天驗出8例陽性:連我喉嚨都怪怪的

疾管署日前才剛提醒流感季提早報到,診所醫師馬上「體驗」到流感威力。耳鼻喉科醫師李典憲在臉書分享,流感患者最近明顯增加,門診一天下來竟驗出8人A型流感快篩陽性,藥局的克流感等抗病毒藥幾乎開完,夜診結束後,連自己「喉嚨都有點痛痛怪怪的」。

2025年09月18日 12:32

45歲男動陰莖增大術死亡 衛生局證實「診所7次違規」不排除停業

45歲男動陰莖增大術死亡 衛生局證實「診所7次違規」不排除停業

北市中山區錦州街安和美診所17日再爆醫療事故,45歲男病患砸40萬元做「陰莖增大術」,不料疑似麻醉不當,在手術結束後失去呼吸心跳。對此,台北市衛生局也證實,診所醫師過去已有七次違規紀錄,累計開罰新台幣27萬元,昨第八度前往稽查,又發現多項缺失,不排除處以停業處分。

2025年09月18日 11:44

每一條生命都珍貴!高醫病人安全週開跑 打造產兒安康防護網

每一條生命都珍貴!高醫病人安全週開跑 打造產兒安康防護網

為倡議世界衛生組織(WHO)推動的「世界病人安全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也響應舉辦「病人安全週」,今年聚焦於為新生兒和兒童提供安全照護,呼籲病人安全意識應從孕育新生命的第一天開始,並一路延續至孩子成長的每一步,讓守護成為全民共識。

2025年09月18日 11:15

不是失智!他走路突變慢、忘記子女 醫示警:「1症狀」所致

不是失智!他走路突變慢、忘記子女 醫示警:「1症狀」所致

長輩動作變慢或是走不穩,可能不是失智,而是跌倒撞到頭導致「慢性硬腦膜下出血」,ICU醫師陳志金表示,「我們需要對跌倒的長輩多一點警覺,也需要多一點雞婆,多多關心周遭的人。」

2025年09月18日 11:10

台大院長推3方法解人力荒 醫直呼「反感」:勿以台大看天下

台大院長推3方法解人力荒 醫直呼「反感」:勿以台大看天下

台大醫院院長余忠仁上任後,針對醫護人力短缺提出3大解方,包括「開放外籍護左、高薪聘回流醫師和台大內急診醫師進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不過卻遭到聯醫醫師反感直言「勿以台大看天下」。他認為,這是相當不受尊重的安排,呼籲聯醫尊重自己的基層。

2025年09月18日 11:07

男陰莖增大「術後無監測」猝死 醫界:執刀醫多次改名疑鑽漏洞

男陰莖增大「術後無監測」猝死 醫界:執刀醫多次改名疑鑽漏洞

北市驚傳45歲男性在醫美診所接受「陰莖增大術」,疑麻醉不當,於術後死亡,操刀醫師為丁斌煌(原名丁立文、丁秉煌)。對此,有醫師指出,聽到姓「丁」馬上知道是哪位,他出事多次,且數度改名,敦促衛生機關加強防堵爭議醫師藉改名持續執業,也提醒民眾注意醫療院所有無完善的術後監測系統。

2025年09月18日 11:02

不吃早餐糖尿病風險高33% 專家建議「吃對時間」:不挨餓也能瘦

不吃早餐糖尿病風險高33% 專家建議「吃對時間」:不挨餓也能瘦

很多人早上趕上班上課,所以會不吃早餐。不過,營養師提醒,研究發現經常跳過早餐的人,糖尿病風險高 33%,就算體重一樣,風險還是高。另外,吃飯也要吃對時間,養成和生理時鐘同步的飲食習慣,不用刻意挨餓,也能幫助減重、顧代謝、降慢性病風險。

2025年09月18日 10:41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