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假出遊超開心 血糖也要照顧好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謝安慈醫師:他是一個中年的男性,他平時血糖控制得都很好,也許糖化血色素都在6點多%,空腹血糖都能夠達標,可是一個長假回來血糖整個都失控了。

劉育志醫師:大家好,我是劉育志醫師,歡迎謝安慈醫師來到照護線上。

謝安慈醫師:大家好,我是謝安慈醫師。

劉育志醫師:每次遇到連假的時候,大家都會很開心,但是在連假的期間,糖友的血糖經常會變得不太穩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

謝安慈醫師:連假的時候我們都常常會出遊,在出去遊玩的時候飲食是最難控制,平常在家我們可以控制飲食,但是在外面吃外食的時候是最難控制,可能會太油,而且很多的地區都有一些地方的特色小吃,常常都是熱量非常高的,所以非常難控制,另外一點,我們平常可能會有一些固定的運動,在連假期間,常常不論是出遊還是在家,都會缺少了運動,所以這段時間血糖特別難控制。

劉育志醫師:為什麼糖尿病患的血糖會起起伏伏?

謝安慈醫師:血糖起伏跟很多因素有關,跟他的飲食、運動量、生活作息,都息息相關,還有他的藥物是否有定期服藥,胰島素有沒有定期注射,這些都是影響血糖起伏的原因。

strong>劉育志醫師:醫師會建議患者在家裡怎麼驗血糖?

謝安慈醫師:通常我們最常見的一個建議方式,是所謂的配對式的檢驗方式,就是餐前加上餐後,我們可能不需要一天測4到6次,或者是每一餐都測,我們可以譬如說,星期一測早餐前跟早餐後兩小時的血糖,星期二測午餐前跟午餐後兩小時的血糖,星期三換成晚餐,這樣輪流的方式,這樣一天可能只需要測兩次,可是我們長期下來,整天的血糖都有一些數據可以參考。

劉育志醫師:請問餐前血糖跟餐後血糖分別代表什麼樣的意義?

謝安慈醫師:餐前血糖通常跟我們胰島素的敏感性有關,也就是說胰島素降糖的能力有關,我們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會發生的原因,最重要就是胰島素的降糖能力降低,所以往往餐前血糖都會變差,餐後血糖跟我們胰臟分泌的胰島素的能力有關,也就是說,當我的胰島素分泌不足的時候,餐後血糖比較容易上升。

劉育志醫師:控制餐後血糖,對患者有什麼樣的重要性?

謝安慈醫師:我想餐後血糖跟餐前血糖當然同樣的重要,但是過去大家都比較重視餐前血糖,其實從我們過去的研究看起來,餐後血糖對糖尿病造成的各種各樣,大血管、小血管的併發症,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餐後血糖代表的是血糖的起伏,如果餐後血糖沒有控制好,代表我們的血糖起伏過大,餐前、餐後血糖差異過大,在過去的研究發現,這樣的一個血糖起伏,對於糖尿病的併發症,以及各種各樣大血管、小血管的病變,都是比較嚴重的。

劉育志醫師:補充胰島素可以幫助血糖達標,請問我們常用的胰島素有哪幾種類型?

謝安慈醫師:胰島素有很多種,包括速效的胰島素、短效的胰島素,長效的胰島素以及混合型的胰島素。

劉育志醫師:請問預混型胰島素有什麼樣的優點?它適合用在哪些族群?

謝安慈醫師:所謂的預混型胰島素指的就是,我們中長效的胰島素加上超短效的胰島素,除了能夠長時間的控制血糖以外,同時能夠控制我們餐後的血糖,我們通常如果需要控制一整天的血糖,包括餐後的血糖,如果以胰島素治療的話,可能會需要打一針長效的胰島素,搭配三餐的短效或速效的胰島素,如果我們使用預混型的胰島素的話,可以減少注射的次數,也同時能夠控制餐後的血糖。

謝安慈醫師:在出遊期間最常發生的問題就是,我們飲食的時間沒辦法固定,有時候在兩個景點之間要開很長時間的車程,錯過了一些吃飯時間,或者是你在一餐的中間吃了大餐,吃了非常的多,對於一些胰島素注射的病人來講,他們就會非常的困擾,他可能會沒有辦法準時注射胰島素,可能他注射了胰島素也沒有辦法,去對付他這一次的大餐,所造成的餐後血糖高這個問題。

謝安慈醫師:現在其實也有一些新型的胰島素,新型的長效胰島素,還有新型的預混型胰島素,大概都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因為它可以在我們比較大餐前去注射,可以隨著我們生活狀況的變化,調整注射的時間。

劉育志醫師:我們在服用降血糖藥的時候,可以合併使用胰島素嗎?

謝安慈醫師:當然可以!

謝安慈醫師:大部分的口服藥,其實還是可以跟胰島素一起使用,胰島素當然是目前所知道降糖能力最好的藥物,但是對於血糖有時候的一些起伏,各種各樣的一些大小血管的一些,這個併發症的預防,還是需要靠一些口服藥來幫忙,所以口服藥加上胰島素,應該是目前比較適合的一種治療方式。

謝安慈醫師:其實胰島素是一個非常安全的藥物,胰島素的發現到今年剛好100年,我想大家都知道這幾年來,我們各種各樣的新的藥一直不停地上市,其實到現在為止還在使用的藥物,基本上都是已經算是比較新的藥物,大部分過去可能50年前發現的藥,大部分都已經淘汰了,但是胰島素能夠存在100年,表示這個藥它是非常好用,而且是非常安全的藥物。

謝安慈醫師:現在有很多的改良型的胰島素,有長效、短效、有各種混合型的胰島素,所以它可以讓我們更減少各種各樣,糖尿病注射胰島素之後,所造成的各種併發症或各種風險,尤其是對於低血糖的影響,現在有很多的這些長效的胰島素,發生低血糖的機會都降低了許多。

謝安慈醫師:我記得有一個病人,他是一個中年的男性,他平時血糖控制得都很好,也許糖化血色素都在6點多%,空腹血糖都能夠達標,可是一個長假回來,血糖整個都失控了,一問之下就是吃東西造成的,他告訴我過年期間有人送了他一盒花生糖,他每天坐在家裡看電視然後邊吃花生糖,兩天就把那一盒花生糖全部吃光,所以他這一次回來,糖化血色素直接就飆到9點多%,從平常的6點多直接飆到9點多,所以不要認為平時血糖控制得很好,假日就可以放鬆,碰到假日只要一不注意,隨時血糖可能會飆到非常的高。

劉育志醫師:血糖不會放假

謝安慈醫師:對!身體不會在假日期間自己把血糖控制好,隨便你吃,這種事情不可能發生。

劉育志醫師:感謝謝醫師來到照護線上,我們下次再見,掰掰!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連假旅遊,血糖易失控,控糖專家圖文解說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推薦閱讀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北醫打造「光譜兩端友善醫療」 施俊明:出院要比生病前更健康

台灣快速邁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醫院逐步強化高齡醫療,不過心臟內科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北醫)院長施俊明認為,醫療體系對於「光譜的兩端」、也就是老人和兒童皆應提高貼心照護,並強調現代醫院的目標不應只有治病,而是「走進醫院治好病,走出醫院時,要比沒生病前更健康」。

2025年09月13日 09:23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北醫院長一家4醫師 施俊明曝密技:大姊課本劃滿重點

國內不少校長級、院長級醫師出身醫生世家,家族多人行醫,而北醫院長施俊明的手足也都是醫師,但包含父母在內的整個家族並無其他醫師,對此他笑說,兄弟姊妹都能當醫生的關鍵在「大姊的課本」,因為書中所有重點都被大姊註明清楚,弟妹拿來複習格外受用,一家子的醫學路就這樣自然而然展開。

2025年09月13日 09:24

兒忘記沖馬桶!媽一看嚇壞 1家3口都確診罕見遺傳病

兒忘記沖馬桶!媽一看嚇壞 1家3口都確診罕見遺傳病

大陸浙江一戶人家小孩小勇(化名)因為忘記沖馬桶,媽媽一看發現不對勁,這一留心,小勇被診斷出尿毒症,結果一家三口都得了罕見遺傳病,而他和哥哥都接受腎移植手術,媽媽還在洗腎中。

2025年09月16日 01:27

青少年陷「隱藏營養危機」 營養師:一顆蛋就能翻轉健康

青少年陷「隱藏營養危機」 營養師:一顆蛋就能翻轉健康

不少家長困惑,孩子明明吃得不少,卻經常疲倦、不專心。營養師在粉專「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提醒,這恐怕不是偷懶,而是青少年正陷入「隱藏營養危機」,最新數據顯示,超過六成14至17歲青少年缺乏鈣、膽鹼、鎂、維生素D與E,嚴重影響骨骼發育、免疫力與專注力。

2025年09月15日 17:43

近視雷射後還會再近視嗎?醫點出4大影響因素 25歲以下族群風險較高

近視雷射後還會再近視嗎?醫點出4大影響因素 25歲以下族群風險較高

進行近視雷射手術後,許多人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會不會再度近視?」對此,眼科粘靖旻院長詳細分析這個大家最關心的術後問題,讓準備手術或已完成手術的人都能安心!

2025年09月15日 17:00

孩子情緒異常是警訊!醫曝行為會發出訊號 專業心理治療是王道

孩子情緒異常是警訊!醫曝行為會發出訊號 專業心理治療是王道

孩子是父母最在意的寶貝,除了身體健康,心理狀態與行為表現也同樣需要關心。如果孩子經常感到沮喪、學習困難,或特別衝動,這些都可能是提醒我們的訊號。及早理解與陪伴,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合適的支持。

2025年09月15日 15:22

3成「憂鬱症患者」反覆發作 醫曝研究:可能是基因在作怪

3成「憂鬱症患者」反覆發作 醫曝研究:可能是基因在作怪

全台近200萬人具憂鬱傾向,其中有5.2%是重度憂鬱症患者,近7成透過治療可妥善控制病情,但其餘2、3成患者則會反覆發作。有研究發現,這部分可能和基因有關,有些人先天帶有「落井下石型」基因,不僅對外界較敏感,還會直接影響腦中血清素的濃度多寡。

2025年09月15日 14:45

萬人響應「國高中10點上課」 醫:20%人晚起頭腦才清楚

萬人響應「國高中10點上課」 醫:20%人晚起頭腦才清楚

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要求把國、高中上課時間改成早上10點,相關提案已有萬人響應。對此,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啓斌指出,過去研究發現,8點以後起床比較符合生理時鐘,也有20%屬於晚睡晚起體質,頭腦才會比較清楚,但睡眠生理時鐘也因人而異,不能只看表面現象統一處理。

2025年09月15日 12:34

屏基率先全台完成「生物適應架」植入 開啟冠狀動脈治療新世代

屏基率先全台完成「生物適應架」植入 開啟冠狀動脈治療新世代

屏基心導管團隊致力於心臟照護26年,推動新醫材治療不遺餘力,因而屏東縣成為全台灣新一代心臟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最早正式上線的縣市,今年5月,屏基率先完成全台首例正式上架「冠狀動脈生物適應架」(Bioadaptor)治療,並在3個月內已累積完成 24 例病人植入,後續追蹤情況均良好,標誌著心導管介入治療邁向新階段。

2025年09月15日 12:14

男血便撐半年「大腸腫瘤塞腸道」 醫示警:有症狀6成已晚期

男血便撐半年「大腸腫瘤塞腸道」 醫示警:有症狀6成已晚期

一名45歲男性有「大便不成形且帶血絲」的症狀,但並未想過是大腸癌警訊,就算糞便潛血陽性,仍認為是檢查或飲食造成。半年後因肚子疼痛嚴重,經醫師苦勸才做大腸鏡,檢查發現腫瘤已經塞住腸道,確診大腸癌。醫師提醒,根據臨床統計,有症狀才檢查,有6成以上都已經是三、四期。

2025年09月15日 11:45

留言版